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少了 街頭孤零零的郵筒還在等待誰?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龍津西路155號門口的郵筒底部已開始整圈生鏽並脫節,在路邊搖搖欲墜。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高化豔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鄭啟文

科技,淘汰了些什麼?書信,曾是浪漫而貼心的交流工具,但現在手機、電子郵件、QQ等多種快捷的信息傳達方式早已取代書信了,信件漸漸淡出生活,成為記憶。沒有了信件,郵筒要等待誰?街頭孤零零的郵筒,有時甚至成為了路障。近日本報報導了應元路27號對面的郵筒底座鐵皮腐爛,郵筒的門長期被打開的新聞,不少街坊向本報報料反映市區還有不少被廢棄的郵筒,有街坊甚至認為郵筒已成為雞肋,還要花錢維修,不如撤掉。

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

郵筒底部有縫,有人從縫中偷信

應元路27號對面一個郵筒底座鐵皮嚴重腐爛,筒身歪斜欲倒地,郵筒的門長期被打開,信件還未寄出已被雨淋溼,且容易丟失。本報報導後,引起街坊廣泛關注和談論,郵局工作人員立即前往查看,並更換了新的郵筒。 

而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的「殘疾」郵筒。7月8日街坊薛先生反映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處有一個郵筒底部鏽跡斑斑,並裂開一個較大的口子。記者來到後看到此處高一米多的綠色郵筒筒身還比較結實,但底部裂開了長十多釐米高二三釐米的縫隙,縫隙旁邊的鐵皮鏽跡斑斑並且嚴重腐爛。薛先生說:「這個郵筒放在這裡好幾年了,出現裂縫現象已有一年時間,並且裂縫越來越大,每次下雨郵筒底部都積存不少雨水,擔心會淋溼信件。」住在附近的街坊丁姨表示:「我曾看見有人從縫隙內伸手取出他人信件,這樣容易使寄信人的隱私被暴露,希望相關部門能夠修補郵筒或者將其搬走不再使用。」

荔灣湖公園門口

郵筒掉皮生鏽,在街頭顯得孤單

在荔灣區龍津西路155號即荔灣湖公園門口,也有一個郵筒,其底部布滿紅色鐵鏽,筒身多處綠色鐵皮掉了下來,附近一名賣涼茶的女士說:「平常不寫信,沒怎麼注意這個郵筒,不清楚筒底何時生鏽的。」街坊馬小姐指著郵筒掉皮處說:「覺得郵筒變成這樣挺難看的,有不少國內外遊人前來逛公園經過這裡,如此破舊的郵筒影響城市形象,不知道這些老郵筒是否還有人在管理,也不知道是否有郵遞員每天打開信箱取信。」

文德路第十三中學附近的郵筒底部也是布滿一圈紅色的鏽斑,同時記者在恩寧路等地看到街頭孤立的郵筒已落滿厚厚的灰塵。

不關心郵筒

年輕人:有十年不寫信了

連日來,記者採訪百餘個街坊,發現90%的人表示最近這幾年很少寫信,也基本不注意街頭郵筒的存在。在文德路採訪時,記者詢問一位30歲左右的先生最近是否寫信時,他一臉驚訝地回答:」寫信?哎呀,我差不多有10年時間就不寫信了,只有在外地旅遊景點給親友郵寄一些景區明信片,其餘很少使用郵筒。不過去年春節收到大學同學寫來的信件,感覺很意外很喜悅,不在於信件的內容,而是信件本身讓我穿越到了10年之前,上高中的時候和親友依靠寫信聯繫的年代。」

而劉小姐說,來自湖南的她10年前還通過書信與家人保持聯繫,但眼下都是靠手機了,對郵筒這類郵政設施也不再關心。

採訪中甚至有不少街坊不知道家附近是否有郵筒,以及郵筒是否完好無損。

撤掉郵筒

 街坊:維修要錢使用率低 

應元路27號對面的新郵筒投入使用後,不少街坊讚揚郵政工作人員較高的工作效率,但也有街坊有不同的看法,街坊馬小姐說:「換一個新郵筒還需要不少錢,假如廣州街頭破損的老郵筒都換成新的,肯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大家都很少寫信了,郵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不如乾脆撤掉。」

街坊薛先生說,六二三路與珠璣路路口的郵筒之前已經多次損壞,郵政部門也多次重新上漆、換鎖等,可是因為風吹雨打,這次又損壞了,「每次維修都需要不少錢,若使用率很低不如取消此處的郵筒。」

