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落葉有感(散文)

2020-11-04 高五幸

高五幸:落葉有感(散文)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風吹來樹葉落。

落葉本無情,似流水。我佇立在西安北三環的楊樹林路邊,卻對風兒不時搖落的樹葉有了思意和興趣。

樹葉冬前要落,這本是一般樹種的生長規律,帶葉子的楊樹、槐樹、桐樹、椿樹一族,春天發芽,夏日生長,秋季落葉,冬來孕育,努力地吮吸大地的營養,留下了綠色的美麗、成長的足跡、生命的神奇。

綿綿秋雨,稍帶幾許寒意,微微秋風,搖曳葉枝別離。我靜眸凝視著楊樹上落飄的樹葉,一片,一片,隨著雨,幸福的回歸大地,是那麼的無奈和愜意!

「無可奈何花落去」。我想,此詩如果作者沒有實地親歷,絕對難以吟出如此接地氣傳神的妙句!我想,一個有家國情懷的有識之士,面對事業不順、或處境的不如意,應當不只是活在抱怨中喟然嘆息,而需要有「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的風趣,有「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際雲捲雲舒」的氣勢,有「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志氣,相信你就會對葉落之景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啟迪。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風飄下的落葉,會變成柴燒代煤,服務於人類;秋雨過後葉落歸根,變成肥料,無私的返饋大地。我想,落葉這種的奉獻捐軀之為,讓我想起它曾經「紅花綠葉相映景」的風採,即便到了「落花流水」程度,還甘願為新年輪、新生命的最後付出,想此不禁對這落葉又多了幾份憐憫和敬意。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花開花落,是誰也難以阻擋大自然的變化定律;生死病死,誰也逃脫不了人類這個生存規律。惟此,不需要一味的抱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應當換個角度去看事物,想問題,這樣心緒便會多了一點慰籍。有了這種好的心態,你眼前不再會看到的只是搖搖欲墮的落葉,而是有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心境和希翼,生活便會覺得美好而有意思!

作者簡歷

高五幸,筆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橋區新築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愛文學,曾經在新築公社、鄉鎮企業、灞橋區土地管理局工作過,現在新城區康復路市管所打工。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相關焦點

