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2020-12-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原標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2017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9月19日-21日在安陽召開,中外上百位漢學家、漢字學者齊聚中國文字博物館,通過學術交流、社會考察等活動,領略漢字之美,助力漢字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漢字,關於時間的記憶

  漢字,這個在生活中如空氣一般無處不在的事物,卻是「歷史的活化石」。人們通過一個個靜態的漢字不斷破譯著千年的歷史密碼,步入動態的歷史文化圈。人們能從數千年前造字者的邏輯裡發現當下生活的相似面貌,並就此形成中華文明的自我延續性。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上,漢字作為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符號系統,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廣泛影響力,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安徽大學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說,自殷商甲骨文以來,漢字系統沿革有序,經歷了持續的演進發展,從未停歇其內在的運動和變更。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小篆解決了當時各地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而漢代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隨後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鬱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

  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開始,漢字一直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強有力地推動著文明的進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文字藝術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敏說。

  「我們平時從不在意的漢字裡,竟然蘊藏著如此博大精深的學問,在它的一筆一畫間,一個偏旁部首、一個形狀中,都能追本溯源,找到它的根本意思。」一名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遊客說。

  以字為媒,傳播中國文化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蘊含著中國文化的密碼。

  「隨著對中華文化認識度的日益加深,我對中華文字的起源產生了濃厚興趣。」蓋亞那駐華大使貝尼·卡倫在2017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說。

  近年來,「漢學熱」在海內外不斷升溫。和其他眾多國家一樣,蓋亞那目前也建立了一所孔子學院,並開始教授中文課程。

  「日本的漢字博物館開館1年來參觀者達14萬人次。」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阿辻哲次退休後到漢字博物館工作,他說,現在博物館的參觀者並非專門研究漢字的專家,而是漢字愛好者。

  「中日韓三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在數千年的漢字文化歷史長河中,通過漢字溝通交流,互學互鑑,構築了深厚的東亞文化底蘊。」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副秘書長韓梅說,首部中日韓公用漢字詞典已完成詞條確認和釋義整合,這將不斷促進漢字的發展,加深三國相互理解。

  其實,漢字作為中華明的載體,在歷史上曾傳播到東亞的許多鄰國,形成漢字文化圈。「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漢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也在積極地把漢字介紹給世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戶思社說。

  近年來,全面展示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歷程的《漢字》國際展,在世界各地進行展演,受到巡展國家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熱烈反響。漢字正逐漸成為巡展國家人民開啟中華文化寶庫大門的鑰匙,成為促進中外民間友好交流的使者。

  橫豎撇捺,盡抒文化自信

  柔美的柳體,不羈的狂草,端正的楷書……漢字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即血脈。

  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走紅,作為我們獨特的精神標識和文化印記的漢字,魅力不斷彰顯。

  「字如其人」「見字如面」,中國文化中的方塊字,不僅是語言溝通工具,還能塑造心性。「漢字有藝術欣賞的魅力,也有精神載體的價值。」俄羅斯漢學家裴慈基說,西方也有書法,但西方很少人會把書法當作修心養性的事兒,這一點就是中國漢字特有的內涵。

  「『中國功夫』不一定要在武術、在太極拳裡找,掌握了書法的要領也能掌握功夫的奧妙。」裴慈基說。

  此外,漢字印刷字體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其視覺的審美品質也在不斷提高。王敏說,5年前我們只有大約400款字體,寥寥幾家字體公司。如今,漢字已經有3412款字體。原本鮮見與字體相關的活動,這幾年也逐漸成為常態,關注者甚多。

  漢字的古今同脈是民族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漢字對中華歷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它客觀記錄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還在於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古典文字,超越了文字記錄語言的一般屬性,成為獨具特色的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系統。」黃德寬說。

  (記者 史林靜 李碧念)

