佛教:人,要把握好一個度字

2020-12-04 紅塵禪緣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功不求盈,業不求滿,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好一個度字,簡單來說就是要說話有度,話不全說,做人有度,能過就過,做事有度,不趕盡殺絕!

人可以清高但是要懂得包容和諒解,事情可以以事論事但是要留有餘地,說話可以高談闊論,但是一定要有分寸。

說話三思後行,不全說

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說話都懂得要三思而後行,懂得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該沉默不語,正所謂良言一句暖人心,惡語一句傷人心,沒有用的話少說,嘴巴是用來說好話的不是用來得罪人的,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一定要有分寸,別讓你的嘴巴成為你爭吵造業的工具。多說好話,多說善言。

真話未必都能全說,好話也不一定都能直說,而諷刺嘲笑、挖苦羞辱的話,任何時候都不該強加在無辜的人身上。說話有度,行事有節。 有時候你以為的直言不諱,其實是在用利刃傷人,是對後果的不負責任。佛在經書中說道有一些話不能說: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是非。

做事有度,不苛求

做事要有度,不可以咄咄逼人,能原諒的就去原諒,能包容的堅決不去計較;該去果斷的時候一定要果斷,該去斷絕的時候絕對不能有絲毫的心軟,做事一定全心全力但是但是不必要過於的苛求結果。能得到的就得到,得不到的就放下,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讓我們滿意,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盡如人意,唯有拿得起放得下才會永久!

做事盡心盡責不苛求不抱怨,一切順氣自然,能得到最好,得不到也不去抱怨因此丟失自我!

做人有分寸

做人要有德行,對人多一些理解和善心,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容易,理解別人就會被別人所理解!對人多一些善良,不斤斤計較,不故意刁難別人!

