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的人很容易轉行作家,而且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魯迅、郭沫若、畢淑敏、餘華等等。讀了8年的醫學院,馮唐很想寫點什麼打發無聊的日子。
1998年夏天,在等待去美國接受「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考驗之前,馮唐拎筆在紙上開了一個頭。沒過2個月,剛開的頭就被他忘掉了,坐飛機去美國進修去了。
1999年6月,劉慈欣第一次公開發表他的科幻作品,獲得當年的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也是這年夏天,在新澤西實習的馮唐決定再摸起筆,繼續他未竟的「偉大」事業,還給這部書書起了一個陽光十足的名字--《萬物生長》。
公司的老闆娘卡門不懂中文,在馮唐寫作、瀏覽中文網站的時候,還開心地鼓勵他:「仔細看,中國醫療耗材的潛在市場很大。」老闆娘的寬宏大量,讓馮唐很愧疚,很努力地加班寫完了主體部分。
和餘華用手術刀細緻剖開苦難的皮囊相反,被資本主義「腐蝕」的馮唐拎起他的40米長的手術刀,和王小波一樣走上擅解人yi的道路。哪怕他筆尖開花思想也純潔,也總是讓人想到那兩個不易啟齒的詞,太YD!
這註定了馮唐的悲催,然後,20多家出版社先後拒絕出版《萬物生長》。雖然所有的編輯都叫好他的書,可每個看過的人都說:「想刪成太監都不行」。其中,一半以上的編輯給馮唐寫信,說:「真遺憾,下本書收斂些,我們一定合作。」
直到2001年,在多方努力下,《萬物生長》才正式出版。否極泰來的馮唐苦笑著說:「刪改的尼姑不象尼姑,和尚不象和尚,封面為了掩人耳目,做得好像教導群眾如何施肥養花的科普讀物。」
這部書寫完後,馮唐第一時間給他曾同宿舍下鋪的兄弟寄過去。第二天早上5點,睡在下鋪的兄弟給他打電話,說:「看了一晚,決定留到女兒長到十八歲,給她看,原來她老爸是這樣長大的。」
好東西總是要和最親近的人分享,馮唐也沒忘記寄給他過去的相好。
不過,昔日的戀人打來電話,一句話不說,停了一晌就掛了。馮唐還以為是自己寫得不好,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卻不知,他書中的某些細節動了人家的心。
不過,僅僅2年時間,初版《萬物生長》就賣斷貨。
有出版的朋友勸馮唐再版,恢復了自信的馮唐提出唯一一個要求:「再版,原作一個字不能刪,該是尼姑的地方是尼姑,該是和尚的地方是和尚。」
讀完這部《萬物生長》,你一定會明白為什麼學醫的人那麼容易轉行成作家了。
因為,這個世界上最難讀懂的是人心,而唯一接近人心的一類人正是醫生。所以,凡是拎過手術刀的人,對涉及人心的各種「疑難雜症」看得更透徹,也更擅長在病灶裡對症下藥。
古人云,不成良相便成良醫。今天還要再加一句話,不成良醫便成作家!
如此,你是不是後悔過當初沒學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