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後宮妃嬪的服飾制度,辨別嬪妃的身份等級

2020-12-13 騰訊網

有一部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尤其是女孩子,很喜歡看。這部電視劇不僅在國內風靡一時,後來更是走出了國門,在海外十分受歡迎,相繼在加拿大、美國、泰國、韓國等國家播出,它便是--《甄嬛傳》。

《甄嬛傳》講的是清代皇帝雍正當朝時的後宮宮鬥情節,而對於《甄嬛傳》,有人喜歡演員的演技,上至皇上嬪妃,下至小小丫鬟太監,每一個角色都被演繹的淋漓盡致;有人喜歡劇情的跌宕起伏,每集劇情都扣人心弦,博古通今,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也有人想了解清朝後宮的歷史,裡面的皇帝、妃嬪、宮女、太監等,都是每一個群體的代表,滿足了許多人對宮廷和女人心計的獵奇心理。

雖然這是一部影視劇,但畢竟是歷史的大背景下拍攝的,所以裡面的一些情節也深刻反映了歷史事件,比如文字獄勃興、「血滴子」行動、準噶爾叛亂等。

當然了,因為是宮鬥劇,所以在熒幕前出現最多的就是後宮嬪妃。

其中後宮嬪妃所穿的服飾,深深地吸引著筆者,《甄嬛傳》中道具奢華美麗、異彩紛呈,皇上、各個妃嬪、奴才等都有其應有的裝扮,嚴謹而不失趣味,這也引得筆者想探究清朝後宮妃嬪的服飾制度。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都有著嚴格的階級制度,皇權至上,等級森嚴,層次分明。上到當官,下到平民,都是分為三六九等,不同等級。哪怕穿的衣服,佩戴的飾品,也能體現出等級的差異。

賈誼《新書·服疑》中就曾記載:「貴賤有級,服位有等……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

那麼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更是如此了。

清朝無論是皇室、大臣、還是普通平民百姓,都是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其中的一個表現便是服裝飾品的差別。

拿清朝後宮女裝公服來說,就體現出後宮嬪妃的不同身份等級。所謂女裝公服,就是清朝宮廷中,上至太皇太后,下至皇貴妃的正式官樣服飾。

清代後宮嬪妃服飾等級的標識,主要是通過服飾的質料、款式、顏色、紋樣和飾品來體現的。在這裡以後宮嬪妃的朝褂來舉例。

清朝後宮嬪妃位分就已是層次分明,分為八個等級:皇后(正超品)、皇貴妃(正一品)、貴妃(從一品)、妃(正二品)、嬪(庶二品)、貴人(從七品)、常在(庶七品)、答應(從十品)。

朝褂按照《大清會典》規定,皇后的朝褂,一共三個款式,分為石青色,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前後各繡有一條立龍,領子部位有鏤金飾寶的領約,再掛朝珠三盤。

下身都繡有行龍和萬福萬壽圖案,與彩雲相疊。也有的朝褂紋飾前後各有一條正龍,腰部以下繡有行龍,大腿以下部位都繡有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紋飾。

顏色上,清朝服飾中等級最高的是明黃色,所以能穿明黃色服裝的只有皇后和皇貴妃,貴妃和妃可以穿金黃色,其他妃嬪不得穿黃色,大多穿茶褐色、紅色、綠色,而作為貴人、常在、答應,是沒有朝服和朝冠的,只能身穿粉紅色、乳白色或者淺綠色這些素淨顏色的普通服飾。

紋樣上,也有很嚴格的等級區分,皇后、皇貴妃的服飾紋路要比貴妃、妃的要好很多,多採用金鳳、「五穀豐登」、牡丹等,而貴妃、妃則為金翟、瑞草、祥雲等,嬪及以下紋樣簡單,一些細節上不繡花紋。

總的來說,皇后的朝褂,圖案紋飾大多以立龍、正龍、行龍、萬福萬壽和八寶平水為主。

至於皇后以下的,比如皇貴妃、貴妃、妃嬪,朝褂與皇貴妃相差無幾,唯一的區別就是領後的絛為金黃色。

朝褂的紋飾說完後,我們再來看佩飾的區別:

