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現存完整的清代建築——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2020-12-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作為一直延續至今,且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錦州天后宮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承載者,也是南北方貿易交流的見證者。除錦州外,遼寧省內的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也都存有清朝時建造的天后宮。這些分布各地的建築,反映著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與熱鬧。

  這,至今是個謎。

  雖然樹齡已超百年,但這兩棵枝葉繁茂的丁香樹到底栽種於哪一年、由誰栽種,史料中沒有記載,也沒人說得清。

  但這並不妨礙每年4月下旬滿院盈香,遊人紛至沓來。穿過山門,跨過二門,古樸院落內,遊人如織。錦州天后宮,這座近300年的古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

  錦州天后宮也被當地人稱為娘娘宮、媽祖廟,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它是目前遼寧省保存完好的清代天后宮。

  媽祖,原本是北宋時期福建湄洲島的一名漁家女兒,因善良、勇敢和見義勇為,最後演化成了漁民、船工等共同信奉的海上神祇,媽祖文化也隨之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講,錦州天后宮作為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坐標,折射出在清朝時遼寧與南方地區之間海上貿易的昌隆與興盛。

  「五龍戲珠」浮雕屬藝術精品

  錦州天后宮這座二進院落,其實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廣濟寺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它的西側是錦州市博物館;它的東側,依次是大廣濟寺和昭忠祠。天后宮、大廣濟寺、昭忠祠聚集一處的院落之間沒有圍牆阻隔,相互連通。站在天后宮院落內,被當地人稱為「古塔」的錦州大廣濟寺塔巍峨聳立,即在眼前。

  據史料記載,相傳在天后宮原址,曾有一座茅庵,供奉著當地百姓求雨、求安的「天河娘娘」。後來茅庵損毀,於是有人出資買下了這處舊址,並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造了天后宮。

  錦州天后宮在近300年的時間長河中,雖位置沒變,但其建築規模、院落格局多次變化。鼎盛時期,錦州天后宮的南側還有兩道轅門和一座戲樓。如今,這些建築蕩然無存,只留下了四合院式的二進院落。

  正殿位於院落中軸線上的最北端,是整座天后宮最雄偉的建築。拾級而上,臺階兩側的月臺望柱上,每一個頂端都蹲守著一隻小石獅子。這72隻小石獅子造型別致,憨態可掬,每一隻都與眾不同。學者分析,這些小石獅子的雕刻手法並不是來自錦州當地,而是源自福建、廣東一帶。

  與正殿大門正對的神龕上方,「五龍戲珠」的大塊木質浮雕繁複且華麗。浮雕中央,一顆金燦燦的珠子懸置中間,三條巨龍逐浪而動,紛紛張開大口,擺出了想要一口吞下明珠的姿勢。三條巨龍的兩側,各有一條巨龍扭動身軀,回首而望。整塊浮雕生動形象,技藝精湛,實屬精品。

  除了「五龍戲珠」的木質浮雕外,正殿內還曾懸置一艘製作精良、還原度較高的商船模型。這是當年祈禱者懸掛在上面的,以祈求媽祖保佑自己及商船出海平安。

  正殿能完整保存至今十分不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正殿多次改變使用功能。這座寬22米、進深約10米的正殿先後做過學校的臨時教室、部隊衛生所和紀念館陳列室等。這種情況下,正殿及其內飾能保留至今,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歷時36年才修建完成

  天后宮正殿東側的月臺上,一口保存完好的銅鐘懸掛在架子上。在這口聲音洪亮的銅鐘上,銘刻著鑄造時間——大清嘉慶十年。

  從乾隆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嘉慶一朝,大清開始由盛轉衰,但這並沒有阻止海上貿易的頻繁往來,錦州仍是海運的貿易節點,江蘇、福建等地商人仍通過海上通道往來於故鄉與錦州之間。

  這口銅鐘就是當時的江浙閩商人共同出資捐助的。就在眾商人捐助銅鐘的前一年,也就是嘉慶九年(1804年),天后宮再次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整座建築煥然一新。

  天后宮命途多舛。史料記載,雖然天后宮於清雍正三年正式奠基,但實際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正式竣工,也就是說,天后宮建設一共耗時36年。至於為何耗時如此之久,史料中並沒有相關文字記錄。

  後來,天后宮不斷擴建或重建,嘉慶年間的擴建經歷記錄於石碑上,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史料。

