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2020-12-10 大道知行知行堂

沒有漢字,不了解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思維的獨特性,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世界,更談不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和漢語文化,反對那些輕易否定和批判漢字和漢語文化的聲音。

研究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對於把握中華美學精神亦非常重要。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主要有三種:蘇美爾和古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中國的漢字,前兩種文字早已被拼音文字所代替,只有漢字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漢字強大的生命力使它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塑造著中華美學的精神。

《蘭亭序》(局部)

漢字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

具體說來,漢字對於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主要體現在人文精神、詩性體驗、以書法為中心的審美傳統三個方面。

漢字結構體現出明顯的以人為主體和以人為本的意識,它對於中華美學人文精神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中華美學的「天人合一」的觀念,中華美學的人文精神,從最早的漢字,如甲骨文、金文一類文字的構造中就顯現出來了。在目前可辨識的甲骨文中,有關人體、人身、人倫、人的活動的字佔的比例在20%以上,其次類推為動物、植物、天象、地理等。在甲骨文象形文字中,人的各主要部分,如人、手、目、耳、眉、口、心、足等,都成為主要的字素,並由此滋生出大量文字,構成甲骨文的主體。比如,「目」字,是人的「目」的象形,像人的「橫目」;後又演化成像人「縱目」的「臣」,像人橫目以視的「見」,縱目以望的「望」等。甲骨文字形這種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投射,典型地反映在字的部首上。甲骨文中許多部首,都是取人之象形,這種造字方法很明顯蘊含著以人為主體的觀念與意識。雖然漢字演化歷史已有數千年,從甲骨文起,漢字所體現的關於人和人性的某些具體觀念已經模糊不清,但內化在漢字結構中那份原生象形的情感內容卻依然保存了下來。

這種原始文字的人文意蘊和主體投射,在西方隨著文字拼音化和邏各斯傾向的加強漸漸被人們淡忘,而不像漢字那樣內化在語言符號結構中,成為影響人們精神和感覺的一種思維方式。今天,我們對漢字構形人文意蘊的解讀,無非是要喚起這份親切情感和記憶,從更本源的意義上來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存在。

漢字是富有詩性、詩性體驗的文字。有人甚至將漢字稱為「詩化之文字」,認為漢字「具有詩化之美質」。漢字的詩化是中國文化詩性特徵的重要體現,它對於中華美學精神的構成亦具有重要意義。漢字的詩化和詩性與漢字象形表意的特徵密不可分。法國學者葛蘭言稱:「中國人所用的語言,是特別為『描繪』而造的,不是為分類而造的,那是一種可以觸發特別感情,為詩人或懷古家所設計的語言,而不是為了下定義或判斷而設計的語言。」

形、音、義的統一,使漢字表達含蓄凝練,極易產生詩意效果。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就認為:「我相信今天的英語詩人會羨慕中國即興湊句的人不費力氣就能達到的那種洗鍊手法。」漢字的這種凝練與詩意,早在《詩經》創作中就非常突出。《詩經》中許多詩都喜歡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不僅摹形,而且擬聲;不僅具有音樂的美感,也富有畫意與詩情,這與漢語文字多單音節詞且語法靈活的特點密不可分。比如,《周南·芣苢》一詩,全詩三章十二句,有六個關鍵性的動詞:採、有、掇、捋、袺、襭,表示不斷發生變化的動作,其餘的語詞全都是重疊形式。這種重疊看似單調,卻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迴環的音樂感,也很好地傳達了採芣苢女子那種優悠自得的心情。

中國古代詩歌形、音、義的凝練之美和含蓄空靈的意境創造,在唐詩中達到了頂點。唐詩的美,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言說。不過,若是離開了漢字的構型,離開了漢字的音律和形式美,離開了漢字文化的語言內涵和表意方法,是無法說清唐詩的美和唐詩的意境的。杜甫有一首小詩《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短短二十字,繪形繪聲,在時間、空間的無止境的流動中,展現如此厚重的社會歷史內容:人世功名、千秋彪炳;王國崩潰、英雄遺恨;江流無限,天地永恆——只有像唐詩這樣浸透著漢字精魂的詩歌才能體現。

此外,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美學精神的表現,都離不開藝術,書法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則被視為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藝術。熊秉明將書法稱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林語堂亦認為「書法提供給了中國人民以基本的美學」。為什麼書法成為中國美學和藝術的中心,這與漢字的書寫方式分不開。漢字的特點是象形表意,它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古人那種主客一體、親近自然、注重整體關係、意在言外的思維特徵,同時也使漢字發展成為一門特殊藝術,即書法藝術。中國古代有「書畫同源」、「書畫同體」說,其實,不研究中國漢字的書寫構造,是說不清二者的關係的。

不可輕易否定漢字和漢語文化

中華美學精神的建構與漢字書寫有著密切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百年來中華美學的發展進程中亦不乏對漢語文字否定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五四時期陳獨秀和胡適等人在提倡新文學運動、提倡白話詩時,對漢字有一定程度的輕視和否定,甚至將漢字看成是象形文字的「殘根餘孽」,認為這種死文字絕不能產生活文學,乃至出現了「廢孔教,不可不先廢漢文」(錢玄同)的極端主張。

但是,我們今天回頭去看,首先要注意這些主張在那個特定時代的緣起、意義和價值;同時,也不可忽視這些主張對於中國現代語言學建設和新文學創作的影響:有些人企圖一切以西方為標準,將漢語從中國文化母體剝離開來,使它成為沒有生命的工具與符號,文學創作和語言運用也因失去源遠流長的漢語詩美資源和詩性特徵而變得貧乏與蒼白。其實,沒有漢字,不了解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思維的獨特性,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世界,更談不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和漢語文化,反對那些輕易否定和批判漢字和漢語文化的聲音。