  • 高五幸:秋天的生命(散文)
    高五幸:秋天的生命 (散文)初秋的周日,娃他碎舅肖民廣添喜為孫女做"滿月",我在去"出門"的港興路上 秋風掃落葉,惟有菊花香。不同的心境、心態對秋的認知便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觸。正如人生的秋季,李商隱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朱自清卻言"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而葉劍英更是氣勢恢宏,"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 秋天的落葉(散文)
    作者:高永軍(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屬原創)每當季節進入深秋,各種樹木的葉子就會陸續的從樹上飄落到地面,各種花草的葉子也慢慢枯萎落葉季節,秋風起,落葉洋洋灑灑。無論是泛黃的普通的樹葉,還是各種色彩的觀賞樹葉,落葉的過程都是一場離別的盛宴,在人們的歡呼中透著悲涼。葉子,以它一生的忠誠維護著樹木花草的成長,汲取太陽的營養,吸收大自然的雨露。在它的襯託下,樹木才能為春天增添一抹新綠,為夏天增加一片蔭涼,鮮花才能更鮮豔。
  • 高五幸:讓座位(詩歌)原創
    高五幸:讓座位(詩歌)原創高五幸:讓座位(詩歌)原創乘車倚窗魂出竅,兀想路若河一條。兩位老者互讓桃,讓者有餘風格高。溫馨畫面情傳導,文明之風湧春潮。此情無瀾勝有濤,溫良恭讓愛作橋。一葉知秋窺全豹,西安古都新面貌!
  • 高五幸:重陽頌(詩歌)原創
    高五幸:重陽頌(詩歌)銀杏樹黃菊花香,蟬隱雁南凝初霜。作者簡介:高五幸
  • 高五幸:念思煙火(隨筆)原創
    >高五幸:念思煙火(隨筆)原創>高五幸,曾用筆名:高五星。20多歲時開始在報刋雜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其創作的劇本《席簡相親》(與王韶之先生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現為陝西農村報網鄉村作家;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西安市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秋之韻(詩歌)原創
    高五幸:秋之韻(詩歌)原創秋月清沏光明亮,秋日太陽暖洋洋。秋風習習心身爽,秋雲迎雁南天翔。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先生那一雙睿智深情的眼睛——端詳忠實兄相片有感原創
    高五幸:先生那一雙睿智深情的眼睛「(詩歌)原創——端詳忠實兄相片有感高五幸:先生那一雙睿智深情的眼睛「(詩歌)原創——端詳忠實兄相片有感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灞橋一帶農村的「葬禮」(隨筆)原創
    高五幸:灞橋一帶農村的「葬禮」(隨筆)原創下班回來行至暫居地的村口,熟悉、悲悽的哀樂,和著悲壯的嗩吶聲,放肆地鑽進耳朵,勾起了我對家鄉老了的人葬埋的沉痛回憶。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學著灞河倒著走(詩歌)原創
    高五幸:學著灞河倒著走(詩歌)原創高五幸:學著灞河倒著走(詩歌)原創江河都是向東流,惟我滋水倒著走!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望月勾起思鄉愁(詩歌)原創
    我的原創詩高五幸:望月勾起思鄉愁(詩歌)原創傍晚散心河堤走,身動影隨追絲柳。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念」字的趣想(隨筆)
    高五幸:「念」字的趣想(隨筆)高五幸:「念」字的趣想(隨筆)我發現,"今"和"心"尤其是看到留守在家的老人,他(她)們佝僂的身軀、蹣跚的挪步,佇立在村頭守望的情景,更讓人痛惜不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文此,我對「念」字有了更深切、更直接的參悟,對父母的念,還是要放在「心」上,從「今」天做起。
  • 高五幸:心燈點亮嚮往夢(詩歌)原創
    高五幸:心燈點亮嚮往夢(詩歌)原創大雁南翔歡聲鳴,晴空萬裡氣爽清。灞滻融渭流向東,國慶中秋喜相逢。國家強盛民之幸,大國風範傲蒼穹。抗疫凝聚愛國情,眾志成城亮雄風。石榴裂嘴柿子紅,花前月下念思濃。口含月餅望月宮,離鄉遊子想親朋。面向故鄉三鞠躬,一祝祖國更強盛;二願鄉黨都康寧,三盼風調年壽豐!
  • 高五幸:今年的秋分是比往年早了一些(詩歌)原創
    高五幸:今年的秋分是比往年早了一些(詩歌)原創天下著細雨腿有了冷的感覺,瀏覽手機方曉到了秋分時節。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全國知名作家曲江海洋極地公園採風行(隨筆)
    高五幸:全國知名作家曲江海洋極地公園採風行(隨筆)清早起來,天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今天要去南郊參加「採風」活動典禮,想到與心儀許久的名家憨仲先生、在全國有點「動靜」的老師們謀面,學習機會難遇,天下刀子也得前去。也許是天意,「客人」從祖國各地相約抵達目的地——曲江海洋極地公園的時候,天識趣的收住了雨,以雨後清爽別樣消暑方式,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
  • 高五幸:心聲 ———中秋夜感賦(詩歌)原創
    高五幸:心聲———中秋夜感賦(詩歌)原創秋菊桂花香味濃,中秋國慶喜相逢。舉杯邀月敘親情,萬家燈火樂融融!國歌唱醒滿天星,夜如白晝月不明。迎面微微南來風,耳邊盡聞歡笑聲。國家強盛繁榮景,子民揚眉腰杆硬。作者簡歷高五幸
  • 高五幸:夏日的夜晚(隨筆)原創
    高五幸:夏日的夜晚(隨筆)原創「熱不過三伏」、「立了秋還有幾個火老鼠,上邊蒸、下邊烤,悶熱的象蒸籠……,農民將夏日的「熱情」描述的形象逼真,入木三分。作者簡歷高五幸20歲從寫新聞報導開始,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體先後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被西安晩報,中共灞橋區委評為優秀通訊員。陝西農村報網專欄鄉村作家、陝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法制文萃西部網特邀作家,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
  •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
    高五幸:工分,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隨筆)原創說到工分,現在的青年人象聽「天書」,不知其然,更不曉得所以然。我是市57中學初中69級畢業生(那陣兒沒高中),70年回鄉時就掙的工分。青壯男勞乾重活、技術活一天10分工,婦女、老漢一天是8分工,象我這樣的學生娃類似工廠裡的學徒,幹一天則是6分工。其中也有計件工分的,如推土、拉糞、起圈、割麥、挖包穀杆等這樣的活路,就是「記回回」「算畝畝」上工分。「農民就是憑工分吃飯」。
  • 高五幸:抬嫁妝(隨筆)原創
    高五幸:抬嫁妝(隨筆)原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嫁妝,顧名思義就是為出嫁的女兒的「陪嫁」。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白鹿原下的灞橋一帶農村,女大了,該嫁了,當媽當爸的就早早的置辦起了嫁妝。那陣子經濟是你窮我也窮,誰也不笑誰。女兒鋪的蓋的、穿的戴的,包括用的,日子再緊樣樣都得考慮周全,畢竟是娃一輩子的大事情。置備嫁妝有講究,也有學問。
  • 散文:落葉不是無情物
    我總是和愛人手牽手行走在鋪滿落葉的小徑,兮兮秋風在深情地囈語,片片落葉在空中飛舞,腳下響起沙沙的聲響,清脆而溫柔,似如歌的行板,我們肩並肩走著,如同走在天然的油畫裡,什麼也不需說,就十分的美好。中年之後,父親離世,如一枚落葉回歸大地,而我也在逝去親人的悲痛裡,終於懂得了「死如秋葉之靜美」含義。還好,我終於懂得了秋日的落葉,原來,懂得比愛更難得!
  • 高五幸:口罩瑣議(隨筆)2020年8月2日原創
    高五幸:口罩瑣議(隨筆)2020年8月2日原創高五幸:口罩瑣議(隨筆)口罩,顧名思義就是捂嘴的玩藝兒。大街上誰要若是戴個口罩,準會被人譏笑:公牛爬到母牛尻子上——學聞(文)氣!2020年子鼠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冠狀病毒來襲,在緊要關頭專家建議戴口罩。使得過去只有特殊個體享受的「福利」,素來被人們所忽視、冷落的口罩,一夜之間悠的抬高了身價,成了「香餑餑」。「古城無處不飛花」,「滿街儘是金盔甲」。戴口罩,成為防控「交叉感染」的護身家具,風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