  就在眾商人出資捐贈那口銅鐘的4年後,天后宮很可能因一場火災而毀掉。據《重修大廣濟寺碑》記載,1809年,大廣濟寺被一場熊熊大火所吞噬。不過,僅與大廣濟寺一牆之隔的天后宮是否真的在那場大火中被毀、之後是否進行了重建,史料中並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相關文物可考。有學者認為,天后宮並沒有因為那次大火而受到影響,如今見到的天后宮,就是嘉慶九年那次擴建後的原貌。

  雖然天后宮是一座供奉媽祖的宗教場所,但從創建至今的幾百年裡,天后宮並沒有自己的僧人。清朝時,錦州當地有「八景八奇」之說,其中「一奇」是「有廟無僧」,這裡的「廟」指的就是天后宮。雖沒有自己的僧人,但天后宮並非棄管,而是由南方商人組成的「三江會館」對其進行日常管理,至於宗教祭祀等事宜,則由輪值管理大廣濟寺的僧人一併代為操持。

  高俊雄偉的古塔、氣勢恢宏的大廣濟寺,再加之別具風格的天后宮,聚集一處的這三大建築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清朝文人墨客與權貴官宦們參訪的對象。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著稱的「關東才子」王爾烈就曾為天后宮寫下「神佑三江」的書法作品。左寶貴、李鴻章等人也曾留下墨寶。遺憾的是,這些作品都毀於戰火,只在史料記錄中留下隻言片語。

  河海聯運,老城貿易興盛

  錦州海上貿易的起點遠不止修建天后宮的雍正年間。

  錦州海邊港口處曾出土過一方名為「義塚禁示碑」的石碑。石碑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當地政府豎立,是為了提示當地百姓,保護那些客死錦州的南方商人墓地。

  「義塚」位於錦州海邊,天后宮位於錦州老城區,錦州老城區距離海邊港口有20多公裡的路程。對於300多年前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商人來講,這20多公裡並不是一個短距離,既然如此,這些江浙閩商人為何要將天后宮建於老城區呢?

  這是因為錦州當時已經有了「海河聯運」。

  發端於遼寧境內的小凌河被錦州人視為母親河。這條河從上遊奔流而下,在穿過錦州老城區後,最終注入渤海。小凌河匯入渤海的這個入海口被稱為「東海口」,如今錦州港所在位置在清朝時被稱為「西海口」,這東、西兩個海口支撐起錦州當時在東北地區商港要地的地位。

  幾百年前的小凌河,水面寬廣,河水較深,從南方和山東、天津一帶駛過來的商船,大都在東海口由海入河,然後順著小凌河逆流而上,最終直抵錦州老城區。作為商貿重地,錦州老城區當年商賈雲集,十分熱鬧繁華,這些經海運從南方或天津、山東一帶運送過來的物資,為這座城市的繁榮錦上添花。

  討價還價過後,一路的驚濤駭浪與艱辛磨難變成了漸漸豐滿的錢袋,商人們笑逐顏開,他們渴望著財富,也渴求著下一次的平安與順利,於是,錦州天后宮拔地而起。

  其實,錦州只是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興盛的一個縮影。除錦州外,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都建有天后宮。這些承載著海運與海洋文化的廟宇,折射出遼寧在清朝時的海運昌隆。

  據載,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僅一海之隔的兩個地方,在清朝時海上運輸最為繁忙。晴天順風時,商用帆船隻需一天時間即可到達對岸。除膠東地區外,天津、浙江、福建甚至廣東等地的商船也都是當時遼寧各個港口的常客。

  從史料記載的寥寥數語中,我們即能感知當年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建一名叫林攀榮的商人和夥計共計33人裝滿紙貨,從福州啟程一路北上,長途跋涉後,最終停靠在錦州。在賣掉滿船紙貨後,林攀榮又在錦州裝滿瓜子等物品返回南方,一來一往,船不空載,財富不斷累加。林攀榮只是清朝駕船往來南北眾多商人中的一位,正因為有了像他這樣的商人,遼寧的海面上才有了「帆檣林立」「百貨叢生」的景象,清朝海運才得以繁榮發展。

  清朝時日益興盛的海上貿易打開了遼寧人的視野,關內以及南方地區更為多元的文化、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隨著海上貿易湧入遼寧,這對清朝前期遼寧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資料與採訪支持:《錦州通史》《錦州春秋紀事》《遼寧通史》及錦州市博物館古建築保護部主任張仲華。)