在《清代後宮制度論述》中就曾有相關記載,皇后的頭飾一般為明黃色和正紅色,頭上可佩戴鳳鈿或者鳳冠,此處的「鳳」為九尾鳳,頭兩側可戴垂至肩膀的流蘇,皇后和皇太后的規格一樣,耳飾左右各三,由金龍銜一等珠。

皇貴妃的頭飾多為正紫色,可戴七尾鳳珠釵,也可以戴垂至肩膀的流蘇,但皇貴妃只能佩戴一側。

其他嬪妃頭飾多為寶藍色,可戴五尾鳳珠釵,可佩戴垂至耳垂的流蘇。從三品以上妃嬪的頭飾,只能為偏紅色,不能用正紅,可佩戴金步搖。從七品以上只可以佩戴除了黃、紅、紫、藍以外的所有顏色,但必須為偏色,可佩戴金銀材質的首飾,但只可戴頭花。

冠頂飾物的等級,以飾物的質地顯現,質地從高到低依次是:東珠、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鏤金花。如果同用一種質地的冠飾品,則用數量區分妃嬪等級,皇后等級最高,數量最多,之後便依次遞減,不得僭越。

耳飾方面,皇后用一等東珠,皇貴妃、貴妃用二等東珠、妃用三等東珠,嬪用四等東珠,這裡的東珠是指一種野生珍珠,因只有四等,所以貴人、常在、答應不能用東珠做耳飾,只能用普通的珍珠或者金銀。

還有就是脖子上戴的朝珠,皇后著朝服時,頸帶三盤朝珠,中間是東珠,兩側為紅珊瑚朝珠,都是高檔飾品。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只佩戴琥珀朝珠,也就是用密珀為飾,兩側分別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等人,只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兩側分別掛琥珀朝珠。

除此之外,也許大家在看《甄嬛傳》和其他古裝劇時,不難發現後宮嬪妃或宮女脖子上都有一個白色的領子,這個領子倒是讓觀眾們疑惑不已。

據了解,這種領子稱為龍華,大多都是白色,而這白色之中,後宮妃嬪之間、妃嬪和宮女之間卻大有差異。宮女的龍華都為純白色,無花紋樣式,而其他妃嬪所用龍華根據位分的不同也會有差異,貴妃、妃嬪的龍華只能繡花紋,不得繡字。

皇后作為後宮之主,龍華上可以繡花紋和字,十分華麗、隆重。所以想要辨別後宮妃嬪的位分,看龍華也能了解大概。

其實清朝古代後宮嬪妃晉升之路是十分辛苦的,從選秀女進宮,封為答應,然後晉升常在、妃、嬪、貴人等,就像打怪升級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像貴人、的妃位,就得看出身了,必須是世代顯貴人家。

皇后作為後宮之主,一國之母,一般先由太后從皇親貴族、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而且清朝選妃都是帶有政治意圖的,比如先以滿人為主,其次再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族的聯繫。

古代最講究等級分明,在後宮是什麼身份,就要穿什麼樣的衣服、佩戴什麼樣的首飾,如果穿戴錯了,僭越規矩,冒犯了他人,甚至可以引來殺身之禍,嚴謹的穿著裝扮,就是等級分明的一個表現。

雖然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也是距離我們年代最近的一個王朝。本文僅以朝服中的朝褂為例,包括紋飾、佩飾品、顏色等方面,就可以體現出清朝後宮嬪妃服飾的政治等級性。

古代封建等級制度在清朝時期表現的最為森嚴,隨著後宮嬪妃服飾所體現的等級制度分明,也代表著清朝皇權制度的逐步加強!

