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2020-12-11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投遞員許國石取出信件後,將郵筒擦拭乾淨。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分公司運行維護部副總監劉金樹,1993年進入深圳郵政系統,見證了深圳郵筒的興衰,感受到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

&nbsp&nbsp&nbsp&nbsp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nbsp&nbsp&nbsp&nbsp市郵政部門:未來郵筒不會撤出城市

&nbsp&nbsp&nbsp&nbsp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nbsp&nbsp&nbsp&nbsp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nbsp&nbsp&nbsp&nbsp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可她卻渾然沒有留意到身後不足30米處,就藏著一個落寞的綠色身影。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nbsp&nbsp&nbsp&nbsp在隨後的周五,記者來到沙嘴郵政沙嘴投遞部,跟隨投遞員許國石去取信。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新洲南路的郵筒前,打開箱門,一封信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郵筒裡。他鄭重其事地把它裝進自己的郵包,還順手拿塊布擦了擦郵筒,再對準箱門內側的條形碼掃碼。「這個是電子化監控手段,有點類似於打卡,表示今天已經開過箱了。按規定不管有沒有信,每個郵筒每天都要開箱一次,風雨無阻」,他告訴記者。

&nbsp&nbsp&nbsp&nbsp跑一趟只收到了一封信,許國石表示已經習慣了。他稱,自己在沙嘴投遞部已經幹了近20年,最初的時候,一個筒一天可以收到幾十封信,業務高峰期,打開郵筒,信件譁譁往下掉,其中70%是家書,而現在一周只能收個七八封,逢年過節也不會出現增長,家書佔的比例最多只有一成。

&nbsp&nbsp&nbsp&nbsp回到沙嘴投遞部,當天各個郵筒的信基本都收回來了。投遞部的練經理數了數告訴記者,總共13封,平均一個筒一封信不到,幾乎都是商業信函。

&nbsp&nbsp&nbsp&nbsp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nbsp&nbsp&nbsp&nbsp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分公司運行維護部副總監劉金樹,1993年進入深圳郵政系統,見證了深圳郵筒的興衰,感受到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nbsp&nbsp&nbsp&nbsp他說,上世紀90年代初,深圳是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南下踏上這片熱土。在通訊還不發達的時代,書信成為這些背井離鄉的創業者、打工者聯繫父母鄉親的主要手段。一封封家書,承載著對家鄉濃濃的思念,穿山越水往來特區和內地城市、鄉鎮。人們對於書信的翹首企盼,讓投遞員也成為讓人尊重、羨慕的職業。

&nbsp&nbsp&nbsp&nbsp到了世紀之交,電話通訊日漸發達,手機用戶量迅速攀升,鴻雁往來有所減少,但商業信函增勢迅猛。銀行的信用卡帳單、各種保險單、通訊運營商的清單,以及各類廣告信函,將郵筒餵得飽飽的。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深圳郵政處理的商業信函就有上千萬件。

&nbsp&nbsp&nbsp&nbsp這樣的風光日子持續了近十年時間,2010年以後,隨著網絡通訊的發達,郵政信函業務明顯萎縮。可以頻繁往來、即時通訊的電子郵件、簡訊、微信已經取代了家書,各種電子帳單取代了紙質帳單。隨著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及「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寄送賀年卡等規定的出臺,明信片的寄遞數量也逐漸減少。

&nbsp&nbsp&nbsp&nbsp而隨著書信這種傳遞方式的日益式微,郵票、信封等售賣鏈條似乎也改變了。市民易女士告訴記者,原先,隨便一個書報亭、小攤上都可以買到郵票、明信片,現在好像只有到郵局去買了。自己集郵的方式也由過去從一封封書信上收集郵票,日積月累,變成直接購買首日封或者郵冊。雖然也是文化傳承,但是過去那種收集到一枚好郵票如獲至寶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

&nbsp&nbsp&nbsp&nbsp未來郵筒不會撤出城市

&nbsp&nbsp&nbsp&nbsp「一個綠娃娃,整天站路邊,開口不說話,能把消息傳。」市民許女士告訴記者,這是一道他兒子稱「全班都答不出來」的謎語。自己很快便知謎底就是郵筒,但對於上一年級的小學生們而言,這個答案和謎語本身一樣令人困惑。「他們從來沒有寄過、收過一封信,怎麼猜得出?」

