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的發展與繁榮 下

2020-12-12 百家號

新中國成立後,紫砂工業開始恢復。1950年11月,成立宜興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組織參加本地或外地的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和華東特產展覽會,為產品打開了銷路,全年產量8萬件,產值1.2萬元。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產工場,隸屬於湯渡生產合作社,由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範祖德七人組建,承制中國美協訂購的高檔茶具,如大型松鼠葡萄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竹段茶具等。

同年12月,31家窯戶與36名工人組建紫砂工場,燒窯11次,產量44萬件,產值5.9萬元。1955-1956年,蜀山、前墅一帶的紫砂從業人員組建宜興縣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出口茶壺,1956年產量90萬件(其中出口28.2萬件),總產值55萬元。該社還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藝徒61人,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顧景舟、蔣蓉為技術輔導。1958年4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合新陶瓷廠與上袁、潛洛28家紫砂手工業戶合併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有職工2067名,其中藝徒299名。1959年還成立宜興西氿紫砂工藝廠,可惜於1961年停產。

196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從業人員達578人,紫砂年產量109萬件,年產值72.7萬元。1966年,廠內成立紫砂中心試驗室,負責技術培訓和產品創新。 「文革」開始後紫砂陶生產每況愈下,至1970年產量僅91萬件,年產值83.2萬元。

1971年起,紫砂生產開始回升。宜興紫砂工藝廠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設計創新紫砂微型花盆供應海外,掀起了日本的花盆熱。1974年開發新門類產品,建立雕塑車間。同年,宜興紅旗陶瓷廠也開始生產紫砂花盆。至1975年,年產系列紫砂花盆54萬件(套),並有11個品種出口日本。紫砂雕塑產品也相繼進入國際市場。1976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年產量300萬件。其中出口62.8萬件,出口值達94萬元,年總產值為166.3萬元。198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到1990年,該企業完成產值1371萬元,實現利潤341萬元、創匯181萬美元,上交稅金270萬元,產值、利潤分別比1978年增長5.5倍和6.2倍。

1979年之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紫砂行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丁蜀鎮郊的周墅鄉辦起了周墅紫砂廠。1986年鄉鎮合併後,改名為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屬鎮辦集體企業,至1987年發展到擁有1260多名職工,年產值1008萬元,出口創匯20萬美元,利潤193萬元的規模企業,紫砂系列產品獲省優、部優。1988年,又先後在西望村、雙橋村設了2個紫砂分廠。同年,在上海、福州、揚州等城市開設紫砂經營部。該廠被列為江蘇省15個試點鄉鎮企業之一,成為無錫市第一家省級先進鄉鎮企業。1989年,完成總產值1098萬元,實現利潤186萬元,出口創匯50萬美元,成為江蘇省先進企業。是年晉升為宜興市屬集體企業。1991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企業,常年生產各種紫砂工藝品、實用品1000餘種,有各類職業技術人員58名,其中高級工藝師2名,工藝師8名,助理工藝師17名。

由於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的一片紅火,掀起了宜興地區興辦紫砂廠的熱情,川埠建起紫砂三廠,大浦辦起紫砂五廠,丁蜀鎮常安村集資籌建紫砂四廠,宜興紅旗陶瓷廠、宜興合新陶瓷廠與宜興紫砂工藝廠聯合成立分廠,主要製作紫砂花盆,產品大量出口。僅丁蜀鎮的五家生產紫砂產品的企業,1990年累計出口紫砂陶80萬件,創匯278萬美元,佔陶瓷創匯總額的44.5%。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是宜興紫砂行業的鼎盛時期,內外銷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紫砂收藏熱遍及港臺和大陸。由於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紫砂行業重新「洗牌」,在機制和體制的創新中,生產經營的方式回歸到民營和作坊式,原規模較大的宜興紫砂工藝廠改名為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宜興紫砂二廠也改名為江蘇藝興紫砂陶股份公司,同時又派生出宜興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宜興市陽羨茗陶苑、宜興市古龍窯紫砂陶瓷藝術廠、範家壺莊、宜興蜀古紫砂工藝廠等等上百家股份制或民營企業以及上千家個體作坊。這樣的形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多元性。

