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記者就「是否還堅持寫信」,隨機問卷調查50位市民。

結果顯示,50位市民中,至今仍經常寫信的僅有1人,偶爾寫信的有6人。其中,超過7成市民承認,他們至少已有3年沒有寫過信或者收過信。

如果回到十年前,寫信的比例則大大增加。調查顯示,有39人都表示自己曾與人書信交流,而家中大多也珍藏著以往的信件。

當50位市民被問及「如果有一天書信完全消失後的感受」時,有42人都最終選擇了「十分痛心,建議保留」。

親愛的讀者:

見信好!

你還記得那些趴在桌上,給遠方親人朋友寫信的日子嗎?字斟句酌,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寫在紙上。

你還記得收到遠方朋友、家人來信時的激動嗎?把信紙捧在手心,一遍遍閱讀,研磨字裡行間的酸甜苦辣。

我已經好久沒寫信了,甚至差點兒忘了信的格式。如今,電話、電郵、簡訊、微信讓我們有了更快更多的溝通,大多數人已經逐漸遠離了寫信、收信的年代。只是,那些曾經在紙上傳遞的思念、溫暖,至今仍讓我們始終難以忘懷。

如今,還有誰依然在堅持寫信?連續幾天來,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市內的多家郵局,試圖尋找這些寫信人的身影……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裡爾克《秋日》

誰在寫信

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

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那時,劉文高每天至少能從郵筒中收到兩百封以上的書信。「遇上逢年過節,書信太多,郵筒經常都會擠爆。」昨日,離劉文高在該郵筒開出上一封信已經有2周時間。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依然沒有從郵筒再開出一封信來。

省郵政公司提供了一組數據:2003年全省郵政函件收入為15692萬元,而2012年該數據已經提高到38930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全省的函件投遞業務量出現了大幅增長。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商業信函、銀行帳單和包裹快遞正在成為生力軍,傳統的書信業務卻相對弱。「可能有90%以上都是銀行帳單類商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而另一位極為資深的業內人士稱,雖然信件的分類很難統計,但憑藉他的經驗,至少85%以上的都是銀行帳單類商函。

對此,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的負責人張和予以了證實。他介紹,目前在郵遞員每天負責投遞的業務中,商業信函、銀行帳單確實已經佔了大頭,而書信已經很難見到。

採訪中,記者曾試圖對目前成都市內每天收發的私人信件數量進行統計。但由於這些私人信件較為分散,加之郵政部門也並未單獨對其進行官方統計,所以具體數據實難獲取。最終,記者只好以成華區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為例,對該局內3個工作日下午需要投遞的平信,人工進行了分揀和統計。

據介紹,猛追灣郵局的轄區為雙林路片區、東風路片區、新鴻路片區、石油路片區,覆蓋14.5萬市民。

5月20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3000多封平信,其中私人信件僅有4封;5月22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1000多封信件,私人信件僅有1封;5月23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400多封信件,但其中未能發現私人信件。

另外,在5月22日下午,記者對該局投遞的平信也做了大致分類統計。其中,除了那唯一一封書信以外,銀行帳單有812封,公司和單位寄出的商業信函94封,其餘的則是保險公司寄出的信件。

寫的啥信

半個月 記者在市區內找到7個寫信人

通過半月的多方努力,成都商報記者在成都市區裡找到7位還在寫信的人,其中有3位是偶爾為之,另外4人是堅持在寫。這4人中,年齡最小的17歲,為了傾訴成長的煩惱,而通過網絡貼吧找到書信傾訴者;年齡最大的93歲,這位老戰士堅持寫信75年,耳朵已經不好使的他仍保持一月一封信的頻率,與曾經的戰友們分享當年的故事;還有一位是大學生,10年來與筆友互訴衷腸;還有一個家庭,與獄中的親人寫信鼓勵。

