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祠堂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2020-09-26 荊楚冰鑑

在廣大的農村,祠堂曾經是非常常見的東西,裡面放著一排一排的祖先人的牌位或者掛像,平時祠堂都是大門緊關,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擺上貢品祭奠。不過到了現代,祠堂存在還有意義嗎?

祠堂的存在,除了緬懷先祖功績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但是現在社會,年輕人都在城市裡面打拼,城市裡面結婚生活,別說祠堂祭祀了,就是一個家族的兄弟,可能幾年都見不到一回,即便是見面了,也可能認不出來。

還有就是現在人與人之間都很現實,家庭富裕的,家庭貧困的,家裡開企業的,家裡全是政府部門工作的等等, 之間很難有什麼溝通的共同語言。所以祠堂只是一個虛設罷了。

祭祀鬼神原本就是封建迷信思想,像什麼祖宗保佑,先人庇護之類的論調,早就在當今的社會價值觀中消失了。

當今社會對於祭祀鬼神往往大部分人是敬而遠之的態度。

年輕人即便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跟隨自己的長輩去祠堂祭拜,也基本上就是禮節性的恭順,心裡可能急著玩會手機聊聊天呢。

不是發自內心的祭祀祭拜,又有多少意義呢?

在當今大搞基建的年代,這種帶著一份神秘氣息的祠堂,大多成了破舊的老屋。重新修繕需要家族成員集資,大部分人負擔著房貸車貸,年輕人不願意出這一份錢,老年人又沒能力。

即便是家族某一支中有成為有錢大老闆的子孫,自己出錢修的祠堂,別家也不願意去祭拜,總覺得有些施捨的味道。

所以說祭祀祠堂真的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祠堂主要是用來祭祖,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並讓後輩瞻仰祖先德行德性的建築場所。祠堂規範著家族的族規的傳承和落實,是家族活動的最重要場所,供家族宗親聯絡、聚集、議事、定規、處理族裡大事,並強化家族傳統精神。認祖歸宗是宗祠的重要功能之一,祠堂門外的廣場,經常也用來舉辦喪事等,感念去死的長輩,強化血緣關係。
  • 祠堂的存在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
    族譜的功能是記錄每一位家族成員的存在,以前觀念重的時候,一個人在族譜上有沒有名字直接決定了他和他的後代可不可以被家族的人認可,更決定了他可不可以在逝去後自己的牌位進入祠堂擁有一個位置。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祠堂是什麼樣的的存在。祠堂——後代祭祀先輩,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傳承優良精神的場所。
  • 了解祠堂文化|祠堂除了用來祭祀先人,還有哪些作用呢?
    祠堂的歷史相當久遠,宋代朱熹提倡每個家族都建立祠堂,在他編寫的《家禮》中詳細規定了關於祠堂的內容,明朝皇帝下詔要求百姓祭祖,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祠堂的發展。明清時期有著「宗祠遍天下」的說法,那是有史以來祠堂最多的時期。
  • 祭祀文化 祠堂祭祖流程
    祭祀文化祭祀祖先有兩種主要形式: 祭「身」,三月清明在墳前;祭「神」七月十五在祠堂。現在不少新祠堂蓋起來了,卻有些人不懂得祠堂祭祖。
  • 古代無處不在的「祠堂」到底有什麼用,為何現在南方多,北方少?
    古人的香火傳承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認為不能斷了對祖先的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祠堂就是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的地方。在古人眼中,祖先牌位和墳塋都是很神聖的所在,不容有失。不論是皇帝還是地方上的小宗族,都會修建祠堂,祭祀祖先,只要不是家譜遺落,不知籍貫源流的人,誰都不能例外。有時候大臣對皇帝不滿,還會跑去先帝的陵墓大哭,弄得皇帝左右為難。
  • 紙上祠堂:祖先祭祀的民間傳統
    圖中宗族後世子孫姿態各異,有騎於馬上者,也有拱手作揖者,多三兩成群彼此呼應,朝向祠堂門聚攏。後世子孫環繞祠堂門的排列,以及所有人恭敬的姿態皆有助於凸顯圖中祠堂建築物的莊重感。 由以上描述可見,紙上祠堂建構了一個始於祠堂山門外,終結於拜殿,充斥著豐富細節的虛擬空間。作為先人象徵的牌位與祖先影像都被納入祠堂建築的空間結構中,按照現實祭祖儀式時的布局得到呈現。
  • 小丁和父親去祠堂祭祀,丁氏宗祠背靠青山面朝湖水,恢弘大氣
    馬上要到清明節了,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還真是沒錯,在我的家鄉清明節算是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因為我們那裡有很多祠堂,幾乎每個姓氏都有幾個祠堂,每到清明節很多族人就會在祠堂祭祀祖先,有時候還會請戲班子唱個戲。
  • 祠堂祭祀是國之大事,更是宗族盛事
    還有的在石堆上插上「瑪尼旗杆」。額巴在藏族、蒙古族及信仰藏傳佛教的地區較為常見,原為道路和疆界的記號,後來成為祭祀山神、路神之處,一般建在豁峴、三岔路口、十字路口或山口處。年頭節下,或初一或十五,信仰者前往煨柏、上香、獻供品祭拜,祈求吉祥安康。
  • 現代韓國的祠堂及祭祀文化,比中國保存得更好