相關焦點

  • 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鄭州9月20日電 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 史林靜 李碧念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 2019國際漢字大會側記:漢字為媒 書寫中國故事
    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期間,來華留學生學寫毛筆字。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趙曉霞 攝)原標題:漢字為媒 書寫中國故事「今年9月13日,我和常老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常耀華教授)準備到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參加主題為『從古老漢字到現代藝術設計』圓桌論壇。
  • 安陽踐行囑託爭出彩丨守望漢字 傳承甲骨文之美
    近年,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傳承和發展文字文化為己任,以行動守護漢字,精心打造面向國內外的大型文化展覽——《漢字》巡展。巡展系統地展示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應用,生動鮮活地再現漢字的書寫藝術及數千年來積澱下來的妙趣精華。
  • 享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雨花政協助力漢字藝術傳承
    雨花區政協2020年的第一場讀書分享會就鎖定在了圭塘河畔的宋旦漢字藝術博物館,區政協機關全體黨員領導幹部、部分政協委員、政協之友及漢字藝術愛好者等1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雨花區政協2020年的第一場讀書分享會。
  • 作文解析:品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
    材料提供的真實情境包含兩部分,一是習近平關於文化自信的講話,一是關於漢字美的闡述,兩者之間又有內在關聯,在這則材料中,漢字之美是文化自信的聚焦。考生寫作時,須緊扣寫作情境,圍繞「漢字之美和文化自信」的內在關聯展開論述:漢字如何美?如何記錄中華文化?如何維繫國家統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如何奠定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只寫漢字之美或者只寫文化自信,都屬於偏題立意。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我的趣味漢字世界》
    1.帶讀者觸摸漢字溫度,探尋文化深度。  2.漢字文化全民讀本,傳統文化國民讀物。  3.《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精粹內容集結,漢字知識、文化深度延伸。  本書還收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大賽備考詞,幫助讀者提升讀寫基本功和母語使用能力。  文字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書秉承「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這一宗旨,和讀者一起徜徉漢字世界,領悟漢字之美,品味漢字之妙,感受漢字之海的廣闊與深邃。
  • 漢字為媒 書寫中國故事
    圖片來源:百度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期間,來華留學生學寫毛筆字。趙曉霞攝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期間,專家學者在安陽古街為來華留學生現場講解。北京外國語大學供圖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舉行「漢學家進學校」活動。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孟德宏在為學生講課。趙曉霞攝「今年9月13日,我和常老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常耀華教授)準備到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參加主題為『從古老漢字到現代藝術設計』圓桌論壇。
  • 去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發現漢字之美,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恐怕只有歷史文化悠久的中國才能做到。中國文字博物館就坐落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市。全國出土甲骨文地點目前主要有河南安陽、洛陽、鄭州、山東濟南、陝西岐山、北京、河北邢臺,以安陽市出土的甲骨文發現時間最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所以安陽是當之無愧的甲骨文故鄉。
  • 評"漢字聽寫大會":每個漢字背後都有文化積澱
    評家:柚子茶  節目名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播出平臺:CCTV-1、CCTV-10  播出時間:每周五20:00  推薦指數:★★★★☆  一句話點評:《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讓我們重新領略到了漢字的魅力。
  • 「漢字之美」走進維也納聯合國 中國學者講解漢字文化
    「漢字之美」發起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於丹受邀,在國際會議廳進行《中文的鄉土》主題演講,並與嘉賓共同完成「漢字拼字」互動遊戲。本次「漢字之美」交流展,以漢字為載體,旨在傳播中國文化的主題活動,讓維也納聯合國官員和當地民眾生動體驗漢字的文化魅力。
  • 「漢字古都」迎天下 「橫豎撇捺」國際化
    開幕式現場9月18日-22日,2017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在河南安陽舉行。識:從甲骨到黑體,識字要從安陽開始從甲骨文到黑體字,從公元前約1400年到公元1920年許,三千多年的漢字演變書寫出的,是一本厚重的中華文化。漢字之源在安陽,識字,要從安陽開始。據記載,中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發現於安陽殷墟一代。安陽,看盡了漢字變演的滄桑。
  • 坐著高鐵看中國,在安陽感受漢字之美
    坐著高鐵看中國,在安陽感受漢字之美 2020-10-01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感悟漢語之美
    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感悟漢語之美 發表時間:2013-09-23   來源:中國文明網   最近央視每周五晚間播出的全新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暑期在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周末黃金時間播出。
  • 交流漢字文化感受文字魅力
    □本報記者 任國戰本報通訊員陳棟梁    10月21日下午,安陽市建安小學迎來一批「特殊」客人——首屆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的部分國外參會嘉賓,他們中既有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也有中英語混雜的留學生。
  • 踐行囑託爭出彩|守望漢字 傳承甲骨文之美
    近年,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傳承和發展文字文化為己任,以行動守護漢字,精心打造面向國內外的大型文化展覽——《漢字》巡展。巡展系統地展示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應用,生動鮮活地再現漢字的書寫藝術及數千年來積澱下來的妙趣精華。
  • 2020「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比賽落幕
    講我與中國故事,結大美漢字情緣。11月17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辦的2020「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比賽在鄭州圓滿落幕。從各高校中脫穎而出的10名優秀選手齊聚一堂,以「和合」這一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為主題展開演講,展示了對中華文化、漢字的認知水平和運用能力。經過激烈角逐,各大獎項花落各家。
  • 首屆「漢字文化傳播獎」揭曉
    新華網鄭州10月21日電(桂娟 李暢)首屆「漢字文化傳播獎」20日下午在首屆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上揭曉,國學大師馮其庸榮獲「漢字文化傳播終身成就獎」。  「漢字文化傳播獎」由中國唯一一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打造,旨在表彰並鼓勵長期以來為中國漢字文化傳承傳播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包括漢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書法家和漢字文化傳播新聞媒體工作者。
  • 漢字的生命力來自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
    什麼是「文化自信」?是唐詩宋詞的美妙?是京劇崑曲的婉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精深的價值理念和哲學思想?是,這些都是。而「文化自信」,有一個最基本的、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文化載體——漢字。漢字,不僅是我們珍愛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文明中瑰麗的花朵。
  • 漢字寫出新花樣?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帶你重新「識字」
    作為2019年廣州文交會的重頭活動,12月28日,由黃埔區委宣傳部指導,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文創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字體大會」——2019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在黃埔區舉行。活動以「後資訊時代」為主題,包括主題演講,論壇對話,「後信息」漢字設計探索展,「梅」漢字主題設計邀請展,「方正獎」字體設計獲獎作品展,漢儀「字體之星」大賽獲獎作品展及「廣州國際漢字創意大會」漢字設計線上開放展等7大單元。
  • 體味漢字之美 傳承漢字文化
    9月4日,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與臺灣中華文化總會共同舉辦的「2013兩岸漢字藝術節」在臺北開幕。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許嘉璐和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在開幕式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委託該院副院長牛根富宣讀了書面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