一種習慣

老戰士堅持寫信75年

一種時尚

高二女生通過貼吧徵集筆友

一種堅持

四年大學寫了98封信

一種無奈

入獄後,書信成了與家人的溝通方式

身處抗戰前線

他寫家書報平安

這一寫,就是75年

5月23日,陰,武侯區某老乾處家屬區底樓,開燈的臥室裡,93歲的江爺爺再次提起筆桿,又給戰友的家屬寫信。

1938年,18歲的「小江」奉命撤退前,他用日軍散發傳單的背面,給一個戰友的父母寫了封信,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封信。而在隨後75年裡,他寫信的習慣從未間斷。江爺爺是山西人,已在成都生活多年。他現在的生活很愜意,散步、聊天,和一群退休幹部打麻將。當然,還時不時寫封信。

76年前,17歲的「小江」還是個學徒。一天,一個名叫王和庭的軍醫孤身從抗戰前線歸來,飢腸轆轆時,「小江」為他提供了飯菜。飯後,「小江」提出跟王和庭去抗日,王沒有帶他走。沒多久,日軍飛機轟炸了「小江」的住處。他走到平陸縣中條山時,竟又遇到王和庭。帶著王寫的介紹信,「小江」加入了山西省平陸縣抗日自衛隊。

江爺爺說,在平陸縣抗日自衛隊中,有一個班裡都是女兵,這些女兵本來是學生,16歲的張英翠就是其中一個。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平陸縣,抗日自衛隊接到命令要撤退到山中。撤退前,張英翠的父母邀請「小江」到家吃飯,「雖然嘴上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全力支持女兒抗日,但張英翠畢竟才16歲,做父母的肯定不放心。」江爺爺說,飯後,張英翠父母交代他們打仗時要彼此照應。出發前,「小江」給張英翠父母寫了封信,這也是他人生第一封信。「那封信很簡單,大概是勸她父母不要擔心,我們能照顧自己。」江爺爺介紹,當時他的信紙是日軍空投下來的宣傳單,信的內容就寫在宣傳單背面,「那時候沒用信封,沒用郵票,信是託老鄉帶過去的。」

前幾天,在家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93歲的江爺爺精神矍鑠,他甚至能夠清楚記得70多年前戰友的名字。

就在記者拜訪當天,江爺爺剛剛給老戰友的妻子寄過信。老戰友以前是他的上司,現在已經去世,他的妻子想為老伴出一本書,就託江爺爺寫些回憶錄。

江爺爺老伴王奶奶說:「10年前他80多歲的時候,一個月還能寫10封左右的信。」最近幾年,江爺爺年齡大了,寫信也少了,大概一個月寫一封。

網絡發帖找筆友

不見面不留QQ不打電話

高二女生,寫信9個月

「愛籃球愛斯諾克……我是高二的文科生,長著一顆理科的心……尋找一個筆友,尋找一份心情。」這是網上「寫信吧」內最常見的一個交友帖,很多年輕人通過這種方式發出呼喚,尋找著能相互寫信的對象。

讀高二的成都女孩秦苑就是其中一個,通過在網上發帖子,她找到了5個固定筆友。寫信現在已經成為秦苑生活的一部分,而就在9個月前,她第一次寄信時甚至不敢進郵局大門。

秦苑第一次寫信,是寄給小學時在補習班認識的一個朋友,「去年她看到我空間裡發的自己畫的畫,很喜歡,就讓我給她寄畫。」寄畫的同時,秦苑順帶給這位朋友寫了信。在此之前,她從沒寫過信。一個人來到郵局,秦苑非常緊張,在門口徘徊了半天不敢進去。

硬著頭皮走進郵局後,秦苑更加緊張,她和郵局工作人員對視了很長時間。「小妹妹,你辦什麼業務?」工作人員打破了僵局,「寄信」,說完這兩個字後,秦苑再次沉默,因為她不知道要買多少錢的郵票,郵票貼到哪個位置。

