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忠鶴
核心提示
作為一直延續至今,且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最北方的一座天后宮,錦州天后宮是中國海洋文化的承載者,也是南北方貿易交流的見證者。除錦州外,遼寧省內的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也都存有清朝時建造的天后宮。這些分布各地的建築,反映著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與熱鬧。
這,至今是個謎。
雖然樹齡已超百年,但這兩棵枝葉繁茂的丁香樹到底栽種於哪一年、由誰栽種,史料中沒有記載,也沒人說得清。
但這並不妨礙每年4月下旬滿院盈香,遊人紛至沓來。穿過山門,跨過二門,古樸院落內,遊人如織。錦州天后宮,這座近300年的古蹟,迎來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
錦州天后宮也被當地人稱為娘娘宮、媽祖廟,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它是目前遼寧省保存完好的清代天后宮。
媽祖,原本是北宋時期福建湄洲島的一名漁家女兒,因善良、勇敢和見義勇為,最後演化成了漁民、船工等共同信奉的海上神祇,媽祖文化也隨之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講,錦州天后宮作為一個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坐標,折射出在清朝時遼寧與南方地區之間海上貿易的昌隆與興盛。
「五龍戲珠」浮雕屬藝術精品
錦州天后宮這座二進院落,其實只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廣濟寺建築群中的一部分。它的西側是錦州市博物館;它的東側,依次是大廣濟寺和昭忠祠。天后宮、大廣濟寺、昭忠祠聚集一處的院落之間沒有圍牆阻隔,相互連通。站在天后宮院落內,被當地人稱為「古塔」的錦州大廣濟寺塔巍峨聳立,即在眼前。
據史料記載,相傳在天后宮原址,曾有一座茅庵,供奉著當地百姓求雨、求安的「天河娘娘」。後來茅庵損毀,於是有人出資買下了這處舊址,並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造了天后宮。
錦州天后宮在近300年的時間長河中,雖位置沒變,但其建築規模、院落格局多次變化。鼎盛時期,錦州天后宮的南側還有兩道轅門和一座戲樓。如今,這些建築蕩然無存,只留下了四合院式的二進院落。
正殿位於院落中軸線上的最北端,是整座天后宮最雄偉的建築。拾級而上,臺階兩側的月臺望柱上,每一個頂端都蹲守著一隻小石獅子。這72隻小石獅子造型別致,憨態可掬,每一隻都與眾不同。學者分析,這些小石獅子的雕刻手法並不是來自錦州當地,而是源自福建、廣東一帶。
與正殿大門正對的神龕上方,「五龍戲珠」的大塊木質浮雕繁複且華麗。浮雕中央,一顆金燦燦的珠子懸置中間,三條巨龍逐浪而動,紛紛張開大口,擺出了想要一口吞下明珠的姿勢。三條巨龍的兩側,各有一條巨龍扭動身軀,回首而望。整塊浮雕生動形象,技藝精湛,實屬精品。
除了「五龍戲珠」的木質浮雕外,正殿內還曾懸置一艘製作精良、還原度較高的商船模型。這是當年祈禱者懸掛在上面的,以祈求媽祖保佑自己及商船出海平安。
正殿能完整保存至今十分不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正殿多次改變使用功能。這座寬22米、進深約10米的正殿先後做過學校的臨時教室、部隊衛生所和紀念館陳列室等。這種情況下,正殿及其內飾能保留至今,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歷時36年才修建完成
天后宮正殿東側的月臺上,一口保存完好的銅鐘懸掛在架子上。在這口聲音洪亮的銅鐘上,銘刻著鑄造時間——大清嘉慶十年。
從乾隆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嘉慶一朝,大清開始由盛轉衰,但這並沒有阻止海上貿易的頻繁往來,錦州仍是海運的貿易節點,江蘇、福建等地商人仍通過海上通道往來於故鄉與錦州之間。
這口銅鐘就是當時的江浙閩商人共同出資捐助的。就在眾商人捐助銅鐘的前一年,也就是嘉慶九年(1804年),天后宮再次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整座建築煥然一新。
天后宮命途多舛。史料記載,雖然天后宮於清雍正三年正式奠基,但實際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正式竣工,也就是說,天后宮建設一共耗時36年。至於為何耗時如此之久,史料中並沒有相關文字記錄。
後來,天后宮不斷擴建或重建,嘉慶年間的擴建經歷記錄於石碑上,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史料。
就在眾商人出資捐贈那口銅鐘的4年後,天后宮很可能因一場火災而毀掉。據《重修大廣濟寺碑》記載,1809年,大廣濟寺被一場熊熊大火所吞噬。不過,僅與大廣濟寺一牆之隔的天后宮是否真的在那場大火中被毀、之後是否進行了重建,史料中並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相關文物可考。有學者認為,天后宮並沒有因為那次大火而受到影響,如今見到的天后宮,就是嘉慶九年那次擴建後的原貌。
雖然天后宮是一座供奉媽祖的宗教場所,但從創建至今的幾百年裡,天后宮並沒有自己的僧人。清朝時,錦州當地有「八景八奇」之說,其中「一奇」是「有廟無僧」,這裡的「廟」指的就是天后宮。雖沒有自己的僧人,但天后宮並非棄管,而是由南方商人組成的「三江會館」對其進行日常管理,至於宗教祭祀等事宜,則由輪值管理大廣濟寺的僧人一併代為操持。
高俊雄偉的古塔、氣勢恢宏的大廣濟寺,再加之別具風格的天后宮,聚集一處的這三大建築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清朝文人墨客與權貴官宦們參訪的對象。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著稱的「關東才子」王爾烈就曾為天后宮寫下「神佑三江」的書法作品。左寶貴、李鴻章等人也曾留下墨寶。遺憾的是,這些作品都毀於戰火,只在史料記錄中留下隻言片語。
河海聯運,老城貿易興盛
錦州海上貿易的起點遠不止修建天后宮的雍正年間。
錦州海邊港口處曾出土過一方名為「義塚禁示碑」的石碑。石碑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當地政府豎立,是為了提示當地百姓,保護那些客死錦州的南方商人墓地。
「義塚」位於錦州海邊,天后宮位於錦州老城區,錦州老城區距離海邊港口有20多公裡的路程。對於300多年前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商人來講,這20多公裡並不是一個短距離,既然如此,這些江浙閩商人為何要將天后宮建於老城區呢?