&nbsp&nbsp&nbsp&nbsp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郵筒真的只能成為深埋記憶的一部分嗎?未來,郵筒是否會退出城市?劉金樹告訴記者,由於平信是郵政履行普遍服務的載體,不可或缺。根據《郵政法普遍服務標準》,地級城市城區主要人口聚居區平均1-2公裡服務半徑,就要設置一個郵筒。目前,深圳仍有約800個郵筒在堅持服務,未來郵筒也不會從市民生活中消失,郵政部門也將繼續做好郵筒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老舊郵筒進行保養維護。

&nbsp&nbsp&nbsp&nbsp記者採訪了解到,在讓郵筒「堅守」街角的同時,郵政部門也在為讓郵筒煥發新的生機不斷做出嘗試。2010年,中國郵政限量定製了2020萬套「未來信」郵資封,同時開設中國郵政「未來郵局」及專屬郵政編碼和郵政信箱。市民通過中國境內任何一個郵筒發出「未來信」,都將在未來郵局封存10年,2020年再啟封郵遞給參與者。市民梁小姐告訴記者,她當時一口氣給自己、老公、女兒分別寄出了未來信。「雖然現在已經不記得自己寫了什麼,但不正好是一份很美好的期待嗎?」她笑著說。

&nbsp&nbsp&nbsp&nbsp而劉先生告訴記者,在不少歐美國家,色彩靚麗、或時尚或復古的郵筒,往往也是一道城市風景線。在國內,也有部分城市與旅遊相結合,設置了一些特色郵筒,與景區相融合,受到遊客青睞。在郵筒個性化設置方面,深圳郵政未來也可能做出嘗試。