參考資料:《大清會典》《清代後宮制度論述》《清史稿·后妃傳》

相關焦點

  • 清朝後宮妃嬪等級制度和待遇,網友:漲知識了!
    我們看過清宮劇都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眾多,其等級制度也是分的特別細的,可謂是尊卑有序。那麼清朝的後宮之中到底有多少個等級呢?他們的待遇分別又是多少呢?清朝初年,後宮統稱為妃(除了皇后),到是沒有分的太細。
  • 清代等級森嚴的嬪妃制度:貴人升為嬪,才是真正的大轉變
    正因如此,歷朝歷代對後宮的管理制度都非常嚴格,以此告誡後宮嬪妃必須得遵守禮節,不可胡亂作出越矩的舉動。不僅如此,清朝後宮在編的妃嬪是有規定人數的。每一個級別的妃子都有嚴格的人數規定,絕對不是由皇上主觀決定的。清朝后妃雖然被劃分為八個等級,但實際上能被作為妃子的,只有前五種。也就是皇后以及貴妃位還有妃位和嬪妃位。
  • 《延禧攻略》清朝後宮妃嬪的地位,從服飾上就可以分辨得出
    ,從《甄嬛傳》,到《延禧攻略》,還有《如禧傳》,清代後宮之中的明爭暗鬥成為如今社會工作生活中減壓的一部分,清朝離我們比較近,所以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考證,也是我們現代人比較能夠了解的朝代,許多關於清朝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加之後宮生活各妃嬪之間的明爭暗鬥也是一大看點,可以很好地帶入人們的心境,達到緩解壓力的效果。
  • 為什麼清朝妃嬪大都在脖子上圍白巾?這項規定,實則為了方便皇上
    由此,國家的等級也是非常森嚴的。除皇帝之外,無論前朝後宮,等級都是極其森嚴的,幾乎在事無巨細地表達等級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到底有多重要。無論是穿著還是品階,皆是如此。這一點,在清朝的服飾上幾乎被展露無餘。眾所周知,清朝並不是由漢族人統治的時代,所以在服裝穿著禮儀上,都與漢族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就連禮儀制度,也是非常嚴謹的。
  • 清朝後宮嬪妃的等級劃分及人數分布
    在清後宮中皇帝各位嬪妃的等級劃分的,根據地位高低對人數也有嚴格限制。隨著清王朝的發展,後宮中的嬪妃等級大致做了三次調整。入關前:努爾哈赤的後金時代,當時並未有明確的後宮等級制度,嬪妃們大致被分為「福晉」「格格」兩種,福晉比格格的身份更加尊貴。在電視劇《孝莊秘史》中皇太極的後宮中身份最為尊貴的便是大福晉,這便是中國皇后等級的前身。
  • 清朝後宮嬪妃戴指甲套的三大原因
    看過清宮劇的都會發現,清朝的後宮嬪妃大都會戴著長長的指甲套。
  • 最全清朝後宮等級制度一覽表:一後四妃東西十二宮
    原標題:最全清朝後宮等級制度一覽表     一、后妃等級   太宗初始,定「一後四妃」的後宮制度,除立有皇后外,還有分局關睢、麟趾、衍慶、永福四宮的嬪妃;世祖入關後,完善後宮制度,皇后居中宮坤寧宮,設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啟祥宮,長春宮,
  • 除了伺候皇帝,清朝後宮妃子的生活就只有宮鬥了嗎?
    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觸,追劇一時爽,一直追劇一時爽;但是相信有不少宮鬥劇迷都會感到疑惑,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除了伺候皇上,就只有勾心鬥角了嗎?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五更即起中國歷史延伸至清朝,各種制度已然趨於成熟、刻板。
  • 唐朝時期的嬪妃制度:後宮佳麗三千人,寂寞空庭春欲晚
    唐朝時期的嬪妃制度:後宮佳麗三千人,寂寞空庭春欲晚我們都知道,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以及李世民,都與隋朝的皇室有著很深厚的關係,唐朝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對於後宮的嬪妃等級,也是參照隋朝的後宮等級而設立的。以上有級別的嬪妃,粗粗算下來,也有一百二十二人之多。更有六尚司,分別負責管理後宮的車馬以及服飾和雜物。這些後宮妃嬪的數量雖然裡我們常說的「三千後宮佳麗」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一個比較龐大的隊伍了。
  • 清朝妃嬪為何要戴長指甲套?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清稗類鈔•服飾》導語清宮劇一直都是長盛不衰的影視題材,很多人並不是被劇情所吸引,往往是被精緻的清宮服飾折服,尤其是清宮妃嬪們各個細節的打扮都堪稱經典,而清朝與其他朝代的裝扮最不同的還要屬長指甲套。雖然戴上長指甲套對於日常生活很是不便,可有了指甲套的裝飾,的確讓清宮妃嬪平添了很多貴氣。
  • 清朝嬪妃的一天怎麼度過?穿越小說都是騙人的,其實生活很枯燥
