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突發遺囑交代後事:拒絕搶救 一切從簡

2020-12-16 影視吐槽姬

據臺灣媒體報導,知名作家瓊瑤今日(3月12日)突然公開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信,透露她近來看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有感而發想到自己的身後事,認為萬一到了該離開之際,希望不會因為後輩的不舍,而讓自己的軀殼被勉強留住而受折磨,也藉此叮嚀兒子兒媳別被被生死的迷思給困惑住。

  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並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瓊瑤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表示她是抱著正面思考寫下這封信,對於牢不可破的生死觀,現在也該到改變的時候了。另外,瓊瑤還叮嚀她的身後事無須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後採花葬方式,不發訃文、不公祭、不開追悼會,更說不設靈堂,不要出殯,盼一切從簡。交代完後,瓊瑤透露她可安心計劃她的下一部小說,還打算和孫女的插圖合作,計劃共同出一本關於「喵星人」的書。

瓊瑤(1938年4月20日-),原名陳喆,生於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祖籍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畢業於臺北市立中山女中。筆名除瓊瑤外,還曾用過鳳凰、心如。瓊瑤創作小說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聲》、《水雲間》、《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梅花烙》、《海鷗飛處彩雲飛》和《彩霞滿天》等。

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生活。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製作行業。瓊瑤16歲時以心如為筆名發表小說《雲影》,25歲時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窗外》。瓊瑤創作的小說作品大多已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較為聞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還珠格格》系列等。

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瓊瑤本人還有一個龍鳳胎弟弟。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妹為瓊瑤的舅母。是詩人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瓊瑤有兩段婚姻,1959年4月,瓊瑤與慶筠結婚。1961年7月,二人兒子陳中維出生。1964年夏,瓊瑤與慶筠離婚。1979年5月9日,瓊瑤與平鑫濤結婚。

