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現如今,隨著通訊手段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甚至有的市民還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把信投到郵筒裡面,現在每天還有郵遞員來收信嗎?

  市民說:「信件投進去,能不能開箱?什麼時候開箱?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不敢投進去,對不對。實際上我們說把信件直接送給郵局然後放心一點。」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這樣的路邊郵筒會慢慢消失嗎?南京郵政部門介紹,近年來,市民投信的數量確實在不斷的減少,相對來說,學校和郵局門口的郵筒使用效率較高,而有的路邊郵筒一整天都收不到一封信,不過郵政部門還是會堅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開一次箱取件,南京郵政投遞局副局長李寧說,雖然說總的需求量少,但是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外來人口還是比較多的,信箱的設置也是方便全社會。

  目前全南京大概有800多個郵筒,其中主城區大概有500多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這些郵箱筒不僅不會減少,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李寧說,新城區建得也比較快,過去大片的農田現在都建成了新城區樓房,那麼在這些區域,我們就要設置一些新的信箱筒,老的城區,有些這個廠房企業它遷走了,那麼用郵的需求也減少了,可能會少量的拆除一些。

  在其他國家,郵筒在網際網路時代是否也淪為了交流溝通的棄兒,或者正在消逝呢?我們今天就去看一看。

  要說郵筒,英國街頭的紅色郵筒可以說是極具當地特色了,甚至成為了英國的象徵之一。他們現在的命運又如何呢?《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對此進行介紹。

  在倫敦街頭有兩樣公共設施一定是過目不忘,一個是紅色的英國電話亭,另外一樣就是圓形的紅、黑兩色的郵筒了。像大柱子一樣屹立在倫敦街頭,已經成為了英國的象徵。英國是最早把郵政服務標準化、全國普及化的國家之一。英國郵政早在19世紀就組織專門小組設計郵政用品,因為英國殖民地多,這套設計也就影響了全世界。而這個郵筒也是全世界使用範圍最廣的郵筒。在英國各殖民地都進行推廣,從美國到澳大利亞,從印度到緬甸隨處可見。英國皇家郵政總局還設計過很多款不同的郵筒,有些是鑲在牆上,也有掛在室內。但是最突出的還是這個圓柱形的標準郵筒,據說在英國國內一共有10萬個之多,迄今還在使用。

  但是隨著網絡、移動通信的發展,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郵筒這樣一個曾經在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公共設施,也逐步在退出歷史舞臺。在倫敦紅色的郵筒和電話亭也日益稀少,實在讓人感到有些傷感。

  《全球華語廣播網》德國觀察員薛成俊表示,在德國,雖然人們越來越依賴現代通訊手段收發信息,但德國傳統的郵遞業務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的黃色郵筒並沒有明顯減少,仍然是人們最熟悉、最常見的街頭一景。

  在很多情況下,德國依然是使用普通的郵遞方式,而非電子郵件。比如說各種邀請函,生日或者是婚姻邀請等等,一般都是用專門的卡片、認真寫好,然後貼上郵票,寄給被邀請人以示尊重和真誠。還有就是德國的各種公函、帳單、工資單等等都是以普通信件的方式寄給收件人的。在日常生活中,德國人經常會收到市政部門、保險公司、銀行以及水電氣等公司的各種信函,這些通常都是以紙制書信的方式郵寄給收件人。

  德國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名勝和美景非常多,如一個小鎮都會有專門的風光明信片,而德國人也有在旅遊的過程中,給親朋好友寄上一張當地的風光明信片的習慣。雖然現在通信技術非常發達,可以用手機拍張照片或者是一段視頻,即刻給朋友發過去分享。但是與帶著熟悉的字跡和郵戳的明信片相比,似乎是少了點什麼,一個人收到一張朋友寄來明信片和手機裡收到一組照片的感覺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電子媒體和讀物已經無處不在,但是德國人依然保持著讀書的好習慣。雖然在網絡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去寫信、寄信,但是作為時代的記憶,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德國的那些黃色的郵筒,仍然是人們最熟悉、最常見的街頭一景。

  我們再去澳大利亞看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透露,澳大利亞人口有2400萬左右,而郵筒目前有大約16000多個,也就是說,平均每1500個人就擁有一個郵筒。對於當地人來說,很多時候,他們還是更喜歡郵寄信件的方式。

  雖然近幾年使用電子郵件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對於很多文件的傳輸澳大利亞人還是更喜歡使用寄信的方式。比如像是你的水電煤氣帳單、銀行帳單、電話帳單、各種合約,你的一些填表回執,各種明信片、節日卡片、紙制的郵寄版本仍然佔了非常大的比例。澳大利亞的郵筒通常會分成兩種顏色,一個黃色的,一個紅色的。紅色的寄送國際國內的普通郵件,黃色的寄送特快專遞。由於很多郵件可能會很厚,所以郵筒並不僅僅只是開一個小小的縫,如果是比較大的郵件的話,郵筒上會有專門的可以拉開的抽屜,把大號郵件放在抽屜裡面推入郵筒。另外,澳大利亞每年聖誕節的時候,小朋友們是可以寫信給聖誕老人,並且得到聖誕老人回信的。雖然澳大利亞郵政也推出了網上給聖誕老人寫信的服務,但是比起小朋友們自己寫一封寄到北極聖誕老人家中的信,然後在父母的陪同之下,扔到街邊的郵筒裡,等待回信,那麼網上給聖誕老人寫信,似乎總缺少了一些感覺。

