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有可能 但也有前提

2020-12-13 新民晚報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國經濟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樣才能實現十四五的目標。這是劉世錦在「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做主旨演講時闡述的。

12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這個論壇,主題是「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鉅派投資集團協辦。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熀松等,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我國以及「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會產生什麼影響等話題展開研討。

劉世錦:「1+3+2」的結構性潛能

我們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是人均3、4萬美元,我們現在才1萬美元,差距較大。而中國經濟要達到8%—10%的增速可能性較低,但劉世錦提出要關注匯率的貢獻,日本、德國人均GDP增長都與匯率有關。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的人均GDP以2011年為不變價,大概14682國際元,相當於日本的1975年水平。1975年到1991年16年間,日本實際GDP平均增長4.4%,但是日元對美元匯率年平均升值5.1%,日本實際GDP累計增長200%,匯率升值220%,匯率升值的貢獻為52.2%。德國也是如此,在1971年以後的16年間,德國GDP平均增長2.3%,但是匯率增值4.3%,匯率貢獻57.7%。

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一倍,那麼,現在人均GDP就是2萬美元,所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有可能的,關鍵問題在於匯率升值的貢獻,但匯率的核心是提高要素生產率,就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所以我們注意力還是要集中到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劉世錦表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中國下一步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就是在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第一是基礎產能效率不高的短板,包括能源物流、交通、金融、通訊等等;第二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現在已經有4億人,如果未來10到15年增加一倍,消費問題就解決了。第三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2」,就是指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這方面有很大潛力。

「1+3+2」,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

朱寧:四大機遇和四大挑戰

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朱寧談了「雙循環」的四個機遇和四個挑戰。四大機遇中,第一是技術進步的機會,無論是網際網路技術還是人工智慧、大數據,在過去幾十年技術進步非常高的肩膀上,我們獲得更進一步,在一些具體的工程領域,已經站在全球前列,這是一個巨大機會。

第二,雖然全球化進程出現波折,但是大的方向不會改變,這一點仍然給中國經濟雙循環帶來機遇。

第三,中國建立了全球無論從規模、深度,還是完整度來講,絕無僅有的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今後5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仍然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大的機會。

第四,就是巨大的高速增長的國內市場,這是中國人口收入水平的增長,中國人口對於中國經濟下一個階段發展的信心和消費能力,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沒有之一。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大型跨國企業,可能離開中國這個巨大市場。

中國經濟也面臨四個挑戰,第一個挑戰仍然是房價過高,資產泡沫對整個經濟資源是一個錯配,是對整個消費市場的擠出和擠佔。第二個挑戰是財富分配不均。第三就是老齡化的問題,同時年輕人生育意願越來越低,導致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大。最後就是債務問題,今年因為疫情全球各個國家的債務都出現明顯的上升。這些,對於經濟發展都是新的挑戰。

