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就「是否還堅持寫信」,隨機問卷調查50位市民。
結果顯示,50位市民中,至今仍經常寫信的僅有1人,偶爾寫信的有6人。其中,超過7成市民承認,他們至少已有3年沒有寫過信或者收過信。
如果回到十年前,寫信的比例則大大增加。調查顯示,有39人都表示自己曾與人書信交流,而家中大多也珍藏著以往的信件。
當50位市民被問及「如果有一天書信完全消失後的感受」時,有42人都最終選擇了「十分痛心,建議保留」。
親愛的讀者:
見信好!
你還記得那些趴在桌上,給遠方親人朋友寫信的日子嗎?字斟句酌,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寫在紙上。
你還記得收到遠方朋友、家人來信時的激動嗎?把信紙捧在手心,一遍遍閱讀,研磨字裡行間的酸甜苦辣。
我已經好久沒寫信了,甚至差點兒忘了信的格式。如今,電話、電郵、簡訊、微信讓我們有了更快更多的溝通,大多數人已經逐漸遠離了寫信、收信的年代。只是,那些曾經在紙上傳遞的思念、溫暖,至今仍讓我們始終難以忘懷。
如今,還有誰依然在堅持寫信?連續幾天來,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市內的多家郵局,試圖尋找這些寫信人的身影……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裡爾克《秋日》
誰在寫信
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
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那時,劉文高每天至少能從郵筒中收到兩百封以上的書信。「遇上逢年過節,書信太多,郵筒經常都會擠爆。」昨日,離劉文高在該郵筒開出上一封信已經有2周時間。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依然沒有從郵筒再開出一封信來。
省郵政公司提供了一組數據:2003年全省郵政函件收入為15692萬元,而2012年該數據已經提高到38930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全省的函件投遞業務量出現了大幅增長。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商業信函、銀行帳單和包裹快遞正在成為生力軍,傳統的書信業務卻相對弱。「可能有90%以上都是銀行帳單類商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而另一位極為資深的業內人士稱,雖然信件的分類很難統計,但憑藉他的經驗,至少85%以上的都是銀行帳單類商函。
對此,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的負責人張和予以了證實。他介紹,目前在郵遞員每天負責投遞的業務中,商業信函、銀行帳單確實已經佔了大頭,而書信已經很難見到。
採訪中,記者曾試圖對目前成都市內每天收發的私人信件數量進行統計。但由於這些私人信件較為分散,加之郵政部門也並未單獨對其進行官方統計,所以具體數據實難獲取。最終,記者只好以成華區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為例,對該局內3個工作日下午需要投遞的平信,人工進行了分揀和統計。
據介紹,猛追灣郵局的轄區為雙林路片區、東風路片區、新鴻路片區、石油路片區,覆蓋14.5萬市民。
5月20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3000多封平信,其中私人信件僅有4封;5月22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1000多封信件,私人信件僅有1封;5月23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400多封信件,但其中未能發現私人信件。