對於紫砂人才的培養除了師徒傳承、父(母)子(女)傳承之外,目前已有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市丁蜀職業高級中學和宜興市紫砂工藝技術培訓中心,這些皆成為紫砂技藝人員學習深造的基地。目前,全市從事紫砂及與紫砂相關連行業的人員逾二萬人。其中享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有750多名  (截至2005年底),包括高級工藝師63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7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4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17人),工藝美術師154人,助理工藝師220多人。

 

1999年1月,以紫砂技藝人員為主體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業委員會成立,成為學術交流、陶藝切磋、團結求進的大家庭。陶專委舉辦國際陶藝研討暨作品展覽,組團出國考察,組織國內同行互訪交流,舉辦會員作品展評,實行職稱評定……吸引了會員踴躍參與,截至2005年底,已擁有會員750多名。
2002年6月,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成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徐漢棠、徐秀棠、譚泉海、汪寅仙被聘為協會顧問。
2003年1月27日,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成立。她的誕生標誌著宜興紫砂從此有了歷史上第一個對紫砂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現代趨勢進行研究的民間社團,為推動紫砂文化藝術的繼承、創新和發展,為普及和提高紫砂文化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04年2月27日,宜興市人大通過了《關於加強宜興紫砂保護與發展的議案》。

2005年4月18日,以生產紫砂花盆為主體的宜興市陶瓷行業協花盆分會成立。現有會員企業180餘家。宜興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紫砂花盆生產基地,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
2005年6月30日,無錫市人大、無錫市委宣傳部對「傳承、研發紫砂文化藝術」課題進行專題調研,該課題於2005年6月列入江蘇省文化基金項目,並制訂了五年實施計劃。主旨是以紫砂文化術為目標,總結傳統經典作品的成功規律,研發適應時代要求新品種、新作品,包括紫砂人才培養、智慧財產權保護、紫砂歷史研究、紫砂藝術探討等一系列工作。
2005年9月10日,由宜興市政府主辦,市電信局、市陶瓷行業協會承辦的首家紫砂官方網站——「宜興紫砂網」開通。主要設紫砂文化、名人介紹、精品欣賞、新人新作、紫砂企業、陶都論壇6大板塊。
宜興紫砂製作技藝將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2005年12月31日,國家文化部在公布《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中,共有501項推薦名單向社會公示,其中第351-362為12項陶瓷燒制技藝,其中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列第一位。這是對傳統的宜興紫砂陶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肯定,也為向世界「申遺」創造了條件。

 