相關焦點

  • 做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好一個度,就等於把握好了自己整個人生
    做人做事,奧妙就在一個「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則,人的想法只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只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覆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所謂適可而止,也叫做掌握分寸,或是把握好一個度。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
  • 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教育孩子要學會批評的藝術
    孩子成長道路上難免會犯錯,犯了錯老師和家長就要批評,批評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教育孩子要學會批評的藝術: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月亮是懂得「分寸」的,月滿則虧,月虧則盈,月亮慢慢地缺了,又慢慢地圓了;時間是懂得「分寸」的,它公平地給予了每個人相同的時間,不長也不斷;大自然是懂得「分寸」的,四季有規律地輪迴,變換得恰到好處;教育孩子要學會批評的藝術,把握好批評的「度」,
  • 借調基層幹部要把握好「度」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被借調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基層骨幹力量,但常常因為編制問題處於一種「兩頭懸空」的狀態——調入單位如果一時解決不了編制,就留不下,需要長時間等待;調出單位被佔了編制,進不了人,還要給不幹活的人發工資。(1月4日 半月談網)<br><br>  針對借調這一普遍現象,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原有工作單位的工作節奏,不利於基層工作整體推進。
  • 凡事要有度,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人生,講求一個度字,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凡事須有度,過猶而不及。 做人要大度,做事要適度;內心要有溫度,眼界要有寬度;目標要有高度,努力要有長度。 刻意追求完美,人累己累;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把握好分寸,方能運籌帷幄,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業不求滿,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醉處。」度「節制之度,寬容之度,包容之度。「坦然」與」度「互為因果,因有度方坦然,做人處事之所以坦然了是因為有度。人生有度方坦然。人生如尺,要有度。
  • 做人要懂得:朋友之間再親密,也要把握好這二個度,一定要重視
    當然,朋友也不是只有相交莫逆才好,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能夠心心相印、肝膽相照已經足夠,這就是難得的知己。友誼的深度,其實就是朋友雙方做人的深度,能夠把握好人際交往的「度」,友誼才能牢固。做人要懂得:朋友之間再親密,也要把握好這二個度,一定要重視。
  • 學佛人的一生要把握好方向
    要把握好方向 我們從五臺山來到這個地方建寺院,人家六祖大師還來這辦道場,我們這些子孫還能不來嗎?三寶是一個,沒有兩個,有兩個就成六寶了。所以,無論我們去哪裡參訪拜佛,佛菩薩始終是佛菩薩,沒有高低好劣,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環境,有的是環境造就人,有的是人成就環境。六祖大師,一千多年前出現在此地,並且延續了這麼多年佛法不滅。這就叫「續祖燈」。當然,這一千多年也經歷了許多興衰。
  • 職場裡,如何把握與人往來的「度」?
    就是從純粹的喜好社交步入利益社交——以前更多的是從有無共同愛好或共同性格等等簡單因素去決定是否一起玩耍;但步入社會後,不僅多了上下級社交,還有同事社交、合作方社交、客戶社交等等錯綜複雜的關係網需要去維護,就需要把握這個「度」。且不說度把握不好,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有時候度把握不好,會讓上級/合作方/客戶等質疑你的專業性。所以,這個度該怎麼把握呢?
  • 《一人之下》:對付全性「四張狂」,把握好「酒色財氣」的度
    四張狂,穿腸毒竇梅,刮骨刀夏禾,禍根苗沈衝,雷煙炮高寧,竇梅的能力與酒有關,夏禾以色治人,沈衝喜歡放高利貸,而高寧擅長把握人的情緒,這幾點本身其實並沒什麼過分的,但人過度沉迷於這四樣東西時,產生的反應往往是負面的,所以才會讓很多人避之不及。
  • 那種對誰都很好的人,你怎樣看待?把握好度是關鍵
    結果最後才發現原來,他對每一個人都那麼好,而傷了自己的心。林浩是一個長相還算可以的男生,他對身邊的每一個女孩都呵護備至,女孩們想要去做的事,林浩都會陪著她們,不管是看電影,吃飯,去KTV玩兒,還給女孩們取了專屬的名稱,說只有他能叫,他在朋友圈發動態,說XX,我想你了!
  • 可虛可實、可輕可重,一定要把握好度
    不管是隨份子,還是請吃飯,都不外呼一個「禮」字。禮有大小,情有輕重。禮貌禮貌,意思意思。生活中如此重禮,工作又何嘗不是呢?禮之重有人說,體制內諸多束縛,不能灑脫自如。有人說,禮下於人,必有所求。圈子不同,視域不同,觀念自不必相同。體制中人亦是凡人,都是血肉之軀,難逃七情六慾,難免愛恨悲歡。如不知禮,怎麼遊刃有餘?如不知禮,如何進退留轉?
  • 人與人之間,關係再好,也要懂得把握分寸!
    文/飛魚人與人之間,關係再好,也要懂得把握分寸。因為距離產生美,即使關係再好,也要懂得互相尊重,不要仗著跟人家關係好,就揭人隱私,口無遮攔,要知道,禍從口出,管好自己的嘴,比做什麼都強。做人,千萬別肆意去觸碰人家底線,即使關係再好,也不能隨便去踐踏,因為這是一個人的修養。或許一次兩次別人會忍讓你,但,做人,千萬不要得寸進尺,別人讓你不是怕你,只是因為別人夠大度,所以,人吶,無論與別人的關係如何,都要懂得尊重別人。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把握有度。
  • 妙江妙法 | 學佛人的一生要把握好方向
    要把握好方向 我們從五臺山來到這個地方建寺院,人家六祖大師還來這辦道場,我們這些子孫還能不來嗎?三寶是一個,沒有兩個,有兩個就成六寶了。所以,無論我們去哪裡參訪拜佛,佛菩薩始終是佛菩薩,沒有高低好劣,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環境,有的是環境造就人,有的是人成就環境。六祖大師,一千多年前出現在此地,並且延續了這麼多年佛法不滅。這就叫「續祖燈」。當然,這一千多年也經歷了許多興衰。
  • 老子告訴我們要把握一個度
    我們平時聚會在歌廳唱歌,有的人唱歌跑調,就嘲笑他「五音不全」,所以古今都把五音作為音樂的根本。老子認為五音聽多了能讓人耳聾,並不是說聽了音曲人的耳朵就變聾了,老子還是在打比方,是在告訴人們「欲望」過多,會導致人們失去了根本的判斷能力。老子用人的五官,來代表人的欲望。因為人聽見了動聽的聲音,就會引發內心的聯想和渴望,能勾起人心裡的欲望。
  • 但要謹記5點,把握好度,以免弄巧成拙
    但曬太陽過多有害,必須掌握曬太陽的度。曬太陽的度應該怎樣把握?不同年齡段的人,皮膚對陽光承受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曬太陽時需掌握好度。老年人曬太陽時間安排在上午9點前和下午4點後,一邊曬太陽一邊運動,每天曬20~30分鐘。青年人曬太陽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每天可以有1~2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 把握好這五個「度」,你的人生就成功了(哲理美文)
    做人要想成功,要想達到屬於我們理想的結局,究竟我們要怎麼去做,才能讓我們心想事成呢?我覺得,人生之中,只要我們能夠好好把握好這五個「度」,那麼,我們為人處世,心中就有數的了,而我們做人,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了。第一個度:做人要大度。大度,一般用來形容人氣量大,能容人,古語:「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 佛教裡的「度」字,有何說法?明白人把它當成2個字來理解
    在佛教的用語中,常常用到「度」這個字。如」佛度有緣人「、「普度眾生」等都有用到「度」這個字。佛像那麼,對於這個「度」字,如何理解呢?佛真的有能力度人或者眾生嗎?也就是說佛並不是真的有能力度人或者眾生,因此明白這一道理的人,都把「度」這1個字當成2個字來理解,那就是:自度!
  • 如何把握正面宣傳的時度效
    總體真實是指要從本質上、宏觀上、發展上把握真實性,個體真實有時只是總體真實的一個側面,不能反映總體真實。每篇新聞真實未必等於真實地反映了整個現實世界,必須從總體上、從發展的角度對實際情況做全面、客觀的正確報導,達到宏觀真實。做好正面宣傳要把握好個體真實和總體真實的關係,防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不僅準確報導個體真實,而且要從宏觀上反映全貌。
  • 佛教常識:佛祖度不了的人,他卻度得了,究竟是為什麼
    普度眾生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精神,無量諸佛菩薩在因地初發心修行時都曾發下過四弘誓願,其中第一條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雖然佛菩薩發願度化無邊眾生,可是還有佛度有緣人的說法。那麼,佛為什麼不度無緣之人呢?難道說佛度眾生還講條件嗎?是不是佛不夠大慈大悲呢?
  • 不用田字格時,要對字的大小的把控好
    不用田字格可能對字的大小的把控有一些要求,不過還是較好的啦,筆畫少的字不是那麼好把握大小的。不錯嘛,石榴小姐姐這個「直女天團」是逃不掉的了,捺畫要好好練習。小馮馮馮在結構把握上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很多字喜歡整體扛肩上去,這樣導致整個字的結構都是不穩的,比如南,醉,上,十,不,古,聲,雲,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