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踐行囑託爭出彩丨守望漢字 傳承甲骨文之美

2020-09-15 中原新聞網

□記者 李陽 文/圖

一片甲骨驚天下。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文字,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之一,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甲骨文印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進的光輝足跡。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中強調:「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這段話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1年,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近年,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傳承和發展文字文化為己任,以行動守護漢字,精心打造面向國內外的大型文化展覽——《漢字》巡展。巡展系統地展示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應用,生動鮮活地再現漢字的書寫藝術及數千年來積澱下來的妙趣精華。

「《漢字》巡展分為國內展和國際展兩個版本,採用1+N的展覽模式,即《漢字》展覽加若干輔助展覽和活動,以活潑的形式突出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截至目前,《漢字》巡展已在國內外成功展出110餘場,受到國內群眾、國際友人及華人華僑的好評。」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化產業部工作人員陳瑞華向記者介紹,「國內展分為以文物為支撐的館際交流展和以圖片展為主的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五進』活動。《漢字》國際展所到之處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架起了向世人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認知中國文化的橋梁,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漢字》巡展已逐步成為我市守望漢字,傳承甲骨文之美,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閃亮名片。」

據悉,中國文字博物館立足開放式辦館理念,建設館外體驗示範基地,結合當地地域資源優勢,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弘揚漢字文化,傳承甲骨文文化,實現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國內建成了8個體驗基地,並在海外設立了第一個體驗基地——中國文字博物館韓國(清州)體驗基地。多地區的平臺建設使更多人發現了甲骨文之美,了解了漢字文化以及華夏燦爛的文明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漢字文化、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殷墟作為甲骨文的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近年不斷發掘自身特色,打造了許多特色甲骨文研學課程,並積極開展『知殷商愛安陽』進校園主題活動,激發孩子們學習甲骨文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一步了解、熱愛甲骨文化,守護漢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甲骨跨越時空,凝結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基因。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無窮魅力和時代風採,讓甲骨文之美在新時代絢爛綻放。□記者 李陽 文/圖

一片甲骨驚天下。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和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文字,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之一,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甲骨文印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進的光輝足跡。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中強調:「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這段話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

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1年,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近年,中國文字博物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以傳承和發展文字文化為己任,以行動守護漢字,精心打造面向國內外的大型文化展覽——《漢字》巡展。巡展系統地展示了漢字的起源、發展、演變及應用,生動鮮活地再現漢字的書寫藝術及數千年來積澱下來的妙趣精華。

「《漢字》巡展分為國內展和國際展兩個版本,採用1+N的展覽模式,即《漢字》展覽加若干輔助展覽和活動,以活潑的形式突出參與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截至目前,《漢字》巡展已在國內外成功展出110餘場,受到國內群眾、國際友人及華人華僑的好評。」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化產業部工作人員陳瑞華向記者介紹,「國內展分為以文物為支撐的館際交流展和以圖片展為主的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五進』活動。《漢字》國際展所到之處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架起了向世人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認知中國文化的橋梁,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漢字》巡展已逐步成為我市守望漢字,傳承甲骨文之美,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閃亮名片。」

據悉,中國文字博物館立足開放式辦館理念,建設館外體驗示範基地,結合當地地域資源優勢,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弘揚漢字文化,傳承甲骨文文化,實現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文字博物館在國內建成了8個體驗基地,並在海外設立了第一個體驗基地——中國文字博物館韓國(清州)體驗基地。多地區的平臺建設使更多人發現了甲骨文之美,了解了漢字文化以及華夏燦爛的文明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漢字文化、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殷墟作為甲骨文的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近年不斷發掘自身特色,打造了許多特色甲骨文研學課程,並積極開展『知殷商愛安陽』進校園主題活動,激發孩子們學習甲骨文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一步了解、熱愛甲骨文化,守護漢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甲骨跨越時空,凝結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基因。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為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無窮魅力和時代風採,讓甲骨文之美在新時代絢爛綻放。

