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宮劇就知道,清朝的後宮妃嬪有嚴格的地位等級之分,那麼具體是怎麼劃分的呢?今天,課代表就為大家來揭秘——
其實,努爾哈赤時期,並沒有具體的后妃制度,當時的妻妾沒有名號,皆稱「福晉」或「格格」,完善的清朝后妃制度是從康熙時期開始的。
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由此可見,從康熙開始,清朝的後宮妃嬪分為八個等級,由上而下依次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除設八個等級外,人數也有限額,在同一時間內,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而貴人、常在、答應這三個等級,則不設定數。皇后地位最高,皇貴妃至嬪為妾室,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僅為通房,不算妾室,地位最低,沒有正式封號,沒有專門的奉內管領,也沒有朝服和朝冠,同時「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跟隨等級更高的后妃住在東西十二宮裡,不能隨意外出。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后妃地位的高低與紫禁城的格局也是對應的,其中乾清宮和坤寧宮專屬於皇帝和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居住的東西十二宮則如星辰一般簇擁在乾清、坤寧兩宮之旁。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威福宮、儲秀宮等,貴人、常在、答應則安排居住在妃、嬪各宮的偏房。
清朝的妃嬪封號也很講究,皇后的封號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如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名號為孝賢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的封號,則是在其級別前冠以一個美好寓意的字,如:熹貴妃、令妃、嘉嬪、怡貴人等等,好聽又吉祥。
皇帝駕崩後,按祖制,居住在東西十二宮的妃嬪們就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了,在「紅顏暗老白髮新」的生活中了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