工作人員幫秦苑貼完郵票後,又提醒她填上寄信人地址。「當時太尷尬了,我根本不知道還要寫自己的地址。」

秦苑隨後的筆友,全是來自網絡。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發現「寫信吧」。於是她就發帖子,尋找相同愛好的筆友。目前,秦苑固定的筆友有5個。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秦苑剛剛收到來自河南商丘筆友的來信。秦苑說,她每個月大概能收到四五封筆友的來信。保持聯繫的筆友,成為秦苑的知心朋友,也是她主要的傾訴對象。秦苑說,生活中的煩惱,她不會告訴身邊的親友,但是會寫給筆友。秦苑對未曾謀面的筆友十分信任。

秦苑說,她從來沒有和筆友見過面,彼此甚至連照片都沒有發過。「我們從來沒有留電話號碼或者QQ號碼,以後也不打算留。」秦苑說,筆友就是筆友,如果打電話或者網上聊天就沒意思了。「寫信的那種感覺是代替不了的,我以後要出去旅遊,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給所有筆友寄明信片。」

交流學習、談論軍事

談生活和畢業後的打算

筆友變兄弟,通信已10年

成都體育學院的大四學生小魏堅持寫信12年。小學五年級時,因老師組織的筆友活動,小魏寫信給100多公裡外的「熱血灑疆場」,這一寫就是10年。他們也從陌生人,變為兄弟。

小魏第一次寫信是「被動的」,小學五年級時,家住甘肅的小魏應語文老師要求,給3個未曾謀面的筆友寫信。讓他興奮的是,沒過多久,他收到3封回信。第一個給他回信的是「熱血灑疆場」,此後他們堅持通信10年。「熱血灑疆場的學校離我們學校100多公裡,那時候我們都是班長,都喜歡寫作文,第一次收到回信興奮了好幾天。」

小魏和熱血灑疆場交流的範圍非常廣泛,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漫天談理想,高中時交流學習、談論軍事,大學時談生活、商量畢業後的打算。「2003年的時候,他給我發了羅伯特·卡帕這麼一條名言『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我太喜歡這句話了,當時回味了幾十遍,現在我的QQ籤名還是這句話。」小魏說,雖然高三以前沒見過面,但他把「熱血灑疆場」當做自己最好的兄弟。

相識十多年,小魏和「熱血灑疆場」只見過一面,「高考後,我們相約在縣城見面,一起吃了頓飯,打了會兒籃球,然後就各回各家,感覺當面說話沒有通信『談得來』。」

進入大學,雖然有電話和電腦,但小魏和「熱血灑疆場」繼續保持著書信往來。「打電話沒有寫起信來有感覺。」大三開始,由於讀軍校的「熱血灑疆場」太忙,兩人逐漸失去書信聯繫。

小魏說,自己寫信最瘋狂的時候是高中,那時候他所在的學校不準學生用手機,他就寫信和朋友交流。「高三畢業時,我行李中有滿滿一大箱信件,高三升學壓力大時,有一段時間平均每天寫3封信。」上大學後,空餘時間多了,寫信卻少了。「大一時,我買了100個信封,現在還剩下2個。」大學期間,小魏宿舍6個人,只有他1人寫信。「打開信後,我會先數一下有幾頁,默算有好多字,然後再細細品讀,有的信甚至會讀十多遍。」

「我在外打工,一切都好」

寄家書,讓姐姐讀給母親聽

多年前入獄,有了這個習慣

5月20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3000多封平信,其中私人信件僅有4封。這4封信的寄出地都是青海省的某監獄。其中有兩封信的收信人都是一個人,另外兩封都是託此人轉交。

4封信的收信人為張麗(化名),成都商報記者找到她家的時候,張麗不在,她80多歲的母親告訴記者,寫信的人是她兒子,收信的人是她女兒。

「兒子在很遠的地方打工,好多年沒看到他了……我不識字,兒子一般把信寫給女兒,女兒再講給我聽。」說著,婆婆的眼睛溼潤了。看來,她並不知道兒子其實在坐牢。從青海省某監獄發出來的4封信,就放在客廳桌子上,但婆婆卻不識字。