    來源:安陽日報


相關焦點

  • 踐行囑託爭出彩|守望漢字 傳承甲骨文之美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這段話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1年,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
  • 安陽舉辦甲骨文宣傳進校園活動 甲骨文傳承是一種責任
    作為甲骨文的發祥地,安陽殷墟一直肩負著宣傳和普及甲骨文文化的重任。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它出土於安陽殷墟遺址。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是我們每個安陽人甚至是中國人的驕傲,因此,繼續推進甲骨文研究、保護、傳承十分重要。作為甲骨文的發祥地,殷墟一直在積極努力。」安陽殷墟管理處宣傳科科長李紅霞說。
  • 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原標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 去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發現漢字之美,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中國文字博物館就坐落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市。全國出土甲骨文地點目前主要有河南安陽、洛陽、鄭州、山東濟南、陝西岐山、北京、河北邢臺,以安陽市出土的甲骨文發現時間最早、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所以安陽是當之無愧的甲骨文故鄉。
  • 《甲骨文書法精品展》和《「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
    原標題:「甲骨之約」與您相約安陽——《甲骨文書法精品展》和《「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將於11月15日開展
  • 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鄭州9月20日電 題:漢字之美抒寫文化自信  新華社記者 史林靜 李碧念  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四目舒展,卜骨上的甲骨文清晰可辨,青銅鐘鼎上的金文訴說歲月有跡……在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可以一路辨讀中國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脈絡
  • 《甲骨文書法精品展》和《「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將開展
    ,介紹了甲骨文書法精品展和「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展活動有關情況。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十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傳承和發展文字文化為己任,依託豐厚的文字文化底蘊,創新方式方法,在守護漢字、文字傳承、文字普及、文字創新、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文字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 安奮鬥 安出彩丨第三屆「米芾杯」國際青少年書法大賽安陽分賽區活動側記
    ,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8月8日上午,第三屆「米芾杯」國際青少年書法大賽安陽分賽區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成功舉辦,比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書法愛好小朋友參與比賽,談到本次大賽的體驗與感受小朋友紛紛表示收穫滿滿。
  • 周易、甲骨文、航空運動、梅花拳齊登場 安陽打造對臺交流特色文化...
    2018年5月,第二屆海峽兩岸民用航空發展高峰論壇在安陽舉辦,蔡如霖在論壇上暢談了民用航空人才培養的前景。沒多久,蔡如霖就被安陽工學院飛行學院聘用,專門講授飛行專業技術。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殷墟所在地、古老拳種梅花拳的故鄉,還有正在蓬勃發展的現代航空產業。近年來,安陽市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平臺,上演了連臺好戲。
  • 《甲骨文》安陽首演
    歌舞劇《甲骨文》首演劇照。李智攝    本報訊(記者任國戰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楊之甜)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我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安陽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負責人楊軍輝說,很多人在這裡第一次發現漢字的神奇之處,而讓公眾認識甲骨文、了解漢字的傳承和歷史,正是這個公益性課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訪安陽,除了名震海內外的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另一個必去之處。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
    漢字之源:中華基因的傳承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面向幼兒園大班的漢字課正在進行。屏幕上顯示「人」「日」「田」等幾個甲骨文,從字形看與現代漢字十分接近,陸續有小朋友猶豫著念出聲來。當老師告訴他們,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時,伴隨著一雙雙瞬間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語彙成了整齊的一聲「哇哦」。
  • 「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亮相中國文字博物館
    近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辦了「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創新手段弘揚甲骨文的獨特魅力。本次大賽由中國文字博物館、守望漢字聯盟主辦,市字苑文化產業開發中心承辦,展覽以「甲骨文」為主題元素,以創意與生活、教育、美食、娛樂、環境等為結合點,通過獨特的設計,將古老與現代相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推廣甲骨文知識,服務社會需求。
  • 甲骨文普及正當時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甲骨文藝術研究院、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研究院正式揭牌  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誌。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2006年,安陽殷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2019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是甲骨文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研究院的成立將對甲骨文的研究和普及產生重大影響。」王宇信研究員說,「安陽師範學院是甲骨文研究的重鎮。
  • 歌舞劇《甲骨文》安陽首演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國戰 楊之甜 趙阿娜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我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安陽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據了解,《甲骨文》將商王朝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典型故事進行藝術創作,回溯商朝末期「武王徵商」「破紂建周」歷史,再現漩渦中一代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以甲骨問道、神人以和、十祀徵夷
  • 只有安陽出甲骨?鄭州地下或許埋藏更早的甲骨文
    受訪者供圖  □記者遊曉鵬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月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習總書記特意點到了甲骨文,他說,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
  • 黃河文化帶:漢字,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另一通為元代殘碑,碑文稱「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史國強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除夕夜,爺爺就早早帶他去倉頡廟候著,要爭第一炷香,祈求晚輩學業精進。這是位於河南濮陽市南樂縣的倉頡陵局部(6月23日攝)。
  • 黃河文化帶|漢字,中華文明獻給世界的厚重禮物
    另一通為元代殘碑,碑文稱「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  史國強還記得,小時候每到除夕夜,爺爺就早早帶他去倉頡廟候著,要爭第一炷香,祈求晚輩學業精進。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讓世人對漢字起源有了更為確切的認識。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雖深埋地下數千年,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 「大美甲骨文」——甲骨文書法高校巡迴展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
    12月11日上午,「大美甲骨文」——甲骨文書法高校巡迴展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研究院、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學院、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研究所共同承辦,甲骨文世界之旅研究院協辦。
  •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120年識讀三分之一:甲骨文,中華文明之光
    漢字之源中華基因的傳承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面向幼兒園大班的漢字課正在進行。(這是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 10月18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屏幕上顯示「人」「日」「田」等幾個甲骨文,從字形看與現代漢字十分接近,陸續有小朋友猶豫著念出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