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的郵筒。 孫霞 攝
編者的話: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您還記得嗎?郵筒、報刊亭、明信片,這些曾經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漸漸被淡忘。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今年41歲的張先生,曾經是少年宮民樂隊的一員。他在上初中時,和一位日本來鎮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筆友。此後,他和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郵寄出的信件、賀卡無數。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就是通過家附近的郵筒給那位日本男孩郵遞的信件、賀卡。那會兒,他家住在第一樓街附近,現在那裡的郵筒已經沒有了,已成了小時候的記憶。而且,市區的郵筒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郵寄信件呢?
日前記者來到八佰伴廣場和西津渡景區,隨機採訪了25名市民,「你現在還寄信嗎?」接受採訪的市民年齡從10歲到87歲,有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退伍軍人、退休老人、快遞小哥、軟體工程師、裁縫鋪阿姨、銀行工作人員、會計等。採訪的結果是,其中沒有一人近年有寫信寄信的經歷。
一位75歲的葉老先生對記者說,5年前,他曾經給自己的老友郵寄過一封信件,如今,有了手機,隨時可以聯繫,不會再寄信了。一位65歲、在路邊做裁縫生意的阿姨告訴記者:「現在沒人寫信了,我們年輕的時候才寫信。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腦,所以和外地的朋友交流只能寫信,書信在當時是最頻繁的交流方式了,不管多遠,都可以寄信。」
記者又詢問了一些年輕的朋友,不少初中生、高中生告訴記者,同學生日、聖誕節等同學之間會互相送明信片,但是因為交通方便,有的直接約個地方當面送了,有的也會直接寄快遞,通過郵筒這種老式信息交流方式從來沒有過,也不會去嘗試。
現在 市區只有13個郵筒
記者在中山東路上尋找了一番,從大潤發步行到鎮江日報社,一共約2000米的距離,途中只在中山東路蘇寧易購對面發現了一處郵筒。開始記者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後來幾經周折,詢問了郵政工作人員,才得知,因路面整修,郵筒被圍擋了起來。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鎮江市分公司投遞局副經理塗波告訴記者,鎮江市郵筒最多的時候,是在2000年左右,市區一共有郵筒28個(不含郵政局門口的郵筒),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數字又在慢慢變少,現在只有13個,主要分布在市區繁華地段、以及一些景區。比如市區八佰伴附近有一個,電力路上一個,焦山、西津渡都有……以前,郵筒裡的信件很多,有時市民都塞不下,但是,現在隨著郵遞信件數量的逐步減少,郵筒利用率已不太高,一個星期下來,信件少之又少,有的郵筒甚至看不到一封信。
據了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鎮江市有了人民郵政的平信郵筒,全身綠色,瘦高個,整個呈現圓柱狀,綠色的底色上標註著黃色的中國郵政字樣和標誌。記者在電力路供電公司門口以及西津渡景區看到,2000年之後,鎮江市主要更換的是方方正正的郵政信筒。上面有一小部分呈現白色,有「郵政信筒」字樣。絕大部分的綠底上,有「本市、外省市」兩個投信口,中間有兩次開箱時間。下方,寫著中國郵政的字樣和標誌。
雖然郵筒逐步減少,但是塗波介紹,作為郵政的一張名片,在直徑一公裡之內,市民還是能找到郵局或者郵筒的,這樣也便於給群眾提供郵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