新民晚報記者 連建明

相關焦點

  • 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
    根據《公報》,會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何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光明日報》曾於2003年刊發一篇題為《怎樣界定「中等發達國家」》的文章,其中出現三種方案: 一是採用世界銀行所列的「中收入」國家水平作為中等發達國家。
  • 江浙滬和珠江三角地區,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了嗎?
    最近,我國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1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明確中等發達的標準是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國民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我國2019年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7.1萬人民幣),翻番就是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的水平,就是屬於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人均GDP水平情況,北京16.3萬,上海15.7萬,深圳20萬,廣州15.9萬。
  • 劉世錦:15年後,中國人均GDP四萬美元如何達到?
    明年經濟預測上增8%至9%是否意味著又可能進入高速增長?15年後跨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人均GDP要從1萬美元到達4萬美元,不能靠每年GDP的8%以上的增長,還能靠什麼?
  • 長三角和珠三角有沒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英法德日就是中等發達國家,很明顯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水平,長三角和珠三角只有少數城市跨過了發達國家的門檻,整體還差一大截。對於發達國家的分級問題,並無權威標準,一般認為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就進入了發達國家的門檻,2-4萬美元為初等發達國家,4-6萬美元為中等發達國家,超過6萬美元為高等發達國家。也有人認為3-5萬是中等發達國家,甚至還有人認為2萬就是中等。
  • 朱光耀: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意味著我國人均GDP升至2萬美元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五中全會公報明確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就是說將比2019年的水平翻一倍,要升至2萬美元。朱光耀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的成果令人鼓舞,會議確定的發展目標催人奮進。
  • 劉世錦:忽略人均和結構水平總量規模易產生幻覺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2020年初的時候,中央有關決策部門委託中國經濟50人論壇開展了一項關於「十四五」和到2035年我國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改革的研究,論壇秘書處要求我具體組織。於是,我約請了包括但不限於論壇成員、對改革問題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學者組成課題組。
  • 經濟大家談|邁向中等發達國家對我們提出哪些新要求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軍鵬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 中國有哪些地區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人均GDP至少2萬美元以上計算,中國不少城市已經達標了:首先是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然後像常州、廈門、鄂爾多斯、珠海、東營等三四線城市,由於人口較少,人均GDP絕對值也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如果算地區的話,目前國內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也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 2020年,深圳人均GDP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臺灣省何時能達到?
    而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在內地有一個城市人均GDP早已反超臺灣省,這個城市就是深圳市。根據去年的數據,深圳市人均GDP為20.3萬元人民幣,約合29426美元,距離三萬美元大關僅一步之遙。如果不出意外,今年深圳市將順利突破三萬美元大關,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臺灣省目前是什麼水平?何時才能達到公認的發達經濟體標準?
  • 按人均GDP算,中國的「北上廣深」是否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呢?
    其中,發達國家的GDP就達到了51.74萬億美元,佔比約60%。按人均來看,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高達4.825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人均只有5000多美元。其中,盧森堡、挪威、愛爾蘭、美國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的人均GDP超過了6萬美元;而加拿大、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國的人均GDP是達到或超過4萬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裡面的中間階層。  另外,義大利、韓國、西班牙的人均GDP是達到或略高於3萬美元,處在發達國家裡面的「中等偏低階層」;然後就是發達國家的「入門級」,比如希臘、葡萄牙、捷克等國,他們的人均GDP只是達到或略微超過2萬美元。
  • ...從而夠確保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新社...
    如果要把這些潛在條件變成現實增長,就必須構建或優化現有供需格局、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技術格局、開放格局等,從而夠確保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新社)* 指導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
  • 2035年,拿著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怎樣生活?
    /// 近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當前我國的人均GDP才剛剛突破萬元大關,《觀察者網》近期發布的一篇題為《新目標「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什麼水平?》裡提到: 「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而是動態的逐年有所變化……根據全球一些機構的認定,發達國家也是有差別的。
  • 劉世錦:中國經濟已跨過高速增長階段 未來正常增速是5%至6%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會公報沒有提『今後15年我國GDP有沒有可能再翻番』,但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如果GDP翻番,每年增長要達4.7%。」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12月10日在上海表示,「中國已經跨過高速增長階段,未來正常的增長狀態就是5%至6%的中速增長。」他是在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我國經濟」的2020中國經濟論壇上作出這一表述的。明年將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增長能夠保持強勁勢頭?
  • 發達國家人均GDP標準?中國有幾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標準
    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一萬美元,中國經濟又重新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比最早三步走制定的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前了15年。中國第一大經濟城市魔都上海按照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標準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就是初級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超過三萬美元就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GDP超過四萬美元就是發達國家水平。
  • 從全世界來看,臺灣經濟達到了什麼水平?
    編輯:簡易財經從全世界來看,臺灣經濟達到了什麼水平?我國臺灣省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上世紀60年代之後經濟實現快速發展,歐洲、日本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亞洲,「亞洲四小龍」由此出現,經濟實現迅猛發展,順利跨入發達經濟體門檻。
  • 2019年青島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鑫鑫6日上午,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青島市衛健委對「十三五」時期青島市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發布。據悉,「十三五」時期,青島市衛生健康系統緊緊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目標要求,積極推進健康青島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穩步發展,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2019年,全市孕產婦死亡率7.22/10萬,嬰兒死亡率1.89‰,人均期望壽命81.43歲,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 我國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多遠?背後的關鍵因素又是什麼?
    而在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中,中國無疑是發展得最好的一個,也是最有望成為全球下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體。根據國際上發達國家最簡單的衡量標準來看,人均GDP得達到2萬美元。而目前在這方面,我國距離這個標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在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想要將人均GDP提升至這個標準,想來也需要不少時間的沉澱和努力。而在這時我國的面前就有一大「難關」,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 中國已經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城市,為什麼上海還差得遠?
    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雖然貧富差距還是比較大,中東部普遍比較發達,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這些省份甚至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部分城市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什麼樣的國家算發達國家?
  • 韓國平均人均年收入如何,它是發達國家嗎?
    韓國在經濟發展上根據比中國以及朝鮮都要好一些,和日本的經濟距離不是特別遠,這種表象讓我們都以為韓國已經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其實並不然。亞洲地區的發達國家並不是很多,日本的經濟是重要支撐之一。韓國想要成為發達國家還需要進一步做出努力,當下韓國平均人均年收入是什麼樣的呢?
  • 亞洲現存的發展中國家中,有哪些可能比我國更早成為發達國家?
    那麼,中國未來是否有希望成為亞洲地區的第五個發達國家呢?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我國已經遠超除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但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上與發達國家仍然有不小差距。我國2018年的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即便2019年能突破1萬美元大關,也仍然沒法與發達國家相比。因為作為發達國家,人均GDP至少都在2萬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