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西路155號門口的郵筒底部已開始整圈生鏽並脫節,在路邊搖搖欲墜。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高化豔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鄭啟文
科技,淘汰了些什麼?書信,曾是浪漫而貼心的交流工具,但現在手機、電子郵件、QQ等多種快捷的信息傳達方式早已取代書信了,信件漸漸淡出生活,成為記憶。沒有了信件,郵筒要等待誰?街頭孤零零的郵筒,有時甚至成為了路障。近日本報報導了應元路27號對面的郵筒底座鐵皮腐爛,郵筒的門長期被打開的新聞,不少街坊向本報報料反映市區還有不少被廢棄的郵筒,有街坊甚至認為郵筒已成為雞肋,還要花錢維修,不如撤掉。
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
郵筒底部有縫,有人從縫中偷信
應元路27號對面一個郵筒底座鐵皮嚴重腐爛,筒身歪斜欲倒地,郵筒的門長期被打開,信件還未寄出已被雨淋溼,且容易丟失。本報報導後,引起街坊廣泛關注和談論,郵局工作人員立即前往查看,並更換了新的郵筒。
而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的「殘疾」郵筒。7月8日街坊薛先生反映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處有一個郵筒底部鏽跡斑斑,並裂開一個較大的口子。記者來到後看到此處高一米多的綠色郵筒筒身還比較結實,但底部裂開了長十多釐米高二三釐米的縫隙,縫隙旁邊的鐵皮鏽跡斑斑並且嚴重腐爛。薛先生說:「這個郵筒放在這裡好幾年了,出現裂縫現象已有一年時間,並且裂縫越來越大,每次下雨郵筒底部都積存不少雨水,擔心會淋溼信件。」住在附近的街坊丁姨表示:「我曾看見有人從縫隙內伸手取出他人信件,這樣容易使寄信人的隱私被暴露,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修補郵筒或者將其搬走不再使用。」
荔灣湖公園門口
郵筒掉皮生鏽,在街頭顯得孤單
在荔灣區龍津西路155號即荔灣湖公園門口,也有一個郵筒,其底部布滿紅色鐵鏽,筒身多處綠色鐵皮掉了下來,附近一名賣涼茶的女士說:「平常不寫信,沒怎麼注意這個郵筒,不清楚筒底何時生鏽的。」街坊馬小姐指著郵筒掉皮處說:「覺得郵筒變成這樣挺難看的,有不少國內外遊人前來逛公園經過這裡,如此破舊的郵筒影響城市形象,不知道這些老郵筒是否還有人在管理,也不知道是否有郵遞員每天打開信箱取信。」
文德路第十三中學附近的郵筒底部也是布滿一圈紅色的鏽斑,同時記者在恩寧路等地看到街頭孤立的郵筒已落滿厚厚的灰塵。
不關心郵筒
年輕人:有十年不寫信了
連日來,記者採訪百餘個街坊,發現90%的人表示最近這幾年很少寫信,也基本不注意街頭郵筒的存在。在文德路採訪時,記者詢問一位30歲左右的先生最近是否寫信時,他一臉驚訝地回答:」寫信?哎呀,我差不多有10年時間就不寫信了,只有在外地旅遊景點給親友郵寄一些景區明信片,其餘很少使用郵筒。不過去年春節收到大學同學寫來的信件,感覺很意外很喜悅,不在於信件的內容,而是信件本身讓我穿越到了10年之前,上高中的時候和親友依靠寫信聯繫的年代。」
而劉小姐說,來自湖南的她10年前還通過書信與家人保持聯繫,但眼下都是靠手機了,對郵筒這類郵政設施也不再關心。
採訪中甚至有不少街坊不知道家附近是否有郵筒,以及郵筒是否完好無損。
撤掉郵筒
街坊:維修要錢使用率低
應元路27號對面的新郵筒投入使用後,不少街坊讚揚郵政工作人員較高的工作效率,但也有街坊有不同的看法,街坊馬小姐說:「換一個新郵筒還需要不少錢,假如廣州街頭破損的老郵筒都換成新的,肯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大家都很少寫信了,郵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不如乾脆撤掉。」
街坊薛先生說,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的郵筒之前已經多次損壞,郵政部門也多次重新上漆、換鎖等,可是因為風吹雨打,這次又損壞了,「每次維修都需要不少錢,若使用率很低不如取消此處的郵筒。」
龍津西路馬先生說,他家旁邊雖然有郵筒,但是他很少寄信,也很少見有人來寄信。「現在絕大部分人的聯繫都是通過電話和網絡,又快又方便,寫信多麻煩,街頭的郵筒可以縮減數量甚至取消,以節省資金。」
郵筒不能撤
老人:每年收很多信很享受
而家住陳家祠附近的中學語文老師陳女士則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我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收到學生們從各地寄回來的信件,晚上燈下慢慢品讀,很是享受。並且我也喜歡寫信給學生們,訴說廣州的變化以及我現在的生活,覺得寫信的時候可以驅除內心的浮躁,讓生活慢下來,並且覺得寫信溝通感情的方式也更加真摯,而街頭的郵筒也方便寄信,不能減少更不能取消。」
李先生今年81歲,是一個退伍軍人,他表示很多老戰友不會也不喜歡使用手機,也不會用電腦,「我基本每個月都和老戰友們通信敘舊,每次收信十分開心。」他認為,信件與電話相比「更溫馨」,而郵筒已不單單是收納信件的載體,甚至是一種獨特的風景,一種心靈的寄託。
在廣州一外貿企業辦公室工作的邢女士表示,基本上每年的中秋節、春節等都會使用郵筒給客戶郵寄明信片等聯絡感情。
看情況撤
專家:保留幾個做「記憶」
對此,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表示,「手機、網絡、傳真等通訊方式十分快捷方便,也比較優惠,已成為日常溝通方式,人們較少使用街頭郵筒發送信件,即使一定要用紙張傳遞的信息,也大多去郵局或者打電話讓快遞郵寄,因此建議街頭的郵筒可以看情況取消,可適當保留幾個作為一種『記憶』存在。而郵局內的郵筒要保留,這樣可以讓人們多一種溝通方式的選擇,是對人們通信自由權利的尊重。並且郵局的網點較多,城市交通較為方便,去一趟郵局並不麻煩。」
不會撤
郵局:郵遞員每天仍會定期開郵筒
信件已不是人們溝通的主要方式,那麼郵筒會不會減少或者消失?現在投遞員是否還會每天開信箱?據廣州市郵政局工作人員謝小姐介紹,廣州市區共1500餘個郵筒,雖然近年來郵筒的私人信件已經急劇減少,但商業信函增加很多,總體信件數量並未減少。並且投遞員還會按照規定,每天定時開啟每一個郵筒取出信件。
謝小姐說,郵筒是城市的基礎設施之一,按照《郵政普遍服務標準》規定,在廣州市區平均每0.5公裡就有一個郵筒,郊區每1公裡也有一個郵筒,郵遞員在投遞信件中會注意觀察街頭的郵筒是否完好無缺,若有缺損會報告給專門的維修人員進行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