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學精神與未來學校建設

2021-01-15 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

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這一變局導致的社會巨變,尤以學校教育體制的巨變最為根本和徹底。1896年梁啓超曾在《變法通議·學校總論》中講,國家自強第一位的任務就是開啟民智,「智惡乎開?開於學。學惡乎立?立於教學校之制。」「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條理萬端,皆本於學校。」張品興:《梁啓超全集》(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9頁。自此以降,中國教育走向現代的過程,基本可描述為西學壓倒中學、新學取代舊學的過程。在這一總趨勢中,中國傳統的學術體系被拆分和重組。如同一個孔子,可以被拆分成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政治家的孔子、倫理學家的孔子、美學家的孔子等,完整的孔子反而在無限的拆分中隱匿不見。同樣,禮樂中的禮,由於它與西方現代學術科目缺乏匹配,加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傳統禮教貼上了「吃人」標籤,這項研究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幾近湮沒;禮樂中的樂,則被簡化為現代意義上的音樂藝術,它包蘊的重大倫理、政治意義則幾乎全部被忽略。最近20年來,國內「國學熱」長盛不衰,少年讀經、傳統文化進校園以及國內部分高校開設國學專業,均可證明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在強化。但顯然的問題是,由於它與現代教育體制缺乏兼容性,這種帶有復歸性質的文化思潮並不可能真正喚醒中國自身偉大的傳統。

美國漢學家勒文森在談到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矛盾時曾講:「每個人對歷史都有一種感情上的義務,對價值有一種理智上的義務,並且每個人都力求使這兩種義務相一致。」勒文森:《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劉偉等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3-4頁。所謂「兩種義務一致」,無非是講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對民族歷史保持著深深的情感眷戀,另一方面又在理智上不得不認同西方現代教育在經世致用方面顯現的強大力量。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自覺,中國歷史之於當代中國,似乎已經不僅是情感記憶的問題,而是包含著以中國為本位、重鑄現代教育體系的新企圖。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到底能為當代中國的學校教育帶來什麼,就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在中華美學精神視野下,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要予以注意。

首先,現在乃至未來,應充分體認美之於中國學校建設的精神引領價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被批判,甚至最終被拋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它過於執守人文價值,而對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知識持排斥態度。如孔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但與古代恰恰相反的是,當代社會功利主義充斥,一切知識價值均以現實物質利益為衡量標準。在這種背景下,審美活動的超功利特徵,就成為將人的精神引向高遠之境的重要媒介。王國維曾講:「天下有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於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天下之人囂然謂之曰『無用』,無損於哲學、美術之價值也。」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轉引自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三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頁。王國維在這裡用「無用」來定位哲學和美學的價值,正是要引人克服功利主義的短視,用更加博大的視野看待世界和人生。

其次,應以中西互鑑為背景,拓展美育在未來學校建設中的價值廣度。西方美學,自從康德將審美無利害作為它的本質規定以來,美幾乎成為關於個體自由的隱喻形式。與西方相比,中國美學也涉及自由,如孔子所講的「遊於藝」,就是指藝術活動給人帶來的自由和逍遙感,但自由這一維度仍相對弱化。與此比較,代表中華美育主導取向的禮教和樂教,講的更多的是社會秩序和和諧問題。如宋代二程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程顥、程頤:《二程集》(第三冊),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25頁。據此,以美育介入現代學校建設,最穩妥的立場應該是中西兼顧的,即做到自由、秩序、和諧三者的有機統一。這中間,單單強調個體自由,極易導致學生對自由的濫用;過於強調秩序則極易窒息青少年的自由天性。在這種背景下,和諧作為一個調和性和超越性的概念,應是未來學校建設追求的理想境界。

第三,以美為發端,充分認識中華美學精神的多元價值面向。從中國歷史看,雖然中國傳統思想者高度重視美的愉悅功能,但審美從來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價值系統,而是保持著多元開放的特徵。比如孔子說「詩可以興」,這基本上是審美的,但孔子同時也講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賦予了詩觀察世相、族群和諧、諷諭進諫、孝親忠君、博覽多識的眾多功能。孔子還講:「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這則明顯將詩當成了處理政務、交接諸侯的手段。據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美並不是像現代美育研究者那樣,僅僅將其價值定位於陶冶性情,而是更像向世界打開的多扇窗戶,可以透過它看到無限的風景。

第四,中國現代美學傳統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未來學校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美學歷史源遠流長,但作為學科存在的美學卻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產物。就此而言,中國人談美學,一個無法迴避的前提就是西方現代美學為它預置了基本的理論模式和框架。但從中國現代史看,中國學者接受這門學科的過程,就是它的中國化過程。像王國維提出的意境、境界、古雅等概念,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說」,以及現代美學家提出的「人生藝術化」等命題,都溢出了西方美學的邊界,顯現出現代性與中國性相結合的原創價值。教育領域也是一樣。自張之洞主持制定《癸卯學制》始,人們也沒有照搬西方的教育體系,而是藉助西方現代教育理念,重建並激活了中國歷史的內容。可以認為,百餘年來中國現代的教育實踐和理論,已經形成了中國美育的現代傳統。這一傳統豐富發展了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同時也為未來學校建設開出了一條既中西兼容又自創新局的道路。

