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的老式郵筒

2020-12-14 東方網

在日本,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都鎌倉,就像一位耄耋之人,連那些紅紅的、圓形的老式郵筒也歷盡歲月的磨難,透露出一種沉重的滄桑感。

據舊郵政省記載,1901年,第一個老式郵筒在東京日本橋誕生,從那時到1950年,全國共設置此類郵筒3800餘個;但由於鑄鐵業人手不足,1965年已停止生產。同時為了提高郵件分揀效率。自1970年起轉產目前通用的設有兩個投信口的箱形郵筒。箱形郵筒出現後,老式郵筒在日本逐年減少,迄今已所剩無幾,其中絕大多數保存在鎌倉。據統計:鎌倉郵局(包括管轄該市一部分的大船郵局)目前共有郵筒98個,老式郵筒佔了35個,這些郵筒都是郵局委託當地商店代設的。

老式郵筒堪稱鎌倉的「市寶」,具有較高的人文價值。它們有的嵌在民宅的牆壁間,形狀頗為古怪;有的佇立在商店的大門旁,成為堵截車輛衝撞店鋪的「衛士」。由於老式郵筒投信口較狹,稍大的信件或小包塞不進去,只好交給附近代設郵筒的商店保管,待郵遞員收發郵件時順便轉交給他,久而久之,這種方式在居民、店主和郵遞員之間起到了促進交流、增添友誼的作用,市民們反而對箱形郵筒的冷漠感到不太習慣了。

鎌倉的老式郵筒部分已遭汙損,郵政部門正計劃逐步予以更換。孰料這一方案在該市竟引起軒然大波,絕大多數受託代設郵筒的店主表示反對,他們覺得老式郵筒的形狀與古街十分諧調,投信時那種清脆的聲音聽上去更是親切,作為古城的一種道具,應有其不可替代的用途;許多觀光客也對其情有獨鍾,爭相拍照以作留念,由此可見,老式郵筒已成了遊客和市民心頭一個難以抹去的戀舊情結。


