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2020-12-18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是我們的時代使命。「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新的提法,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明確地提煉和展現出來,鮮明地呈現出,美學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主任徐碧輝、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成紀。

  探索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網:首先,請您談談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和表現是什麼?具有哪些獨特之處?

  徐碧輝: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和表現,我認為,第一,從它的哲學基礎來看,它的哲學基礎是中國特有的主客不分、物我一體的「一個世界」的情本體哲學。這種哲學把世界、人、自然、宇宙看成是一個彼此制約而又彼此關聯的有機統一整體。這個整體呈現為陰陽兩種基本形態。通過「五行」和「六氣」中各種元素相互關聯、彼此制約、相生相剋,同時配以「五色」「五聲」「五味」,組成為一個氣韻流轉,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對於人來說,在世界面前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可以積極主動地發揮主體性,去參與、甚至幹預客體世界的運行,去「參天地,贊化育」。

  第二,從其形上學精神或者形上學追求來看,它並不追求脫離於此世、此生的彼岸或者永恆,而是追求在世的超越。所謂在世的超越,就是通過主體的個人道德修養,或者藝術修養,使其精神或者靈魂,能夠體悟無窮的宇宙大道,從而使自我和自然宇宙精神合而為一,從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突破個體的局限性。

  第三,從個體生存觀來看,中華民族是在「一個世界」的情本體的世界觀的框架下處理人和世界的關係。具體來說,有兩大原則,一個是樂生,一個是逍遙。所謂樂生,就是以一種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樂觀的精神和態度去把握自我和面對世界。樂生是一種人生態度,逍遙則是指的個體在面對世界和自我時候的一種自由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是,齊物我,忘是非,不計得失,不慮生死,師法自然,順勢而為,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合一,亦即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逍遙遊裡邊說的「無待」之境。

  第四,虛實結合,文質相生,文道歸一,情景交融的藝術觀。中國人不把藝術看成是茶餘飯後的消遣,而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要。藝術承擔著超越現實、達於無限之境的形上任務。換言之,藝術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和表達。

  總而言之,中華美學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哲學、宗教、道德和政治精神的交匯之點。它以「一個世界」觀下的情本體為核心,把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及個體生命看成是處於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系統之中的整體;把世界看成一個充滿情義的世界,提倡通過踐行道德、建立功業、著書立說來實現在世的超越,而不必求諸與現世隔絕的某一個彼岸之神。

  劉成紀:中華美學是指中華文化中美麗的側面,也是指中華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中華文化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具有豐富多樣性,如北方的草原文化、東方的漁獵文化,中原的農耕文化等。要從中提升出一種具有整體涵蓋性的中國美學或中華美學精神是困難的。同時,中國人的審美意識發展史縱貫中國5000年文明史,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美學創造,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它的獨特之處主要有四點:

  第一,中國美學的主體部分是傳統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文明建立的人地關係,使其在美學層面更重視人與自然的親和性。在對自然的熱愛或美學式的歌吟方面,它比西方表現得更深情。

  第二,中國美學肯定自然的生命本質,這使它的自然審美並不局限於事物的形式外觀,而是深入到事物內部,具有縱深性的生命意味。有人將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概括為「事物的旋律的秘密」,這一「旋律」的促成者就是洋溢於宇宙萬物的生命感。

  第三,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其自由的最高表現是自然,即以自然為自由。個體、社群的自由屬於自然這一範疇向人間的順延。這種自由主體的多元性,與西方單一強調人的自由相比,顯現出更宏闊的價值面向。

  第四,除了自由,和諧同樣代表了中國美學的核心價值。作為一個貫通性的範疇,和諧既指天地自然之和,也指社會人倫之和,同樣也指個體身心之和。中華美學精神整體體現出自由與和諧二元變奏的特性。

  追尋中華美學精神源流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您談談中華美學精神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在當今社會中,中華美學精神有哪些時代特色?

  徐碧輝:我個人認為,在孔子之前,中華美學精神就已經萌發,由孔子和老莊奠定了它的兩大理論形態,亦即儒家和道家兩大美學潮流。儒家美學強調美善合一,道德和藝術,道德和審美的合流,使得中華美學精神有了豐厚的倫理和道德內涵以及社會責任擔當。道家美學強調立美,求真,順應自然。而這個「自然」,並不是一個物理的事實,而是充滿了大美和大善的有機生命系統。個人在這樣一個有機生命系統當中,其內在的生命精神和自由獨立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和尊重。中華美學精神的第三種思潮是以屈原精神為象徵、以楚漢浪漫主義為源頭、以「發憤抒情」為理論濫觴、而最終落實為以明代的「童心說」和「唯情說」為理論表達的情性論美學。東漢以後,隨著佛教的進入,在與華夏民族原有的儒道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它逐漸演變出既與道家美學思想有相似表現、又有獨特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的禪宗美學思想。也許可以說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第四種思潮。