相關焦點

  • 【京師哲學】劉成紀丨中華美學精神與未來學校建設
    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到底能為當代中國的學校教育帶來什麼,就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在中華美學精神視野下,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要予以注意。首先,現在乃至未來,應充分體認美之於中國學校建設的精神引領價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被批判,甚至最終被拋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它過於執守人文價值,而對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知識持排斥態度。
  •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
  • 讓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中華美學精神是中國哲學、宗教、道德和政治精神的交匯點之一。近日,記者就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表現、歷史淵源以及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等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 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新的提法,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明確地提煉和展現出來,鮮明地呈現出,美學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主任徐碧輝、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成紀。
  • 中華美學精神及其當代使命
    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研究,既對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理論意義,也對其繼續發揮「化育」和「引領」作用具有現實價值。  中華美學精神的基本要義  美學是以人的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人的審美活動起主導作用的精神世界,以喚醒和使人自覺建構起審美意識和獲得審美能力,確立起人類文化的審美價值體系。
  • 「中華美學精神」探析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時代任務,並把「中華美學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列。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新的提法,它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明確地提煉和展現出來,深刻揭示中華美學精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 中華美學精神理論建構的文化引領作用
    對中華美學精神系統進行層次分析,在五個層面中突出精英文化層面的建設,就是要在這個審美民主化的時代,在大眾文化趣味全面替代貴族品味而佔居主導地位的時代,留出中華文化的涵蘊升騰空間,給審美烏託邦一個立足點,從而保證了在整體文化戰略上,中華文化的精萃精華和最精緻形式,在社會現代轉型的滄桑巨變中,能穩定傳承,不斷創新,能夠屹立於世界文化高峰地帶。
  • 葉朗: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性工程
    這三套書,我想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性工程,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北京大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必須總結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具有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也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使之與全民族共同的美學情感、追求和理想息息相通、共鳴共振。
  • 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作者:潘端偉「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一個核心統領。祁先生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是以其獨樹一幟的「樂感美學」思想為指導的。
  • 中華美學精神的詩學基因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很大程度上體現和凝聚在中國詩學的傳統裡。作為中華美學觀念的物化顯現,詩學最為集中、也最為本體化地凝聚著中國人的審美方式、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表達。
  • 如何認識中華美學精神的現代生命力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的提出具有深遠重大意義。它要求學術界創造性詮釋參與。 「中華美學精神」的確切涵義是「中華審美精神」。【關鍵詞】中華審美精神  審美文化  民族國家  現代化  現代性【中圖分類號】 B83-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0.008「中華美學精神」語義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關於「中華美學精神」的提法,指示了一個深遠重大的方向
  • 解讀丨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沒有漢字,不了解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思維的獨特性,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世界,更談不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和漢語文化,反對那些輕易否定和批判漢字和漢語文化的聲音。研究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對於把握中華美學精神亦非常重要。
  • 「青· 薦讀」中華傳統美學精神
    讀書如鍛鍊,鍛鍊與不鍛鍊的人,隔一天看,沒有任何區別;隔一個月看,差異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就有了巨大差別。在堅持閱讀中,我們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一點。書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作者:祁志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華美學精神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營養,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這其實也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精義所在。真、善、美是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繫的概念。在中華美學中,真包含著情、志、景、境、事、意、理諸方面之真;善則是與惡相對立的一種肯定性的道德評價;美則要承載著真善並給人以感性的愉悅。
  • 人民日報:中華美學精神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核心閱讀   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於強調以藝術的載體和審美的方式彰顯思想的、道德的力量   從中華美學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培育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劉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和王國維「造境」「寫境」等提法,頗有「浪漫」與
  • 一篇豐富中華美學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文獻
    具體地論述了文藝的中華美學精神,闡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藝術的美學標準等等,是一篇具有豐富美學思想和高蹈美學境界的文藝的光輝文獻。從美學的角度學習和理解《講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這是審美力量和美學境界對人類文明的推動和引導的必然前景。再次,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 劉成紀:中華美學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
    同時,在傳統意義上,由於美學長期被界定為藝術哲學,所以中華美學精神也往往被等同於藝術精神。但在傳統中國,藝術這一概念並不被藝術本身限定,藝術的人生化、人生的自然化,即藝術向人生、自然的無限漫溢,使中國藝術精神成為以藝術方式思維人生、自然問題的整體性精神。據此來看,中華美學精神就成為中國文化和藝術精神的中間聚合形態。它既源發於文化、奠基於藝術,又將兩者共同帶入統一的精神場域和存在高度。
  •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
    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互為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他把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來講,說明有什麼樣的文化自信,就會有什麼樣的美學精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的歷史發展、文化秉賦和精神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努力踐行。
  • 人生論美學與中華美學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由中華美學學會和浙江理工大學聯合主辦,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承辦的「人生論美學與中華美學傳統」全國高層論壇近日在杭州召開。本次論壇以探研中國美學的民族學理和民族精神為重心,首次聚焦中華美學的人生論審美精神和美學傳統,發掘梳理中國美學與傳統哲學、文化的內在關聯,特別是發掘總結以梁啓超、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人生論美學的優秀傳統,推進中國美學民族學理和民族話語的理論建構,引導美學理論向人生實踐的深度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