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美學史》:展示漢字之美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漢字美學史》

李學勤 李明君 主編

海天出版社出版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自現代考古學在我國興起以來,諸多考古發現與宏富考古資料,不斷引起學術界矚目,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視角。比如漢字研究,現代考古學就使其突破傳統小學、金石學、書學範疇,步入全新的廣闊領域。《中國漢字美學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紀現代考古發現的新資料基礎之上。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歷經幾千年發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當今社會發揮重要作用。漢字也是解讀中國歷史文化奧秘的鑰匙,一個字、一個讀音、一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都蘊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內涵。在漫長發展演變中,漢字發展出獨特美學,《中國漢字美學史》聚焦於漢字形體及其美學特徵,尤其是漢字的裝飾美化功能。

  漢字的裝飾美化功能萌生於史前刻畫符號,成熟於商周圖形文字,繼之有春秋戰國以鳥蟲書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漢篆書,轉折於宋元雕版宋體字,昌盛於20世紀現代美術字。這一研究與文字學、藝術學、史學、考古學等學科關係密切。漢字是線的藝術,裝飾文字筆畫中的直線、曲線及其變化組合,構成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象形是漢字最鮮明的特徵,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畫符號中已見雛形,其中蚌埠雙墩文化與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諸多動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時代,刻畫符號已經初具垂直刻畫和縱向構造的骨架,具備平衡對稱架構,具有造型裝飾美感,是漢字形體美的源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鳥蟲書為傑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裝飾豐富多樣。現代美術字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諸多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流派,改變傳統文字美化觀念,形成具有現代設計觀念的文字造型裝飾形式。

  漢字之美不僅體現在漢字自身,還體現於漢字與其載體的構成關係上。比如,史前刻畫符號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於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體的中軸線為參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禮器,也從其形體出發,選取最利於人們觀察的部位,使符號成為視覺焦點。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文飾」作用加強,文字對器物美化的意識尤為突出。以越國劍器為例,銘文造型與劍身、劍格、劍首渾然一體,銘文採用錯金銀與鑲嵌工藝,更是錦上添花。

  漢字載體有各種材質,如陶器、玉器、青銅器、刻石、木器、金銀器、紙品等,載體材質固有的色澤和質地以及不同的工藝,都使漢字表現出獨特美感。據《周禮·考工記》所記,周代工藝技術中攻木、攻金、攻皮、設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說明當時針對不同材質的製作工藝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隨著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後世文字刻畫工藝技術更是遠超周代。

  欣賞這些優秀文化遺產,感受其藝術魅力,是我們研究漢字美學秉持的基本態度。希望從海量資料中遴選的這些文字作品以及從中梳理總結的美學規律,對發揚漢字文化有所裨益,在當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此文為該書序言,刊發時有刪節)