這是因為錦州當時已經有了「海河聯運」。
發端於遼寧境內的小凌河被錦州人視為母親河。這條河從上遊奔流而下,在穿過錦州老城區後,最終注入渤海。小凌河匯入渤海的這個入海口被稱為「東海口」,如今錦州港所在位置在清朝時被稱為「西海口」,這東、西兩個海口支撐起錦州當時在東北地區商港要地的地位。
幾百年前的小凌河,水面寬廣,河水較深,從南方和山東、天津一帶駛過來的商船,大都在東海口由海入河,然後順著小凌河逆流而上,最終直抵錦州老城區。作為商貿重地,錦州老城區當年商賈雲集,十分熱鬧繁華,這些經海運從南方或天津、山東一帶運送過來的物資,為這座城市的繁榮錦上添花。
討價還價過後,一路的驚濤駭浪與艱辛磨難變成了漸漸豐滿的錢袋,商人們笑逐顏開,他們渴望著財富,也渴求著下一次的平安與順利,於是,錦州天后宮拔地而起。
其實,錦州只是清朝時期遼寧海上貿易興盛的一個縮影。除錦州外,營口、瀋陽和東港等地都建有天后宮。這些承載著海運與海洋文化的廟宇,折射出遼寧在清朝時的海運昌隆。
據載,遼東半島與膠東半島,僅一海之隔的兩個地方,在清朝時海上運輸最為繁忙。晴天順風時,商用帆船隻需一天時間即可到達對岸。除膠東地區外,天津、浙江、福建甚至廣東等地的商船也都是當時遼寧各個港口的常客。
從史料記載的寥寥數語中,我們即能感知當年遼寧海上貿易的繁忙。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建一名叫林攀榮的商人和夥計共計33人裝滿紙貨,從福州啟程一路北上,長途跋涉後,最終停靠在錦州。在賣掉滿船紙貨後,林攀榮又在錦州裝滿瓜子等物品返回南方,一來一往,船不空載,財富不斷累加。林攀榮只是清朝駕船往來南北眾多商人中的一位,正因為有了像他這樣的商人,遼寧的海面上才有了「帆檣林立」「百貨叢生」的景象,清朝海運才得以繁榮發展。
清朝時日益興盛的海上貿易打開了遼寧人的視野,關內以及南方地區更為多元的文化、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隨著海上貿易湧入遼寧,這對清朝前期遼寧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資料與採訪支持:《錦州通史》《錦州春秋紀事》《遼寧通史》及錦州市博物館古建築保護部主任張仲華。)
記者手記
SHOUJI
開放讓人進步
朱忠鶴
儘管採訪已過去些時日,但錦州天后宮正殿上方懸掛的那塊「五龍戲珠」木質浮雕仍讓我念念不忘。它巧奪天工又栩栩如生,在大處著眼之時又不忘精雕細琢,真是一幅藝術精品。
專家分析,這幅作品出自南方工匠之手。我深以為然。且不論媽祖及天后宮本就源自我國南方地區,僅就錦州天后宮內的雕刻和彩繪而言,其手法與風格明顯有別於當地工匠。
錦州能擁有一件如此精巧的藝術作品完全拜「開放」所賜。如果當時錦州的主政者不肯接納南方商人,如果江浙閩商人沒有駕船北上出資修建天后宮,這幅佳作斷然不會出現在錦州。如若這樣,這對錦州的文化藝術而言,少了一份色彩;對眾多虔誠祈福者來說,則失去了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薰陶的機會。
開放意味著「睜開眼睛看世界」,意味著交流,更意味著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歷史上,太多事例不斷驗證著「開放讓人進步」這句話的正確。僅就與天后宮相關的清朝對遼東地區的政策來講,清朝初期,皇帝大開「開放」之門,大量人口從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流入遼寧,這才迅速結束了清軍入關後,遼寧境內長時期「沃野千裡,有土無人」的衰敗之象,農業、經濟等才隨之得到發展。而乾隆時期在東北「封禁」,這一禁止開放的政策,不得民心,為民所棄,導致這一政策最終失敗。再後來,清朝閉關鎖國,獨坐井底,任世界日新月異,我自置開放於不顧,這才有了後來眾所周知的一系列恥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