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2020-12-11 桂林生活網

日前,桂林人論壇網友「好好青年」發布了一組郵筒的照片,掀起了網友的共鳴。

隨著手寫書信的人越來越少,曾經我們熟悉的郵筒,也逐步消失在大街小巷。但偶爾,總有一抹墨綠色的身影,讓路過的人注目感嘆:「原來,這裡還有一個郵筒」。

郵筒引發的「回憶殺」

在這則網貼下,許多網友留了言。

「這讓我想起了喜歡寫信、寫明信片的學生時代」

「曾經瘋狂寫信交友!現在我還保留著上百封信件,全國各地,世界各地」

……

也有人感嘆,隨著電話、電子郵件、網絡視頻電話等通訊業務的普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也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在已經適應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又渴望能有「慢一點」的時光,「能讓人沉下心來感受生活」。

墨綠色的郵筒,窄窄的投遞口,鎖上的郵箱門,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它們承載著滿滿的期盼,而在手機盛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用電話、簡訊表達問候時,沉默的郵筒開始被遺忘。

逐漸消失的郵筒

如今的郵筒還有多少人使用?12月19日,記者跟隨郵遞員小唐開啟了一個郵筒。

12月19日早上9點,在鳳北路1號桂林市郵政管理局門前,記者與郵遞員小唐碰面。小唐30歲出頭,負責投遞工作有十來年了。

小唐負責的轄區東到解放西路,南到陽橋,北到靈川,西到長海。

「範圍這麼大,卻只有5個郵筒了。」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

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

他先是順著每天送信件的路線,從疊彩路4號大院到桂中西區宿舍一路投遞報刊雜誌。顯然,如今小區裡的信報箱也很少人用了。這兩個小區各自都有100多戶的居民,但當天,小唐投遞的信件加報紙加起來只有十來封。

「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寄信了。」小唐有些遺憾的說,每天在小區裡投遞的,大部分都是報刊雜誌,只有極少數是信件。而這些信件主要來自部隊的家書,「每封都厚厚的感覺沉甸甸」。

在路上,小唐感嘆,社會發展這麼快,寄信的人越來越少,沒多少人會選擇這樣『漫長』的方式了。孤獨的郵筒越來越寂寞,只有每天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是它們的老朋友。

珍貴的信件

時間接近10點30分,是開啟鳳北路郵箱的時間了。小唐提前10分鐘到達郵箱旁邊,卻沒有打開郵箱。

「我們開箱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只能早或者晚5分鐘。」小唐抱歉地解釋。然後,他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邊郵箱,將落在箱頂的落葉拂掉,又把側面的小廣告撕掉,靜靜等待開箱時刻的到來 。

等他打開郵箱,空蕩蕩的郵箱裡,零星躺著七八封信件和幾片樹葉。「這大概是小孩的惡作劇。」小唐拿掉樹葉,高興地攤開手裡的信,「今天的運氣真不錯,現在一個月才幾十封,沒想到今天就快10封信了。」他說著展開手裡的信件,有四五封是家信,剩下的是竹子做的明信片。

曾經,郵箱裡信件最多的時候,每天能裝上百封,能填滿小唐電動車後座的兩個背包;如今,七八封郵件,小唐用手一撈,就抓完了,但他依然小心的放入背包裡收好,「這是寄信人的思念」。

那時候,一個月幾千封信,家信佔大半,小半是明信片,還有少許公對公信件。而今信件變少,小唐心裡清楚得很:以前王城附近大學的學生還會往郵箱裡投信,現在好多學生都搬到雁山校區去了;曾經有兩家明信片商店的明信片也會往這裡投遞,現在都由老闆統一寄到郵局去;還有王城校區裡又開了個新營業點,學生們都往那裡寄信,這裡的郵箱變得更加無人問津了……

仍在堅守的投寄業務

儘管寄信往來的信件越來越少,但桂林市5城區範圍內,還有43個郵筒在堅持,他們每日均收件量約300封。

「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是郵筒依然會存在。只要有需求,我們郵遞員依然會每天開箱,在沒有設置郵筒的地方,我們也會在小區設置信報箱。」中國郵政桂林分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說.

