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

2020-12-04 麗珍話娛

本文由百家號「麗珍話娛」原創獨家首發,未經本人允許,切莫轉載和抄襲,如有雷同轉載抄襲者,必追究其法律責任

聽李健的歌是從他的專輯《音樂傲骨》開始關注到李健的,當時一聽他的歌就愣了一下,心裡想這誰啊,聲音這麼幹淨悠揚,聽他的歌如同是在朗誦詩篇一樣,他的歌詞也是富有詩意,他的唱法也是悠緩抑揚,聽起來就會覺得舒服,不像是朋克、搖滾、電音那麼燥,也是不同於Soul、R&B那種輕快暢宜,而是緩和舒適,有著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就讓我們來看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當時水木年華中的他和後來team解散的他都是一直默默地在寫歌,認真的在唱歌,他的出現不會驚豔到全場,而是讓人寧靜卻又滿懷期待,他如同一陣風,輕輕吹過,帶給炎炎夏日中的人們一抹清涼,讓人感到愜意,覺得舒適,他的音樂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生活,彼岸花?理想國?空中花園?他就是如此感性色彩的一個人,他通過音樂表達了自己的信念。

他每次唱歌認真的表情,都像是一次偉大的演奏,他是在音樂中放飛自我,又是在音樂中尋找自我,他唱歌如同一位老者講故事一般,顯得十分樸素,他自己也說到真正好的作品應該是平實的、樸素的、娓娓道來的,可以看出他對於藝術的理解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並用自己的行為表達出這些藝術,所以他唱歌時能看到那種一種不同的氣質,來源於內心的寧靜。

後來的李健終於成功了, 無名到成名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歷練,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但是成名之後的李健依然是成名之前的李健,只是認識李健的人變多了而已,他自己依然是像往常一樣低調,他說成名之後要學會拒絕一些東西,是對於創作者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很明顯他依舊是在想著做音樂,而不是靠著自己成名之後接觸那些紙醉金迷。

李健現在身為《中國好聲音》的導師,認識他的人也越來越多,他也時常會和哈林老師兩個開一些車,很富有幽默,說起話來又顯得富有才氣,這樣的他更加吸引了許多粉絲,但是在談到音樂的時候他依舊是以前的那個李健。他對於生活的這種寧靜致遠的態度已經深刻從他的音樂中表現出來,他說:不去討好生活,生活就會來討好你。

相關焦點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但非諸葛亮的原創。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其原句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三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弗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信,年於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段話講怎麼樣立志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開頭的第一句說的是君子之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以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第一要務,是要寧靜,只有凝神靜氣,深沉厚重,才能夠面對千難萬險。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困惑就是——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要想幹大事業,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要想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殫精竭慮,心無旁騖。
  •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迅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美文摘抄
    責任聲明丨本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青,初生物之顏色;爭,上下兩手雙向持引,堅持。靜,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謂粉白黛黑也,採色詳宷得其宐謂之靜。考工記言畫繢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則雖絢爛之極,而無淟涊不鮮,是曰靜;人心宷度得宐。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亦曰靜。《六韜》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心靜即是心境平和寧靜,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靜,則萬物可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真的做到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小我就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之後看了很多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和書籍,越發覺得此人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從諸葛亮隱居說起。作為隱居之人,竟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隱居該有的態度嗎?實在可笑。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都有結交,還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說他不是故意和黃承彥攀親戚,至少我不信服。
  • 每天學一句經典(1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孔明智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話叫做「寧靜而致遠」,其中的「寧靜」其實是指一種心的淡然,內心上的不浮不躁,可以對委屈與挫折做到無限的容納,這樣才可以將自己的眼光放到長遠,所以寧靜而致遠就是這個含義。此句出自我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誡子書》,其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 平常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摘選自《十九大報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鍊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足智多謀。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兒子,媽媽希望你領悟真理,做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前方道路漫長崎嶇,希望你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將來,你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秋季,而是整個繁華似錦的未來。(通訊員 林雲)  責編 李雲乾
  • 【2018畢業季】「求是獎」風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相信李小萌同學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能夠繼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實現她的青春夢想!(編輯 趙暉 鄭傑豪)
  • 做科研,非寧靜無以致遠
    做科研,非寧靜無以致遠 于敏(右一)在查看計算機運算結果。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寧靜,對於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科學精神。    記者:您現在最關心的科學領域是什麼?    于敏:我現在最關心的科學領域仍然是核武器。「慣性約束聚變」項目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具相當規模。「慣約」各個環節都充滿科學、技術創新的高精尖課題,需要大量創新工作作為支撐。
  • 非淡泊無以明志: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改試卷,改到"非淡泊無以明志"的翻譯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學生對這句的註解是: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我當時就笑暈了,我覺得這個學生還是比較強大的:雖然忘記了這一句的本意,但是臨場發揮想出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觀點,讓人深為嘆服。
  • 非淡泊無以明志……
    從戰功赫赫的英雄到解甲歸田、無名無利的農民,他接受了;從一個美麗的福建女子變成了會做手擀麵的河南老太婆,陳寶珍習慣了;當組織上為落實政策接他重回福建「過好點的日子」時,他拒絕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李文祥從容地享受著人生的甜,也淡然地咀嚼著人生的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