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思想的導師——薩特

2020-12-04 逆襲的笨笨哥

薩特出生於巴黎,父親是海軍軍官,在他一歲多時去世。於是,母親帶著薩特寄居在外祖父家中。由於從未體驗過父親的威嚴,也沒有人真正地管教過小薩特,因此在他的意識裡也就沒有要服從誰的概念。這樣的家庭環境造就了薩特「我行我素」的性格,而且這種性格也對他的哲學思想形成有一定的影響。

薩特較一般的孩子早熟、敏感。他很少與其他孩子交往,所以內心常有一種「多餘」的孤獨感,為此他希望能證明自己書籍。外祖父是存在的意義。他在童年時只有一個朋友位語言學教授,家中擁有大量藏書,這樣他從書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並且養成了喜歡閱讀的好習慣。1915年上中學後,薩特開始接觸叔本華、尼採、柏格森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思想對薩特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哲學外,薩特對文學同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不但令薩特入迷,而且作品獨具特色的個人化視角和寫作方式對薩特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24年,薩特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法國著名學府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畢業後他於1931年來到法國西部的阿弗爾中學任教,走上開創新哲學的道路。1933年,他的同學阿隆從德國法蘭西學院回來,向他介紹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從此以後,現象學與薩特的研究意向一拍即合,為他打開了一條進行現實主義哲學探索的道路,並提供了一種現實主義的理論研究方法。同年,他隻身赴德國柏林的法蘭西學院。在那裡,除了系統研究舍勒、雅斯貝爾斯的著述外,他的主攻方向就是胡塞爾的現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

1939年,薩特應徵入伍,翌年被德軍俘虜。九個月的集中營生活,為薩特豐富其哲學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惡劣條件下的群居生活時常襲來的孤獨感,種種體驗,經薩特的分析成為了他哲學中的重要思想。有趣的是,薩特在集中營期間,與伴行的懺悔神父們成了好朋友,他經常給神父們講海德格爾的思想。那些神父們,本應聽薩特的懺悔,現在卻成了「向薩特懺悔」了。1941年,薩特利用偽造的假證明獲得了釋放。回到巴黎後,他與梅洛龐蒂、波伏瓦等成立了左翼知識分子為主的反戰組織「社會主義和自由」,積極地投入到反法西斯的鬥爭中。

1945年戰爭結束後,薩特與他的「死黨」們常去咖啡館聚會,並與他們一起創辦了存在主義的主要論壇《現代》雜誌至此,存在主義哲學在法國正式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薩特一改從前對政治漠然的態度,積極反戰。他強烈地意識到需要「介入」到現實中去,也就是不但要用一種新的哲學解釋這個世界,而且還要在現實中去實踐這種哲學思想。到20世紀50年代,他幾平完全放棄了小說和戲劇創作,集中主要精力進行論戰和政治鬥爭。薩特支持阿爾及利亞和以色列的獨立鬥爭,譴責蘇聯入侵匈牙利和美國入侵越南,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以及其他許多非正義行動。1968年5月,巴黎曾發生震驚世界的「五月風暴」次大學生反抗政府的運動。

