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2020-12-04 雲影飛燕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人類行為的社會生活基礎、內在驅力和發展規律;第二部分主要闡述多種性格持徵的發展過程和表現形式、社會對個體性格特徵的調節作用。

縱觀此書,基於個人淺薄的見解,我覺得阿德勒對於闡述一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一個人這個問題上,不僅強調了自身的原因,也更加強調了社會的原因。

1.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

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

① 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

阿德勒認為,人有一種深藏於基因中的自卑,即便是嬰兒,他初到這個世界,他便能發現自己是極為軟弱而無能的,他的四周充滿著比他強大的成人,這是自卑感首先的來源。更何況發展了完整思想和七情六慾的成年人,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跟其他人比較,如此一來,自卑便產生了。

另外,阿德勒這種理論和思想的形成根植於童年時代的經歷。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他雖然從小生活安逸,父慈母愛,但是優渥的家庭條件並未給他的童年帶來快樂。因為他自小便患有軟骨病,身體行動不便,直到4歲了才學會磕磕絆絆的走路;5歲又患上嚴重的肺炎。他不僅曾親眼目睹了重病纏身的3歲弟弟去世,他自己還遭遇過兩次差點喪命的車禍。這些遭遇讓年幼的阿德勒夢想長大做一個醫生,救死扶傷,拯救生命。

阿德勒的父母共生養了6個孩子,阿德勒排行第二。哥哥長相英俊,頭腦發達,頗具經商頭腦,深厚父母喜愛。而阿德勒自己年幼多病,長相一般,內心裡始終覺得自己比不過哥哥,長期生活在哥哥的光環的陰影之下。

這些經歷對他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他後來提出克服自卑、追求優越的觀點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

1899年,已成為醫生的阿德勒在維也納布雷特公園附近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為中下層社會人群提供心理諮詢和治療服務。他發現,這些人雖然在身體上帶有缺陷,卻也在不斷地尋求超越。這給了他思想極大的啟發。

這些人生經歷都給了阿德勒提煉思想、整合理論的現實基礎。阿德勒堅持自卑感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在他看來人生本來並不是完整無缺的,有缺陷(包括身體缺陷)就會產生自卑。

② 追求卓越,為了補償缺憾

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進的。沒有人能夠長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在阿德勒看來,人類雖然有自卑的原始基因,但它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是隱藏在個體背後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人類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人類精神上的壓力。

自卑感有著強大的力量,往不好的一方面看,自卑能摧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疾病;但往好的一方面看,它能夠使人發憤圖強,振作精神迎頭趕上,如此解決原始缺陷和追求優越之間的矛盾。

阿德勒本人就是很好的正面的例子。比如,阿德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維也納醫學院,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阿德勒實現兒時的夢想,如願成為一名醫生,做過眼科、全科和神經科醫生,而且最後還成為名垂青史的心理學家。

比如,如古希臘的德謨斯梯尼原先患有口吃,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竟成了希臘最有名的演說家;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痺症,雖然坐在輪椅裡,但對世界事物發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響。還比如,在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偉人,左丘失明而撰《國語》;孫子臏腳而成《兵法》;司馬遷宮刑而著《史記》。

而反面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也很多,比如那些犯罪的人們。阿德勒曾經對大量犯罪現象進行潛心研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罪犯的目標總是在追求屬於他私人的優越感,他們追求的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虛假而不切實際的優越目標,是沒有正視事實的目標。最極端的表現是:欺騙、搶劫、暴力、謀殺等等,即以侵犯他人、犧牲他人的方式來超越自卑感。

比如,種族主義者希特勒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他早年坎坷,幼時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想學習繪畫,但遭到父親的拒絕;後來他自己兩度考取藝術學院均以失敗告終;也曾一度流落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生活極其窘迫……據說,這段人生的經歷,讓他後來對權力有了病態的追求,亦成為他鼓吹發動世界第二次戰爭的誘因。

追求優越是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阿德勒認為,人都想要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出人頭地。這種為優越而進行的奮鬥是內在的,小到個體,大到人類,都因此而不斷進步。

但是,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的結果卻有兩重性。它既可以激勵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積極的成長,也會由於追求個人優越而忽視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尊情結」,使人變得缺乏社會興趣,妄自尊大起來。

總之,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即個體的行為模式起源於童年早期,自卑感是其行為的重要驅力。它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

2. 理解自己和環境 :社會和教育對個體的影響,超乎想像

《理解人性》中有很多關於個體和社會之間關係的內容充滿了智慧,特別是關於教育方面,讀下來感觸良多,受益匪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受到許多教育家、諮詢家、治療家的擁護。那麼阿德勒是如何走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道路上的?