  劉成紀:在我看來,中華美學傳統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大傳統下的小傳統,但卻構成這一大傳統的主幹。從歷史上看,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是中華審美意識的萌芽期,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美的創造開始從原始村落向區域中心城邦聚焦。到西周時期,以周公制禮作樂為標誌的中國禮樂制度形成,這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審美風範的開端。禮樂是文明、文化和政治制度問題,但其核心是美學問題。所謂樂,指詩、樂、舞,其審美特性自不待言;所謂禮,指人的行為的雅化和整體社會的秩序化,美的問題也是其中的核心問題。此後,由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哲學以及禪宗開出的審美心性論,使中國傳統禮樂美學獲得了內在根據,更使中國美學參與國家制度建構的前提下,被內化成一種個體化的自由精神。可以認為,中國美學是制度性的禮樂美學和個體化的心性美學的二元變奏,中國美學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出兩者交替浮現的特點。

  現代以來,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和西方現代啟蒙思潮的影響,中國傳統心性論美學彰顯的自由精神得到長足的發展。談美必談自由問題,美促進人的覺醒和解放的功能被充分強化。與此比較,中國傳統制度設計中內蘊的審美精神卻長期被忽視。近年來,關於中國傳統政治美學或制度美學的研究已經逐漸在補上這個短板。可以認為,只有認識到中國美學既通過參與社會現實實現價值、又通過疏離乃至批判現實實現個體自由的雙向性,才是完整地理解了中國美學,也才能把握當代形態的中華美學精神的特色所在。

  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具體談談在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徐碧輝:繼承發揚中華美學精神,要胸懷寬廣,在努力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也要虛心吸收他人的好的東西。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夜郎自大。近來有一種盲目自大的民族主義傾向,不具體分析問題,不看語境和條件,一味強分中西。認為凡中國傳統的都是好的,凡西方的就是壞的。這種思維方式和態度實際上是退到了鴉片戰爭之前的社會心態。這與中華美學精神的博大包容精神本身就是衝突的。

  劉成紀:在當代,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比如,深刻體認中國傳統美學在自然和人文之間互通的特性,建設美麗中國,既要兼顧到綠水青山的自然之美,也要兼顧人文之美。也就是說,中國美學給予當代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啟示,就是它包含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兩個層面;深刻體認中國美學的天下情懷和天下觀念。中國傳統禮樂美學講「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這意味著這種美學雖然是為中國人所創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它並不一定為中國所專屬,可為當代文明貢獻一種中國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張春海 實習記者強慧婷