兩天後第二次拜訪,成都商報記者找到了張麗。她說,自從多年前弟弟進監獄後,書信便是他和家人溝通的主要方式。弟弟每次把信寄給她,然後由張麗把信轉給其他親人。對於其他情況,她並不願意多說。

相關焦點

  • 一個郵筒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垃圾若干 現在,你還在寫信嗎
    連續幾天來,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市內的多家郵局,試圖尋找這些寫信人的身影……  誰在寫信  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  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
  • 武漢兩郵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 街頭郵筒不會隱退
    寫信的多是老人和學生  3月6日上午9點半左右,記者跟隨武漢郵政發投局東亭分局的投遞員胡開銀去他所負責的片區開箱取信。在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東湖校區)的門口,他從郵筒裡取出37封郵件,其中平信有12封,明信片有25封。而在東湖梨園和東亭社區的兩個郵筒裡,他僅取出5封郵件,其中有2封還是商務信函。「學生裡面還是有些人在寫信。」
  • 棗莊9郵筒一天只收十幾封信 基礎設施不取消/圖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電話、手機等新的通訊方式日趨流行,昔日傳遞家書的郵筒,如今長年默默立在路邊,似乎已淡出了大多數人的視線。  記者調查發現,棗莊市區路邊上的郵筒大多數時間都「吃不飽」,還經常遭到破壞。但是作為郵政基礎設施,又不能將其撤銷,郵政部門每年都要花錢維修維護。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蕪湖市每隻郵筒每天收不到2封信(圖)
    昨天,是世界郵政日,記者從市郵政局了解到,現在全市每隻郵筒平均每天收信不到2封,手寫信件的比例每年都在下降。曾經那些寫信時的溫柔,寄信時的期盼,收信時的激動,幾近變成遙遠的記憶。  郵筒失寵 平均一天收不到2封信  市郵政局弋江區投遞站的朱金鳳大姐已經在郵遞員崗位上幹了12個年頭。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12月19日早上9點,在鳳北路1號桂林市郵政管理局門前,記者與郵遞員小唐碰面。小唐30歲出頭,負責投遞工作有十來年了。小唐負責的轄區東到解放西路,南到陽橋,北到靈川,西到長海。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
  • 10封信只有兩封郵票是真的 假郵票泛濫困擾郵政
    當地郵局發現他們一天寄出的300多封信上貼的都是假郵票,後來又在附近打工者寄出的信中發現了2000封貼假郵票的信。經調查,這些假郵票都是郵票販子送來的。被抓的兩個郵販交代,假郵票是從深圳進的。「使用假郵票在學生中,已成了普遍現象。」國家郵政局有關負責人說,「一些郵票販子在學校張貼小廣告,賣低價郵票,還有聯繫電話。有人買,他們就開著摩託車送貨上門,我們查到過很多。」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愛好全國集郵的王先生,當新郵發行時均會買來一些特別的信封,以平信的方式寄送到各地交換紀念封的郵迷手上。不過,住在主城區的王先生卻發現,隨著道路的拓寬,綠郵筒經常會「遷徙」他處。記者從郵政了解到,由於快遞便捷,加上簡訊、微信的快速,傳統平信郵寄正被都市人忽略,綠郵筒也被人忽略。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今年41歲的張先生,曾經是少年宮民樂隊的一員。他在上初中時,和一位日本來鎮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筆友。此後,他和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郵寄出的信件、賀卡無數。
  • 綠島海底設郵筒 能寄信還可收垃圾
    臺「中央社」圖    綠島紀念品和潛水業者11日在綠島海底13米處設立一個海底郵筒,不僅可以寄信,還可以收垃圾,2天會有一次郵差收信、收垃圾。    綠島在地商家「大哥ㄉ故事」老闆陳盈明特別在綠島石朗浮潛區海底13米處設立1個海底郵筒,可以讓潛水客投遞明信片,設置點在沙地上,不會危害珊瑚,明信片採防水設計。     陳盈明說,每隔1天會有潛水同好組成的海底郵差,前往收信,上岸後貼郵票寄出;這個郵筒還兼具收垃圾功能,遊客潛水發現垃圾,可撿拾後放進郵筒,信差會幫忙拿上岸處理。
  • 每天只收幾封信 信筒淪為「垃圾桶」(組圖)