  記者手記

  SHOUJI

  開放讓人進步

  朱忠鶴

  儘管採訪已過去些時日,但錦州天后宮正殿上方懸掛的那塊「五龍戲珠」木質浮雕仍讓我念念不忘。它巧奪天工又栩栩如生,在大處著眼之時又不忘精雕細琢,真是一幅藝術精品。

  專家分析,這幅作品出自南方工匠之手。我深以為然。且不論媽祖及天后宮本就源自我國南方地區,僅就錦州天后宮內的雕刻和彩繪而言,其手法與風格明顯有別於當地工匠。

  錦州能擁有一件如此精巧的藝術作品完全拜「開放」所賜。如果當時錦州的主政者不肯接納南方商人,如果江浙閩商人沒有駕船北上出資修建天后宮,這幅佳作斷然不會出現在錦州。如若這樣,這對錦州的文化藝術而言,少了一份色彩;對眾多虔誠祈福者來說,則失去了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薰陶的機會。

  開放意味著「睜開眼睛看世界」,意味著交流,更意味著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歷史上,太多事例不斷驗證著「開放讓人進步」這句話的正確。僅就與天后宮相關的清朝對遼東地區的政策來講,清朝初期,皇帝大開「開放」之門,大量人口從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流入遼寧,這才迅速結束了清軍入關後,遼寧境內長時期「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衰敗之象,農業、經濟等才隨之得到發展。而乾隆時期在東北「封禁」,這一禁止開放的政策,不得民心,為民所棄,導致這一政策最終失敗。再後來,清朝閉關鎖國,獨坐井底,任世界日新月異,我自置開放於不顧,這才有了後來眾所周知的一系列恥辱事件。