    唐宋以前,天子、諸侯的祠堂叫宗廟,其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和家族的祠堂叫家廟。自朱子《家禮》問世後,中國民間普遍建祠堂。朱熹在《家禮》中,將《祠堂》一節置於卷首,足見其重要性。朱子認為,祠堂之所以重要,是「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祠堂存在的意義祠堂,在國內南方多數村落都有,祠堂在當地所象徵的意義,不是單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築那麼簡單。那是一個村落,他們先人的靈位擺放所在,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在我們當地,如果有以前久遠前外遷的人,想要回鄉追根問祖,都會去當地的祠堂去查閱下族譜,看能不能找到熟悉的名字。祠堂,除了可以祭祀先人,也有勸誡後人正確的為人處世。雖然在以前法制不健全的時代,一些地方的祠堂會私設法堂,用非法手段去處罰犯錯的族人。
  • 你真的了解祠堂嗎?
    祠堂介紹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到了南宋,朱熹提倡興建家族祠堂。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3.水塘:祠堂門前一定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因為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祠堂結構:宗祠從前往後,由門坊、儀門、門廳、享堂、寢堂五部分組成。寢堂是祠堂中最莊嚴之地,是擺放祖宗牌位和族人跪拜祭祀之地。
  • 論壇精選丨現在村裡要蓋祠堂讓捐錢,蓋祠堂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蓋祠堂有什麼實際意義嗎?請問下,我是否該支持,畢竟自己經濟條件不好,還有個人覺得這個意義不大。希望大家給點意見。祠堂是華夏人民舉行祭祀祖先活動的地方,體現了我們重根報本,敬天法祖的精神內核。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詳細說明。一、祠堂是什麼呢?
  • 神靈真的存在嗎?帶你領略春秋戰國時期祭祀文化
    在生產力落後的人類文明早期,「萬物有靈」的觀念普遍存在,正所謂「山林山川丘谷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而現在,依然有許多人堅信神靈存在,並試圖用一些靈異現象來發現神靈蹤跡的蛛絲馬跡。在國外還有愛好者專門成立了尋找神靈的俱樂部組織,每年都在發表關於研究新進展的文章。
  • 文學雜誌還有存在必要嗎
    《萌芽》目前十五萬本左右的發行量,與巔峰時期的四五十萬本不可同日而語,在自負盈虧的背景下,《萌芽》的此次改版依然存在不小風險。微博時代,寫上140個字都嫌多,《萌芽》卻掉轉方向去維護傳統創作與市場的平衡。在孫甘露看來,與其說《萌芽》堅守的是紙媒這種載體,不如說《萌芽》堅守的是對文學的敬畏。「人還是需要對一定長度的東西保持關注,不能一直是碎片化、狹隘的思考。
  • 如果黯被打敗了,混沌消失了,京劇貓還有存在於貓土的必要嗎?
    待到那時,京劇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修也是只白貓京劇貓沒必要存在①京劇貓十二宗之間會內鬥十二宗之間本就不和諧,靈大叔曾經也是京劇貓啊京劇貓有必要存在也許,京劇貓的敵人是黯,貓土的敵人並不是黯~~大甩鍋提問時間:如果黯被打敗了,混沌被封印了,京劇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 祠堂的經營管理
    然而,在宋代之前,祠堂與家族祭祀並不存在直接的關聯,在宋代士大夫的推動引導之下,祠堂逐漸成為家族祭祀的場所,承擔起家族祭祀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族人對祠堂進行有效的管理,創造收入,以供祭祀祖先、接濟族人、興辦學校等等用途。 早在戰國時期,祠堂一詞就出現在歷史文獻中。
  • 韓國的祠堂與祭祀-光明日報-光明網
    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目前,韓國的家廟保存比較完好,特別是鄉村依然按照《文公家禮》所規定的祠堂和祭祀制度來發揮其功能。
  • 蔣公祠,在大理古城玉洱路,是祭祀清代將領蔣宗漢的祠堂
    蔣公祠,在大理古城玉洱路123號,是祭祀清代將領蔣宗漢的祠堂。大理古城蔣公祠,在古城內坐觀光遊覽公交到博愛路站下車,往東走(往下走)到四方街超市旁邊就是了。大理古城蔣公祠,現在也是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也可以去看一看。蔣公祠,在大理古城玉洱路123號,是祭祀清代將領蔣宗漢的祠堂。
  • 祠堂中的祭祀禮儀,值得收藏!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祠堂的是最常用的祭祀祖先的場所,每個祠堂都會有本宗族的祖先或是先賢的牌位,族中人每逢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都會定期去祠堂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有的也會在辦理紅白事或是族中大事的時候來祭祀祖先。
  • 在中國存在了千年的祠堂,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該不該重建起來?
    在中國古代的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以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是經常出現的。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北方地區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基本被焚燒破壞。如今北方地區,已難見祠堂,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