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2020-12-11 荔枝網新聞


西津渡的郵筒。 孫霞 攝

  編者的話: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您還記得嗎?郵筒、報刊亭、明信片,這些曾經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漸漸被淡忘。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今年41歲的張先生,曾經是少年宮民樂隊的一員。他在上初中時,和一位日本來鎮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筆友。此後,他和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郵寄出的信件、賀卡無數。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就是通過家附近的郵筒給那位日本男孩郵遞的信件、賀卡。那會兒,他家住在第一樓街附近,現在那裡的郵筒已經沒有了,已成了小時候的記憶。而且,市區的郵筒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郵寄信件呢?

  日前記者來到八佰伴廣場和西津渡景區,隨機採訪了25名市民,「你現在還寄信嗎?」接受採訪的市民年齡從10歲到87歲,有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退伍軍人、退休老人、快遞小哥、軟體工程師、裁縫鋪阿姨、銀行工作人員、會計等。採訪的結果是,其中沒有一人近年有寫信寄信的經歷。

  一位75歲的葉老先生對記者說,5年前,他曾經給自己的老友郵寄過一封信件,如今,有了手機,隨時可以聯繫,不會再寄信了。一位65歲、在路邊做裁縫生意的阿姨告訴記者:「現在沒人寫信了,我們年輕的時候才寫信。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腦,所以和外地的朋友交流只能寫信,書信在當時是最頻繁的交流方式了,不管多遠,都可以寄信。」

  記者又詢問了一些年輕的朋友,不少初中生、高中生告訴記者,同學生日、聖誕節等同學之間會互相送明信片,但是因為交通方便,有的直接約個地方當面送了,有的也會直接寄快遞,通過郵筒這種老式信息交流方式從來沒有過,也不會去嘗試。

  現在 市區只有13個郵筒

  記者在中山東路上尋找了一番,從大潤發步行到鎮江日報社,一共約2000米的距離,途中只在中山東路蘇寧易購對面發現了一處郵筒。開始記者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後來幾經周折,詢問了郵政工作人員,才得知,因路面整修,郵筒被圍擋了起來。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鎮江市分公司投遞局副經理塗波告訴記者,鎮江市郵筒最多的時候,是在2000年左右,市區一共有郵筒28個(不含郵政局門口的郵筒),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數字又在慢慢變少,現在只有13個,主要分布在市區繁華地段、以及一些景區。比如市區八佰伴附近有一個,電力路上一個,焦山、西津渡都有……以前,郵筒裡的信件很多,有時市民都塞不下,但是,現在隨著郵遞信件數量的逐步減少,郵筒利用率已不太高,一個星期下來,信件少之又少,有的郵筒甚至看不到一封信。

  據了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鎮江市有了人民郵政的平信郵筒,全身綠色,瘦高個,整個呈現圓柱狀,綠色的底色上標註著黃色的中國郵政字樣和標誌。記者在電力路供電公司門口以及西津渡景區看到,2000年之後,鎮江市主要更換的是方方正正的郵政信筒。上面有一小部分呈現白色,有「郵政信筒」字樣。絕大部分的綠底上,有「本市、外省市」兩個投信口,中間有兩次開箱時間。下方,寫著中國郵政的字樣和標誌。