相關焦點

  • 中國著名陶器,蜚聲中外的紫砂陶和宜鈞
    大家好,我是小編,今天就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一下蜚聲中外的紫砂陶和宜鈞。遼蘇宜興(古稱陽羨),是我國著名的陶器產區之一,向有「陶都」之稱。紫砂陶是用一種質地細膩、可塑性極強、含鐵量較高的特殊天然陶土製成,泥色有紫泥、紅泥和黃色泥。紫砂泥最適於用來塑造茶壺。前人總結紫砂壺有五大優點:第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正如明人文展亨在《長物志》中評論:「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 品味紫砂文化,大同人筆下的宜興丁蜀鎮
    在江南古城宜興附近,車船往來來,絡繹不絕,將丁蜀鎮盛產的陶器源源不斷的外運。還沒到這著名的陶都,就已然感受到了陶都的氣息。宜興丁蜀鎮,由丁山、蜀山、湯渡三個小鎮組成。這裡,集中了許多了陶瓷企業,還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學院。
  • 宜興紫砂再次驚豔登陸中國美術館,「紫砂九雋」聯袂展示創新作品
    「紫砂九雋」在長期的紫砂藝術創作生產中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產生了一批具有顯著原創特徵的紫砂藝術作品,並因此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評價,成為紫砂行業當中的中青年骨幹力量和繁榮、振興傳統紫砂藝術的佼佼者。這中間,有個體藝術勞動的特徵,同時也體現了集體智慧和聯盟的向心力。
  • 宜興的紫砂陶壺藝術
    宜興,是我國著名的陶都,位於江蘇的南部。宜興紫砂陶是陶都的一朵奇葩,以壺為代表。紫砂陶壺式樣千姿百態,技藝出神入化,集文字、書法、繪畫、金石、雕塑於一身,備受世人喜愛。宜興紫砂陶作為我國具有優秀民族傳統的實用工藝美術陶瓷,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即便是在素有「瓷器之國」之稱的中國,宜興紫砂陶仍然在中國的陶瓷藝術中獨樹一幟,異彩紛呈,經久不衰。
  • 紫砂壺原產地:為什麼說只有宜興紫砂壺才最好?
    中國宜興是聞名中外的陶都。主要是因為宜興丁山有特殊的紫砂陶,具有地域性,紫砂是宜興特產的陶土。全世界皆有產陶土的地方,但是沒有紫砂,因為此陶非彼陶。紫砂陶的歷史始於北宋而盛於明清,其中紫砂茗壺因名人輩出,造型豐富多彩,技藝深湛,而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和收藏。
  • 非遺宜興「紫砂陶」,面對的困境又是什麼
    有一句名言:「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正是形容宜興紫砂一壺難求的局面。據說宜興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朝的「供春」,宜興紫砂壺因製作原料為紫砂泥,願產地為江蘇宜興丁蜀鎮,而得名。因此在宜興也就在丁蜀地區範圍內才能找得到紫砂泥。宜興紫砂壺的歷史起源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主要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民間傳統制陶技藝。相傳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就已經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燒制陶瓷了。
  • 9200萬刷新拍賣新紀錄 宜興紫砂再現繁榮
    9200萬刷新拍賣新紀錄 宜興紫砂再現繁榮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梅瓔迪     新民網編輯:戴天驕    2015-12-15 19:00
  • 清朝陶瓷茶具的生產,三個時期最為繁榮,技藝達到了歷史空前水平
    唐代開元年間,飲茶普及,茶店遍設,引起了茶具生產的發展。北方瓷窯的盛起和制瓷轉入以燒造茶具為主,甚至一度出現了持續的「茶具熱」。當時茶具的重要產地有越州、嶽州、鼎州、婆洲、壽州、長沙、河北內丘等處。主要器具,是瓷壺和瓷碗。以浙江餘姚的越窯(燒制青瓷茶碗著稱)、河北內丘的邢窯(燒制白瓷茶碗盛名)、湖南的長沙窯(釉下彩繪的瓷壺取勝)最為著名。
  • 【傳統工藝】宜興紫砂陶——古樸醇厚,不媚不俗
    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是指分布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的一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壺已成為皇家定製,文人墨客均視紫砂壺為雅物,怡情必備。世間茶具稱為首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為代表之作。
  • 臨蠡河靠蜀山 宜興古南街文藝又清淨 後山名蜀還是蘇東坡命名
    在宜興丁蜀鎮有條蜀山古南街(蜀山因蘇東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這裡是明清時期宜興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緊臨蠡河。明王叔承《荊溪雜曲》曰:「蜀山山下火開窯清末民國初蜀山古南街的陶器生產、銷售已具相當的規模,當時專燒紫砂陶的龍窯就有7座,壯觀的燒窯景象成為當時蜀山古南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陶都之花——宜興紫砂
    江蘇宜興,中國著名陶都,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聞名遐邇的紫砂壺便是宜興眾多陶瓷門類中的一件傳家寶,其溫潤樸茂的材質、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精湛唯美的工藝以及文人所賦予的人文內涵和藝術美學,使之在世界陶瓷百花園中一枝獨秀。
