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和它的產品思維

2020-12-18 聯商網linkshop

圖/聯商圖庫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實體書店困境的文章:書店的用戶與產品。在同樣存在這樣困境的日本,卻有一家實體書店突圍得十分成功,有超過 1400 家分店,日本有一半年輕人曾經去過。美國娛樂網站 Flavorwire 把它評為全球最美的 20 家書店之一,而亞洲僅有 4 家入圍。

這家書店就是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

最近讀了兩本增田宗昭的書,《知的資本論》和《蔦屋經營哲學》,對其中許多理念頗有感觸,跟大家分享一下。

「策劃的價值在於『該策劃是否能增加顧客價值』。」

增田宗昭非常相信「顧客價值」,而且願意突破傳統的做法,去研究顧客/用戶到底需要什麼。

在過去的書店,雜誌、單行本是分開擺放的;旅遊指南、辭典、漫畫也是分開擺放的。這樣按分類擺放看似合理,但從顧客的視角完全不是一回事。

比如,想要長假去歐洲旅遊,是應該去哪裡找書呢?雜誌裡有法國、義大利的專題,旅遊專區也有一些書。辭典區的書也能幫助提供一些常識,故事背景設在歐洲的小說也能有幫助。這樣以來,顧客的體驗其實是糟糕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戶場景」。

究其根本,傳統書店是把自己當成了「賣場」而不是「買場」。

為了實現真正讓顧客價值最大化,蔦屋書店會聘請極專業的導購員。不像普通的店員,他們都在各個領域是專家。比如旅遊類的導購是出版了 20 多本旅遊指南的記者,烹飪類的導購是日本大型出版社女性雜誌的主編,音樂類的導購甚至由舉辦過200場演唱會。等等。

在協助武雄市圖書館的改造工程時,這個問題更加明顯。圖書館的傳統藏書管理,都是沿用的圖書分類法,而這個分類法是1928 年發表的,根本跟不上時代。

增田宗昭帶領 CCC(Culture ConvenienceClub,文化便利俱樂部,蔦屋書店的主營公司)的員工對 18 萬冊圖書全部重新分類,只遵循一個法則:搞懂這本書是面向什麼樣的讀者。

武雄市僅有 5 萬人,改造後的圖書館年客流量居然達到了 100 萬。

另外,在總結第二家書店(香裡園店)失敗的原因時,增田宗昭還特地提到了:我們不再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問題了。但地點變了,競爭對手會變,顧客所處的環境也會變。郊區大獲成功,在市中心卻會賠得一塌糊塗。因為市中心能夠提供給顧客快樂的服務太多了,到處都是競爭對手。

這也是用戶價值中關於「舊體驗」的問題。沒有找到真正用戶的舊體驗,就很難準確判斷用戶價值。

「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在賣書。」

對於國內的實體書店來說,「賣書」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不得不做別的商業模式(書店的用戶與產品也有寫)。蔦屋書店則有些「樂在其中」的意思。

增田宗昭甚至講過,書店的問題就在於它在賣書。

除了前文提到的,把自己當成「賣場」去「賣」書,傳統書店的問題還在於,只把自己當成銷售書的平臺。而蔦屋書店,從來不只賣書。

在蔦屋書店, DVD、CD 旁邊是各種音樂雜誌和音樂書籍(2013 年,蔦屋借出的 DVD 達 7.2 億張,借出的音樂曲目累計 20 億首)。美食圖書旁邊可能是廚具;健康書籍旁邊是跑步機;啤酒文化史的圖書旁邊甚至就擺放著英國精釀啤酒 BrewDog IPA。

(代官山·蔦屋書店的音樂·唱片區,摘自官網)

再舉個例子,在代官山的蔦屋書店,非常關注老年人顧客的體驗,於是,它們做了這些事情:

打造了日本最全的烹飪(醫食同源)書籍賣場;

考慮到老年人在意「死亡」的問題,設置了宗教、哲學以及講述不同人活法的傳記書籍專區;

