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讀 宋體字的由來

2021-02-13 傳統文化那些事兒

中國文字有正、草、隸、篆、行五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詢)體、顏(真卿)體、柳(公權)體等等。真是體中有體,令人目不暇接!

有一種字體,卻不是創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來命名,這就是宋體字。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這個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於他人品太差,在抗金鬥爭中,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嶽飛父子,成為千古罪人,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可是卻把字體命名為宋體。

宋體是源於宋代的,但是在明代才確立。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發展較快,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在明代確立.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成為宋代文化造極的見證者。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扭動,張馳有度,能瀟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徵。書者的技藝到一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徵。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範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只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人極易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範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範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範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面臨的是什麼?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稜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稜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徵,它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徵,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徵,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制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宋體字的稜角又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徵。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宋體字的秀氣,鋼筋有力,變化得當,吸引了後人的喜愛。

【聲明】如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傳統文化那些事兒(chuangtongwh)。

覺得文章有價值,閱讀後有收穫,請各位朋友多多支持我們~

支持方式1:為文章點讚

支持方式2:打賞支持我們


傳統文化那些事兒:微信排名第一的文化類自媒體公眾號,每天和你趣聊文化歷史、風俗習慣,中醫養生等傳統文化知識,帶你重新發現中國文化之美,歡迎訂閱!