    但其實小說和電視劇對清朝人的日常生活加入了現代人的演繹,其實清朝皇室的生活規矩十分森嚴。尤其是後宮的妃嬪們,她們平時生活枯燥無聊,整天守著一塊四四方方的天空,忍受常人無法忍耐的寂寞。宮鬥電視劇中最愛演的題材,就是一個低位的妃子,仗著自己有寵,而跟高位妃子作對。其實在真實的後宮中,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古代封建社會,一個等級跟另外一個等級之間是天壤之別。
  • 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看清朝皇帝的後宮陣容
    一提到皇帝的後宮,立馬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美女環繞……其實大多數情況並非如此,當然也有例外,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兼收蜀、吳後宮,羊車選妃臨幸;唐玄宗李隆基廣蓄天下美女於行宮,以致於有「閒坐說玄宗」的白頭宮女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
  • 與清朝其他皇帝相比 乾隆後宮妃嬪的身份有什麼特點?
    如果對偌大的後宮放任不管,叢林法則之下容易導致后妃之間出現惡性「宮鬥」,不利於皇室的團結。因此,如何對龐大的後宮進行有效管理,是每一位皇帝都要考慮的一個難題。 我們知道,管理學上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即所謂的等級晉升制度,把一個群體的人員劃分成三六九等,讓所有人通過良性競爭去爭取更高的位置,來促進一個團體的進步和團結,這在後宮中也是適用的。
  • 清朝妃嬪等級知多少?八大等級福利天差地別,皇后每天可領兩頭豬
    很多人非常喜歡看後宮劇,特別是清宮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妃子的等級制度。
  • 清朝後宮妃嬪的等級是怎樣的劃分的?難怪擠破頭也要上位!
    清代後宮制度是從康熙年間開始規範的,當時規定後宮設皇后1名,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和答應無定數。
  •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等級
    2、 兩晉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其餘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還有一特殊作用
    清宮劇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曲折複雜的劇情,還有令人賞心悅目的服飾,尤其清宮女子的服飾,盡顯皇宮女子的雍容華貴,使她們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迷人的韻味。 但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清朝妃子脖子上有個「白布條」,其實這個「白布條」除了裝飾之外,還有一特殊作用。
  • 清朝入關以後,後宮嬪妃和朝廷貴婦們,為何流行使用旗頭?
    同時,頒布了各種嚴格的制度,從隨從、飲食標準、住房規格、服飾圖案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後宮嬪妃、朝廷命婦的蟒袍、補服長褂都有一定規格的圖案,例如鳳凰、五爪金龍等圖案,只有皇太后和皇后能夠使用。 請注意,當時並沒有關於旗頭的任何紀錄。清朝入關以後,逐步確定了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在文化方面,中原文明的很多因素都融入了清朝的服飾之中。
  • 不僅是身份轉變,還有3大特權
    其實,在古代,後宮的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每一等級的人數設置也比較嚴格,作為宮廷格鬥戲的一種,它經常發生在清代。地位改變,等級提高也就是說,皇帝與皇后甚至是妃子之間的婚姻從來不是一件由自己隨意決定的事情,而是一件關係到皇權統治和朝廷穩定的國家大事。這樣,清朝後宮的每一位后妃,從被冊封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相應的特權、地位和地位。
  • 揭秘清朝的妃嬪等級制度,人數有限額,連居住的宮殿都有講究!
    看過清宮劇就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有嚴格的地位等級之分,那麼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今天,課代表就為大家來揭秘——《延禧攻略》劇照其實,努爾哈赤時期,並沒有具體的后妃制度,當時的妻妾沒有名號,皆稱「福晉」或「格格」,完善的清朝后妃制度是從康熙時期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