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

2021-01-08 光明網

薩特和波伏娃(右一)

6月21日,是法國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薩特的百年誕辰。18日,英國《衛報》以一篇題為《左岸思想界井水乾涸》的文章來懷念這位存在

主義大師,文章寫道:「這一周,巴黎的遊客會因是去『雙偶』還是去『花神』喝上一杯價格昂貴的咖啡而犯難(這兩家咖啡館都是薩特生前經常光顧之地),而巴黎人則會在薩特百年誕辰之際平添了一絲憂慮:這個國家在薩特之後已經沒有真正的思想家了。」

好在,6月21日這一天,學校裡又開始討論起薩特的哲學,報刊上滿是他豐富的一生,他的書信和照片又開始展出―――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一天,也沒有忘記這位拒領諾貝爾文學獎、與波伏娃建立契約式愛情、同情共產主義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鍥而不捨的文學家

薩特幼年喪父,他的外祖父是位語言教師,在薩特的教育上花費了很多精力,他不俗的文學品位深深地影響了薩特。

從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薩特成為一所中學的哲學教員。薩特與其他教員不同,他雖長相奇醜,但談吐幽默,為人自然親切,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很快就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熱愛。

儘管薩特的外祖父早就警告過他寫作是一個非常不可靠的職業,但薩特還是由衷地熱愛寫作,並在離開大學後急欲成為一名作家。他的前兩本小說《挫敗》和《真理的傳說》均被拒絕出版,薩特的興趣便又轉向了哲學。

他勤奮地工作著,常常是上午讀胡塞爾的哲學著作,晚上著手寫小說。1936年,他將一部名為《憂鬱症》的哲理小說交給了著名出版商伽利瑪。小說以主人公羅根丁的日記形式寫成,這位30歲的知識分子一方面飽受周期性發作的噁心的折磨,這使他真切地意識到物質世界獨立的實在性,一方面又對自身生活的偶然性和虛無意義深感苦惱。

但這本書再次被拒絕出版。自信的薩特震怒了。萬幸的是,在兩個朋友的引見下,薩特見到了伽利瑪,後者表示他唯一反對的是書名,並建議將書名改為《噁心》。1938年,《噁心》出版了,它被認為是薩特所有小說中哲學內涵最為豐富的一本。

雖然薩特仍在一所中學教書,但他的作品越來越多,並廣為流傳,他已被公認為法國文學界的新星,終於成就了他成為一名作家的夢想。薩特一生還寫了許多劇本,其中《蒼蠅》是二戰期間通過古代神話傳說傳遞抵抗的信息,而他撰寫並參與演出的《死無葬身之地》更是風靡一時。存在主義哲學家據薩特終生的情侶波伏娃回憶,1933年,薩特28歲時,研究存在主義現象學的雷蒙・阿隆對薩特說:「小兄弟,你如果是一個現象學家的話,就可以對一杯雞尾酒大做文章,從中弄出一些哲學來。」薩特聞言激動得臉色蒼白,因為「依據自己對事物的接觸與感覺來認識事物並從中弄出哲學來」正是薩特夢寐以求的目的,他決定步阿隆的後塵,赴柏林專攻存在主義,從此開闢了他的哲學之路。

二戰爆發後,薩特應徵入伍,但在35歲生日那天早上,他被德國士兵俘虜了。從被關押期間,他便開始了構思與寫作。9個月後,他獲得了釋放,回到被納粹佔領的巴黎,並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一部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

在這部書中,薩特闡述了「人的存在是自由的」這一命題。無限的自由、無限的責任和虛假信念的徒勞是薩特後期著作最為重要的三個論點。

他的另一著作《辯證理性批判》則以人學辯證法為結構框架,以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構築出一門新的學科―――人學,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薩特的哲學著作雖然充滿了術語,但他的思想可以變成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應用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而且他的哲學思想廣泛地蘊含在他的小說、戲劇以及傳記作品中,這使得他的學說更加深入人心,也為他贏得了能夠和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大師比肩的地位。

    積極的政治活動家

上世紀50年代初,薩特成為法共的堅定支持者。1952年,國家議會中的共產黨領袖雅克・杜克洛被捕以及共產黨人罷工失敗,使得薩特異常憤怒。他曾說道:「到底有多少大糞能填塞到資產階級的心臟裡」,「反共分子就是下賤的豬,我看不出他有什麼出路」;1956年,蘇聯派軍隊開進匈牙利,薩特激烈抨擊蘇聯的行徑,他認為當時的共產主義扭曲了馬克思主義,應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重新解讀;1958年,法國奪取了阿爾及利亞的控制權。1960年,薩特與其他120位持不同政見者籤署了一項宣言,支持阿爾及利亞的獨立,宣誓不服從國內政府的專制。他公開挑戰政府並沒有遭到警察逮捕,因為戴高樂說過「我們是不會逮捕伏爾泰的」,但卻遭到右翼的威脅。曾有6000多名老兵遊行時呼喊著「法國的阿爾及利亞」和「槍斃薩特」的口號,更有人在1962年向薩特的住處扔了一顆炸彈,將薩特與母親住了16年的公寓炸毀;1966年,薩特還參加了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髮起的「國際戰犯法庭」,在輿論上抗議美國對越南的戰爭罪行。