讓老年人更快樂,準備了關於旅行、住宅、汽車等方面的書籍;

老年人喜歡早起,書店與咖啡廳的營業時間定為早上 7 點;

為了緩解孤獨感,引入了帶有寵物醫院的寵物店;

為了照顧腿腳不便的老年人,打造了售賣電動助力車的專賣店;

為了方便有錢的老年人給兒孫買禮物,引入了國外環保玩具專賣店;

便於老年人乘車,設置了計程車專區。

(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官網介紹)

這種極致的用戶思維,讓人感嘆。而且很顯然的,這個蔦屋書店已經不再是賣書為主了。

「報聯商和 PPT 都是手段。」

「報聯商」是日本上班族工作的基本要素,即報告、聯絡、商談。

增田宗昭說,報聯商本來應該是推進工作順利進行的手段,目的是做出有效的策劃。但太多日本員工把報聯商反而當成了目的。

實際上,自由對人的要求更高,被人管理則輕鬆得多。享受被人管理的員工,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策劃的。

PPT 也是如此,增田宗昭認為許多人演示 PPT 卻對內容毫無理解。對內容一提問就露餡了,什麼都答不上來。

本應該是要說明某件事情,才要製作 PPT。但這些人卻把 PPT 當成了終點和目的,為了做 PPT 而做 PPT。

「企業都將由設計師組成。」

增田宗昭提到,CCC 的核心企業理念有兩個:顧客價值,生活方式提案。

前者好理解,後者是什麼?增田宗昭說,生活方式提案指的就是設計一種生活方式。他從來不認為蔦屋書店是賣書、DVD、CD 的,提供給顧客的,應該是個完整的體驗。

這讓我想到一些品牌,海底撈、西貝、喜茶等等。其實他們也並非是賣吃的、喝的。而是提供附加的服務,說大一點,就是生活方式。

增田宗昭說,資本再雄厚,也創造不了「提案」,也就是替代不了設計。這就是「知的資本」,這裡的知是知識資本的儲備,外在的體現,就是設計能力。

同時,他還反對「設計」是對「功能」而言的附加價值。他認為設計也是不可或缺的本質價值。

他甚至總結說,未來的商業社會,只有設計師才能生存。

我的一些體會

就像我這幾年觀察到的,也反覆提到的:做好任何產品的本質,就是要理解用戶。增田宗昭和 CCC 對書店顧客的理解足夠深入,讓他們願意為書之外的更多價值買單,這很了不起。尤其在電商的衝擊之下,作為傳統書店能異軍突起,就顯得更加了不起了。

增田宗昭認為,凡是為了顧客價值的運營成本,再高都能夠接受。招聘高質量的導購員、請原研哉這樣的大師設計師、花費高昂的裝修成本等等,都大大增加了書店的運營成本,看起來是浪費的。但在蔦屋書店打造的「生活方式」而言,這是合理的。最後也證明,這種模式是可行的。

另外,增田宗昭說,效率不等於幸福。在不通汽車的林間小路上移動效率不高,但肯定有不少人在漫步時感到幸福。

所以在設計代官山店停車場時,他沒有考慮機械式的升降立體車庫,而是堅持建設了普通露天的只有 120 停車位的停車場,要讓顧客在打開車門出來的時候,有一種開放的舒適感。

(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停車場。摘自官網。)

這些都屬於他提到的「知的資本」。是沒辦法體現在資產負債表裡的。而理解顧客的「幸福」,比理解顧客的「效率」要難得多。

這也是我覺得產品經理最終核心價值的體現。不少產品經理會沉溺於效率、增長、數據、商業化,實則很難構成核心競爭力。並非是效率、增長、數據和商業化沒有價值,而是他們沒有什麼壁壘,一套標準的方法,或者對數據的分析手段,容易替代。