 選稿:陳永明 作者:王奇偉 

相關焦點

  • 老郵筒縫紉機 印度人的老物件
    老郵筒仍舊在工作 男裁縫腳踏縫紉機 印度人稀罕「老物件」【本報特約記者 宇 同】在印度經常有機會邂逅一些引人懷舊的老物件,有些場景令人一錯愕間仿佛穿越回過去的時光。《環球時報》記者在印度住的房子就是用的老式銅鎖和銅鑰匙,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暗黃光澤,至今想來仍覺溫馨。傳統的印度人似乎從骨子裡固守著一種懷舊的情愫。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因為當紅藝人鹿晗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與一隻郵筒的合影照片,那個位於外灘中山東一路的郵筒瞬間變成了「網紅」。而在現實生活中,想一想你已經有多久沒有關注過那個綠皮郵筒了?麻花板郵政支局門前的老式郵筒比較有歲月感實時信息代替「鴻雁傳書」「家書抵萬金」,書信曾是身處異地的人們主要的溝通方式。
  • 上海:新型郵筒「聰明」了 智能提醒開啟時間
    上海:新型郵筒「聰明」了 智能提醒開啟時間 從9日「世界郵政日」起,市民見慣的老式郵筒舊貌變新顏,有了智能化功能,可以顯示郵筒的開啟時間、頻次,能更好地方便市民用郵。  郵政信筒是設置在室外公共場所供用戶投寄平常信函、明信片的郵政專用設施,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傳遞工具。在上海南京路等景觀道路上新設置的郵筒從原先的直方體改圓柱體,郵筒外表為悅目的郵政綠,頂蓋裝飾球球面為醒目亮麗的黃色。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就是通過家附近的郵筒給那位日本男孩郵遞的信件、賀卡。那會兒,他家住在第一樓街附近,現在那裡的郵筒已經沒有了,已成了小時候的記憶。而且,市區的郵筒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郵寄信件呢?
  • 郵筒的綠色使命 ( 2 / ) 2016年04月18日 08:30:03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即時通訊的便捷讓「郵筒」這一名詞逐漸被人們遺忘,印象中郵遞員那清脆的自行車鈴聲已漸行漸遠。郵筒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嗎?  「我們投遞分局是1998年成立的,起初是負責海曙、江東、江北三區的郵政投遞業務,在2002年前後三個區的郵筒(信箱)數量最多,有176個。」
  • 在鎌倉,我記住了這些尋常瞬間|會玩
    說實話,那個電視劇從頭到尾插科打諢鬧鬧哄哄,看完沒多久,我就幾乎忘了全部情節,可唯獨因為太多出鏡,而記住了極樂寺這個地方,這或許也是當看到它的名字出現在前方到站的螢光屏上,我就不由自主起身下車的原因——必須要親自去看看,就像是理所當然地,要拜訪一位老朋友。
  • 一隻郵筒見證杭州人社交方式的轉變
    如今,郵筒依然佇立在街頭,見證著萬千世界裡你我的故事。寄信的人少了天氣炎熱,一上午跑下來,王強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漬。作為杭州郵政城南投遞部3名專職開箱員之一,王強所管轄的18隻郵筒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是王強開箱線路的最後一站。8月2日10時30分,記者跟隨王強到達城站廣場。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原來張先生正在上二年級的兒子開始學習寫信了,孩子寫了一封家書準備寄給在老家的舅舅,張先生便帶著兒子上街找郵筒投信,誰知父子倆在城中區走了多條幹道,找了半天都沒見到郵筒身影。最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他們才在大十字郵局找到郵筒寄了信。
  • 大連80後拉郵筒上街喚醒書信記憶(圖)
    感動於「城市情感寄託所」 大連80後拉郵筒上街喚醒書信記憶(圖) 作者:一帆 2017-11-16 07:59   來源:大連晚報    參與的市民與3米高的郵筒合影。圖/網友提供  繁華的街頭人來人往,突然,一群「郵差」小哥和幾位快閃美女當街跳起歡快的舞步。他們的身邊,則出現了一座3米高的郵筒和復古電話亭。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不管你寄不寄信,它們依舊在那裡。雖為「老物件」,但郵筒也在努力跟上時代節拍。最近,馬鞍山郵政公司對郵筒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全市26個郵筒已全部裝上感應器,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與郵遞員手機的連接。
  • 鹿晗又和郵筒合影 這次的郵筒在哪裡?
    (原標題:鹿晗又和郵筒合影 這次的郵筒在哪裡?)時隔一年半,鹿晗再次回到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與「故交」郵筒合影,並在微博曬出一組著名景點網紅郵筒「遊客照」。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上海一郵筒因鹿晗而走紅,鹿晗粉絲排隊與郵筒合影。上圖為鹿晗微博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邱宇) 那隻與鹿晗合影的郵筒「紅」了,街邊的綠色郵筒們卻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快遞業迅速崛起,平郵等郵政普遍服務業務日漸衰落,傳統書信正加速消失。
  • 鹿晗微博曬郵筒合照 郵筒成景點
    鹿晗微博曬郵筒合照 郵筒成景點 時間:2016-04-12 11:09:18 作者:明 來源:國華娛樂網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  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溫州網訊 記憶深處,站在城市街道邊的那種老式郵筒是那麼的親切,那個年代,因為通訊手段單一,來來往往的信箋幾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聯絡的唯一工具。時過境遷,現代通訊工具日新月異的今天,寫信的日子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因為歲月久遠和風雨侵蝕,街上一些郵筒的表層油漆也斑斑駁駁,透著一種蒼涼,成為一道訴說歲月的無言風景。
  • 綠色的郵筒
    張家濤/重慶江津區一個綠色的郵筒,靜靜地立在城市的街邊。雖然漆色略顯斑駁,作為歲月的見證,我的記憶變得這般深沉。多年之前,郵筒是最基本的通信設施。年年月月,春夏秋冬,風風雨雨,忠誠的堅守,將一封封珍貴的信件,準確地傳向四面八方,架起情感的長橋。
  • 郵筒哪去了
    原標題:郵筒哪去了 當今社會寫信的人很少了。有事要跟對方聯繫就打個電話或是發個簡訊就可以了,方便得很,現在流行微信圈,跟親朋好友聯絡更便捷了。如果發個稿件什麼的,也只要發個電子郵件就可以了。但是最近收到市文聯寄來一封信件,內有一張表格,需填寫2015年作者發表文章的申報表,還附上一句「速寄市文化局某某某」,於是我遵旨馬上填好表格插入信封,上街想去投入郵筒。 本來出門不遠走到迎鳳路的迎鳳賓館門前就有一個綠色的郵筒,但是找來找去找不到。我問路旁商家的員工:「郵筒哪去了?」他們都說不知道,也沒有一張「安民告示」。
  • 自製"釣鉤"粘出幾千塊錢 老郵筒式保險箱好換換了
    陳某知道在保潔部主管辦公室裡有一隻郵筒式保險箱(外表像郵筒,上面有個1釐米寬的口子可以投錢,取錢必須靠鑰匙),如果用工具的話,可以將裡面的錢偷出來。  初次出手,3小時釣出2張  陳某動手做了一個釣錢的「魚鉤」。
  • 郵筒也賣萌!圖看世界各地「萌萌噠」小郵筒
    &nbsp&nbsp&nbsp&nbsp2015年8月8日,臺北,颱風「蘇迪羅」將兩隻郵筒都吹歪,但這個意外造型卻被民眾大讚好萌,可能會維持「歪腰」模樣原地保留,成為臺北別類景點。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曾經的郵筒承載著書信的真情關愛,傳送到千家萬戶,維繫著人們的感情。時過境遷,昔日被人們視作感情驛站的郵筒,似乎遺忘在茫茫人海裡……」近日,網名為「好好青年」的網友發布了一組郵筒的照片在桂林生活網論壇裡,並寫下感慨,掀起了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