薩特與一大批知識分子站在了學生邊,並擔任了當時「極左派」報紙《人民事業》和《解放》的主編。薩特的立場也非常鮮明,明確支持學生運動。薩特認為,「五月風暴」中的學生運動不再是一種個體的自由,而是體現了《辯證理性批判》中的「融合集團」範圍內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講,巴黎學生的鬥爭實踐了《證理性批判》的某些觀點。也正因為如此,學生的鬥爭オ得到薩特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
    大學時候上哲學課,最喜歡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精髓就是——存在,就意味著合理。只要你做過的事,就會導致一定的後果,而導致的後果你只能接受它,因為這已經是事實的結果了,如果想尋找改變,你只能自己努力。
  • 從現象學到存在主義 一幅沒有終點的思想路線圖
    那時我們尚未見過,更未讀過薩特的著作,卻津津樂道於社會上流行的所謂薩特「名言」,像「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的走投無路的悲劇性」等。雖然只是隻言片語,卻有力地衝擊著我們固有的思想觀念。對於經歷了長達十年思想禁錮的青年人來說,這些思想直接促成了一代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促使我輩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 薩特與存在主義戲劇
    薩特與存在主義戲劇 2016年12月27日 11:12 來源:《戲劇藝術》 作者:劉明厚 字號 內容摘要:薩特偏重於用「三一律」結構方式寫戲,以集中表現戲劇性危機。
  • 厭棄媚俗、自由獨立,薩特的處世哲學: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作為存在主義哲學與存在主義文學的「雙料大哥」,薩特於1945年10月28日在《現代》雜誌俱樂部作了一次以《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為題的著名演講,後經文學加工,於1946年以同名出版。「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體現的是薩特的人學思想,他為何會提出這一觀點?又如何去理解呢?
  • 特立獨行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
    18日,英國《衛報》以一篇題為《左岸思想界井水乾涸》的文章來懷念這位存在主義大師,文章寫道:「這一周,巴黎的遊客會因是去『雙偶』還是去『花神』喝上一杯價格昂貴的咖啡而犯難(這兩家咖啡館都是薩特生前經常光顧之地),而巴黎人則會在薩特百年誕辰之際平添了一絲憂慮:這個國家在薩特之後已經沒有真正的思想家了。」
  • 《存在主義咖啡館》:追溯生活
    這是一部存在主義的入門以及奠定對這一思想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作,書裡充滿了熠熠生輝的名字,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胡塞爾、克爾凱郭爾……這本書通過對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的描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群星閃耀、思想迸發、滿懷熱會熱情與責任心的黃金年代,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書中寫到薩特當年演講,參加的學生眾多,擠到根本靠近不了售票的桌子最後只能無票進入,以及最後寫到薩特的葬禮無數的人街頭送行
  • 存在主義的大師,你不知道的薩特
    薩特生於1905年,從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薩特成為一所中學的哲學教員。薩特雖長相奇醜,但談吐幽默,為人自然親切,很快就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熱愛。薩特由衷地熱愛寫作,並在離開大學後急欲成為一名作家。他的前兩本小說《挫敗》和《真理的傳說》均被拒絕出版,薩特的興趣便又轉向了哲學。1938年,他的小說《噁心》出版了,它被認為是薩特所有小說中哲學內涵最為豐富的一本。
  • 薩特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薩特和海德格爾都在談論「存在」,海德格爾把「存在」視為「此在」的一種「無蔽」狀態,也即人的一種「敞開」狀態。這種狀態是有意義的真理狀態。而同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薩特的「存在」與海德格爾略有不同,薩特在談論「存在」的時候更多地強調「超越」和「自由」,也即人的一種虛無狀態。薩特說的存在先於本質。這一論斷是一種人道主義。
  • 存在主義的哲學的思想淵源
    但是,存在主義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還必須藉助以前歐美哲學思想的發展成果。存在主義並不是與歐洲哲學史無關的「哲學怪物」。它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繼承和綜合了齊克果、胡塞爾的現象論,尼採的唯意志論,康德和笛卡爾的二元論,和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思想遺產。
  • 薩特近在咫尺:存在主義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存基礎?
    他們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和她的男朋友保羅·薩特,以及薩特在巴黎高師的研究生同學雷蒙·阿隆,他正在向這對哲學家情侶介紹胡塞爾的現象學:「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雷蒙·阿隆說。薩特在四十年後的採訪中回顧這個時刻說,「我好像當頭挨了一棒」。而波伏娃的回憶是:薩特衝到最近的書店說,「給我這裡所有論現象學的書,現在就要!」