今天,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漢字和漢語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學習漢語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更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漢字,反思漢字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價值與意義。這種反思,目的不是讓人們回到古代漢語的世界中,沉浸在傳統的美學觀念與趣味中,而是要讓人們認識到,漢字學習,不僅有利於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交流和文化傳播,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人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華民族心靈世界的微妙豐富,感受到中華美學的獨特魅力。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從漢字書寫角度看待中華美學精神的意義所在。

◎本文原載於《中國文學批評》(作者毛宣國,中南大學教授),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
  • 「中華美學精神」探析
    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新的提法,它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明確地提煉和展現出來,深刻揭示中華美學精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 中國古建築美學精神的三重維度
    貝康稱為"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的北京城,中華建築在地址選擇、樣式結構、設計思路方面表現出來的審美追求,經過漫長的歲月,從幼稚走向成熟,最終積澱成中華建築美學精神的基本維度,成為我們認識中華建築所具有的"永恆魅力"的關鍵所在。  一、風水  風水,中華建築美學精神的靈魂。
  • 「青· 薦讀」中華傳統美學精神
    讀書如鍛鍊,鍛鍊與不鍛鍊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在堅持閱讀中,我們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一點。書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作者:祁志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作者:潘端偉「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一個核心統領。祁先生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是以其獨樹一幟的「樂感美學」思想為指導的。
  • 中華美學精神及其當代使命
    作者:王行 劉雨,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美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從審美關係角度研究人與世界關係的,其目的在於通過對人與世界關係的審美把握,美化社會、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美的東西不是因為自己而美,而是因為人的發現才得以彰顯」,美學本質上是人學,美學何以可能?
  • 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我們的時代使命。
  • 如何認識中華美學精神的現代生命力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的提出具有深遠重大意義。它要求學術界創造性詮釋參與。 「中華美學精神」的確切涵義是「中華審美精神」。誠然,「審美活動」這一美學對象包含著審美意識經由思想觀念而理論化亦即美學化部分,從而,一個時代的美學理論思想不僅承襲美學理論思想觀念史譜系的演變,也在根本上植根於本時代的生活世界而融入本時代的審美活動精神。從而,「中華審美精神」是比「中華美學精神」更完整更豐富的概念。建議以「中華審美精神」替換「中華美學精神」表述。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文藝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學習貫徹這個新論斷新要求,對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為重要。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時曾批評有的同志言必稱希臘,而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吃迷信洋人、民族虛無主義的虧,我們黨在歷史上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 中華美學精神的詩學基因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很大程度上體現和凝聚在中國詩學的傳統裡。作為中華美學觀念的物化顯現,詩學最為集中、也最為本體化地凝聚著中國人的審美方式、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表達。
  • 讓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中華美學精神是中國哲學、宗教、道德和政治精神的交匯點之一。近日,記者就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表現、歷史淵源以及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等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 一篇豐富中華美學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文獻
    具體地論述了文藝的中華美學精神,闡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藝術的美學標準等等,是一篇具有豐富美學思想和高蹈美學境界的文藝的光輝文獻。從美學的角度學習和理解《講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講話》從文藝的美學氣象、文藝反映人民的審美追求、文藝為民族發展提供豐富滋養和文藝表述獨特審美情懷展開論述,為準確把握當代文藝的使命、充分認識文藝的重要作用,深入揭示文藝的特點和社會功用做出了科學的論斷,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 皎然,中華茶道美學的精神維度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導者與開拓者。 作者:唐婉約丨弘益茶道美學研究員 南開大學碩士,研究興趣涉獵中西文化與文學,近期關注中國茶道美學研究。
  • 《中國漢字美學史》:展示漢字之美
    《中國漢字美學史》比如漢字研究,現代考古學就使其突破傳統小學、金石學、書學範疇,步入全新的廣闊領域。《中國漢字美學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紀現代考古發現的新資料基礎之上。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歷經幾千年發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當今社會發揮重要作用。漢字也是解讀中國歷史文化奧秘的鑰匙,一個字、一個讀音、一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都蘊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內涵。
  • 評論:促進文藝健康發展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在中華民族悠長的歷史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獨特而豐厚的美學思想、理論和精神,是中華民族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精闢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基礎。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 【京師哲學】劉成紀丨中華美學精神與未來學校建設
    我認為,在中華美學精神視野下,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要予以注意。首先,現在乃至未來,應充分體認美之於中國學校建設的精神引領價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被批判,甚至最終被拋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它過於執守人文價值,而對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知識持排斥態度。如孔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 中華美學:樂道為美
    由此,形成了中華美學特殊的論說方式和理論形態。《中華美學概論》對中華美學思想及其特性進行了全面的闡釋,涉及了中華美學思想的文化土壤、思想淵源、發生演變、哲學基礎、審美現象學、審美本質論、審美主體論、審美對象論、審美意識論、主體間性、審美規範和審美範疇、功能論等方面。
  • 【五中全會精神解讀】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
    把握文化強國的價值引領姚穎   加強文化建設,不僅要加強文化實踐的力度,而且要使文化建設體現內在的精神追求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胡錫恆  書法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加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本文從漢字的美學特徵入手,探討書法普及教育中的一個策略性的問題,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問題。
  • 中華美學精神與未來學校建設
    我認為,在中華美學精神視野下,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要予以注意。首先,現在乃至未來,應充分體認美之於中國學校建設的精神引領價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被批判,甚至最終被拋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它過於執守人文價值,而對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知識持排斥態度。如孔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