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2020-12-11 央廣網

  央廣網南京3月29日消息(南京臺記者闕方海 孫浩人 江蘇臺記者朱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通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在南京漢中門大街和嫩江路路口,就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 信。甚至有的市民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把信投到郵筒裡面,現在每天還有郵遞員來收信嗎?

  有市民表示, 「信件投進去,還能不能開箱?什麼時候開箱我們都不知道。所有不敢投進去,所以把信件直接送到郵局我們放心點。」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這樣的路邊郵筒,會慢慢消失嗎?南京郵政部門介紹,近年來市民投信的數量的確在不斷地減少。相對來說,學校和郵局門口的郵筒使用效率較高。而有的路邊郵筒,一整天都收不到一封信。不過,郵政部門還是會堅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開一次箱取件。

  南京郵政投遞局副局長李寧說,「雖然總的需求量減少,但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外來人口還是比較多的,所以信箱筒的設置是方便全社會。」

  目前全南京大概有800多個郵筒,其中主城區大概有500多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這些郵箱筒不僅不會減少,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李寧表示, 「新城區建的比較快,過去大片的農田現在建成樓房,在這些區域我們會設置新的郵筒。老的城區,有的廠房企業遷走了,需求減少,我們可能會少量的拆除一些。」

相關焦點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他稱,自己在沙嘴投遞部已經幹了近20年,最初的時候,一個筒一天可以收到幾十封信,業務高峰期,打開郵筒,信件譁譁往下掉,其中70%是家書,而現在一周只能收個七八封,逢年過節也不會出現增長,家書佔的比例最多只有一成。&nbsp&nbsp&nbsp&nbsp回到沙嘴投遞部,當天各個郵筒的信基本都收回來了。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紀念中國郵政開辦120周年特刊】郵筒的使命
    可見,作為郵政設施,郵筒是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除郵政部門外,其他任何部門、組織和個人是不能隨意設立和移除的。  在郵筒的發源地英國,英國皇家郵政及英格蘭歷史建築和古蹟委員會已開始聯合行動, 保護極具英國特色的文化遺產——郵筒。英格蘭地區擁有郵筒約8.5萬個, 其中既有經典的圓筒形,也有牆壁嵌入式或燈箱式郵筒。全英國大約有11.5萬個樣式各異的郵筒。
  • 武漢兩郵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 街頭郵筒不會隱退
    街頭郵政信筒已有百年歷史,曾在人類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郵筒每天收納的信件也越來越少。資訊時代誰還在寫信?郵筒是否會退出郵政市場?近日,記者跟隨武漢市郵政公司投遞員進行了調查。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棗莊9郵筒一天只收十幾封信 基礎設施不取消/圖
    把城區的9個郵筒全部查看一遍,有近30裡的路程,一圈下來已經將近中午12點。下午14點半,老張會再次騎上車,進行第二遍開箱、取信。  張建國告訴記者,數量雖然不多,但這9個郵筒很分散。距離市中心最遠的,當屬位於市礦務局醫院北側的郵筒。一般設立在郵局裡的郵筒「吃」得還飽點,而獨自蹲守在馬路邊的郵筒,則經常是「飢腸轆轆」。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雖然郵筒確實幫了他不少忙,但對於這位「好朋友」的前途,郭師傅心裡卻是隱憂重重。市民印象: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書信時代漸遠郵筒成擺設 郵政:短期不會取消
    市民印象:  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  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綠色郵筒依然站立在路邊,守望著或許會來的一封信件。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古董」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書信少了 街頭孤零零的郵筒還在等待誰?