  • 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 導讀 -1946年,薩特在巴黎發表了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基本精神,對當時人們對存在主義的種種指責進行了反駁。是一篇了解薩特思想的入門級文獻。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會主義最積極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絕接受任何來自官方的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在戰後的歷次鬥爭中都站在正義的一邊,對各種被剝奪權利者表示同情,反對冷戰。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主義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為什麼一個哲學家,能夠受到明星般的擁戴,當然這有很多時代因素,比如經過二戰洗禮後西方世界精神急需拯救,但不可否認的是,薩特用一種更加通俗的方式,將一種更加實用的哲學推薦給了大眾。讓諸多迷茫於生活選擇題中的戰後一代青年,仿佛找到了人生明燈。那麼薩特所堅持的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對當今世界的我們,又有何意義?
  • 薩特的存在主義自由觀:人的自由選擇無法逃避
    引:關於自由的永恆追求對於自由的思想,在哲學史上有許多的哲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亞里斯多德就認為,自由是出於自願的行為選擇。康德認為,自由是人的自由,意志上的自律就成為其自由觀的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在黑格爾那裡,認為自由是與必然直接聯繫,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
  • 基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
    薩特自由觀的「存在先於本質」薩特是西方現代著名哲學家,法國存在主義的傑出代表。在哲學史上,薩特的哲學通常被稱為自由主義哲學。在整個薩特哲學體系中,人的存在與自由個體的存在是薩特哲學最重要的主題,事實上薩特的自由主義哲學顯然不同於他之前的人道主義哲學,他不是從抽象的人文主義中主張人的存在和目的,而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的價值。薩特自由源於責任限度的哲學思想,形成於存在主義的基礎上。薩特自由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存在先於本質」。
  • 薩特VS加繆:巨匠的思想戰爭
    這本書重點講述了兩位經歷相似的法國思想家,是如何為馬克思主義而爭執不休的故事,給讀者帶去了其他哲學初級讀本中少有的輕鬆感。    我們評判一個人時,首先考察的是他的內心還是外表?
  • 不輸薩特的存在主義女哲學家——波伏娃!
    波伏娃,全名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國哲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之一,薩特的戀人,她的代表作《第二性》奠定了她作為女性主義思想的地位。但是在西方哲學界,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身份,長期沒有得到肯定和承認。人們僅僅把她看做是薩特的門徒或隨從者,或者有的學者甚至把她直接稱為「偉大的女薩特」「薩特的明星學生」。
  • 《存在主義咖啡館》文明將亡時,就沿存在主義溯源而上
    存在主義與獨木橋上戰戰兢兢的人類文明了解了存在主義後,才發覺我們的社會乃至我們自身的問題,都可以從這個思想中找到啟發所在。任何一個不想庸碌,想要去探究我們自身,探究我們生活環境的人都應該去了解這個思想,也許剛開始有些枯燥難懂,但是,人提高自己的方式就是要推進自己進入從未踏足之地,進入更加豐富的思想匯聚之地,品嘗前人累積的累累碩果,直到自己也能留下思想的種子。
  • 一張圖了解存在主義
    公認的現代存在主義開創者是克爾凱郭爾,他的存在主義哲學開始於對黑格爾早期思想批判,並隨著黑格爾的思想體系漸趨龐大和國家理論對社會公民的捆綁而尖銳,它具有早期非理性主義者的思考特質,時刻關注個體,這源於他自己的人生體驗,更是出自他對基督教虔誠的反思。
  • 我們比想像中更愛自由,也更需要存在主義
    本書結合歷史、傳記與哲學思想,精彩回溯了存在主義哲學家們的鬥爭、愛情、反抗與背叛。上世紀80年代初,有幾位西方思想家特別受到大家的追捧,其中有尼採、弗洛伊德和薩特。那時我們尚未見過,更未讀過薩特的著作,卻津津樂道於社會上流行的所謂薩特「名言」,像「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存在先於本質」、「人的存在的走投無路的悲劇性」等。雖然只是隻言片語,卻有力地衝擊著我們固有的思想觀念。
  • 探尋存在主義在中國的「存在」軌跡
    代表人物薩特、加繆和波伏瓦,在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念分崩離析,普遍發生「生存」危機的年代,通過小說和戲劇的形式,廣為張揚了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給生活在「噁心」和「荒誕」的世界中迷惘困頓的人們,「選擇」了一條「使人生成為可能」的「自由之路」。法國存在主義在60年代走向式微前,曾持續在本土掀起狂瀾,廣泛地影響了後來的歐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