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021-02-08 鶴陽清風

 

  提到「淡泊名利」一詞,我們便會聯想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無法培養高尚的品德;不能做到內心安寧平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通過雙重否定,強調了淡泊和寧靜的重要性,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明德」「致遠」。

 

  「淡」和「泊」都是形聲字,《說文解字》說:「淡,薄味也,從水,炎聲。」「淡」的本義指味道不濃,如《管子·水地》中有「淡也者,五味之中也」,《世說新語·言語》中有「其水淡而清」等說法。後引申為「淡泊、恬淡」之義,「淡」也成為中國哲學範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泊」:「洦,淺水也,從水,百聲。」「洦」是「泊」的古字,今字寫作「泊」。「泊」本義即為淺水之貌,引申為停泊、停船靠岸之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淺水易停,故泊又為停泊。」「泊」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含義是「淡泊、恬靜」,《康熙字典》說:「又澹泊,恬靜無為貌」,《道德經》中「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的「泊」就是用的這一含義。先秦道家尤為推崇「淡泊」,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意在告誡世人不要過分追求身外之物,要保持純樸的天性,保持內心的安靜恬淡。莊子推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淡泊境界,反對「人為物役」,主張過自然恬淡的生活。

 

  然而,淡泊名利絕不是消極厭世、無所作為,恰恰相反,古往今來,舉凡志存高遠者,雖對名利「淡泊」,卻始終「追逐」心中大道。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為民鑿百井、釋奴婢、辦學院、修孔廟、易風俗、興文化,造福百姓。明代理學家蔡清光明磊落、居官清廉,他常說:「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他一生淡泊名利,卻把為天下人謀利當作最高的人生理想,一心為公。古代許多清官賢臣,一生淡泊名利,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始終肩負起以天下為己任的國家大義,把為民造福作為畢生追求。

 

  淡泊名利是一種人生境界,同時也是為官從政所必備的素質,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都有勸誡後世子孫應當淡泊名利的箴言。北宋開國功臣趙普三度入相,顯赫至極,卻告誡子弟應以身報國、淡泊名利,他說:「吾本書生,偶遇昌運,受寵逾分,固當以身許國,私家之事,吾無預焉。」意在說明為官從政應該心懷百姓、以身許國,至於名利等私事,是不應該考慮的。明朝清官劉大夏一生光明磊落,廉儉為官,他教育子孫「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認為為官從政不單要警惕金錢的侵蝕,還應當遠離功名的誘惑,做到清心寡欲,不慕名利。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鳥的翅膀系上黃金,就再也不能飛翔了。這句話,對於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啟示。一個人慾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面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恆心。對於廣大領導幹部來說,在為官從政的那天起就應該終生銘記:幹事創業,既要淡泊個人的功名利祿,更要擔起人民的福祉重任;既需放下一己的進退去留,更需負起肩上的公權職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正確對待名利,保持平和心態,看淡個人進退得失,做到不為名利失心、不為權欲薰心。(吳宇軒)

相關焦點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但非諸葛亮的原創。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其原句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三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一聯。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迅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弗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信,年於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段話講怎麼樣立志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開頭的第一句說的是君子之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以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第一要務,是要寧靜,只有凝神靜氣,深沉厚重,才能夠面對千難萬險。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困惑就是——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要想幹大事業,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要想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殫精竭慮,心無旁騖。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美文摘抄
    責任聲明丨本內容來源於網絡轉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摘選自《十九大報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留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鍊意志,砥礪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真的做到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小我就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之後看了很多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和書籍,越發覺得此人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從諸葛亮隱居說起。作為隱居之人,竟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隱居該有的態度嗎?實在可笑。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都有結交,還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說他不是故意和黃承彥攀親戚,至少我不信服。
  • 每天學一句經典(1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習近平在《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靜即是心境平和寧靜,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靜,則萬物可得。心靜,是人生的極高境界。唯有心靜,方能進入一種「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的妙境。尋求內心的真正平靜又何必在乎身在何處呢?內心焦躁不已,到哪裡都一樣的。不從本心著手,求取於外人、外物的安撫又有什麼用呢?
  • 諸葛孔明智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話叫做「寧靜而致遠」,其中的「寧靜」其實是指一種心的淡然,內心上的不浮不躁,可以對委屈與挫折做到無限的容納,這樣才可以將自己的眼光放到長遠,所以寧靜而致遠就是這個含義。此句出自我國歷史上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誡子書》,其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 平常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平常心是道」這種說法,最早是由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來的,在他的語錄中赫然寫著:「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 非淡泊無以明志: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
    今天我改試卷,改到"非淡泊無以明志"的翻譯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學生對這句的註解是:不圖名利就不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我當時就笑暈了,我覺得這個學生還是比較強大的:雖然忘記了這一句的本意,但是臨場發揮想出這麼一個特立獨行的觀點,讓人深為嘆服。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
    就讓我們來看看《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音樂詩人李健的堅持》到底是怎麼回事吧。當時水木年華中的他和後來team解散的他都是一直默默地在寫歌,認真的在唱歌,他的出現不會驚豔到全場,而是讓人寧靜卻又滿懷期待,他如同一陣風,輕輕吹過,帶給炎炎夏日中的人們一抹清涼,讓人感到愜意,覺得舒適,他的音樂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生活,彼岸花?理想國?空中花園?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兒子,媽媽希望你領悟真理,做個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前方道路漫長崎嶇,希望你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將來,你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個秋季,而是整個繁華似錦的未來。(通訊員 林雲)  責編 李雲乾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寧靜,是臨危不亂的智慧。 心靜使人理智,在冷靜的觀察中審時度勢,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而急中生智,也只不過將腦中一切無關的事,快速調整為「靜音」狀態,頓時生出化解危難的智慧。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
  •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足智多謀。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這裡,我們不是要把英雄的故事「庸俗」成英雄與美人的愛情故事,而是覺得,兩人的愛情故事恰恰反映出中國人傳統的價值取向;兩人愛情故事的點點滴滴,恰恰折射出對人生的理解和態度,那就是:安貧樂道、淡泊名利。4時下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兒,叫「淡定」。人們常常這樣安慰著自己,也勸說著別人,可是當面對各種壓力和誘惑時,卻又難以做到。
  • 【2018畢業季】「求是獎」風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相信李小萌同學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能夠繼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實現她的青春夢想!(編輯 趙暉 鄭傑豪)
  • 俞飛鴻: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名利,寧靜生活。希望我們的女神俞飛鴻,在歲月中,溫柔的變老,在平靜寧和中,收穫細水長流的愛情,在工作中,遇到更多讓人沒齒難忘的好角色,在生活中,繼續做鼓舞年輕一代成長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