最讓薩特名聲大噪的是他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一事。1964年,薩特憑自傳體小說《詞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當天,薩特在餐館擬寫了一份拒授聲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駐法國使館宣讀。他說他一貫拒絕官方的榮譽,但他並不諱言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中,他更同情社會主義陣營,他認為諾貝爾文學獎存在著明顯的政治傾向性。

薩特對政治活動的熱愛不帶任何功利色彩,而是出自內心正義的召喚以及對弱者和大眾的同情。就在1980年薩特逝世之前,他還到愛麗舍宮去見總統,為無家可歸的越南船民的居留權而奔走。這也是為何他死後有五六萬市民自發為他送葬的原因。

    特立獨行的人

薩特是一個寫作非常勤奮的人,他從來不放鬆自己,工作時總是坐在硬椅子上,從不坐有扶手的安樂椅,也從不躺著看書。為了提高寫作速度,他還大量服用興奮劑。但他又不是一個書呆子,他的工作速度驚人,他總能找出時間旅行或度假,享受喝咖啡的樂趣並不停地演繹風流韻事。

薩特身材矮小,4歲時的感冒使他右眼幾近失明,肌肉的協調能力也喪失,後來他的臉上長了許多麻子,薩特把自己描繪成「癩蛤蟆」。他有意識地鍛鍊肌肉,學習拳擊,培養富有魅力的人格。由於擁有一副好嗓音、不俗的談吐以及豐富的學識和幽默感,他總能博取漂亮女人的青睞。

讓薩特更加出名的是他和另一位存在主義哲學家波伏娃的關係,他們是終生的伴侶和情人,但卻不受婚姻的束縛,他們達成默契,那就是不拒絕「偶然愛情」,還彼此開誠布公地分享這些愛情經歷。

薩特天生樂善好施,他似乎對於金錢沒有概念也沒有要求。戰後他收入頗豐,按說應屬於富人階層,但他住小公寓,沒有別墅和汽車,他將收入的六分之五都給了需要錢的人,他對金錢以及世俗的榮譽均是一種超然的態度。

薩特生前,人們稱頌他卓越的才華與富有正義感的人格,但也一直有人抨擊他的政治信仰,並在他的生活作風上大做文章。如今,法國人紀念薩特,更多的是對逝去時光的一種留戀和嚮往。在一篇紀念薩特的文章中一位受訪者說道:「我懷念薩特生活的那個時代,當時的法國只有兩張面孔,那就是戴高樂和薩特。」

如今在巴黎,上了年紀的人都不無感慨地懷念著當時那個人文薈萃的左岸,懷念著咖啡館裡咖啡飄香,煙霧升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年代。

