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桂林人論壇網友「好好青年」發布了一組郵筒的照片,掀起了網友的共鳴。
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郵筒引發的「回憶殺」
在這則網貼下,許多網友留了言。
「這讓我想起了喜歡寫信、寫明信片的學生時代」
「曾經瘋狂寫信交友!現在我還保留著上百封信件,全國各地,世界各地」
……
也有人感嘆,隨著電話、電子郵件、網絡視頻電話等通訊業務的普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也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在已經適應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又渴望能有「慢一點」的時光,「能讓人沉下心來感受生活」。
墨綠色的郵筒,窄窄的投遞口,鎖上的郵箱門,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它們承載著滿滿的期盼,而在手機盛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用電話、簡訊表達問候時,沉默的郵筒開始被遺忘。
逐漸消失的郵筒
如今的郵筒還有多少人使用?12月19日,記者跟隨郵遞員小唐開啟了一個郵筒。
12月19日早上9點,在鳳北路1號桂林市郵政管理局門前,記者與郵遞員小唐碰面。小唐30歲出頭,負責投遞工作有十來年了。
小唐負責的轄區東到解放西路,南到陽橋,北到靈川,西到長海。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
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他先是順著每天送信件的路線,從疊彩路4號大院到桂中西區宿舍一路投遞報刊雜誌。顯然,如今小區裡的信報箱也很少人用了。這兩個小區各自都有100多戶的居民,但當天,小唐投遞的信件加報紙加起來只有十來封。
「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寄信了。」小唐有些遺憾的說,每天在小區裡投遞的,大部分都是報刊雜誌,只有極少數是信件。而這些信件主要來自部隊的家書,「每封都厚厚的感覺沉甸甸」。
在路上,小唐感嘆,社會發展這麼快,寄信的人越來越少,沒多少人會選擇這樣『漫長』的方式了。孤獨的郵筒越來越寂寞,只有每天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是它們的老朋友。
珍貴的信件
時間接近10點30分,是開啟鳳北路郵箱的時間了。小唐提前10分鐘到達郵箱旁邊,卻沒有打開郵箱。
「我們開箱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只能早或者晚5分鐘。」小唐抱歉地解釋。然後,他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邊郵箱,將落在箱頂的落葉拂掉,又把側面的小廣告撕掉,靜靜等待開箱時刻的到來 。
等他打開郵箱,空蕩蕩的郵箱裡,零星躺著七八封信件和幾片樹葉。「這大概是小孩的惡作劇。」小唐拿掉樹葉,高興地攤開手裡的信,「今天的運氣真不錯,現在一個月才幾十封,沒想到今天就快10封信了。」他說著展開手裡的信件,有四五封是家信,剩下的是竹子做的明信片。
曾經,郵箱裡信件最多的時候,每天能裝上百封,能填滿小唐電動車後座的兩個背包;如今,七八封郵件,小唐用手一撈,就抓完了,但他依然小心的放入背包裡收好,「這是寄信人的思念」。
那時候,一個月幾千封信,家信佔大半,小半是明信片,還有少許公對公信件。而今信件變少,小唐心裡清楚得很:以前王城附近大學的學生還會往郵箱裡投信,現在好多學生都搬到雁山校區去了;曾經有兩家明信片商店的明信片也會往這裡投遞,現在都由老闆統一寄到郵局去;還有王城校區裡又開了個新營業點,學生們都往那裡寄信,這裡的郵箱變得更加無人問津了……
仍在堅守的投寄業務
儘管寄信往來的信件越來越少,但桂林市5城區範圍內,還有43個郵筒在堅持,他們每日均收件量約300封。
「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是郵筒依然會存在。只要有需求,我們郵遞員依然會每天開箱,在沒有設置郵筒的地方,我們也會在小區設置信報箱。」中國郵政桂林分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而郵筒的養護也在繼續。每天與郵筒見面的郵遞員們,發現郵筒破損會通知專門的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維護,發現油漆脫落,會及時補漆,油桶上被塗了小廣告,也會及時清理。
墨綠色的郵筒安靜地站立在路邊,固執的守護郵箱裡最美麗的情感維繫。採訪中,有人向它的懷裡投了一封明信片 ,是一位遊客寄給遠方的家人。他說,「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裡,慢生活來變得原來越稀缺,打一個電話很容易,但說過的話很難免忘記。只有經歷漫長旅途的文字,才能定格情感和回憶。而郵筒,是這場旅途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