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現如今,隨著通訊手段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甚至有的市民還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把信投到郵筒裡面,現在每天還有郵遞員來收信嗎?
市民說:「信件投進去,能不能開箱?什麼時候開箱?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不敢投進去,對不對。實際上我們說把信件直接送給郵局然後放心一點。」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這樣的路邊郵筒會慢慢消失嗎?南京郵政部門介紹,近年來,市民投信的數量確實在不斷的減少,相對來說,學校和郵局門口的郵筒使用效率較高,而有的路邊郵筒一整天都收不到一封信,不過郵政部門還是會堅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開一次箱取件,南京郵政投遞局副局長李寧說,雖然說總的需求量少,但是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外來人口還是比較多的,信箱的設置也是方便全社會。
目前全南京大概有800多個郵筒,其中主城區大概有500多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這些郵箱筒不僅不會減少,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李寧說,新城區建得也比較快,過去大片的農田現在都建成了新城區樓房,那麼在這些區域,我們就要設置一些新的信箱筒,老的城區,有些這個廠房企業它遷走了,那麼用郵的需求也減少了,可能會少量的拆除一些。
在其他國家,郵筒在網際網路時代是否也淪為了交流溝通的棄兒,或者正在消逝呢?我們今天就去看一看。
要說郵筒,英國街頭的紅色郵筒可以說是極具當地特色了,甚至成為了英國的象徵之一。他們現在的命運又如何呢?《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對此進行介紹。
在倫敦街頭有兩樣公共設施一定是過目不忘,一個是紅色的英國電話亭,另外一樣就是圓形的紅、黑兩色的郵筒了。像大柱子一樣屹立在倫敦街頭,已經成為了英國的象徵。英國是最早把郵政服務標準化、全國普及化的國家之一。英國郵政早在19世紀就組織專門小組設計郵政用品,因為英國殖民地多,這套設計也就影響了全世界。而這個郵筒也是全世界使用範圍最廣的郵筒。在英國各殖民地都進行推廣,從美國到澳大利亞,從印度到緬甸隨處可見。英國皇家郵政總局還設計過很多款不同的郵筒,有些是鑲在牆上,也有掛在室內。但是最突出的還是這個圓柱形的標準郵筒,據說在英國國內一共有10萬個之多,迄今還在使用。
但是隨著網絡、移動通信的發展,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郵筒這樣一個曾經在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公共設施,也逐步在退出歷史舞臺。在倫敦紅色的郵筒和電話亭也日益稀少,實在讓人感到有些傷感。
《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表示,在德國,雖然人們越來越依賴現代通訊手段收發信息,但德國傳統的郵遞業務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的黃色郵筒並沒有明顯減少,仍然是人們最熟悉、最常見的街頭一景。
在很多情況下,德國依然是使用普通的郵遞方式,而非電子郵件。比如說各種邀請函,生日或者是婚姻邀請等等,一般都是用專門的卡片、認真寫好,然後貼上郵票,寄給被邀請人以示尊重和真誠。還有就是德國的各種公函、帳單、工資單等等都是以普通信件的方式寄給收件人的。在日常生活中,德國人經常會收到市政部門、保險公司、銀行以及水電氣等公司的各種信函,這些通常都是以紙制書信的方式郵寄給收件人。
德國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名勝和美景非常多,如一個小鎮都會有專門的風光明信片,而德國人也有在旅遊的過程中,給親朋好友寄上一張當地的風光明信片的習慣。雖然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發達,可以用手機拍張照片或者是一段視頻,即刻給朋友發過去分享。但是與帶著熟悉的字跡和郵戳的明信片相比,似乎是少了點什麼,一個人收到一張朋友寄來明信片和手機裡收到一組照片的感覺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電子媒體和讀物已經無處不在,但是德國人依然保持著讀書的好習慣。雖然在網絡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去寫信、寄信,但是作為時代的記憶,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德國的那些黃色的郵筒,仍然是人們最熟悉、最常見的街頭一景。
我們再去澳大利亞看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透露,澳大利亞人口有2400萬左右,而郵筒目前有大約16000多個,也就是說,平均每1500個人就擁有一個郵筒。對於當地人來說,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更喜歡郵寄信件的方式。
雖然近幾年使用電子郵件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對於很多文件的傳輸澳大利亞人還是更喜歡使用寄信的方式。比如像是你的水電煤氣帳單、銀行帳單、電話帳單、各種合約,你的一些填表回執,各種明信片、節日卡片、紙制的郵寄版本仍然佔了非常大的比例。澳大利亞的郵筒通常會分成兩種顏色,一個黃色的,一個紅色的。紅色的寄送國際國內的普通郵件,黃色的寄送特快專遞。由於很多郵件可能會很厚,所以郵筒並不僅僅只是開一個小小的縫,如果是比較大的郵件的話,郵筒上會有專門的可以拉開的抽屜,把大號郵件放在抽屜裡面推入郵筒。另外,澳大利亞每年聖誕節的時候,小朋友們是可以寫信給聖誕老人,並且得到聖誕老人回信的。雖然澳大利亞郵政也推出了網上給聖誕老人寫信的服務,但是比起小朋友們自己寫一封寄到北極聖誕老人家中的信,然後在父母的陪同之下,扔到街邊的郵筒裡,等待回信,那麼網上給聖誕老人寫信,似乎總缺少了一些感覺。
最後我們回到亞洲,去日本看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說,郵局和郵筒是給很多當地人帶來的回憶的地方,不過,在當地街頭,郵筒的數量正在減少。日本郵局也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吸引客人。
日本的郵政以優良的服務著稱,方便、快速、專業。一個小小的郵局就可以辦理收發信件,包裹、儲蓄、支付和保險等各種業務。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比如郵筒,日本的郵筒大多數是紅色的,也有不少獨具特色的。例如東京上野動物園門口的郵筒是黑白的熊貓圖案,愛知縣因為是抹茶的產地,有的郵筒是綠色的。郵筒不僅可以投放信件,還可以把不大的包裹放進去,只要自己知道郵資、貼好郵票就可以。每個郵筒上都貼著收件的時間,很多收件的工作已經轉為委託外部公司。郵筒的數量也在減少,據統計2009年日本全國有18800多個郵筒,到2013年減少了5500多個,日本人非常喜歡用信件、小禮品聯絡感情。在電子通信如此發達的時代,每年賀年片的數量都超過30億張,郵局和郵筒是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但是呢,人口的減少、道路的擴張、電子通信的普及都在衝擊郵局的運營。日本郵局採取了各種辦法來吸引客人,比如有各種小禮品饋贈客戶,特別是給小朋友們的小禮品,有郵筒形狀的存錢罐、橡皮等等,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對郵局、郵筒有親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