1902年,因為阿德勒公開聲援弗洛伊德,受到他本人的邀請參加「星期三精神分析討論會」,故而這兩位心理學巨頭也曾親密無間在心理學和精神學層面上探討過、合作過。只是後來,阿德勒不贊同弗洛伊德強調的人的生物學本能說法,更加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於是彼此分道揚鑣。

從此,阿德勒全身心致力於發展、弘揚和實踐個體必理學思想,在個體心理學領域越走越深,也越走越遠。阿德勒從1922年到1930年,主持召開了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大會,在維也納建立了22所兒童指導中心,開辦個體也理學實驗學校。個體心理學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在《理解人性》這本書中,阿德勒詳細的闡述了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阿德勒認可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個體的生存都有三條重要的聯繫或要解決三個主要的問題,即職業問題、社會關係和性(戀愛與婚姻)。這三個問題相互關聯、糾纏,關係錯綜複雜,其中一個問題的妥善解決有助於另外兩個問題的解決。

他認為,社會和他人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個人良好的發展有賴於社會興趣發展的程度。而社會興趣是所有人的一種與他人友好、合作和共建完美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是通過學習而發展起來的。故而,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

艾利斯指出:「阿德勒不僅是一位在其全盛時期傑出的治療師,還是一位世界範圍內傑出的社會教育者。」阿德勒終身都關注教育問題,而且他最為關心的還是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是畢生致力於把個體心理學應用於兒童教育實踐。

他早期在醫學報刊上撰寫一系列文章,提倡醫生要作為教育者,和教師、父母一起幫助兒童。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這本書就涉及到了兒童從出生到青春期的成長過程中,學校、家庭及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會對其心靈成長造成的影響,他還特別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① 家庭教育

阿德勒慨嘆說,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也不是稱職的教師。於是孩子被迫接受著錯誤的觀念,其結果或者可能導致孩子不健康的自卑情結,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對社會和他人極端冷漠、仇視,或者導致孩子長大後成為缺乏社會興趣、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阿德勒大聲疾呼,要加強孩子的早期教育,從增強兒童的社會興趣來進行教育,使他們獲得正確的生活意義。比如,努力營造完滿的夫妻婚姻生活,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安全感,運用遊戲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等等,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② 學校教育

阿德勒認為,如果學校的職能不被濫用,那麼學校的教育也是絕對可以起到將人改變的作用。前提是不能把權威強加到孩子身上,否則會對兒童的心靈發展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權威萬萬不可以依靠強制手段來確立,它一定要建立在社會感的基礎上。學校務必應該成為一個適於心靈健康發展的場所,如此,才算一個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好學校。

③ 重視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合作

阿德勒曾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係,他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是家庭教育情況的一個測試場,意思就是孩子在學校表現出的種種問題都是家庭教育問題的投射。

所以,孩子的性格品性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家庭教育,學校的任務則是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糾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讓每一個孩子經過適合正確的教育成為人格健全的優秀人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必要補充,學校與家庭教育應該合作共育,讓孩子這顆小樹苗筆直健康的成長。

總而言之,《理解人性》這本書主要闡述了以下理念:人的心靈是一種具備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遺傳性物質,其發展完全由社會影響決定。

通俗點講,就是以期幫助普通大眾正確認識並處理他所面臨的日常關係——不單包括,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除此之外,這本書對人的性格進行了科學的剖析,教會個體去識別他自己的錯誤,指出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並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

