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020-08-28 何際銘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老子 · 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

淡泊寧靜不僅是我們明志、立志的不二法門,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俗話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清淨的狀態下,才能內心超脫塵事的豁達。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淡泊者須有雲水氣度松柏精神,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繁華所誘,從從容容,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靈境界。

也只有在淡泊寧靜的境界裡,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就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悠然度日。這種人生境界就如同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描繪的那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妨守一顆淡泊的心,不必因計較得失而設計最美的行程。

這樣,即使將來歸於塵土,也坦然自若。

《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老子 · 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就要淡泊,恬淡,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

俗話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清淨的狀態下,才能內心超脫塵事的豁達。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淡泊者須有雲水氣度松柏精神,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繁華所誘,從從容容,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靈境界。

也只有在淡泊寧靜的境界裡,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就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悠然度日。這種人生境界就如同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描繪的那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妨守一顆淡泊的心,不必因計較得失而設計最美的行程。

這樣,即使心永遠在路上,也坦然自若。

相關焦點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但非諸葛亮的原創。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其原句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三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弗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信,年於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段話講怎麼樣立志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開頭的第一句說的是君子之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以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第一要務,是要寧靜,只有凝神靜氣,深沉厚重,才能夠面對千難萬險。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困惑就是——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要想幹大事業,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要想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殫精竭慮,心無旁騖。
  •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迅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美文摘抄
    責任聲明丨本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真的做到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小我就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之後看了很多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和書籍,越發覺得此人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從諸葛亮隱居說起。作為隱居之人,竟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隱居該有的態度嗎?實在可笑。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都有結交,還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說他不是故意和黃承彥攀親戚,至少我不信服。
  • 諸葛孔明智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話叫做「寧靜而致遠」,其中的「寧靜」其實是指一種心的淡然,內心上的不浮不躁,可以對委屈與挫折做到無限的容納,這樣才可以將自己的眼光放到長遠,所以寧靜而致遠就是這個含義。此句出自我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誡子書》,其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 平常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摘選自《十九大報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鍊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
    就讓我們來看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到底是怎麼回事吧。當時水木年華中的他和後來team解散的他都是一直默默地在寫歌,認真的在唱歌,他的出現不會驚豔到全場,而是讓人寧靜卻又滿懷期待,他如同一陣風,輕輕吹過,帶給炎炎夏日中的人們一抹清涼,讓人感到愜意,覺得舒適,他的音樂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生活,彼岸花?理想國?空中花園?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足智多謀。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兒子,媽媽希望你領悟真理,做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前方道路漫長崎嶇,希望你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將來,你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秋季,而是整個繁華似錦的未來。(通訊員 林雲)  責編 李雲乾
  • 【2018畢業季】「求是獎」風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相信李小萌同學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能夠繼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實現她的青春夢想!(編輯 趙暉 鄭傑豪)
  • 做科研,非寧靜無以致遠
    做科研,非寧靜無以致遠 于敏(右一)在查看計算機運算結果。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謂寧靜,對於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科學精神。    記者:您現在最關心的科學領域是什麼?    于敏:我現在最關心的科學領域仍然是核武器。「慣性約束聚變」項目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已具相當規模。「慣約」各個環節都充滿科學、技術創新的高精尖課題,需要大量創新工作作為支撐。
  • 非淡泊無以明志: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改試卷,改到"非淡泊無以明志"的翻譯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學生對這句的註解是: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我當時就笑暈了,我覺得這個學生還是比較強大的:雖然忘記了這一句的本意,但是臨場發揮想出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觀點,讓人深為嘆服。
  • 非淡泊無以明志……
    從戰功赫赫的英雄到解甲歸田、無名無利的農民,他接受了;從一個美麗的福建女子變成了會做手擀麵的河南老太婆,陳寶珍習慣了;當組織上為落實政策接他重回福建「過好點的日子」時,他拒絕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李文祥從容地享受著人生的甜,也淡然地咀嚼著人生的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非寧靜無以致遠——拿得起,放得低,才能真正靜下來,走向成功!
    出自《淮南子·主術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借用了這句話來教育後人。省略了首句中無和非這兩個否定詞以後形成的成語,用來表達君子應有的操守。淡泊,指對名利的淡泊,也就是不追求名利;明,明確,表明;志,志向。諸葛亮的《戒子》:「非淡泊以明志,非寧靜以致遠。」勸子修身的學問。
  •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他在家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