相關焦點

  • 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本報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作為一直延續至今,且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錦州天后宮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承載者,也是南北方貿易交流的見證者。除錦州外,遼寧省內的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也都存有清朝時建造的天后宮。這些分布各地的建築,反映著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與熱鬧。
  • 臺灣媽祖聯誼會代表團參訪遼寧錦州天后宮
    臺灣媽祖聯誼會代表團參訪遼寧錦州天后宮 2014年06月05日 13:1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6月5日錦州消息 6月4日下午,臺灣媽祖聯誼會代表團,在遼寧錦州市副市長安錦香的陪同下,參訪了大陸沿海最北端媽祖廟——錦州天后宮。
  • 臺灣三尊媽祖分靈神像安放遼寧錦州天后宮
    臺灣三尊媽祖分靈神像安放遼寧錦州天后宮5) "← →"翻頁 8月20日,作為第十三屆遼寧臺灣周主體活動之一
  • 遼寧錦州這9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錦州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證明,自遠古以來,錦州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並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聯繫。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處。 現存建築保持著明清兩代的風格,在其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山門、神馬殿、鐘鼓樓、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內香殿、寢宮等。廟內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廟東有乾隆年間所建的「廣寧行宮」遺址。
  • 天后宮
    天后宮俗成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
  • 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天津天后宮擴建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的天津天后宮的歷史比天津城還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如今,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工程的進展,作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后宮也將進行新的擴建和改造。天后宮坐落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
  • 錦州城市歷史文化之魂:九大國家級文物古蹟
    錦州歷史上一直是遼寧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遼寧省重要的工業、港口城市,是遼寧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和遼西地區物資集散地及商貿中心,但其實錦州也是遼寧省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北鎮廟是全國五大鎮山中保存完整的鎮山廟。北鎮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09米。在其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石牌坊、山門、神馬殿、鐘鼓樓、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內香殿、寢宮等。廟內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通。1988年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深藏不露的泉州天后宮,藏明代建築和印度教浮雕,免費開放遊客不多
    泉州天后宮最早建於119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在宋元時期,因為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商貿港口之一,這時候的海上貿易極其繁盛。作為庇護海上安全的媽祖來說,每年春秋兩個季節都會舉辦熱鬧且隆重的「祈風」、「祭海」儀式,目的就是為了航海平安。到了明代的時候,泉州這裡復設市舶司,直通琉球,泉州天后宮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祈福之地。
  • 中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鯉城區天后路1號,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圖片來源:佑手愛天后宮又名媽祖,媽祖是我國海上的守護女神林默,其現存的建築群規模之大之美也是名列前茅的,觀之可以想像宋元時期泉州的海上貿易和運輸已經達到很繁盛的程度了。天后宮的山門很漂亮,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進入後,你會發現,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大殿壯觀,浮雕也顯得很漂亮,屋簷上的雕刻裝飾實在是美輪美奐。
  • 錦州 - 錦州--遼寧頻道
    [1]錦州是遼寧西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遼寧省 14座城市可按區域劃分為三個組團,一個是以大連為中心的遼東半島城市群,一個是以瀋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再一個就是以錦州為中心的遼寧西部城市群。京哈鐵路、瀋山鐵路、錦承鐵路和京哈高速公路、阜錦高速公路、丹錫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匯。通過錦州小嶺子機場中轉聯航可在一日內飛往全國各地。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從東向西,主要建築包括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7檁單簷廡殿頂,前接卷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 見證了蘇河灣的百年文化!魔都最後一座天后宮原址要「變身」!
    見證了蘇河灣的百年文化!魔都最後一座天后宮原址要「變身」!、木雕等建築構件原物,都可以在天后宮珍品展館近距離觀賞!這個滬上最後一座天后宮,過去是中國派外官員到滬後的驛站,解放後成了道觀,部分還改成醫院,見證了蘇河灣的百年文化。而慎餘裡建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極富海派風情,是上海近代商業藝術創作匯聚地,也是近代史上頗有名氣的石庫門集群。
  • 探尋青島地區的八座天后宮
    天后相傳姓林名默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宋代封為「夫人」,元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歷史上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分別是青島口、沙子口、滄口、女姑口、金口、板橋鎮與塔埠頭天后宮。眾多天後宮反映了明清時期青島一帶海上貿易繁榮的史實,保留到今天的天后宮有青島天后宮、即墨金口天后宮等。現在再增加一座韓家(郎君港)天后宮,就是八座天后宮了。
  • 遼寧錦州旅遊攻略
    錦州這個城市位於遼寧西部,南上北下的重要交通樞紐,交通非常便利,有想到錦州遊玩的朋友們可以選擇自駕,動車、火車、飛機!以個人對錦州的了解,今天給大家介紹來錦州遊玩必打卡的景點:1、遼瀋戰役紀念館,以遼瀋戰役軍事主題為切入點,以具有紀念性和標誌性的門、塔、館建築為主體,通過強化中軸線處理,使主體建築、紀念設施和景觀布局在風格上協調統一,形成一組完整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群體,成為集歷史研究、文化傳播、藝術博覽、旅遊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
  • 青島曾有七座天后宮 太平路天后宮差點被拆了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 ,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相傳姓林名默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宋代封為「夫人」,元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 ,曾有七座天后宮,分別是:青島口(太平路)、沙子口、滄口、女姑口、金口、板橋鎮與塔埠頭天后宮。眾多天後宮反映了明清時期青島一帶海上貿易繁榮的史實。
  • 天津:天后宮關帝殿一鏟挖出清代文物
    昨天下午,天后宮關帝殿原址復建現場,施工人員挖出一堆瓷器碎片,經考古人員鑑定,這些瓷器碎片為清代文物。專家估計,關帝殿下可能還埋藏著更有價值的文物。  本報記者16:50聞訊趕到現場,天后宮關帝殿原址施工現場上,幾個民工站在1米深的地基中正使用小鏟挖掘,看到有大塊的瓷器都會彎腰拾起,放在一旁乾淨的地面上,等待文物專家鑑定。
  • 遼寧最年輕的城市「葫蘆島」:曾歸錦州管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葫蘆島市原名錦西市,最初很長一段實際都歸屬錦州市管轄,在1989年升格為省轄市,走上獨立發展之路,可以說是遼寧最年輕的城市。而葫蘆島的「獨立」,對錦州無疑影響甚大,讓錦州失去了許多美景。錦州老八景之一的「虹螺晚照」被劃入葫蘆島轄區,同時遼西的優質沙灘也都划進了葫蘆島境內,如興城和綏中的東戴河,留給錦州的是靠近河道、海浪很小泥、礫石沙灘,據聞錦州海濱浴場的沙子都要外購。
  • 茶幫拜媽祖見證福州海絲樞紐文化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為鬥堂文化發源地 三坊七巷郎官巷中,靜靜坐落著一座紅牆黛瓦的天后宮,其與比鄰的綏安會館同為一體,為清朝綏安會館附屬建築,是福州舊城區內僅存的天后宮。該建築始建於元代,由建寧人出資修建,清代重修,佔地面積1470平方米。 昨日,記者來到郎官巷內天后宮。該建築坐南朝北,臨郎官巷開三個門,進入大門後,依次是前殿、正殿和後殿。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