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巴黎漢字節」展板。圖片來源:百度
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期間,來華留學生學寫毛筆字。趙曉霞攝
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期間,專家學者在安陽古街為來華留學生現場講解。北京外國語大學供圖
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舉行「漢學家進學校」活動。圖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孟德宏在為學生講課。趙曉霞攝
「今年9月13日,我和常老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常耀華教授)準備到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參加主題為『從古老漢字到現代藝術設計』圓桌論壇。但那天趕上巴黎10餘年來最大規模公共系統罷工,民眾出行困難。我們擔心會不會有聽眾。」在日前於河南安陽舉辦的2019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會場外,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白樂桑和老朋友常耀華教授聊起了今年「巴黎漢字節」的舉辦情況。
坐在白樂桑對面的常耀華陷入了回憶:「那天,我和白老師(白樂桑)步行了1個小時才到論壇現場,讓我們意外的是,之前報名參加講座的聽眾都來了。」
白樂桑接了一句:「這就是漢字的魅力。」
巴黎漢字節成功背後
「從古老漢字到現代藝術設計」圓桌論壇是2019「巴黎漢字節」系列活動中的一場。從2014年動議辦「巴黎漢字節」到2017年2月巴黎華人春節大遊行時亮出「漢字節」旗幟,再到今年9月「巴黎漢字節」再度舉辦,白樂桑和常耀華投入了大量精力。雖然經費有限,但反響非常好。
「只有到漢字節現場,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漢字有多受當地民眾歡迎。當我看到現場觀眾中既有老人,也有孩子,真是非常感動。」常耀華說,「這些孩子讓我看到漢字傳播的未來,相信法國將來會有無數個白樂桑出現。」
從1969年開始學中文起,白樂桑的中文之路已走過50年。他常說:「沒有漢字,就沒有如今的我。」50年來,漢語在法國民眾心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學漢語那時,周圍的朋友聽說後就驚訝地說『你開玩笑吧』,而現在的法國街頭可常看到漢字。」白樂桑說,「更重要的改變是漢語被家長看做可以為孩子選擇的語言之一。」
漢字的魅力,不僅在法國綻放。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漢字在歷史上曾傳播到東亞的許多鄰國,形成漢字文化圈。「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華文明在此基礎上開花結果,枝繁葉茂,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漢字更是成為人文交流的鑰匙,開啟外國友人認識、了解中國的大門。」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戶思社說。
漢字是人類共同財富
從傳說中的造字之神倉頡到「一片甲骨驚天下」,從青銅鐘鼎上的金文到簡帛文字,從文字一統到新中國漢字簡化改革……位於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清晰地記錄了漢字的漫長發展過程。
100多年前,清代學者王懿榮在一種被稱為「龍骨」的中草藥上,發現了細小的刻畫。後經專家考證這些刻畫是甲骨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宋鎮豪認為,甲骨文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由甲骨文沿著時間軸看漢字發展的脈絡: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在青銅器上出現了大量的銘文,被稱為「金文」;公元前221年,小篆開始通行;後來,簡化為字形更為方正簡單的「隸書」,隸變被視為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此後經歷了不斷地發展沿革,逐步演變成現代漢字。
「眾所周知,漢字的本質屬性是表意性,這是漢字區別於其他文字,尤其是印歐語系文字的重要特點。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講師孟德宏說。
漢字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正如清華大學教授趙麗明所說「漢字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漢字作為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符號系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影響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統之一。幾千年來,漢字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不僅促進了華夏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且也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漢字傳播美美與共
本屆國際漢字大會的主題是「漢字與世界」。中外上百位漢學家、漢字學者齊聚安陽,圍繞該主題進行交流探討,以助力漢字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作為漢字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一部分,漢字國際傳播是重要話題。從回顧漢字傳播的歷史到提出提升漢字傳播有效性的建議,專家、學者各抒己見。
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張西平認為,西方人的漢語學習和研究首先從認識漢字開始。
孟德宏有一個觀點,即如果說站在中國的視角講述漢字是各美其美;那麼,能夠站在他者的角度去講述漢字歷史、傳遞漢字文化、傳播漢字觀念,那就是美美與共。「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把我們的漢字理解好、表達好、傳播好。」
在常耀華看來,漢字不僅具有記錄漢語的實際功用,還具有展示自然物象的藝術功用,本身就是天地萬物變化莫測的寫照。「漢字是文化軟黃金,可為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等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常耀華希望餘生可以投入到漢字產業化的事業中。
白樂桑和常耀華牽頭的「巴黎漢字節」的舉辦,可謂漢字在海外傳播的一個成功案例。「『巴黎漢字節』的首要宗旨,是讓法國民眾對漢字加深印象。從幾屆漢字節的反響看,注重民眾性這個理念是對的。」白樂桑說,「漢字在法國受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民眾對遠距離語言和文化的興趣。」
從接受者的角度,德國留學生愛麗娜因中國功夫而嚮往中國,但漢字學習卻讓她感到挫敗。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了解了「武」這個字的含義,這讓她「豁然開朗」。「每個漢字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每個漢字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這讓我的漢字學習變得有趣起來,希望我能通過漢字了解其背後的中華文化。」愛麗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