而郵筒的養護也在繼續。每天與郵筒見面的郵遞員們,發現郵筒破損會通知專門的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維護,發現油漆脫落,會及時補漆,油桶上被塗了小廣告,也會及時清理。

墨綠色的郵筒安靜地站立在路邊,固執的守護郵箱裡最美麗的情感維繫。採訪中,有人向它的懷裡投了一封明信片 ,是一位遊客寄給遠方的家人。他說,「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裡,慢生活來變得原來越稀缺,打一個電話很容易,但說過的話很難免忘記。只有經歷漫長旅途的文字,才能定格情感和回憶。而郵筒,是這場旅途的起點。」

相關焦點

  • 市區僅剩43個郵筒!這些郵筒會消失嗎?
    墨綠色的郵筒,窄窄的投遞口,鎖上的郵箱門,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它們承載著滿滿的期盼,而在手機盛行的今天,當我們開始用電話、簡訊表達問候時,沉默的郵筒開始被遺忘。但依然有人堅持寄信。李茵(化名)是為數不多的寄信人。30歲的她家裡還珍藏著幾十封往來的信件。
  • 蕪湖市每隻郵筒每天收不到2封信(圖)
    昨天,是世界郵政日,記者從市郵政局了解到,現在全市每隻郵筒平均每天收信不到2封,手寫信件的比例每年都在下降。曾經那些寫信時的溫柔,寄信時的期盼,收信時的激動,幾近變成遙遠的記憶。  郵筒失寵 平均一天收不到2封信  市郵政局弋江區投遞站的朱金鳳大姐已經在郵遞員崗位上幹了12個年頭。
  • 武漢兩郵筒一天只收到五封信 街頭郵筒不會隱退
    街頭郵政信筒已有百年歷史,曾在人類通信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郵筒每天收納的信件也越來越少。資訊時代誰還在寫信?郵筒是否會退出郵政市場?近日,記者跟隨武漢市郵政公司投遞員進行了調查。
  • 長沙仍有178個綠色郵筒 郵遞員每天取兩次信
    在這個人人依賴手機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很久之前的美好記憶了。那麼,街角巷尾那一個個墨綠色的郵筒還在嗎 ? 近日記者採訪得知,長沙街頭仍有 178 個綠色郵筒在履行著傳遞書信的使命。   郵筒漸成 " 古董 "   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
  • 每天只收幾封信 信筒淪為「垃圾桶」(組圖)
    在郵筒開箱後,裡面除了信件之外,還有使用過的紙巾以及一些包裝帶。  「幾乎每天都有把郵筒當垃圾桶用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進入郵筒的垃圾除了提到的紙巾等廢棄物外,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空錢包等,「這些應該是小偷作案後丟棄到郵筒內的。」而對於這種進入郵筒的物品,郵局工作人員會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寄給失主。  當天暑襪街郵筒開箱後,總計收到4封信件。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幾乎每天都有把郵筒當垃圾桶用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進入郵筒的垃圾除了提到的紙巾等廢棄物外,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空錢包等,「這些應該是小偷作案後丟棄到郵筒內的。」而對於這種進入郵筒的物品,郵局工作人員會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寄給失主。  當天暑襪街郵筒開箱後,總計收到4封信件。「其中三封是賀卡、明信片。」業務人員肯定地告訴記者。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nbsp&nbsp&nbsp&nbsp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nbsp&nbsp&nbsp&nbsp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
  • 郵筒被撤,寄信要走半小時
    編輯同志:人民中路曙光集團門前的郵筒怎麼移走了?強烈要求恢復移走的郵筒。方園數裡都得坐兩站車到火車站才能投信,百姓十分不便。白沙古井對面長沙銀行門前有一郵筒,該郵筒已經壞了一兩個月了,郵筒的投遞口也被貼了封條,但是一直都沒有人來維修和更換。
  • 棗莊9郵筒一天只收十幾封信 基礎設施不取消/圖
    9個郵筒查兩遍,一天只有十幾封信  今年53歲的張建國,從2010年6月份開始,獨自一人擔起了9個郵筒的開箱、取信的工作。「因為信件越來越少,之前是兩個人的工作,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了。」張建國說。  每天早晨8點半,張建國便騎著自行車,開始了一天之中的第一次取信工作。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家住雲錦路的劉奶奶,年過八十卻有個習慣,逢年過節不喜歡打電話發簡訊,就愛給家裡人寄信。但劉奶奶表示,如今家搬離主城區後,寄信越來越不方便,跑了幾條街才看到一個郵筒。劉奶奶說:「原來住在夫子廟那裡,家門口就有郵筒,隔一條馬路還有,寄信特別方便。」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街頭郵筒只剩68隻