另外,在5月22日下午,記者對該局投遞的平信也做了大致分類統計。其中,除了那唯一一封書信以外,銀行帳單有812封,公司和單位寄出的商業信函94封,其餘的則是保險公司寄出的信件。
寫的啥信
半個月 記者在市區內找到7個寫信人
通過半月的多方努力,成都商報記者在成都市區裡找到7位還在寫信的人,其中有3位是偶爾為之,另外4人是堅持在寫。這4人中,年齡最小的17歲,為了傾訴成長的煩惱,而通過網絡貼吧找到書信傾訴者;年齡最大的93歲,這位老戰士堅持寫信75年,耳朵已經不好使的他仍保持一月一封信的頻率,與曾經的戰友們分享當年的故事;還有一位是大學生,10年來與筆友互訴衷腸;還有一個家庭,與獄中的親人寫信鼓勵。
一種習慣
老戰士堅持寫信75年
一種時尚
高二女生通過貼吧徵集筆友
一種堅持
四年大學寫了98封信
一種無奈
入獄後,書信成了與家人的溝通方式
身處抗戰前線
他寫家書報平安
這一寫,就是75年
5月23日,陰,武侯區某老乾處家屬區底樓,開燈的臥室裡,93歲的江爺爺再次提起筆桿,又給戰友的家屬寫信。
1938年,18歲的「小江」奉命撤退前,他用日軍散發傳單的背面,給一個戰友的父母寫了封信,那是他人生的第一封信。而在隨後75年裡,他寫信的習慣從未間斷。江爺爺是山西人,已在成都生活多年。他現在的生活很愜意,散步、聊天,和一群退休幹部打麻將。當然,還時不時寫封信。
76年前,17歲的「小江」還是個學徒。一天,一個名叫王和庭的軍醫孤身從抗戰前線歸來,飢腸轆轆時,「小江」為他提供了飯菜。飯後,「小江」提出跟王和庭去抗日,王沒有帶他走。沒多久,日軍飛機轟炸了「小江」的住處。他走到平陸縣中條山時,竟又遇到王和庭。帶著王寫的介紹信,「小江」加入了山西省平陸縣抗日自衛隊。
江爺爺說,在平陸縣抗日自衛隊中,有一個班裡都是女兵,這些女兵本來是學生,16歲的張英翠就是其中一個。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平陸縣,抗日自衛隊接到命令要撤退到山中。撤退前,張英翠的父母邀請「小江」到家吃飯,「雖然嘴上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全力支持女兒抗日,但張英翠畢竟才16歲,做父母的肯定不放心。」江爺爺說,飯後,張英翠父母交代他們打仗時要彼此照應。出發前,「小江」給張英翠父母寫了封信,這也是他人生第一封信。「那封信很簡單,大概是勸她父母不要擔心,我們能照顧自己。」江爺爺介紹,當時他的信紙是日軍空投下來的宣傳單,信的內容就寫在宣傳單背面,「那時候沒用信封,沒用郵票,信是託老鄉帶過去的。」
前幾天,在家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93歲的江爺爺精神矍鑠,他甚至能夠清楚記得70多年前戰友的名字。
就在記者拜訪當天,江爺爺剛剛給老戰友的妻子寄過信。老戰友以前是他的上司,現在已經去世,他的妻子想為老伴出一本書,就託江爺爺寫些回憶錄。
江爺爺老伴王奶奶說:「10年前他80多歲的時候,一個月還能寫10封左右的信。」最近幾年,江爺爺年齡大了,寫信也少了,大概一個月寫一封。
網絡發帖找筆友
不見面不留QQ不打電話
高二女生,寫信9個月
「愛籃球愛斯諾克……我是高二的文科生,長著一顆理科的心……尋找一個筆友,尋找一份心情。」這是網上「寫信吧」內最常見的一個交友帖,很多年輕人通過這種方式發出呼喚,尋找著能相互寫信的對象。
讀高二的成都女孩秦苑就是其中一個,通過在網上發帖子,她找到了5個固定筆友。寫信現在已經成為秦苑生活的一部分,而就在9個月前,她第一次寄信時甚至不敢進郵局大門。
秦苑第一次寫信,是寄給小學時在補習班認識的一個朋友,「去年她看到我空間裡發的自己畫的畫,很喜歡,就讓我給她寄畫。」寄畫的同時,秦苑順帶給這位朋友寫了信。在此之前,她從沒寫過信。一個人來到郵局,秦苑非常緊張,在門口徘徊了半天不敢進去。
硬著頭皮走進郵局後,秦苑更加緊張,她和郵局工作人員對視了很長時間。「小妹妹,你辦什麼業務?」工作人員打破了僵局,「寄信」,說完這兩個字後,秦苑再次沉默,因為她不知道要買多少錢的郵票,郵票貼到哪個位置。