微信公眾號:chuantongwh

--

我已入駐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宋體字的由來
    是源於宋代的,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
  • 宋體字的由來,為什麼叫宋體?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 宋體字的前世今生
    這種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仿宋體」,也是「宋體字」的前身。因此,宋體字的演變過程是通過雕版印刷技術,從書法正楷到仿宋體,再到宋體的。中國宋代出現了雕版印刷,由於當時的書每一版印刷兩頁,使用的是長方形木板雕刻製版。木板具有木紋,一般都是橫向,刻制字的橫向線條和木紋一致,比較結實;但刻制字的豎向線條時和木紋交叉,容易斷裂。
  • 讀圖|今天的宋體字如何而來?
    同時期所形成的宋體字也發展演變成今天最常用、最規範的印刷體漢字。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久負盛名。在天一閣建閣450周年之際,天一閣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芸香四溢——明代書籍文化的世界影響」特展。
  • 宋體字那麼好看,是從何而來?
    同時期所形成的宋體字也發展演變成今天最常用、最規範的印刷體漢字。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久負盛名。在天一閣建閣450周年之際,天一閣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芸香四溢——明代書籍文化的世界影響」特展。展覽展出近50種富有代表性的明代書籍,以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為主,同時展出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所藏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書籍。
  • 宋體字的發明與秦檜無關
    秦檜發明宋體字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沒有任何可信的資料證明宋體字和秦檜有關係,現存秦檜書法中也看不出任何宋體的痕跡 。 關於宋體字的來源,目前網上收集最全的應該是豆瓣字體鑑賞小組的《宋體字資料整理》。比較一致的共識是宋代刻板字體與宋體的差別很大,我們目前看到的宋體是在明代才出現的 。
  • 宋體字的中國文化特徵(附 宋體字筆畫特徵)
    從中國漢字演變的發展來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甲骨文、金 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楷書至仿宋體、宋體字,這過程體現了人類追求簡約明朗、均衡對稱、整齊統一的程式化的總體趨向。宋體字發生於唐宋,但成熟於明,所以在東鄰日本 稱之為「明朝體」。雕版刻工在摹寫唐代楷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漢字程式化的偉大任務,為現代漢字印刷字體的規範化發展鋪就了一條坦途。可以說,宋體字上承中國書法的精髓,下啟漢字規範化,程式化的先聲,並把漢字的傳播速度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平臺上。
  • 宋體字的形成與發展
    宋體字也就是在這種「仿宋」之風中形成的,所以這種成形於明朝的字體也被叫作宋體,由於這種字體非常適合印刷和閱讀的需求,已經成為最重要、最基本的中文印刷字體。本文所說的「佞宋」之「宋」,非指宋本,而延伸為「宋體字」,並嘗試對宋體字的形成及其發展進行簡要的梳理。
  • 今天的宋體字如何發展演變而來?(1)
    法文本《中國圖識》中插注的漢字書名《大學》《中庸》均為宋體字。明代在出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明代中期所形成的「線裝書」如今是古籍的代名詞。同時期所形成的宋體字也發展演變成今天最常用、最規範的印刷體漢字。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久負盛名。在天一閣建閣450周年之際,天一閣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了「芸香四溢——明代書籍文化的世界影響」特展。展覽展出近50種富有代表性的明代書籍,以天一閣所藏明代書籍為主,同時展出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所藏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書籍。
  • 宋體字是秦檜創造的嗎?
    近年來,時不時地冒出「秦檜創造宋體字」的怪論,有人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這樣一個故事:秦檜任太學學正期間,他看到全國各地刻印的書籍因字體不一而不便閱讀,就深入研究了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並把瘦金體和歷代楷書大家的書法融合,獨創新字體呈獻給皇帝。
  • 如何做宋體字?
    宋體(中國大陸一般稱宋體;臺灣有宋體和明體兩種說法[1],港澳通常稱為明體),是漢字印刷字體的風格類別。
  • 發明宋體字的人,據說是一個大家都不願提起的名字
    比如,你從來沒有想過宋體字為什麼叫宋體字。宋體字的典型特點是: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ans serif),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宋體是生而具來的印刷體。這文章從頭到尾,全是宋體字。
  •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清代刻本宋體字源於楷書,但作為刻版用字更顯規範化。這裡將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法則及例字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探討清刻本宋體字相較於楷書的結體變化及原因。這是純手工楷書的書法結體藝術與刻本宋體字最直接的差異化原因所在。在雕版印刷書體成型的過程中,以楷書為字形之源。因為需長於楷書者寫刻,以及雕刻難度較大,從事之人多為工匠等,需要在傳承楷書之「韻」,展現二者血脈相通的同時,符合易於雕刻、便於奏刀、利於印刷的特點。
  • 清刻本流行宋體字,宋體字源於楷書,清刻本宋體字和楷書有何差別
    清代刻本宋體字源於楷書,但作為刻版用字更顯規範化。這裡對其結體特徵及設計思維進行研究。研究採用的方法是,將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法則及例字進行對照比較,分類歸納出刻本宋體字相較於楷書的結體變化及原因,並對其所呈現出的差異化表現進行對比分析與探討。
  • 他本是宋體字的創始人,因造就一千古奇冤,宋體再與他無關
    大家對中國的字體了解都少,從文字類型,就有隸書,楷書,草書,現在電腦上的大多就是黑體,仿宋體和宋體了,李斯將小篆作為秦國統一的字體,他自然是做了很大的貢獻,在歷史上,這些字體當然是某個文學大師的字體,就像書法家顧愷之,王羲之這些,都是大家很崇拜的,一字千金,他們的字當然是當時的集大成者,可是呢,在歷史上宋體字就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 《中國漢字美學史》:展示漢字之美
    比如漢字研究,現代考古學就使其突破傳統小學、金石學、書學範疇,步入全新的廣闊領域。《中國漢字美學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紀現代考古發現的新資料基礎之上。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歷經幾千年發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當今社會發揮重要作用。漢字也是解讀中國歷史文化奧秘的鑰匙,一個字、一個讀音、一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都蘊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內涵。
  • 電腦中的宋體字是誰發明的?
    比如,你可能從來沒有想過電腦中常用的宋體字為什麼叫宋體。 據說,秦檜當年為了統一當時各地的官方文書書寫形式,方便觀看,遂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規範統一的秦體字,而這種字體,就被後人認為是「宋體字」的最初版本。也因為這個原因,有人也認為宋體字其實就是瘦金體的印刷體。
  • 宋體字是秦儈發明的?別再傳謠了
    在1991年的時候,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叫做《萬事由來集成》,在這本書裡作者煞有介事的聲稱發現了一個秘密-宋體字是大奸臣秦儈發明的,因為是他發明的,所以開始叫秦體字,後來由於人們厭惡秦儈,所以改叫宋體字。那個時候人們還是很相信白紙黑字的,對於寫在書上的知識都是盲目的信任,而且從不懷疑,恰恰這種號稱解密之類的書籍在那個知識獲取渠道匱乏的年代非常吸引眼球因而特別風靡,所以這個謠言也就風靡一時。
  • 《萬有漢字》:解讀 《說文解字》部首 破解漢字構成密碼
    《萬有漢字》:解讀 《說文解字》部首 破解漢字構成密碼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書畫家何大齊10月28日在北京首都圖書館講授了一堂妙趣橫生的漢字文化課。他從漢字的部首談起,解說漢字形成的規律和法則。
  • 修改44字字形是調整印刷宋體字 不是另搞一套
    2009年8月21日,《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師大教授王寧,教育部研究員費錦昌,全國書協理事、《中國書法》雜誌原主編周志高做客新華網,與廣大網友談「通用規範漢字表」為何對44個漢字進行字形調整。  [主持人]據媒體報導很多網友和市民對修改44字的字形持反對意見,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