&nbsp&nbsp&nbsp&nbsp記者 肖晗

相關焦點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
  • 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在南京漢中門大街和嫩江路路口,就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 信。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墨綠色的郵筒,窄窄的投遞口,鎖上的郵箱門,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它們承載著滿滿的期盼,而在手機盛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用電話、簡訊表達問候時,沉默的郵筒開始被遺忘。逐漸消失的郵筒如今的郵筒還有多少人使用?12月19日,記者跟隨郵遞員小唐開啟了一個郵筒。
  • 鎌倉的老式郵筒
    在日本,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都鎌倉,就像一位耄耋之人,連那些紅紅的、圓形的老式郵筒也歷盡歲月的磨難,透露出一種沉重的滄桑感。據舊郵政省記載,1901年,第一個老式郵筒在東京日本橋誕生,從那時到1950年,全國共設置此類郵筒3800餘個;但由於鑄鐵業人手不足,1965年已停止生產。同時為了提高郵件分揀效率。自1970年起轉產目前通用的設有兩個投信口的箱形郵筒。
  • 綠色的郵筒
    張家濤/重慶江津區一個綠色的郵筒,靜靜地立在城市的街邊。雖然漆色略顯斑駁,作為歲月的見證,我的記憶變得這般深沉。多年之前,郵筒是最基本的通信設施。年年月月,春夏秋冬,風風雨雨,忠誠的堅守,將一封封珍貴的信件,準確地傳向四面八方,架起情感的長橋。
  • 北京首批300個新式郵筒下月底前布陣街頭
    北京首批300個新式郵筒下月底前布陣街頭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8日 00:20 來源:京華時報       景山前街路邊已安裝了一個「同城快件」郵筒。
  • 街角的綠郵筒
    那綠郵筒雖然顯得很不起眼,但它是無私的,又是高尚的,讓我從心底默默地敬佩! 以前我並不是很清楚綠郵筒是什麼。原來,綠郵筒是郵箱的一種。在過去的街角總會看到它的身影,它是用來收集外寄信件的郵政設施,寄信人若不便去郵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到就近的郵箱,郵遞員會定時收集信件,再分類運輸及派送。 郵筒長得很普通,它沒有引人注目的外表,一年四季都穿著綠軍裝!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   隨著網絡的建設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代人已經習慣了快捷的現代化通信,有什麼事一個簡訊或者微信,著急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寫信寄信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了。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
  • 綠色郵筒街頭立 市民唯恐已「退休」
    每天兩次打開郵箱收取信件  郵政局回應:市區內共有郵筒168個,工作人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  □見習記者 魏朝林 實習生 李曉波 文 見習記者 王亞鴿 圖  本報洛陽訊昨日,市民呂先生致電本報新聞熱線(18837996211),稱想要給遠方的親戚寄封信,但擔心街頭的郵筒不「上班」,對此,記者走訪了洛陽市郵政局,負責人稱街頭郵筒仍在「履職」,每天「開門」兩次。
  • 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 將變「智能郵筒」隨投隨取
    原標題:今天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在這個手機、微信廣泛使用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腦海裡的美好記憶了。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馬鞍山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不管你寄不寄信,它們依舊在那裡。雖為「老物件」,但郵筒也在努力跟上時代節拍。最近,馬鞍山郵政公司對郵筒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全市26個郵筒已全部裝上感應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與郵遞員手機的連接。
  • 鹿晗又和郵筒合影 這次的郵筒在哪裡?
    (原標題:鹿晗又和郵筒合影 這次的郵筒在哪裡?)時隔一年半,鹿晗再次回到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與「故交」郵筒合影,並在微博曬出一組著名景點網紅郵筒「遊客照」。
  • 一張照片引發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
    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
  • 鹿晗微博曬郵筒合照 郵筒成景點
    鹿晗微博曬郵筒合照 郵筒成為熱門拍照地     最近幾天,位於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的一個郵筒成為又一個新晉「網紅」,眾多年輕人跑去與之合影,甚至不惜排隊兩三個小時。而事情的起因,是歌手鹿晗前幾天與這個郵筒合了張影並在微博上發布了照片,現在這個郵箱也正式成為「網紅」,成為新的拍攝景點。     4月9日晚,歌手鹿晗在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4月8日晚23點09分,他在微博上曬出了與一個郵筒的合影。
  • 郵筒哪去了
    原標題:郵筒哪去了 當今社會寫信的人很少了。有事要跟對方聯繫就打個電話或是發個簡訊就可以了,方便得很,現在流行微信圈,跟親朋好友聯絡更便捷了。如果發個稿件什麼的,也只要發個電子郵件就可以了。但是最近收到市文聯寄來一封信件,內有一張表格,需填寫2015年作者發表文章的申報表,還附上一句「速寄市文化局某某某」,於是我遵旨馬上填好表格插入信封,上街想去投入郵筒。 本來出門不遠走到迎鳳路的迎鳳賓館門前就有一個綠色的郵筒,但是找來找去找不到。我問路旁商家的員工:「郵筒哪去了?」他們都說不知道,也沒有一張「安民告示」。
  • 郵筒的綠色使命 ( 2 / ) 2016年04月18日 08:30:03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即時通訊的便捷讓「郵筒」這一名詞逐漸被人們遺忘,印象中郵遞員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已漸行漸遠。郵筒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嗎?  「我們投遞分局是1998年成立的,起初是負責海曙、江東、江北三區的郵政投遞業務,在2002年前後三個區的郵筒(信箱)數量最多,有176個。」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打開34隻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 郵筒也賣萌!圖看世界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當日是第44個世界郵政日,成都市郵政局全球首個「熊貓郵局」落戶成都少城路。「熊貓郵局」擁有全球唯一專用郵政編碼及郵政日戳,將通過實體店、線上郵局等多種形式,推廣熊貓帶您遊成都主題旅遊模式,將熊貓元素傳遞給世界各地。
  •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你還會寫信,用郵筒寄信嗎
    以前手機不流行的時候,那綠色郵筒,就是人們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帶來遠方親人,朋友的關愛思念。如今智慧型手機這麼普及,人與人之間聯繫越來越方便,不在寫信郵筒漸漸被人遺忘。其實郵筒是需要珍視的一種文化的符號,它傳遞著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那就是書信文化,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