工作人員幫秦苑貼完郵票後,又提醒她填上寄信人地址。「當時太尷尬了,我根本不知道還要寫自己的地址。」
秦苑隨後的筆友,全是來自網絡。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網上發現「寫信吧」。於是她就發帖子,尋找相同愛好的筆友。目前,秦苑固定的筆友有5個。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秦苑剛剛收到來自河南商丘筆友的來信。秦苑說,她每個月大概能收到四五封筆友的來信。保持聯繫的筆友,成為秦苑的知心朋友,也是她主要的傾訴對象。秦苑說,生活中的煩惱,她不會告訴身邊的親友,但是會寫給筆友。秦苑對未曾謀面的筆友十分信任。
秦苑說,她從來沒有和筆友見過面,彼此甚至連照片都沒有發過。「我們從來沒有留電話號碼或者QQ號碼,以後也不打算留。」秦苑說,筆友就是筆友,如果打電話或者網上聊天就沒意思了。「寫信的那種感覺是代替不了的,我以後要出去旅遊,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給所有筆友寄明信片。」
交流學習、談論軍事
談生活和畢業後的打算
筆友變兄弟,通信已10年
成都體育學院的大四學生小魏堅持寫信12年。小學五年級時,因老師組織的筆友活動,小魏寫信給100多公裡外的「熱血灑疆場」,這一寫就是10年。他們也從陌生人,變為兄弟。
小魏第一次寫信是「被動的」,小學五年級時,家住甘肅的小魏應語文老師要求,給3個未曾謀面的筆友寫信。讓他興奮的是,沒過多久,他收到3封回信。第一個給他回信的是「熱血灑疆場」,此後他們堅持通信10年。「熱血灑疆場的學校離我們學校100多公裡,那時候我們都是班長,都喜歡寫作文,第一次收到回信興奮了好幾天。」
小魏和熱血灑疆場交流的範圍非常廣泛,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漫天談理想,高中時交流學習、談論軍事,大學時談生活、商量畢業後的打算。「2003年的時候,他給我發了羅伯特·卡帕這麼一條名言『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我太喜歡這句話了,當時回味了幾十遍,現在我的QQ籤名還是這句話。」小魏說,雖然高三以前沒見過面,但他把「熱血灑疆場」當做自己最好的兄弟。
相識十多年,小魏和「熱血灑疆場」只見過一面,「高考後,我們相約在縣城見面,一起吃了頓飯,打了會兒籃球,然後就各回各家,感覺當面說話沒有通信『談得來』。」
進入大學,雖然有電話和電腦,但小魏和「熱血灑疆場」繼續保持著書信往來。「打電話沒有寫起信來有感覺。」大三開始,由於讀軍校的「熱血灑疆場」太忙,兩人逐漸失去書信聯繫。
小魏說,自己寫信最瘋狂的時候是高中,那時候他所在的學校不準學生用手機,他就寫信和朋友交流。「高三畢業時,我行李中有滿滿一大箱信件,高三升學壓力大時,有一段時間平均每天寫3封信。」上大學後,空餘時間多了,寫信卻少了。「大一時,我買了100個信封,現在還剩下2個。」大學期間,小魏宿舍6個人,只有他1人寫信。「打開信後,我會先數一下有幾頁,默算有好多字,然後再細細品讀,有的信甚至會讀十多遍。」
「我在外打工,一切都好」
寄家書,讓姐姐讀給母親聽
多年前入獄,有了這個習慣
5月20日下午,猛追灣郵政投遞支局共投遞3000多封平信,其中私人信件僅有4封。這4封信的寄出地都是青海省的某監獄。其中有兩封信的收信人都是一個人,另外兩封都是託此人轉交。
4封信的收信人為張麗(化名),成都商報記者找到她家的時候,張麗不在,她80多歲的母親告訴記者,寫信的人是她兒子,收信的人是她女兒。
「兒子在很遠的地方打工,好多年沒看到他了……我不識字,兒子一般把信寫給女兒,女兒再講給我聽。」說著,婆婆的眼睛溼潤了。看來,她並不知道兒子其實在坐牢。從青海省某監獄發出來的4封信,就放在客廳桌子上,但婆婆卻不識字。
兩天後第二次拜訪,成都商報記者找到了張麗。她說,自從多年前弟弟進監獄後,書信便是他和家人溝通的主要方式。弟弟每次把信寄給她,然後由張麗把信轉給其他親人。對於其他情況,她並不願意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