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紫砂工業開始恢復。1950年11月,成立宜興紫砂產銷聯合營業處,組織參加本地或外地的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和華東特產展覽會,為產品打開了銷路,全年產量8萬件,產值1.2萬元。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產工場,隸屬於湯渡生產合作社,由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範祖德七人組建,承制中國美協訂購的高檔茶具,如大型松鼠葡萄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竹段茶具等。
同年12月,31家窯戶與36名工人組建紫砂工場,燒窯11次,產量44萬件,產值5.9萬元。1955-1956年,蜀山、前墅一帶的紫砂從業人員組建宜興縣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出口茶壺,1956年產量90萬件(其中出口28.2萬件),總產值55萬元。該社還設立「紫砂工藝班」,招收藝徒61人,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顧景舟、蔣蓉為技術輔導。1958年4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合新陶瓷廠與上袁、潛洛28家紫砂手工業戶合併建立「宜興紫砂工藝廠」,有職工2067名,其中藝徒299名。1959年還成立宜興西氿紫砂工藝廠,可惜於1961年停產。
196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從業人員達578人,紫砂年產量109萬件,年產值72.7萬元。1966年,廠內成立紫砂中心試驗室,負責技術培訓和產品創新。 「文革」開始後紫砂陶生產每況愈下,至1970年產量僅91萬件,年產值83.2萬元。
1971年起,紫砂生產開始回升。宜興紫砂工藝廠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設計創新紫砂微型花盆供應海外,掀起了日本的花盆熱。1974年開發新門類產品,建立雕塑車間。同年,宜興紅旗陶瓷廠也開始生產紫砂花盆。至1975年,年產系列紫砂花盆54萬件(套),並有11個品種出口日本。紫砂雕塑產品也相繼進入國際市場。1976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年產量300萬件。其中出口62.8萬件,出口值達94萬元,年總產值為166.3萬元。1989年宜興紫砂工藝廠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到1990年,該企業完成產值1371萬元,實現利潤341萬元、創匯181萬美元,上交稅金270萬元,產值、利潤分別比1978年增長5.5倍和6.2倍。
1979年之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紫砂行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1982年,丁蜀鎮郊的周墅鄉辦起了周墅紫砂廠。1986年鄉鎮合併後,改名為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屬鎮辦集體企業,至1987年發展到擁有1260多名職工,年產值1008萬元,出口創匯20萬美元,利潤193萬元的規模企業,紫砂系列產品獲省優、部優。1988年,又先後在西望村、雙橋村設了2個紫砂分廠。同年,在上海、福州、揚州等城市開設紫砂經營部。該廠被列為江蘇省15個試點鄉鎮企業之一,成為無錫市第一家省級先進鄉鎮企業。1989年,完成總產值1098萬元,實現利潤186萬元,出口創匯50萬美元,成為江蘇省先進企業。是年晉升為宜興市屬集體企業。1991年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企業,常年生產各種紫砂工藝品、實用品1000餘種,有各類職業技術人員58名,其中高級工藝師2名,工藝師8名,助理工藝師17名。
由於宜興紫砂工藝二廠的一片紅火,掀起了宜興地區興辦紫砂廠的熱情,川埠建起紫砂三廠,大浦辦起紫砂五廠,丁蜀鎮常安村集資籌建紫砂四廠,宜興紅旗陶瓷廠、宜興合新陶瓷廠與宜興紫砂工藝廠聯合成立分廠,主要製作紫砂花盆,產品大量出口。僅丁蜀鎮的五家生產紫砂產品的企業,1990年累計出口紫砂陶80萬件,創匯278萬美元,佔陶瓷創匯總額的44.5%。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是宜興紫砂行業的鼎盛時期,內外銷出現前所未有的好勢頭,紫砂收藏熱遍及港臺和大陸。由於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紫砂行業重新「洗牌」,在機制和體制的創新中,生產經營的方式回歸到民營和作坊式,原規模較大的宜興紫砂工藝廠改名為宜興方圓紫砂工藝有限公司,宜興紫砂二廠也改名為江蘇藝興紫砂陶股份公司,同時又派生出宜興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宜興市陽羨茗陶苑、宜興市古龍窯紫砂陶瓷藝術廠、範家壺莊、宜興蜀古紫砂工藝廠等等上百家股份制或民營企業以及上千家個體作坊。這樣的形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多元性。
對於紫砂人才的培養除了師徒傳承、父(母)子(女)傳承之外,目前已有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市丁蜀職業高級中學和宜興市紫砂工藝技術培訓中心,這些皆成為紫砂技藝人員學習深造的基地。目前,全市從事紫砂及與紫砂相關連行業的人員逾二萬人。其中享有專業技術職稱的有750多名 (截至2005年底),包括高級工藝師63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7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4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17人),工藝美術師154人,助理工藝師220多人。
1999年1月,以紫砂技藝人員為主體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業委員會成立,成為學術交流、陶藝切磋、團結求進的大家庭。陶專委舉辦國際陶藝研討暨作品展覽,組團出國考察,組織國內同行互訪交流,舉辦會員作品展評,實行職稱評定……吸引了會員踴躍參與,截至2005年底,已擁有會員750多名。
2002年6月,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成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徐漢棠、徐秀棠、譚泉海、汪寅仙被聘為協會顧問。
2003年1月27日,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成立。她的誕生標誌著宜興紫砂從此有了歷史上第一個對紫砂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和現代趨勢進行研究的民間社團,為推動紫砂文化藝術的繼承、創新和發展,為普及和提高紫砂文化知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04年2月27日,宜興市人大通過了《關於加強宜興紫砂保護與發展的議案》。
2005年4月18日,以生產紫砂花盆為主體的宜興市陶瓷行業協花盆分會成立。現有會員企業180餘家。宜興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紫砂花盆生產基地,年銷售額突破6億元。
2005年6月30日,無錫市人大、無錫市委宣傳部對「傳承、研發紫砂文化藝術」課題進行專題調研,該課題於2005年6月列入江蘇省文化基金項目,並制訂了五年實施計劃。主旨是以紫砂文化術為目標,總結傳統經典作品的成功規律,研發適應時代要求新品種、新作品,包括紫砂人才培養、智慧財產權保護、紫砂歷史研究、紫砂藝術探討等一系列工作。
2005年9月10日,由宜興市政府主辦,市電信局、市陶瓷行業協會承辦的首家紫砂官方網站——「宜興紫砂網」開通。主要設紫砂文化、名人介紹、精品欣賞、新人新作、紫砂企業、陶都論壇6大板塊。
宜興紫砂製作技藝將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2005年12月31日,國家文化部在公布《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告》中,共有501項推薦名單向社會公示,其中第351-362為12項陶瓷燒制技藝,其中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列第一位。這是對傳統的宜興紫砂陶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肯定,也為向世界「申遺」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