相關焦點

  • 瓊瑤生前遺囑說了什麼 曾經的經典不僅讓人感嘆
    瓊瑤是我國當代的知名作家,亦是編劇和影視製作人。她創作的小說成為了一代人心目中的經典。其作品多為言情小說,主人公的愛恨情仇的強烈,緊緊牽動著人們的心弦,人們更賦予其「言情教母」之稱。而在更早的歷史中,瓊瑤多部作品改編的電影也成了一代經典。林青霞主演的《月朦朧鳥朦朧》、歸亞蕾主演的《煙雨濛濛》等都勾起著人們的回憶,引發著人們的「同病相憐」或為主人公唏噓之感。她的作品中,不論是端莊的閨秀還是天真的少女,都有著強烈的代表性。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於瓊瑤的稱呼已經從瓊瑤阿姨變成了瓊瑤奶奶,已經79歲高齡的瓊瑤也將不如耄耋之年。
  • 79歲的瓊瑤是如何看待死亡,髮長文說:有尊嚴地死,不搶救不設靈
    有人說,瓊瑤的作品是永不過時的,一部《還珠格格》伴隨著無數人的青春,一部《情深深雨濛濛》成為經典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裡……無論怎樣,瓊瑤都是現代中國史上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2017年,79歲的瓊瑤公開發表了一篇長文向自己的子女交代後事,她說她希望自己可以尊嚴地死去,不要搶救,也不要設靈。
  • 一位老黨員的囑託:喪事一切從簡
    「如果我走了,喪事一切從簡,絕不添亂!」這是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鎮三家村老黨員李壽昌臨終前的囑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由於臥病在床,身體不便,李壽昌特意囑託家人向堵卡群眾捐贈了礦泉水。「現在是人民群眾最需要共產黨員的時候,我不能參加堵卡,就送一點物資,也算為疫情防控作一點貢獻吧。」他說。
  • 瓊瑤突髮長文希望不會因後輩的不舍讓軀殼被勉強留住受折磨,
    瓊瑤據臺灣媒體報導,瓊瑤突髮長文。瓊瑤提到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明年將邁入80歲的她,認為自己沒因戰亂、意外、病痛等原因離開,一切都是上蒼給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並特別發出5點聲明叮嚀兒子,表示無論生什麼重病,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最後再次強調各種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瓊瑤說過:「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
  • 瓊瑤一篇「生前遺囑」讓我們重新認識「尊嚴死」
    最近, 79歲的臺灣作家瓊瑤發表了一篇長文,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身後事。傳達了讓她自然死亡、不要搶救、臨終有尊嚴的意思。「安樂死」很多人熟悉,「尊嚴死」則比較陌生。她在這篇長文裡,向自己的家人交代了身後事,並傳達了她拒絕臨終急救或維持生命治療的想法,要讓自己「有尊嚴」地死去。    「死」這個字一直都是中國人唇舌之間的禁忌,如同老家小村莊裡那些昏黃單薄的燈泡照不亮的黑夜。如果有人真如瓊瑤要求的這樣「不搶救」,估計「不孝」「不善」的罵名也將成為其家人心裡半輩子的陰翳。
  • 9旬老黨員臨終囑家人:死後立即火化,喪事一切從簡
    防疫關鍵期,9旬老黨員臨終囑兒——「死後立即火化,喪事一切從簡」華聲在線2月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通訊員 楊衛星 周彩霞 記者 餘蓉)1月30日,臨終時,他囑咐兒子:「目前正是疫病防控關鍵時期,我死後不要開追悼會,不要親朋戚友來送葬,立即火化,一切從簡,不給政府添麻煩。」2月2日,劉老與世長辭。兒女悲痛欲絕,覺得雖然疫情防控重要,但父親的喪事也不能太簡單。他們找到小區業委會主任張四英,請她拿主意。
  • 老人去世前錄像交代後事 法院採信重審財產案
    老人去世前錄像交代後事  法院採信這個證據並一審判決據逝者意願分割財產  晚報訊市民胡某的父親今年4月去世,她與繼母劉某在老人遺產分割上產生分歧,並起訴到法院。近日,李滄法院採信了胡某提交的父親生前交代後事的錄像,一審判決據錄像中的交代分割財產。
  • 79歲瓊瑤交代身後事:當死亡不可避免,我選擇體面地告別
    3月12日,已至耄耋之年的著名作家瓊瑤,第一次在臉書上發聲,罕見地向世人交代了自己的「身後事」。在這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裡,提及自己年近80,人生經歷太多,未因戰亂、貧窮、生病、意外等原因而先走一步,表示「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後,我會笑看死亡。」
  • 鄧穎超的兩份遺囑
    1982年鄧穎超先後寫了兩份遺囑,將自己的後事和遺物作了安排,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本色和高風亮節。第一份遺囑寫於1982年6月17日,是在1978年7月1日寫給黨中央的一封信的基礎上重抄並作了補充。她以自己「從未以我的關係提出任何要求和照顧」的遠房侄子為例,特意在遺囑中提及要正確對待自己和周恩來的後輩及親屬,以端正黨風;並表示「這是周恩來同志生前一貫執行的」,也是她「堅決支持的」。此外,作為一位唯物主義者,鄧穎超面對生死也非常豁達,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她要求自己的後事從簡,反對大辦喪事和在家弔唁。
