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夏日的夜晚(隨筆)原創
「熱不過三伏」、「立了秋還有幾個火老鼠,上邊蒸、下邊烤,悶熱的象蒸籠……,農民將夏日的「熱情」描述的形象逼真,入木三分。
這個時候人們希翼起風,風會給人帶來一點清爽,一點輕鬆。人們祈盼毒辣的太陽快落山,月亮升空,好走出「水泥城」,去室外散步活動,看滿天的繁星。
夏日的夜晚,街巷上依然繁鬧,更多了些靈動。瓜果飄逸而來的香味,誘引著「食客」乖乖的掏鈔票;滷肉涼菜車攤前紅火,主家忙得不可開交,笑擠滿了兩眼窩;人跟人,車跟車,宛如流水的河。
夏日的夜晚,是老者、娃娃最開心的時刻:爺爺奶奶引著孫子坐「小電車」「碰碰車」,老小老小,小的開心老的笑。舞彩綢的、耍龍的、跳繩的、跟著音樂跳廣場舞尻子胡擰的……,各有所樂,好似沸騰了的開水鍋。
夏日的夜晚,是老夫老妻結行夜遊,談天說地,相伴相惜的良辰;月色朦朧,石階幽徑,有情的男女趁著月色,喃喃淺唱「婚姻前奏曲」,行走在「今天是個好日子"「的路上……。「呱呱」蛙鳴,仿佛為有情人在喝彩……
皓月當空,繁星點點。夏日的夜,熱情、活潑,生動、有趣。我憑倚在「桃花譚」的欄杆上,遙望著家鄉方向的夜空,對身邊這些熱鬧繁華、或靜謐曖昧的現象,司空見慣了,不知怎的卻冒上來了縷縷憂傷:新寺村,我生活了66個春秋的家,因了一個「拆」字再也回不去了,那熟悉親切的街道、濃濃的鄉情和魂牽夢繞的地方,只能在夢裡相見了……。
過去了的記憶是深刻的,溢滿酸澀和甜蜜。
小時候我坐在高高的包穀堆上,聽婆婆、父親講那過去的事情。
放學後抓緊時間寫作業,傍晚相約小夥伴們「摔四角」、「繡狗娃」、「捉迷藏」。村什字、學校門口、飼養室院子,是我們耍的地方,瘋夠了,玩乏了,回家上炕睡覺,一覺睡到大天亮。
年齡稍大一點,知道愛好了,講衛生。夜晚,隔三岔五地就往灞河跑,脫的光不溜秋的,跳到淺水處泡個天然溫水澡。
農民夏日要收、種、管,是最勞人的時候,沒有閒功夫徒步啊、跳舞啊,失這「閒杆」。活路忙起來「鬼吹火」,顧不上吃飯,活多的「壓摞摞」,一個「忙」字是對當時農民生活艱辛的概括。是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白日裡緊著幹活,也只有在太陽落山吃晚飯的時候,一個巷子的人才會不約而同的走出門,上上「老碗會」。「風兒吹來不用扇,人人端著大老碗,三七二八胡毬諞,忘了睏乏忘了煩」……。
想起過往曾經的有趣,不禁啞然失笑。笑後明白了一個大道理:原來,快樂是這麼的簡單,「在自己」!境由心造!!還有「情人眼裡出西施」!!!
夏日的夜晚,熱情而迷人。在這個季節,因為熱,人們不得穿著簡約。女人天生愛美,衣著少顯露出婀娜多姿的曲線輪廓;男的光腿亮胳膊,亮出黝黑結實的體魄,這陰和陽、剛和柔,使悶熱的夏天變得不再鬱悶而生動。我囈想,這個世界如果有一天只有女人、或只有男人,那麼夏天將會怎麼度過?人們又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呢?
不得而知就不知。索性隨遇而安,尊重四季輪迴的自然規律;順其自然,快樂活好每一天!
作者簡歷
高五幸,筆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橋區新築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愛文學,曾經在新築公社、鄉鎮企業、灞橋區土地管理局工作過,現在新城區康復路市管所打工。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