龍津西路馬先生說,他家旁邊雖然有郵筒,但是他很少寄信,也很少見有人來寄信。「現在絕大部分人的聯繫都是通過電話和網絡,又快又方便,寫信多麻煩,街頭的郵筒可以縮減數量甚至取消,以節省資金。」

 郵筒不能撤

老人:每年收很多信很享受 

而家住陳家祠附近的中學語文老師陳女士則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我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收到學生們從各地寄回來的信件,晚上燈下慢慢品讀,很是享受。並且我也喜歡寫信給學生們,訴說廣州的變化以及我現在的生活,覺得寫信的時候可以驅除內心的浮躁,讓生活慢下來,並且覺得寫信溝通感情的方式也更加真摯,而街頭的郵筒也方便寄信,不能減少更不能取消。」

李先生今年81歲,是一個退伍軍人,他表示很多老戰友不會也不喜歡使用手機,也不會用電腦,「我基本每個月都和老戰友們通信敘舊,每次收信十分開心。」他認為,信件與電話相比「更溫馨」,而郵筒已不單單是收納信件的載體,甚至是一種獨特的風景,一種心靈的寄託。

在廣州一外貿企業辦公室工作的邢女士表示,基本上每年的中秋節、春節等都會使用郵筒給客戶郵寄明信片等聯絡感情。

看情況撤

專家:保留幾個做「記憶」 

對此,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澎表示,「手機、網絡、傳真等通訊方式十分快捷方便,也比較優惠,已成為日常溝通方式,人們較少使用街頭郵筒發送信件,即使一定要用紙張傳遞的信息,也大多去郵局或者打電話讓快遞郵寄,因此建議街頭的郵筒可以看情況取消,可適當保留幾個作為一種『記憶』存在。而郵局內的郵筒要保留,這樣可以讓人們多一種溝通方式的選擇,是對人們通信自由權利的尊重。並且郵局的網點較多,城市交通較為方便,去一趟郵局並不麻煩。」

不會撤

郵局:郵遞員每天仍會定期開郵筒

信件已不是人們溝通的主要方式,那麼郵筒會不會減少或者消失?現在投遞員是否還會每天開信箱?據廣州市郵政局工作人員謝小姐介紹,廣州市區共1500餘個郵筒,雖然近年來郵筒的私人信件已經急劇減少,但商業信函增加很多,總體信件數量並未減少。並且投遞員還會按照規定,每天定時開啟每一個郵筒取出信件。