  最後我們回到亞洲,去日本看看。《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說,郵局和郵筒是給很多當地人帶來的回憶的地方,不過,在當地街頭,郵筒的數量正在減少。日本郵局也採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吸引客人。

  日本的郵政以優良的服務著稱,方便、快速、專業。一個小小的郵局就可以辦理收發信件,包裹、儲蓄、支付和保險等各種業務。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比如郵筒,日本的郵筒大多數是紅色的,也有不少獨具特色的。例如東京上野動物園門口的郵筒是黑白的熊貓圖案,愛知縣因為是抹茶的產地,有的郵筒是綠色的。郵筒不僅可以投放信件,還可以把不大的包裹放進去,只要自己知道郵資、貼好郵票就可以。每個郵筒上都貼著收件的時間,很多收件的工作已經轉為委託外部公司。郵筒的數量也在減少,據統計2009年日本全國有18800多個郵筒,到2013年減少了5500多個,日本人非常喜歡用信件、小禮品聯絡感情。在電子通信如此發達的時代,每年賀年片的數量都超過30億張,郵局和郵筒是給很多人帶來回憶的地方。但是呢,人口的減少、道路的擴張、電子通信的普及都在衝擊郵局的運營。日本郵局採取了各種辦法來吸引客人,比如有各種小禮品饋贈客戶,特別是給小朋友們的小禮品,有郵筒形狀的存錢罐、橡皮等等,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對郵局、郵筒有親切感。

