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遞員許國石取出信件後,將郵筒擦拭乾淨。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分公司運行維護部副總監劉金樹,1993年進入深圳郵政系統,見證了深圳郵筒的興衰,感受到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原標題: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市郵政部門:未來郵筒不會撤出城市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可她卻渾然沒有留意到身後不足30米處,就藏著一個落寞的綠色身影。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在隨後的周五,記者來到沙嘴郵政沙嘴投遞部,跟隨投遞員許國石去取信。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新洲南路的郵筒前,打開箱門,一封信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郵筒裡。他鄭重其事地把它裝進自己的郵包,還順手拿塊布擦了擦郵筒,再對準箱門內側的條形碼掃碼。「這個是電子化監控手段,有點類似於打卡,表示今天已經開過箱了。按規定不管有沒有信,每個郵筒每天都要開箱一次,風雨無阻」,他告訴記者。
    跑一趟只收到了一封信,許國石表示已經習慣了。他稱,自己在沙嘴投遞部已經幹了近20年,最初的時候,一個筒一天可以收到幾十封信,業務高峰期,打開郵筒,信件譁譁往下掉,其中70%是家書,而現在一周只能收個七八封,逢年過節也不會出現增長,家書佔的比例最多只有一成。
    回到沙嘴投遞部,當天各個郵筒的信基本都收回來了。投遞部的練經理數了數告訴記者,總共13封,平均一個筒一封信不到,幾乎都是商業信函。
    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分公司運行維護部副總監劉金樹,1993年進入深圳郵政系統,見證了深圳郵筒的興衰,感受到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他說,上世紀90年代初,深圳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南下踏上這片熱土。在通訊還不發達的時代,書信成為這些背井離鄉的創業者、打工者聯繫父母鄉親的主要手段。一封封家書,承載著對家鄉濃濃的思念,穿山越水往來特區和內地城市、鄉鎮。人們對於書信的翹首企盼,讓投遞員也成為讓人尊重、羨慕的職業。
    到了世紀之交,電話通訊日漸發達,手機用戶量迅速攀升,鴻雁往來有所減少,但商業信函增勢迅猛。銀行的信用卡帳單、各種保險單、通訊運營商的清單,以及各類廣告信函,將郵筒餵得飽飽的。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深圳郵政處理的商業信函就有上千萬件。
    這樣的風光日子持續了近十年時間,2010年以後,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郵政信函業務明顯萎縮。可以頻繁往來、即時通訊的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隨著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及「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等規定的出臺,明信片的寄遞數量也逐漸減少。
    而隨著書信這種傳遞方式的日益式微,郵票、信封等售賣鏈條似乎也改變了。市民易女士告訴記者,原先,隨便一個書報亭、小攤上都可以買到郵票、明信片,現在好像只有到郵局去買了。自己集郵的方式也由過去從一封封書信上收集郵票,日積月累,變成直接購買首日封或者郵冊。雖然也是文化傳承,但是過去那種收集到一枚好郵票如獲至寶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
    未來郵筒不會撤出城市
    「一個綠娃娃,整天站路邊,開口不說話,能把消息傳。」市民許女士告訴記者,這是一道他兒子稱「全班都答不出來」的謎語。自己很快便知謎底就是郵筒,但對於上一年級的小學生們而言,這個答案和謎語本身一樣令人困惑。「他們從來沒有寄過、收過一封信,怎麼猜得出?」
    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郵筒真的只能成為深埋記憶的一部分嗎?未來,郵筒是否會退出城市?劉金樹告訴記者,由於平信是郵政履行普遍服務的載體,不可或缺。根據《郵政法普遍服務標準》,地級城市城區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1-2公裡服務半徑,就要設置一個郵筒。目前,深圳仍有約800個郵筒在堅持服務,未來郵筒也不會從市民生活中消失,郵政部門也將繼續做好郵筒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老舊郵筒進行保養維護。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讓郵筒「堅守」街角的同時,郵政部門也在為讓郵筒煥發新的生機不斷做出嘗試。2010年,中國郵政限量定製了2020萬套「未來信」郵資封,同時開設中國郵政「未來郵局」及專屬郵政編碼和郵政信箱。市民通過中國境內任何一個郵筒發出「未來信」,都將在未來郵局封存10年,2020年再啟封郵遞給參與者。市民梁小姐告訴記者,她當時一口氣給自己、老公、女兒分別寄出了未來信。「雖然現在已經不記得自己寫了什麼,但不正好是一份很美好的期待嗎?」她笑著說。
    而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城市風景線。在國內,也有部分城市與旅遊相結合,設置了一些特色郵筒,與景區相融合,受到遊客青睞。在郵筒個性化設置方面,深圳郵政未來也可能做出嘗試。
    記者 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