  • 大閱兵中敬禮的老將軍遺囑曝光:喪事從簡「十不」
    9月16日上午,張玉華老將軍遺體在南京火化,遵其遺囑,只有老將軍的直系親屬和老幹部服務處幹部及身邊工作人員到現場送別。老將軍說,「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我們未能到現場送別,更沒有照片留存!2015年「93」大閱兵上,張玉華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 國家一級劇作家沙葉新先生去世,享年79歲,生前立遺囑願一切從簡
    不過,既然是癌症,自然沒有完全治癒的可能,這一天還是來了,早先年,他就立下遺囑,希望死後不要興師動眾,一切從簡就好,看得出簡樸沙葉新老師正直的人。沙葉新有許多身份,他是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前院長,擔任過國家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等等,不過有一個身份永遠不會變,那就是他永遠是一個劇作家。
  • 作家瓊瑤髮長文交代身後事支持安樂死 瓊瑤個人資料經典作品
    瓊瑤原名陳喆,1938年4月20日生於四川成都,祖籍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 。瓊瑤也是作家金庸的遠親,金庸的堂妹為瓊瑤的舅母。是詩人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  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生活,畢業於臺北市立中山女中,其後步入職業作家行列,並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製作行業。現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
  • 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瓊瑤公開立遺囑,人生無奈不能選擇死亡權利
    瓊瑤的信中國當代作家瓊瑤突然公開了一封給兒子和兒媳的信,與其是說信,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封遺囑。每天都躺在白色的病房中,撲鼻而來的是消毒水的味道,看著白大褂的醫生匆匆忙忙,整天被病痛折磨,那時候,可能會想,如果就這樣死了該多好,我不去經歷醫院的一切.
  • 患癌黨員張紹河寫日記安排「後事」:還債交黨費喪事從簡
    老張說,兒子去世了,自己又得了絕症,怕老伴、孫女承受不了,只好寫日記安排「後事」,將要說的話寫給她們—— 「人死不能帳不清」 2011年,老張退休後不久,就覺得左腰側隱隱作痛,經診斷患了重度胰腺炎,並做了手術。今年,老張病情加重,4月22日被確診患上胰腺癌,醫生說只能活兩個月。
  • 大閱兵中敬禮的張玉華將軍兩頁紙遺囑曝光:喪事從簡「十不」
    老將軍說,「喪事從簡,要辦出個從簡的樣子」,我們未能到現場送別,更沒有照片留存! 早在2001年,老將軍就已寫好遺囑,並三次修改。 這份遺囑名為「我的後事留言」,內容有兩頁A4紙。 他說,"我活著為人民,我的後事也要為人民著想,不向組織提任何要求,不去做與死者無益與活者有損的事"。
  • 喪事從簡 親情不減!倪梁村老人立下遺囑不設靈堂不擺宴席
    「親朋好友來殯儀館悼念,其他的事宜遵照父親遺願一切從簡了。」戴文君說,父親在半個月前就立了一份遺囑,要求去世後不辦任何儀式。「父親在生前就十分抵制厚葬薄養、婚喪大操大辦,叮囑我在他百年之後,一切從簡。」戴文君告訴記者,父親剛提出這個要求時,一開始家人們都不同意,但後來看到父親執意如此,村裡也提倡紅白事簡辦,最終決定遵照老人的遺囑。
  • 瓊瑤寫生前遺囑 如何讓生命優雅地跨越終點
    即將進入耄耋之年、身體也依舊健康的瓊瑤阿姨,前幾天寫下了「生前遺囑」,以公開信的形式,表達了「尊嚴死」的意願。她甚至以「大不孝」的名義向兒子、兒媳「施壓」,只為保證自己「自然死亡」的「權利」。  一封公開信激起千重浪。有人說瓊瑤阿姨矯情,有人則贊她豁達的生死觀。
  • 開國少將高先貴生前囑咐後事從簡 曾希望落葉歸根安葬在安徽老家
    他生前有囑咐,(後事)從簡從簡再從簡。身經百戰,戎馬一生1912 年,高先貴出生在六安縣樓坊衝(今屬六安市裕安區西河口鄉)一個偏遠山村。是黨培養教育了我,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得知高先貴將軍逝世的消息,六安市裕安區民政局相關領導準備前往弔唁,表達哀思。身在異地,掛念家鄉據了解,高先貴晚年一直在廣州生活,因年事已高,他很久沒有回過家鄉六安。不過,他對家鄉一直非常掛念。
  • 平輿縣萬金店鎮:抗「疫」期間不添亂 喪事不辦儀式一切從簡
    廠廟村委趙莊一村民因病去世,正當家屬忙著操辦老人後事之時,廠廟村兩委班子成員第一時間上門,對其家屬進行安撫,勸導他們鑑於當前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特殊事情,特殊辦理,一定要支持配合防控工作,後事一切從簡,切莫引起大量人員聚集。「逝者已逝,家屬要節哀順變。但現在是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人員不能聚集,喪事不能辦。」
  • 瓊瑤公開遺囑:也許人生的無奈,就是不能選擇死亡的權利
    瓊瑤公開遺囑:也許人生的無奈,就是不能選擇死亡的權利瓊瑤,當代著名的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八零九零後的男女很少有沒看過瓊瑤劇的。她開創了一個流派,一個獨屬於她的流派,那就是瓊瑤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