    業務人員告訴記者,進入郵筒的垃圾除了提到的紙巾等廢棄物外,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空錢包等,「這些應該是小偷作案後丟棄到郵筒內的。」而對於這種進入郵筒的物品,郵局工作人員會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寄給失主。  當天暑襪街郵筒開箱後,總計收到4封信件。「其中三封是賀卡、明信片。」業務人員肯定地告訴記者。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2、郵筒逐漸減少如今的郵筒還有多少人使用?12月19日,記者跟隨郵遞員小唐開啟了一個郵筒。12月19日早上9點,在鳳北路1號桂林市郵政管理局門前,記者與郵遞員小唐碰面。小唐30歲出頭,看起來卻很年輕,負責投遞工作有十來年了。簡單的招呼過後,記者將跟隨小唐一起打開郵箱。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可她卻渾然沒有留意到身後不足30米處,就藏著一個落寞的綠色身影。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幾乎每天都有把郵筒當垃圾桶用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進入郵筒的垃圾除了提到的紙巾等廢棄物外,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空錢包等,「這些應該是小偷作案後丟棄到郵筒內的。」而對於這種進入郵筒的物品,郵局工作人員會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寄給失主。  當天暑襪街郵筒開箱後,總計收到4封信件。「其中三封是賀卡、明信片。」業務人員肯定地告訴記者。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市民投遞後,郵筒自動簡訊通知郵遞員,郵遞員也會在第一時間將信件取走。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孩子們的信最多你還記得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嗎?可能大多數人都想不起來了。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
  • 言而無「信」的年代 郵筒「腹中空」
    簡訊、電話、QQ、郵件……人們的信息交流渠道越來越豐富的同時,傳統書信卻離我們越來越遠,人們仿佛進入了一個言而無「信」的時代。□快報記者 劉偉偉高中筆友 至今仍覺美好「我2002年開始讀大學,經常和初中高中同學通信。」林如讀大學的2002年,手機和電腦還並不普及,「班裡很多同學都寫信,我每次收到信都會跟同學炫耀一番,過後還會經常翻出來再讀幾遍。」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世紀80年代,他給一名獨自住在窯洞的老人送家信,「信是老人在外當兵的兒子寫的,老人不識字,每次都要念給她聽」。但現在,張立才送上門的多是廣告信,「老百姓不愛看」。  張立才說,手寫的書信大多來自義務兵和老人,因為義務兵可以免費寄信,而且有時在部隊不方便打電話。這樣的信件數量並不多,一周只有幾封。  與鄉村一樣,城市的手寫書信也越來越少。
  • 成都七成市民已3年不寫信 郵筒變成「垃圾桶」
    連續幾天來,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市內的多家郵局,試圖尋找這些寫信人的身影……  誰在寫信  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  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他說,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289個郵筒。其中,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會設置一個郵筒;各郵政支局門口也會設置一個郵筒,數量為88個。  「以前廈門的郵筒數量更少,近兩年數量則呈漸進式增加。」康火燦說,隨著新區的發展、延伸,基本上只要有新增樓盤小區,市民投(寄)信有需求,就得按行業設置標準和郵政企業履行普遍服務的要求,增加郵筒設置。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他說,目前,廈門島內外共有289個郵筒。其中,島內外共有街面郵筒201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一至兩公裡服務半徑會設置一個郵筒;各郵政支局門口也會設置一個郵筒,數量為88個。  「以前廈門的郵筒數量更少,近兩年數量則呈漸進式增加。」康火燦說,隨著新區的發展、延伸,基本上只要有新增樓盤小區,市民投(寄)信有需求,就得按行業設置標準和郵政企業履行普遍服務的要求,增加郵筒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