相關焦點

  • 展示漢字之美(序與跋)
    比如漢字研究,現代考古學就使其突破傳統小學、金石學、書學範疇,步入全新的廣闊領域。《中國漢字美學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紀現代考古發現的新資料基礎之上。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歷經幾千年發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當今社會發揮重要作用。漢字也是解讀中國歷史文化奧秘的鑰匙,一個字、一個讀音、一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都蘊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內涵。
  • 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原標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 《漢字書法之美》:漢字書法的美,在指腕間,更是品性和信仰
    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蔣勳老師在《漢字書法之美》一書裡,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象形之美、書寫之美、以及生命之美。02 漢字的象形之美中國漢字的象形之美,集中體現在兩組矛盾的對立統一:抽象與具體,簡約與深遠。中國文字的起點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審美者贊喻某一藝術品美,也是有所目標的,或者是從某一特定角度出發,即便有時這個目標並沒有明確地被思考過。  近年來,漢字美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目的性探討漢字和中國書法的美學特徵。宗白華的《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深刻挖掘了從倉頡造字到歷代名家對書法美的論述,剖釋中國書法美的兩個主要因素,即漢字和用筆,並詳盡地從美學的角度解說用筆、結體和章法三大元素。
  • 體味漢字之美 傳承漢字文化
    9月4日,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共同舉辦的「2013兩岸漢字藝術節」在臺北開幕。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開幕式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委託該院副院長牛根富宣讀了書面致辭。
  • 「漢字之美」走進維也納聯合國 中國學者講解漢字文化
    「漢字之美」發起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於丹受邀,在國際會議廳進行《中文的鄉土》主題演講,並與嘉賓共同完成「漢字拼字」互動遊戲。本次「漢字之美」交流展,以漢字為載體,旨在傳播中國文化的主題活動,讓維也納聯合國官員和當地民眾生動體驗漢字的文化魅力。
  • 追根溯源,感受漢字之美 ——漢字真的好好玩!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有些漢字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靈魂,文字形象與事物本身之間也還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要想了解漢字的終極之美,不去看一下甲骨文顯然是不行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甲骨文。怎麼辦呢?
  • 追根溯源,感受漢字之美——漢字真的好好玩!
    漢字是一種獨特且美麗的符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貫穿了中國古今,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保留了象形文字的靈魂與原始圖象藝術的精神,每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意涵。漢字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有些漢字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但仍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靈魂,文字形象與事物本身之間也還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要想了解漢字的終極之美,不去看一下甲骨文顯然是不行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甲骨文。怎麼辦呢?
  • 音美,形美,意美,漢字的三種美學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美」字。」美」字的甲骨文是一頭漂亮的大羊的形象。它首先從視覺上刺激著我們,是一個看著就漂亮的字。
  • 漢字美學與文化基因
    蔣勳《漢字書法之美》一書,梳理漢字演變的過程及傳統書法中的美學意蘊,是了解漢字書法的入門書籍。各國文字主要分為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象形文字訴諸視覺的傳達,拼音文字主要訴諸聽覺。我們目前接觸到的世界文字絕大多數是拼音文字,漢字則是極少數現存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漢字的「象形」屬性令其具有「書畫同源」的特徵,這也是書法美學的來源。
  • 《漢字好好玩》簡體版上市 | 追根溯源,感受漢字之美
    人生必讀好書指南微信平臺讀好書類的領先訂閱號漢字是一種獨特且美麗的符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它貫穿了中國古今,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保留了象形文字的靈魂與原始圖象藝術的精神,每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意涵。
  • 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鄭州9月20日電 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 史林靜 李碧念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 解讀丨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沒有漢字,不了解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思維的獨特性,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世界,更談不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和漢語文化,反對那些輕易否定和批判漢字和漢語文化的聲音。研究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對於把握中華美學精神亦非常重要。
  • 跟隨南師大教授「發現漢字之美」
    漢字又有哪些內涵和美感?今天起,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明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揚子晚報承辦的《愛上經典·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融媒項目將正式推出第六組系列課程《發現漢字之美》,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駱冬青將通過10節微課帶你領略凝結古人智慧的中國漢字的內涵與美感。
  • 漢字設計的形體之美!能簡能祥!
    這些漢字大小勻稱,稜角分明,筆畫多不見密,筆畫少不見空,豎直不顯高瘦,橫擺不覺雜亂,排列成文,美觀整齊。漢字形體之美設計字體,一定要注意到原有的識別性,不能因為藝術美觀而失去其原有的可讀功能。漢字的形體結構之美有以下幾點:漢字的對稱美;漢字的平衡美;漢字的完整美;漢字的對立美;漢字的差異美;漢字的流動美。
  • 瀋陽舉辦漢字文化國際推介展:讓世界看見漢字之美
    新華社瀋陽11月5日電(於也童)11月5日,瀋陽市漢字文化國際推介展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讓你愛上中國字」書法作品展在瀋陽宣和藝術館正式啟動。該書法作品展從甲骨文開始講述漢字發展的源流,展現漢字書法中的妙趣精華,吸引了大批參觀者駐足。
  • 「漢字之美」中國青年書法家作品展在莫斯科開幕
    俄羅斯民眾認真欣賞中國書法家的漢字作品(人民網記者 華迪 攝)人民網莫斯科9月12日電(記者 華迪) 「中國的每個漢字都像是一幅畫,給人以充分的想像空間」,一名俄羅斯觀眾在觀摩中國書法家現場書就書法作品時發出如是感慨。
  • 漢字的中日交流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回顧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從遣唐使到清朝的留學生,作為文化的載體、交流的紐帶,中國和日本的文字,也是中日近兩千年文化交流匯通的見證。迄今為止,除了中國,至今仍然使用漢字的就只有日本,日本現仍保留了2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並在每年舉行三次日文稱為「日本漢字能力檢定」的漢字能力考試。
  • 天生是「美術」的漢字
    家喻戶曉的中國鐵路標識,選取「工人」二字,用字義表現「鐵路工人當家作主的自豪感」,將字形重塑成氣勢磅礴的鐵軌和火車頭形象,意義和圖形融為一體。 2008年奧運會會徽字義信息「北京」和圖形信息「舞動的人形」結合,展示主辦城市「北京」「人」歡欣鼓舞的精神風貌和喜迎奧運的熱情。
  • 發現漢字之美|第十講 羊大為美
    ,「羊」表示吉祥的祥,好多漢字都是由「羊」來構成,那麼為什麼古人這麼喜歡羊呢?在本節課中,江蘇省寫作學會會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駱冬青將從漢字美學角度給出解答。駱冬青教授介紹,中華民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在那裡,羊是人們最重要的一種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