反過來說,增田宗昭提到的「很難體現在資產負債表」裡的,才是產品經理要追求的。比如對用戶的認知和洞察,以同理心為基礎的判斷。

想到用立體車庫來節省空間容易,而堅持露天停車場帶來的用戶價值,則難得多。

(來源:微信公眾號「劉言飛語」,作者劉言飛語

相關焦點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傳統書店經營整體衰退和網際網路電商的強大衝擊中順利突圍並逆勢增長,已經擁有超過1450多家書店,銷售額超過1300億日元,與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營業額的總和相當。在過去數年間,蔦屋書店作為「新零售」的典型樣本,被國人爭相學習和借鑑。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蔦屋書店,到底為什麼那麼火?
    1983年3月24日,首家蔦屋書店正式開門營業,32歲的增田也從這裡,開啟了他的偉大航道。「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對味的書籍、音樂或電影」,這是蔦屋書店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經營理念。在此之下,這間小書店,很快獲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它整合了書籍、雜誌、CD、DVD,將互有關聯的內容擺放在一起銷售,關鍵,還經營到晚上11點。
  • 我在蔦屋書店的消費體驗
    但就我個人的感受,以杭州和上海蔦屋的規模,目前的圖書品種、分類、主題介紹及展示足矣,因為一般消費者沒那麼專業。要圖書品種多可以去大書城,要折扣低可以去網絡書店。蔦屋按照自身規模提供了現有這些圖書產品,未來還有調整的空間,目前看確實可以了。書店提供什麼圖書產品,消費者如何選擇,這是這麼多年來行業一直在博弈的事情。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
    ,還新開了奈良和東京羽田機場蔦屋書店。天目裡園區是個高要求、高品質的園區,而且是自主運營的,從天目裡的微信公號和它的APP—目裡就可以感知到它對於品質的要求和內容的呈現要求。說句題外話,此次天目裡蔦屋書店的預約是通過「目裡」這個APP來操作的,對於天目裡而言,至少已經強行綁定了7000位消費者;而對蔦屋而言,也不需要承擔額外的軟體開發或使用費用。
  • 對大陸首家蔦屋書店的十個印象-虎嗅網
    ,還新開了奈良和東京羽田機場蔦屋書店。天目裡園區是個高要求、高品質的園區,而且是自主運營的,從天目裡的微信公號和它的APP—目裡就可以感知到它對於品質的要求和內容的呈現要求。說句題外話,此次天目裡蔦屋書店的預約是通過「目裡」這個APP來操作的,對於天目裡而言,至少已經強行綁定了7000位消費者;而對蔦屋而言,也不需要承擔額外的軟體開發或使用費用。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作者:未酉寅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上海蔦屋書店的一樓長廊,是許多人「拍照打卡」的必選項「空間設計的確可以為書店加分,但國內一些書店沒有拿捏好空間設計的尺度,店裡的『人造景觀』反而喧賓奪主了。」曾鋒表示,書店本質是經營性場所,支撐實體書店生存的始終是經營活動。他告訴記者,業界將書店投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空間設計、書架和產品。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如今,不管你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可以租賃DVD、購買書籍和唱片的蔦屋書店,對日本人來說,它已經是他們日常文化消費生活的一部分。周末如果想在家觀影,就一定會去蔦屋書店找到他們想看的作品,租回家。2蔦屋2.0:書店觸網進入21世紀,CCC上市,隨之網絡時代悄然來臨。人們對於文化產品的消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單純依靠線下產品的蔦屋書店,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蔦屋書店的模式是否可複製?
    2020年4月9日,蔦屋書店確定落戶成都TOD項目,這也將是蔦屋書店在中國西南區域的首店。蔦屋書店一經引入便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蔦屋書店為什麼如此成功?是跨界店鋪還是百貨業態?「生活方式提案」的模式到底是什麼?店面設計和店內陳列怎麼學……不管是親身考察過該書店的同行,還是對經營模式感興趣的同行,都有著諸多的好奇。
  • 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你學不會
    被譽為「全世界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的複合功能,都已是實體書店推崇的樣板,而由表及裡,蔦屋和背後的 CCC 公司,真正想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它被稱之為「森林中的圖書館」,除了眾多書籍,還有 CD、DVD、文創產品、咖啡,以及寵物美容、照相機專門店與餐廳等眾多設施,甚至還開發出了公園綠地。