    遍布老城區的郵筒是否會淡出人們的視線,記者就此展開採訪。  現狀——私人信件減少商業函件增加  「還在寄信的人,集中在老年人、學生等群體。」市郵政局市場處工作人員範長安告訴記者,相比上個世紀,現在傳統書信數量越來越少。他還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每天投遞的信件裡80%~90%都是傳統書信,現在這一比例正急劇下降。
  • 郵筒寄信,半年都沒收到
    吳小姐投信的解放西路郵筒。 記者 李幸 攝  本報記者 李幸  「我半年前在郵筒投了一封信,但是,至今朋友都還沒有收到。」  據吳小姐介紹,半年前,她給家住南岸區的朋友寄了一封信,信是投到渝中區解放西路的郵筒裡,但至今朋友還沒有收到。吳小姐很是疑惑:「這個郵筒的開鎖處有灰塵,是不是已經很久沒用了?」  1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吳小姐所指的那個郵筒旁等候郵差來開箱。在這裡擺攤的劉阿姨告訴記者,隔三差五還是會見到一位50來歲、戴著眼鏡的老郵差來收信,順便給郵筒「洗個澡」。
  • 南京800隻郵筒難收信件仍堅守 看其他國家的郵筒命運如何
    甚至有的市民還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把信投到郵筒裡面,現在每天還有郵遞員來收信嗎?  市民說:「信件投進去,能不能開箱?什麼時候開箱?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不敢投進去,對不對。實際上我們說把信件直接送給郵局然後放心一點。」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這樣的路邊郵筒會慢慢消失嗎?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如今,電話、電郵、簡訊、微信讓我們有了更快更多的溝通,大多數人已經逐漸遠離了寫信、收信的年代。只是,那些曾經在紙上傳遞的思念、溫暖,至今仍讓我們始終難以忘懷。如今,還有誰依然在堅持寫信?——裡爾克《秋日》誰在寫信四千信件僅5封書信 其中4封是同一人寫的5月20日下午,水碾河路口,郵遞員劉文高再次打開了郵筒,準備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取信。聽聞記者欲尋找寫信人,這名從事投遞工作已有40年的老郵遞員,在第一時間推薦了街邊郵筒。「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 一個郵筒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垃圾若干 現在,你還在寫信嗎
    如今,電話、電郵、簡訊、微信讓我們有了更快更多的溝通,大多數人已經逐漸遠離了寫信、收信的年代。只是,那些曾經在紙上傳遞的思念、溫暖,至今仍讓我們始終難以忘懷。  如今,還有誰依然在堅持寫信?  「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家書已經很少看到了。」劉文高介紹,如果運氣好的話,或許能在郵筒中發現。但遺憾的是,在打開的郵筒中沒有一封信件,只有不少被人塞進去的垃圾和傳單。搖了搖頭,劉文高告訴記者,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發生了。最近一次他在郵筒中發現書信,大概還是在一周前。「好不容易發現了,絕對是當成寶貝一樣,要親自交到收信人的手中。」而同樣的場景如果放到十年以前,則幾乎很難出現。
  • 巨型聖誕郵筒亮相廣州 遊客可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
    巨型聖誕郵筒亮相廣州 遊客可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     高8米、重2噸的巨型聖誕郵筒12月10日在廣州長隆歡樂世界亮相,園區遊客可通過該郵筒向芬蘭聖誕老人寄信,其中20位幸運遊客將會收到芬蘭聖誕老人的親筆回信。
  • 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 將變「智能郵筒」隨投隨取
    原標題:今天馬鞍山市區仍有26個綠色郵筒在這個手機、微信廣泛使用的時代,寫信寄信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是腦海裡的美好記憶了。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馬鞍山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
  • 馬鞍山市區綠色郵筒變身「智慧郵筒」
    中安在線訊 據馬鞍山日報報導, 在這個手機、QQ、微信廣泛使用的時代,對很多人來說,寫信寄信可能只是腦海裡的美好記憶了。離你家最近的郵筒在哪,街邊現在還有多少綠色郵筒,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可知道?記者採訪發現,全市目前還有83個郵筒,其中市區2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