  雖然郵筒逐步減少,但是塗波介紹,作為郵政的一張名片,在直徑一公裡之內,市民還是能找到郵局或者郵筒的,這樣也便於給群眾提供郵政服務。

相關焦點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數據從270個到71個「十多年前,市區的郵筒數量有270個,遍布市區的大街小巷。」溫州市郵政包裹業務局副局長王勝儒說,那時郵筒因隨處可見,群眾如果想寄信就很容易找到。如今,信件量不斷減少,郵筒的數量也不斷減少。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那時,劉文高每天至少能從郵筒中收到兩百封以上的書信。「遇上逢年過節,書信太多,郵筒經常都會擠爆。」
  • 一個郵筒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垃圾若干 現在,你還在寫信嗎
    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那時,劉文高每天至少能從郵筒中收到兩百封以上的書信。
  • 蕪湖市每隻郵筒每天收不到2封信(圖)
    昨天,是世界郵政日,記者從市郵政局了解到,現在全市每隻郵筒平均每天收信不到2封,手寫信件的比例每年都在下降。曾經那些寫信時的溫柔,寄信時的期盼,收信時的激動,幾近變成遙遠的記憶。  郵筒失寵 平均一天收不到2封信  市郵政局弋江區投遞站的朱金鳳大姐已經在郵遞員崗位上幹了12個年頭。
  • 言而無「信」的年代 郵筒「腹中空」
    返回南京街頭的民國郵筒(攝於河西)請供圖網友來領稿費「親愛的大俠,最近過得好嗎……工作別太辛苦,注意勞逸結合。」「那時只要貼上郵票把信寄出去,就開始期待回信了」。雖然書信的內容只是「談談學習聊聊人生」,但卻給大家枯燥而緊張的高中生活平添了幾分色彩,「我們一起粗略地談人生憧憬未來」,隨著高中時代的結束,吳紅英和筆友的書信往來也就此止步,再沒有聯繫過,「但每每想起來都覺得很美好」。郵筒裡 從吃不下到空空如也伴隨著手寫信習慣的漸漸遠去,是南京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和郵筒數量的減少。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市民: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nbsp&nbsp&nbsp&nbsp杜先生隨子女一同遷到河西新城,為了寄信到處找郵筒,後來找到一個,但似乎很久不用的樣子,也沒敢輕易將信件投進去,最終還是託兒子,把信件投遞到龍蟠路上的大郵局。
  • 武漢兩郵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 街頭郵筒不會隱退
    街頭郵政信筒已有百年歷史,曾在人類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郵筒每天收納的信件也越來越少。資訊時代誰還在寫信?郵筒是否會退出郵政市場?近日,記者跟隨武漢市郵政公司投遞員進行了調查。
  • 棗莊9郵筒一天只收十幾封信 基礎設施不取消/圖
    9個郵筒查兩遍,一天只有十幾封信  今年53歲的張建國,從2010年6月份開始,獨自一人擔起了9個郵筒的開箱、取信的工作。「因為信件越來越少,之前是兩個人的工作,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了。」張建國說。  每天早晨8點半,張建國便騎著自行車,開始了一天之中的第一次取信工作。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前兩天,來廈門旅遊的王小姐想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才想起要使用郵筒。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從書信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移動終端。曾經承擔「溝通聯絡」重任的一紙書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文/記者張婧瑋 圖/陳立新) 前兩天,來廈門旅遊的王小姐想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才想起要使用郵筒。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原來張先生正在上二年級的兒子開始學習寫信了,孩子寫了一封家書準備寄給在老家的舅舅,張先生便帶著兒子上街找郵筒投信,誰知父子倆在城中區走了多條幹道,找了半天都沒見到郵筒身影。最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他們才在大十字郵局找到郵筒寄了信。
  • 上海每個郵筒配備"身份證" 掃描二維碼一分鐘寄快件
    [隆重介紹]  郵筒「觸網」成為街頭「攬件員」  今天起,市民在街頭看到墨綠色的郵筒時,會發現郵筒身上的銘牌上多了一個二維碼,這就是每個郵筒各不相同的「二維碼身份證」。有了這個二維碼之後,利用網際網路和二維碼相結合,每個郵筒就成了上海郵政「快寄」業務的街頭「攬件員」。
  • 郵政新版同城信筒快件上線 找到郵筒就能寄快遞
    市民不用再等快遞上門取件,找到郵筒就能寄快遞。同時,使用該方式寄快遞市民不用再填寫面單,而是掃描信封背面的二維碼,輸入相關信息即可。據北京郵政方面介紹,與此前不同,今後該業務不再只依賴紅色信筒寄遞,紅綠兩色信筒均可接收該業務寄遞的快件。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該業務寄遞快件時,除了要自己把快件投遞到信筒中外,還必須使用專用的信封,而新版的信封則同時具備了電子面單的功能。
  • 成都七成市民已3年不寫信 郵筒變成「垃圾桶」
    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那時,劉文高每天至少能從郵筒中收到兩百封以上的書信。
  • 榕城街頭郵筒和電話亭遇冷 使用現狀或折射社會發展
    然而,隨著電話、手機和網絡等現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郵筒和IC電話亭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福州市民寄信是否方便?還有人使用IC卡打電話嗎?街頭上信筒和IC卡電話亭的使用率如何呢?
  • 10年寄千封信,「尋親老兵」想為136名無名烈士找到家
    張景憲用「笨辦法」,10年寄過千餘封信,幫烈士尋找家人。圖片來自原文(下同)幫無名烈士尋親,就像大海撈針,但只要有一線希望,張景憲就會堅持做下去。事件寄給烈士的信找到健在親人2月20日一早,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分公司雄州投遞部收到一封信件,信封上的收件人信息為「王慰華烈士」,在信封上,還有兩行備註——該烈士(20
  • 北京郵筒可寄同城快件了 文件類快遞次日送到家
    原標題:北京郵筒可寄同城快件了   本報訊(記者於建)今起,北京城所有的郵筒都可以成為文件類快件的接收點,北京郵政「+網際網路」打造的24小時便民快遞服務——新同城信筒快件業務正式開張。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數據  從270個到71個  「十多年前,市區的郵筒數量有270個,遍布市區的大街小巷。」溫州市郵政包裹業務局副局長王勝儒說,那時郵筒因隨處可見,群眾如果想寄信就很容易找到。如今,信件量不斷減少,郵筒的數量也不斷減少。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不管你寄不寄信,它們依舊在那裡。雖為「老物件」,但郵筒也在努力跟上時代節拍。最近,馬鞍山郵政公司對郵筒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全市26個郵筒已全部裝上感應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與郵遞員手機的連接。
  • 廣東「寄給三十年後的信」郵筒將拆 信件多遭棄
    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內的大郵筒如果將拆除,那麼筒中的信如何處置?記者探訪發現,號稱「寄給30年後的信」3年不到多已被撕毀、丟棄。對此,相關律師表示,中國郵政等單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拆開被丟棄在郵筒內的信中,記者翻閱發現,愛情是主題。而這些普通人筆下的愛情,樸實動人。「如果你真的是50歲時看到這封信,看到我的筆跡,希望你停頓一下,懷念我們一起走過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