相關焦點

  • 存在主義的大師,你不知道的薩特
    薩特生於1905年,從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薩特成為一所中學的哲學教員。薩特雖長相奇醜,但談吐幽默,為人自然親切,很快就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熱愛。薩特由衷地熱愛寫作,並在離開大學後急欲成為一名作家。他的前兩本小說《挫敗》和《真理的傳說》均被拒絕出版,薩特的興趣便又轉向了哲學。1938年,他的小說《噁心》出版了,它被認為是薩特所有小說中哲學內涵最為豐富的一本。
  •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
    大學時候上哲學課,最喜歡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精髓就是——存在,就意味著合理。只要你做過的事,就會導致一定的後果,而導致的後果你只能接受它,因為這已經是事實的結果了,如果想尋找改變,你只能自己努力。
  • 薩特與存在主義戲劇
    薩特與存在主義戲劇 2016年12月27日 11:12 來源:《戲劇藝術》 作者:劉明厚 字號 內容摘要:薩特偏重於用「三一律」結構方式寫戲,以集中表現戲劇性危機。
  • 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薩特和海德格爾都在談論「存在」,海德格爾把「存在」視為「此在」的一種「無蔽」狀態,也即人的一種「敞開」狀態。這種狀態是有意義的真理狀態。而同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薩特的「存在」與海德格爾略有不同,薩特在談論「存在」的時候更多地強調「超越」和「自由」,也即人的一種虛無狀態。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這一論斷是一種人道主義。
  • 存在主義思想的導師——薩特
    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一歲多時去世。於是,母親帶著薩特寄居在外祖父家中。由於從未體驗過父親的威嚴,也沒有人真正地管教過小薩特,因此在他的意識裡也就沒有要服從誰的概念。這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薩特「我行我素」的性格,而且這種性格也對他的哲學思想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 文學家裡面的哲學家,哲學家裡面的文學家——存在主義大師
    薩特對,這次我要講的是存在主義文學手法,存在主義文學手法,多半都會被認為是哲學類型,像什麼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我這次要講的就有存在主義文學手法作者就有薩特,說到薩特這個人物,幹什麼都是風雲人物,不過我這裡主要講講他的文學作品。
  •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
    薩特(1905—1980年)薩特(1905—1980年),全名讓-保羅·薩特,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倡導者之一,20世紀世界思想發展史上一個裡程碑式的、文學界的首要人物。
  • 厭棄媚俗、自由獨立,薩特的處世哲學: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01 薩特的人學思想發展軌跡要理解這一觀點,需要先理解薩特人學思想的發展軌跡。這一軌跡可分為前期的「絕對自由論」時期(1928一1939)和後期的「相對自由論」時期(1939一1950)。薩特的文學道路,是從鑽研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辨、建立存在主義的人學體系開始的。
  •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主義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為什麼一個哲學家,能夠受到明星般的擁戴,當然這有很多時代因素,比如經過二戰洗禮後西方世界精神急需拯救,但不可否認的是,薩特用一種更加通俗的方式,將一種更加實用的哲學推薦給了大眾。讓諸多迷茫於生活選擇題中的戰後一代青年,仿佛找到了人生明燈。那麼薩特所堅持的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對當今世界的我們,又有何意義?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文丨薩特>- 導讀 -1946年,薩特在巴黎發表了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基本精神,對當時人們對存在主義的種種指責進行了反駁。是一篇了解薩特思想的入門級文獻。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來自官方的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 薩特近在咫尺:存在主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存基礎?
    他們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和她的男朋友保羅·薩特,以及薩特在巴黎高師的研究生同學雷蒙·阿隆,他正在向這對哲學家情侶介紹胡塞爾的現象學:「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雷蒙·阿隆說。薩特在四十年後的採訪中回顧這個時刻說,「我好像當頭挨了一棒」。而波伏娃的回憶是:薩特衝到最近的書店說,「給我這裡所有論現象學的書,現在就要!」
  • 《存在主義咖啡館》:追溯生活
    這是一部存在主義的入門以及奠定對這一思想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作,書裡充滿了熠熠生輝的名字,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胡塞爾、克爾凱郭爾……這本書通過對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的描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群星閃耀、思想迸發、滿懷熱會熱情與責任心的黃金年代,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書中寫到薩特當年演講,參加的學生眾多,擠到根本靠近不了售票的桌子最後只能無票進入,以及最後寫到薩特的葬禮無數的人街頭送行
  • 薩特的存在主義自由觀:人的自由選擇無法逃避
    存在主義又被稱之為生存主義,其最早的創始人是哲學家海德格爾,而存在主義其產生巨大影響是在薩特的時期,薩特的自由思想在其哲學當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但也產生了一些相關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本文中試圖將薩特的自由觀的內涵和更為重要的外延等方面進行分析。在中世紀時期,認為人的本質是作為宗教方面的存在,因而據此才出現了人。
  • 他的書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存在主義不是一種論證嚴密的哲學,但是它的觀點對人、特別是對個人獨立的意義重大。存在主義理論的不嚴謹、不穩定,導致其倡導者的言行前後不一。因此,存在主義經常為人詬病也就不足為奇。      最能體現存在主義價值的論述,就在於「存在主義,是一種使人生成為可能的學說;這種學說還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動既包含客觀環境,又包含人的主觀性在內。」
  • 紀念薩特逝世40周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薩特文集
    此番推出的「薩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為小說卷、戲劇卷和文論卷,是對普通讀者非常友好的「經典集結」之作。小說卷《牆》收入薩特的成名作《牆》《噁心》,以及被認為代表其最高藝術成就的《文字生涯》。戲劇卷《死無葬身之地》收入薩特最具代表性的兩部戲劇《隔離審訊》和《死無葬身之地》。文論卷《什麼是文學?》收薩特的重要文論《什麼是文學?》
  • 遠去的薩特:存在與虛無
    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薩特逝世。幾天以後,5萬人聚集到巴黎參加他的葬禮,伴隨著儀式的結束,一個存在主義的黃金時代也畫上了句號。《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較系統地闡明了作者有關文學的屬性、寫作的目的,為誰寫作等重大問題的觀點。2文學與哲學成就齊肩  薩特不僅是二十世紀法國聲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學家、小說家和戲劇家,也是有創見的文藝理論家,他針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提出了幹預現實生活的「介入文學」理論。
  •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人們僅僅把她看做是薩特的門徒或隨從者,或者有的學者甚至把她直接稱為「偉大的女薩特」「薩特的明星學生」。
  • 薩特逝世四十周年 董強在線解讀薩特的文學與哲學
    董強教授的講座圍繞著薩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大師,他的文學成就如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薩特生於1905年,1980年去世,他在整個二十世紀,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觸及到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實踐、記錄等等,使得他成為無處不在的一個人,而且薩特也影響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董強在講座開始時說到。
  • ...持續定義自己」|紀念薩特逝世4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薩特文集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逝世。幾天以後,五萬人群聚集到巴黎參加他的葬禮,伴隨著儀式的結束,一個存在主義的黃金時代也畫上了句號。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1945年10月29日,薩特在巴黎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第二年,演講稿整理成文於法國出版。1961年3月,國內期刊《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刊載由林同濟翻譯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這篇譯文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節選,這也是這篇講稿第一次直接地被譯介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