閱讀這本書,我們就像與一位睿智的長者談心,談論的都是於人於己密切相關的問題,讓人心靈受到滌蕩;而且我們還能從這本書中掌握和運用關於人性的科學,獲得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相關焦點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理解人性》書名簡單直白,人類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不管到哪裡我們都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因此人性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很多人花一輩子去慢慢理解。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理解人性》:避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人,獨立的個體,終其一生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殊不知決定自己命運的是人類的精神。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探討有關「人性」的話題,可大部分時候對於人性的闡述卻不夠清晰明了。人性不可被禁錮,經不起試探和考驗。行走於世間眾多心理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理解人性的奧秘,如何把控人性帶來的一切,了解人性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剖析的過程。當然在研究人性的過程裡,最著名的學者莫過於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他們三人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對於弗洛伊德、榮格再此不做過多的闡述。
  • 分享讀書《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心理學領域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他憑一己之力開創了「個體心理學」這一新流派,並與另兩位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和榮格被人們並成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著有《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學的時間與理論》等。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理解人性》:你對權力的渴望越強烈,你的社會感就越低
    令人意外得是近年來阿德勒心理學隱隱有燎原之勢,不少文章或隱晦或直接地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內容——同樣是以大眾容易理解卻有所歪曲的形式——讓人想感嘆真是風水輪流轉,就像《資本論》在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上的銷量能於2016年出人意料地大漲一樣。
  • 心理學漫畫:「人性」的表象與本質
    「人性」漫畫,你敢看嗎?外表往往與本質不符,世人卻被表面裝飾所欺騙!有一句話講的格外傳神:我知道人是經不起刻意的考驗的,但是這不代表人就經不起考驗.。其實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這裡,有些人的確經得住考驗。由於考驗方的動機中的齷齪本質,其實最先落入人性地獄的,其實是你自己。考驗這件事情,只有處在困境中時 被觸發才有一個積極意義。刻意的考驗,其實說穿了就是基於對對方的猜忌和不信任,從而產生的欺騙行為。我始終堅信這樣一句話,「永遠不能用錯誤的方式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即便你內心懷有如何的熱血和正義。」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被老師建議當一名鞋匠
    此時弗洛伊德了解到此事,阿德勒如此支持,也欣賞阿德勒的見識,後來就再一次成立的星期三精神分析協會,一起探討精神分析學說。--叄--當然後期,他們由於意見分歧分道揚鑣,阿德勒被逐出師門,但阿德勒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個體心理學派,也寫了好多書籍,比如《自卑與超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生活的科學》等心理學著作,影響後代百年,《人性的弱點》作者戴爾·卡耐基和《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 作者史蒂芬
  • 初步涉獵| 阿德勒心理學值得研究探討
    心理學三大巨頭:弗洛伊德、榮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其中阿德勒是「另一種哲學」的創立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希臘哲學一脈相承,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個體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感謝大家喜歡小編的文章,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也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一下,往後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學習心理學,探索更多關於人類心理的奧秘)前面小編介紹過弗洛伊德、榮格這兩位心理學家,現在小編和大家介紹一下與他們兩位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人之一的阿德勒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2.晚期動力理論後來,阿德勒將強調的重點從生物學意義上的生理自卑轉移到心理的自卑感。他發現自卑感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並力求完善。追求優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 知識 | 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
    從1911年到1914年,他鞏固了自己的學派,他稱之為「個體心理學」。到了20世紀20年代時,阿德勒已經闡明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其實際應用已經在造福於各行各業的人們。他作為精神病學家,尤其是兒童問題專家,受到了高度評價。直到他於1937年逝世前,他仍在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理論。不斷擴大其專業影響。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8692-9定價:39.80內容簡介《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全書立足於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兩個問句來試問一下你:這兩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如果你硬持著肯定或否定的態度,那我只能說那是你的個人看法和偏見而已。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開始分享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解生命》。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阿德勒勇氣之書《人,做得到任何事》出版
    推薦語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自卑與超越》姊妹篇,更適合普通人閱讀,更具指導意義。阿德勒勇氣之書,送給焦慮迷茫中對自己仍有期待的你。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症問題》《理解人性》等。譯者簡介吳書榆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經濟學碩士。曾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有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這部阿德勒所著的《超越自卑》看上去較為通俗易懂,讓人感覺不像是一本專門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有些觀點是比較有趣而又不無道理的。例如,阿德勒認為:「在生命的最初四五年間,個人一般會開始構造心靈的整體性,並在他的肉體和心靈間建立起關係。」這個論調是他反覆強調的。
  • 關於人生的意義,阿德勒總結了10句話,讀懂者人生開掛!
    阿德勒是哲學詩畫特別喜歡的一位奧地利作家,嚴格來說,其實是一位精神病理分析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一位了解人性與心理的現代哲學家。他的著作不僅幫助全球億萬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了人生困境,讓他們的心智逐漸的走向健康與完善,而且受到了馬斯洛、墨菲、杜安·舒爾茨等現代心理學大師們的強烈關注和廣泛推薦。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人性洞察》等書都很好的證明了一點,即他是完全可以配得上人們對他的稱謂的。
  • 阿德勒: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阿德勒: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2020-10-30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