  • 清宮舊藏宜興掛釉與廣鈞器
    道光年鈔本樂壽堂庫存陳設檔(內頁)——祥符款葫蘆瓶   在我國古陶瓷發展史上,江蘇宜興窯與廣東石灣窯是兩處以生產陶器而聞名的民間窯場。明清時期,這兩處窯場在生產紫砂陶和石灣陶器之外,還都燒制過一種以陶泥為胎、器表施釉的釉陶,由於這類釉陶中某些產品的釉色特點與鈞窯瓷器有相似之處,因此後人常稱之為「宜鈞」或「廣鈞」。這兩種產品在當時不僅供民間使用,它們之中的某些精緻之作更受到了明清兩代皇家的賞識,成為宮廷內的陳設與珍藏,但在清代宮廷的原始檔案中,並無宜鈞或廣鈞之稱。
  • 非遺品鑑——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考工記》 《考工記》中對於「工」的標準,已延續了兩千餘年,如今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中,仍堅守著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的標準。創作與時代呼應、融入現代生活的作品,是傳承人對傳統工藝的執著追求,也是對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註解。
  • 宜興範家壺莊的宮壺入藏俄博館後又被河南博物院選藏
    「宮壺」由著名發明家、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設計,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傳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範秀紅製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擔當藝術指導。 (圖為俄羅斯國家博物館館長Gusev先生(右二)、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彼得羅娃女士(左二)、壺藝創意大師季漢生先生(左一)、宜興範家壺莊「大生陶藝
  • 紫砂業信譽受損 宜興監管查封八家泥料加工廠
    5月31日,宜興紫砂產品質量和行業經營秩序大檢查全面啟動,當地質監、工商、公安等部門檢查了部分陶瓷原料加工企業,對丁蜀鎮銀飛陶瓷原料廠、丁蜀鎮八房陶瓷泥料加工廠等一批涉嫌生產問題紫砂泥料的企業予以查封,執法人員給相關設備貼上了封條。宜興市政府有關人士5月31日在中國陶都陶瓷城現場辦公時指出,宜興紫砂行業出現的極少數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宜興紫砂正本清源正逢其時。
  • 非遺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古樸醇厚,不媚不俗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石瓢壺(圖源:冇二)紫砂茗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有樸實的實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異造型,但總括起來分為以下幾類:幾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壺的發展不同歷史時期中,幾類造型的壺都有製造,但每個時期的主流卻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藝術風尚及發展趨勢。
  • 宜興紫砂簡史
    清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商業化發展模式下的商號名店,得益於經濟的繁榮及不斷擴大的市場,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可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這一時期,在集體所有制的生產、管理、銷售模式下,以製作者名字、商號店名為紫砂品牌名稱的形式被商標所替代。
  • 宜興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宜興在外鄉賢的身影
    宜興高質量發展大會暨2018中國陶都 (宜興)金秋經貿洽談會今天開幕,200多名宜興在外鄉賢代表回家鄉參加盛會,會議期間的氣氛熱烈而親切。在這些宜興在外鄉賢當中,有兩院院士的身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籍貫宜城街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主任褚君浩(籍貫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任南琪(父母籍貫丁蜀鎮
  • 宜興國際陶瓷文藝節開幕,助宜興陶瓷五朵金花走向世界
    江蘇是陶瓷大省,宜興是陶藝之都,在中國陶瓷行業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相信此次陶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必將有力的推動中國陶瓷行業更加繁榮地發展。當前,黨和國家正在大力振興傳統手工藝產業,陶瓷行業迎來了有利的發展機遇。
  • 紫砂每日談105:漫談紫砂發展史—沒落民國
    宜興紫砂窯戶在民國4年(1915年)聯合成立紫砂同業公所,公推會長安排行業生產事務,計算產業行情,統一市價和經營,定時召集會議,商議有關事務。當時宜興縣城內設有專營紫砂工藝陶的商店,蜀山北街和南街成為專營紫砂陶的中心。一些資本較大的窯戶紛紛開始在上海、浙江、江蘇的各大城市開行設店,經銷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