相關焦點

  • 讓中華美學精神綻放時代異彩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中華美學精神是中國哲學、宗教、道德和政治精神的交匯點之一。近日,記者就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涵、表現、歷史淵源以及新時代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等問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 「中華美學精神」探析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時代任務,並把「中華美學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列。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精神」是一種新的提法,它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明確地提煉和展現出來,深刻揭示中華美學精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 詩人賀敬之:紅豆,讓七夕文化綻放異彩
    我向紅豆集團表示由衷的敬意,並祝願紅豆集團能夠在新時代展現新輝煌!」視頻中已經97高齡的賀敬之,仍然精神矍鑠、口齒清晰。據悉,對於視頻的錄製,賀敬之老先生十分重視。紅豆七夕節20周年的賀詞,也是賀敬之親筆所寫,還反覆修改過幾次。賀敬之對「紅豆七夕節」活動的重視,讓我們心懷敬意。七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然後20年前,大家都喜歡過西方情人節,卻忽視我們傳統的七夕情人節。
  •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祁志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
  • 中華美學精神光芒萬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的文藝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學習貫徹這個新論斷新要求,對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極為重要。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時曾批評有的同志言必稱希臘,而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吃迷信洋人、民族虛無主義的虧,我們黨在歷史上付出過慘痛的代價。
  • 著名詩人賀敬之:紅豆,讓七夕文化綻放異彩
    我向紅豆集團表示由衷的敬意,並祝願紅豆集團能夠在新時代展現新輝煌!」8月24日,七夕前夕,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文化部原代部長、中宣部原副部長賀敬之,為「紅豆七夕節」20周年慶發來了錄製的祝賀視頻,以及手寫的賀詞。賀敬之是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他創作的優秀作品《白毛女》《南泥灣》《回延安》等,被人們譽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 中華美學精神及其當代使命
    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研究,既對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理論意義,也對其繼續發揮「化育」和「引領」作用具有現實價值。  中華美學精神的基本要義  美學是以人的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研究人的審美活動起主導作用的精神世界,以喚醒和使人自覺建構起審美意識和獲得審美能力,確立起人類文化的審美價值體系。
  • 中華美學精神理論建構的文化引領作用
    對中華美學精神系統進行層次分析,在五個層面中突出精英文化層面的建設,就是要在這個審美民主化的時代,在大眾文化趣味全面替代貴族品味而佔居主導地位的時代,留出中華文化的涵蘊升騰空間,給審美烏託邦一個立足點,從而保證了在整體文化戰略上,中華文化的精萃精華和最精緻形式,在社會現代轉型的滄桑巨變中,能穩定傳承,不斷創新,能夠屹立於世界文化高峰地帶。
  • 別開生面的中華美學精神著作
    作者:潘端偉「中華美學精神」一直是美學研究者非常關注的話題。基於《中國美學通史》的前期研究,祁志祥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學精神》就是對這個話題的厚積薄發、別開生面之作。一個核心統領。祁先生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是以其獨樹一幟的「樂感美學」思想為指導的。
  • 中華美學精神的詩學基因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很大程度上體現和凝聚在中國詩學的傳統裡。作為中華美學觀念的物化顯現,詩學最為集中、也最為本體化地凝聚著中國人的審美方式、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表達。
  • 「青· 薦讀」中華傳統美學精神
    書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作者:祁志祥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內容簡介:「中華傳統美學精神」是什麼?在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宏觀把握中,中華傳統對「美」的本質的基本理解是最核心的部分。這個核心部分是什麼呢?就是有價值的樂感及其對象。《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一書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
  • 如何認識中華美學精神的現代生命力
    【摘要】「中華美學精神」的提出具有深遠重大意義。它要求學術界創造性詮釋參與。 「中華美學精神」的確切涵義是「中華審美精神」。【關鍵詞】中華審美精神  審美文化  民族國家  現代化  現代性【中圖分類號】 B83-0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0.008「中華美學精神」語義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關於「中華美學精神」的提法,指示了一個深遠重大的方向
  • 一篇豐富中華美學精神和馬克思主義美學觀的文獻
    具體地論述了文藝的中華美學精神,闡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和藝術的美學標準等等,是一篇具有豐富美學思想和高蹈美學境界的文藝的光輝文獻。從美學的角度學習和理解《講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三是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華民族都會迸發出文化的巨大創造力,中華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這是經過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過的事實、現象,也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發展特色和發展規律。所以,「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四是文藝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 人民日報:中華美學精神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核心閱讀   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精髓正在於強調以藝術的載體和審美的方式彰顯思想的、道德的力量   從中華美學中汲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營養,培育發現美、感悟美、表現美的能力,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劉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和王國維「造境」「寫境」等提法,頗有「浪漫」與
  • 中華美學精神與繁榮社會主義文藝
    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營養,是提振當代文藝的必要條件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這其實也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精義所在。真、善、美是相互區別又密切聯繫的概念。在中華美學中,真包含著情、志、景、境、事、意、理諸方面之真;善則是與惡相對立的一種肯定性的道德評價;美則要承載著真善並給人以感性的愉悅。
  • 解讀丨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沒有漢字,不了解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也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思維的獨特性,無法理解中國人的美感和藝術世界,更談不上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漢字和漢語文化,反對那些輕易否定和批判漢字和漢語文化的聲音。研究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漢字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塑造,對於把握中華美學精神亦非常重要。
  • 劉成紀:中華美學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
    同時,在傳統意義上,由於美學長期被界定為藝術哲學,所以中華美學精神也往往被等同於藝術精神。但在傳統中國,藝術這一概念並不被藝術本身限定,藝術的人生化、人生的自然化,即藝術向人生、自然的無限漫溢,使中國藝術精神成為以藝術方式思維人生、自然問題的整體性精神。據此來看,中華美學精神就成為中國文化和藝術精神的中間聚合形態。它既源發於文化、奠基於藝術,又將兩者共同帶入統一的精神場域和存在高度。
  • 中華美學精神與未來學校建設
    我認為,在中華美學精神視野下,至少以下幾個方面要予以注意。首先,現在乃至未來,應充分體認美之於中國學校建設的精神引領價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被批判,甚至最終被拋棄,一個根本問題在於它過於執守人文價值,而對更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性知識持排斥態度。如孔子講:「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 葉朗: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性工程
    這三套書,我想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基礎性工程,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北京大學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範」。
  • 瑪納斯碧玉綻放異彩
    在瑪納斯縣,碧玉處處綻放異彩。瑪納斯縣一批有志於玉文化的企業家們,正深入挖掘縣域歷史文化精華,傳承發揚碧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