    住在附近的街坊丁姨表示:「我曾看見有人從縫隙內伸手取出他人信件,這樣容易使寄信人的隱私被暴露,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修補郵筒或者將其搬走不再使用。」荔灣湖公園門口郵筒掉皮生鏽,在街頭顯得孤單在荔灣區龍津西路155號即荔灣湖公園門口,也有一個郵筒,其底部布滿紅色鐵鏽,筒身多處綠色鐵皮掉了下來,附近一名賣涼茶的女士說:「平常不寫信,沒怎麼注意這個郵筒,不清楚筒底何時生鏽的。」
  • 長沙仍有178個綠色郵筒 郵遞員每天取兩次信
    △綠色郵筒依然站立在路邊,守望著或許會來的一封信件。長沙晚報記者 朱炎皇 實習生 賀子坤 攝影報導   你有多久沒有寄過信了 ?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 ? 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 178 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 " 古董 "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 " 輝煌 ",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言而無「信」的年代 郵筒「腹中空」
    蔣建成從1983年開始在新街口郵局做投遞工作時,「南京有五六百個郵筒」,如今南京城區郵筒的數量是349個,並且「城區裡越來越少,多向城市邊緣擴展」。「現在城區慢車道比以前窄了,人行道的佔地面積也在減少,這給新的郵筒的布局帶來一些麻煩。」吳紅英說,「有時候,路修到哪裡,郵筒就會被拆到哪裡。」自2010年7月份開始,「民國郵筒」開始陸續返回南京街頭。
  • 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大十字郵局門口的郵筒。郵筒還有嗎?郵筒去哪兒了?   近日,市民張先生打來本報熱線詢問,街邊的郵筒都去哪兒了?還在用嗎?原來張先生正在上二年級的兒子開始學習寫信了,孩子寫了一封家書準備寄給在老家的舅舅,張先生便帶著兒子上街找郵筒投信,誰知父子倆在城中區走了多條幹道,找了半天都沒見到郵筒身影。最後,在一位朋友的指引下,他們才在大十字郵局找到郵筒寄了信。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愛好全國集郵的王先生,當新郵發行時均會買來一些特別的信封,以平信的方式寄送到各地交換紀念封的郵迷手上。不過,住在主城區的王先生卻發現,隨著道路的拓寬,綠郵筒經常會「遷徙」他處。記者從郵政了解到,由於快遞便捷,加上簡訊、微信的快速,傳統平信郵寄正被都市人忽略,綠郵筒也被人忽略。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在路上,小唐感嘆,社會發展這麼快,寄信的人越來越少,沒多少人會選擇這樣『漫長』的方式了。孤獨的郵筒越來越寂寞,只有每天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是它們的老朋友。珍貴的信件時間接近10點30分,是開啟鳳北路郵箱的時間了。小唐提前10分鐘到達郵箱旁邊,卻沒有打開郵箱。
  • 「新嶄嶄」綠色郵筒重現蘭州街頭
    曾經裝滿我們的喜怒哀樂如今仍然履行著歷史使命綠色郵筒「新嶄嶄」重現蘭州街頭圖為設立在培黎廣場的郵筒悠悠歲月,如駒過隙。儘管時代發展瞬息萬變,手機幾乎代替了寫信,但承載著人們無盡情懷的綠色郵筒仍然矗立在大街上,令人感慨萬千。
  • 上海郵政為鹿晗郵筒戴鹿角 疑遭當地城管拆除
    上海郵政創新拓展部總經理李青昨日對新京報記者介紹,郵政工作人員大約是在19日晚11時許給這個位於外灘四川中路420號郵局附近的郵筒裝上了鹿角。  「裝的時候,城管和公安都過來了。」李青稱,城管和公安部門工作人員在現場均告知,安裝鹿角需要向相關部門報備,「當時商量說先裝上,然後我們去把程序辦了,協調過程很順利,他們的態度也都很好。」
  • 街頭郵筒還能使用嗎? 每天有專人逐個郵筒取信
    街頭郵筒還能使用嗎?郵政部門:每天有專人逐個郵筒取信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曉健 實習生 江睿)「路邊的一些郵筒還在用嗎?」近日,讀者高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提出自己的疑問。  高先生說,在豐源道與華巖路交叉口東北角、缸窯路冶金礦山公園公交站點附近各有一郵筒,他經常從郵筒旁路過。「郵筒看上去比較陳舊,這些郵筒是不是廢棄了?」高先生問。記者就此問題聯繫我市郵政部門。辦公室工作人員馮女士介紹,每天都有專人沿著郵政路線逐個郵筒取信,但由於人力資源、交通狀況等因素影響,取信時間不是統一、固定的。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市民投遞後,郵筒自動簡訊通知郵遞員,郵遞員也會在第一時間將信件取走。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孩子們的信最多你還記得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嗎?可能大多數人都想不起來了。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