  • 科普一下,日本蔦屋書店~~
    在日本,每年都有374家書店面臨倒閉。而蔦(niao)屋書店不僅活下來,營業額也已超過紀伊國屋、淳久堂等大型書店,擁有1400多家店鋪,一躍成為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 如今提起蔦屋書店,很多人都聯想到的是T-site獨特的設計理念、代官山店舒適的顧客體驗以及「全球最美書店」的響亮名號,但企業經營顯然不會只有優雅閒適這一層表象。
  • 「編輯」生活的蔦屋書店!
    《蔦屋經營哲學》這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首先它是博客中挑選出來的,所以像是在讀一個人寫的日記,不覺得枯燥還很願意繼續往下翻;其次,也因為是博客,所以是作者同時也是蔦屋書店企劃人增田宗昭平日對構建書店、打理書店的反思和總結,不像某些為了出版一本很有「理論性」的戰略書那樣內容全是端著的。
  • 中國書店人要向蔦屋書店學什麼?
    2017至2018年,筆者先後走訪了中國臺灣地區的臺北信義蔦屋書店以及日本4座城市的11家蔦屋書店。站在20餘年書業從業經歷的書店人視角,實地考察、置身於蔦屋所營造的文化和商業空間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蔦屋書店如何打造以書為核心、多元化的生活解決方案。觀照當下,蔦屋書店對空間設計的精準把握,值得國內實體書店學習、借鑑。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打一個比方,整個蔦屋書店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大家看得到的硬體和店內布置是浮在海面上的那部分,這一部分可能只佔蔦屋書店的20%。而隱藏在水面下那80%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蔦屋書店。我們看到的蔦屋書店,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生活方式」有了,可它是家好書店嗎?
    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外觀 圖片來源: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據上海上生新所蔦屋書店店長松尾祥平介紹,為了尊重和保護歷史建築,書店的整體設計理念是「和諧和對比」,在老建築的基礎之上做全新的設計。書店以「美育」為整體概念,旨在打造一處能培養感性的「美學樂園」和「精神棲居地」。
  • 許知遠眾籌求救背後,是「蔦屋書店」們的濫觴
    打一個比方,整個蔦屋書店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大家看得到的硬體和店內布置是浮在海面上的那部分,這一部分可能只佔蔦屋書店的20%。而隱藏在水面下那80%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蔦屋書店。我們看到的蔦屋書店,只是冰山上的一角。蔦屋書店的價值主張是通過電影、音樂、運動、教育和信息五個方面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方式提案。
  • 蔦屋書店:難怪剛空降杭州就門庭若市,它不只是「全球最美書店」
    蔦屋書店天目裡店實話說,在蔦屋書店正式登陸杭州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尤其是早上才聽完朋友推薦的樊登讀書裡關於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更覺得細思極恐,以至於我這個不經營企業的小白領認真地聽了兩遍。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決定人生。任何事物的成功,都有它背後的道理。並且,都不可複製。但可以學習。
  • 從「網紅」到零售標杆,蔦屋書店的「經營秘笈」復盤
    不斷細分人群、精細化運營,給不同類型的人群創造更合適的服務與產品,從而建立更長期、更忠誠的關係。來源:體驗思維ID:X--thinkiing作者:周改麗蔦屋書店,頗帶有些傳奇色彩。做書店的看它,做生活方式業態的看它,做商業的依然看它。
  • 1400家蔦屋書店案例:標準化已死,設計永生
    近幾年,網絡書店逐漸侵蝕實體書店市場、全球各地的實體書店面臨關門停業的生存困境。而蔦屋書店的出現,塑造了逆勢崛起的神話。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了,而且擁有1400多家店鋪,佔了90%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營業額,每月盈利上億日元。它是怎麼做到的?蔦屋書店從賣有形產品——書,到賣生活方式,賣你一天舒適的文化生活,賣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