相關焦點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nbsp&nbsp&nbsp&nbsp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nbsp&nbsp&nbsp&nbsp市郵政部門
  • 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央廣網南京3月29日消息(南京臺記者闕方海 孫浩人 江蘇臺記者朱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通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
  • 信件銳減 臺灣郵筒玩「變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圖為臺北市中山區復華裡的「彎腰郵筒」。 柴逸扉攝「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臺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為了避免浪費人力、提升服務效率,臺灣中華郵政一方面授權各縣市裁撤使用率低的郵筒,同時推動郵政作業流程、郵筒屬性的轉型,讓「網紅郵筒」、智慧郵政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 呼和浩特市郵筒的命運如何?還有人往綠皮郵筒裡投信嗎?
    35歲的小秦對記者說,他2002年開始工作後,除了信用卡對帳單外,幾乎很少收到過其他的來信。「幾年前收到過朋友從雲南玉龍雪山上郵寄來的明信片,看著朋友熟悉又陌生的筆跡,著實讓我激動了好幾天。」雖然書信會給人以「見字如面」的感覺,但這些年來,你、我、許多人確實是再也沒有寫過書信了。那些站立在大街小巷敦實又親切的綠色郵筒也日漸寂寞。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原來張先生正在上二年級的兒子開始學習寫信了,孩子寫了一封家書準備寄給在老家的舅舅,張先生便帶著兒子上街找郵筒投信,誰知父子倆在城中區走了多條幹道,找了半天都沒見到郵筒身影。最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他們才在大十字郵局找到郵筒寄了信。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打開34隻郵筒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記者了解到,目前馬鞍山全市共有83個郵筒,每天日均處理信件1400餘件,其中市區26個,每天平均收到信件近600件。雖然較以往信件數量大大減少,但郵遞員每天仍然會打開郵筒,看有無信件。今年41歲的黃世平,每天9點半左右,都會打開菊園路和重陽路上的兩個郵筒,取出信件。
  • 臺灣島內信件銳減1/4 郵筒轉型變網紅景點
    (資料圖片)「以前郵遞員出門一趟可以裝四五大袋的信件回郵局,現在一趟收的信件,單手一把抓就夠了。有些偏遠地區的郵筒,一個星期只有一封信。」談及信件數量的減少,臺灣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鄭光明表示,這些年隨著手機、網際網路普及率的提升,大家很少寫信,郵局收寄的信件量大幅下滑。
  • 街角的綠郵筒
    那綠郵筒雖然顯得很不起眼,但它是無私的,又是高尚的,讓我從心底默默地敬佩! 以前我並不是很清楚綠郵筒是什麼。原來,綠郵筒是郵箱的一種。在過去的街角總會看到它的身影,它是用來收集外寄信件的郵政設施,寄信人若不便去郵政局,可以把信件投到就近的郵箱,郵遞員會定時收集信件,再分類運輸及派送。 郵筒長得很普通,它沒有引人注目的外表,一年四季都穿著綠軍裝!
  • 綠皮郵筒「肚子裡」裝傳感器 信件一收秒發通知
    綠皮郵筒開啟「物聯網+」模式,信件一落箱,通知秒送達。近日,我市260餘個郵筒信箱已陸續完成智能化改造,後臺調試工作完成後,將大幅提升投箱平信的管理水平,避免漏件積件。【郵筒如何升級?】裝上電池確認沒有故障後,工作人員用3M膠、卡扣固定器、掛鈎等將感應裝置固定在筒壁上,郵筒端的智能化改造就算完成了。「這套智能設備安裝十分簡便,升級單個郵箱(筒)只需要半小時左右。」廈門市郵政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市260餘個郵箱(筒)已基本安裝完成。升級後的郵筒雖然外觀上並無變化,但擁有了「感應設備+無線通訊」技術集成。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郵筒將會消失嗎  將按國家相關法規,不會隨意撤銷或減少  「儘管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郵筒依舊會存在。我們的郵遞員依然會每天固定時間開箱,並做好維護工作。」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鷺江投遞部負責人劉德楚說,郵筒的日常養護工作由負責開郵筒的郵遞員承擔。
  • 言而無「信」的年代 郵筒「腹中空」
    郵筒裡 從吃不下到空空如也伴隨著手寫信習慣的漸漸遠去,是南京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和郵筒數量的減少。蔣建成從1983年開始在新街口郵局做投遞工作時,「南京有五六百個郵筒」,如今南京城區郵筒的數量是349個,並且「城區裡越來越少,多向城市邊緣擴展」。「現在城區慢車道比以前窄了,人行道的佔地面積也在減少,這給新的郵筒的布局帶來一些麻煩。」
  • 綠色的郵筒
    張家濤/重慶江津區一個綠色的郵筒,靜靜地立在城市的街邊。雖然漆色略顯斑駁,作為歲月的見證,我的記憶變得這般深沉。多年之前,郵筒是最基本的通信設施。年年月月,春夏秋冬,風風雨雨,忠誠的堅守,將一封封珍貴的信件,準確地傳向四面八方,架起情感的長橋。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據介紹,鹿城區目前僅存的郵筒只有68隻,相比以前最多時的120多隻,減少了近一半。 「上世紀九十年代,每當我們打開郵筒,信件都是一沓沓地堆滿整個郵筒,一個月都有幾千封,現在這個數量銳減到不到600封,郵筒裡書信經常一天也只有十來封信,有時一天都沒有一封信。」範長安感慨地說。不過,每逢聖誕節、元旦、春節等大型節日時,市區郵筒每天都有近兩三千封信,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許多人一邊留言回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這句詩來緬懷書信情感的厚重,又不得不面對令人嚮往的「慢」書信在城市快節奏的生活中消失的遺憾。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 鎌倉的老式郵筒
    在日本,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古都鎌倉,就像一位耄耋之人,連那些紅紅的、圓形的老式郵筒也歷盡歲月的磨難,透露出一種沉重的滄桑感。據舊郵政省記載,1901年,第一個老式郵筒在東京日本橋誕生,從那時到1950年,全國共設置此類郵筒3800餘個;但由於鑄鐵業人手不足,1965年已停止生產。同時為了提高郵件分揀效率。自1970年起轉產目前通用的設有兩個投信口的箱形郵筒。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王勝儒說,別看鹿城區只剩71個郵筒,但還是符合郵筒設置的相關規定,服務範圍一點也沒縮小,甚至個別地段更「密集」。接下來,他們可能對長年空置的郵筒進行「淘汰」,減少投遞員的工作量。  下午2點,記者先來到縣前頭軍分區前方的郵筒。打開後,發現沒有信件,只有幾張廣告宣傳單,隨後陶海河將廣告紙清理掉。  2點10分,在一一八醫院前方的郵筒內,打開後發現了一封信,是一名小學生寄出的信件。隨後,又來到信河街的工人文化宮,那裡屬於市區較多信件的郵筒。不過裡面也只有兩封信件,是一家單位寄出的資料。  2點29分,來到大南門國際大酒店前。
  • 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廈門城市發展快新建小區郵筒是標配
    郵筒將會消失嗎  將按國家相關法規,不會隨意撤銷或減少  「儘管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郵筒依舊會存在。我們的郵遞員依然會每天固定時間開箱,並做好維護工作。」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鷺江投遞部負責人劉德楚說,郵筒的日常養護工作由負責開郵筒的郵遞員承擔。
  • 廣東「寄給三十年後的信」郵筒將拆 信件多遭棄
    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內的大郵筒如果將拆除,那麼筒中的信如何處置?記者探訪發現,號稱「寄給30年後的信」3年不到多已被撕毀、丟棄。對此,相關律師表示,中國郵政等單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拆開被丟棄在郵筒內的信中,記者翻閱發現,愛情是主題。而這些普通人筆下的愛情,樸實動人。「如果你真的是50歲時看到這封信,看到我的筆跡,希望你停頓一下,懷念我們一起走過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