謝小姐說,郵筒是城市的基礎設施之一,按照《郵政普遍服務標準》規定,在廣州市區平均每0.5公裡就有一個郵筒,郊區每1公裡也有一個郵筒,郵遞員在投遞信件中會注意觀察街頭的郵筒是否完好無缺,若有缺損會報告給專門的維修人員進行維修。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通過多日的細心觀察,郭師傅一方面對郵局工作人員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大加稱讚,另一方面也在心中漸漸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曾經在街頭比比皆是的郵筒,如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發現他雖然天天來,可基本上很少能從郵筒裡拿得出信,估摸著一個月能取出一封就不錯了。」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信件雖然少了,郵筒還在守望   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傳遞書信的使命 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178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古董」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有哪些人還在寫信?遍布老城區的郵筒是否會淡出人們的視線,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現狀——私人信件減少商業函件增加  「還在寄信的人,集中在老年人、學生等群體。」市郵政局市場處工作人員範長安告訴記者,相比上個世紀,現在傳統書信數量越來越少。他還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每天投遞的信件裡80%~90%都是傳統書信,現在這一比例正急劇下降。
  • 武漢兩郵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 街頭郵筒不會隱退
    街頭郵政信筒已有百年歷史,曾在人類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郵筒每天收納的信件也越來越少。資訊時代誰還在寫信?郵筒是否會退出郵政市場?近日,記者跟隨武漢市郵政公司投遞員進行了調查。
  • 書信時代漸遠郵筒成擺設 郵政:短期不會取消
    通過多日的細心觀察,郭師傅一方面對郵局工作人員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大加稱讚,另一方面也在心中漸漸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曾經在街頭比比皆是的郵筒,如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發現他雖然天天來,可基本上很少能從郵筒裡拿得出信,估摸著一個月能取出一封就不錯了。」
  • 綠色郵筒街頭立 市民唯恐已「退休」
    通訊業快速發展,書信已不再是人與人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街邊郵筒因此變得有些落寞。昨日,市民呂先生致電本報新聞熱線(18837996211),稱想要給遠方的親戚寄封信,但擔心街頭的郵筒不「上班」,對此,記者走訪了洛陽市郵政局,負責人稱街頭郵筒仍在「履職」,每天「開門」兩次。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圖為一一八醫院附近的郵筒,裡面有兩封信。徐曉春 攝  溫州網訊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 街頭的郵筒還按時打開嗎?
    街頭的郵筒還按時打開嗎? 2012-03-13 11:36:32   來源:銅都晨刊     【摘要】 「現在很少見到有人往街頭的郵筒裡投信了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台州日報4月12日訊(記者 盛鷗鷗)近日,租住在黃巖江口街道上輦村的汪先生撥打本報熱線88894000詢問,自己想給安徽老家的親戚寫封信,但想到現在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知道信投進郵筒後能不能寄到。  市民關心信件投遞事項  「不少老鄉和我一樣習慣寫信。」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你寄或者不寄,綠色郵筒它都在那裡一天開箱兩次,郵遞員常常空手而歸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會消失嗎?儘管如此,這些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書寫情懷的綠色身影,依然倔強地佇立在街頭。而郵遞員們,依舊穿梭在街頭,堅持每日兩次打開郵筒。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來聽記者報導。  在南京漢中門大和嫩江路路口,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信。
  •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你還會寫信,用郵筒寄信嗎
    以前手機不流行的時候,那綠色郵筒,就是人們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帶來遠方親人,朋友的關愛思念。如今智慧型手機這麼普及,人與人之間聯繫越來越方便,不在寫信郵筒漸漸被人遺忘。其實郵筒是需要珍視的一種文化的符號,它傳遞著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那就是書信文化,郵文化。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nbsp&nbsp&nbsp&nbsp投遞員許國石取出信件後,將郵筒擦拭乾淨。郵筒見證書信時代漸行漸遠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深圳分公司運行維護部副總監劉金樹,1993年進入深圳郵政系統,見證了深圳郵筒的興衰,感受到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 會消失嗎?
    曾幾何時,每天清晨郵遞員打開箱門,從郵筒裡取出沉甸甸的信件,是人們最幸福的時刻。可是,隨著電子化資訊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的交流方式日趨便捷,這種耗時耗力的「見字如面」,逐漸被淡忘。儘管如此,這些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書寫情懷的綠色身影,依然倔強地佇立在街頭。而郵遞員們,依舊穿梭在街頭,堅持每日兩次打開郵筒。
  • 街頭郵筒還能使用嗎? 每天有專人逐個郵筒取信
    街頭郵筒還能使用嗎?郵政部門:每天有專人逐個郵筒取信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記者 曉健 實習生 江睿)「路邊的一些郵筒還在用嗎?」近日,讀者高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提出自己的疑問。  高先生說,在豐源道與華巖路交叉口東北角、缸窯路冶金礦山公園公交站點附近各有一郵筒,他經常從郵筒旁路過。「郵筒看上去比較陳舊,這些郵筒是不是廢棄了?」高先生問。記者就此問題聯繫我市郵政部門。辦公室工作人員馮女士介紹,每天都有專人沿著郵政路線逐個郵筒取信,但由於人力資源、交通狀況等因素影響,取信時間不是統一、固定的。
  • 九江:書信減少郵筒受冷落 郵政:不會撤銷
    這不,漫步潯陽街頭,許多郵筒「門」可羅雀,鮮見市民投放信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郵政快遞業務火爆,每天幾萬件包裹,忙煞「快遞哥」、「快遞姐」。4月3日,記者對這一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作了一番調查。  城區郵筒日取件不超10個  從前,通訊手段單一,書信是人們最常用的交流方式。
  • 長沙仍有178個綠色郵筒 郵遞員每天取兩次信
    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 ? 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 178 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 " 古董 "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矗立在街頭的郵筒沒有了往日的 " 輝煌 ",但它們仍在風雨中守望。近日,記者在雨花區車站南路就找到了一個郵筒。
  • 言而無「信」的年代 郵筒「腹中空」
    雖然書信的內容只是「談談學習聊聊人生」,但卻給大家枯燥而緊張的高中生活平添了幾分色彩,「我們一起粗略地談人生憧憬未來」,隨著高中時代的結束,吳紅英和筆友的書信往來也就此止步,再沒有聯繫過,「但每每想起來都覺得很美好」。郵筒裡 從吃不下到空空如也伴隨著手寫信習慣的漸漸遠去,是南京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和郵筒數量的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