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天津天后宮擴建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的天津天后宮的歷史比天津城還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如今,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工程的進展,作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后宮也將進行新的擴建和改造。天后宮坐落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從東至西,由戲樓、幡杆、山門、牌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祠,以及分列南北的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建築組成。天后宮是國內外現存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中國北方惟一由元代皇帝下令敕建的廟宇,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天后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後來又經過數十次重建和重修。文革期間,天后宮遭到嚴重破壞,前殿、牌樓和戲樓被拆毀,唐山大地震又使其遭到進一步損毀。1985年,市政府在修復古文化街的同時,修復了天后宮。 社會各界人士和有關專家非常重視天后宮此次擴建,許多人積極參與了天后宮擴建方案的論證,有關方面在廣泛徵詢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后宮擴建的初步方案。方案提出:擴建沿天后宮中軸線向後延伸,至東馬路。建三層重簷光明閣以及現代化陳列館及文物庫房等。光明閣四面環水,象徵四海安瀾;陳列館將全面展示媽祖文化與天津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關係、天津天后宮與世界各地媽祖文化的交流以及天津民俗文化展覽等內容。在戲樓外建10000平方米的天后廣場,塑建19米高的媽祖雕像。這個方案已提交有關方面審定。

相關焦點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 我國三大媽祖廟之一天津天后宮免費開放
    新華社天津8月12日專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2日從天津市南開區政府獲悉,從8月12日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天后宮始建於元代,因為皇帝下令建造,所以名為「敕建天后宮」,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民間素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說法。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天津天后宮今起免費開放
    本報訊 (記者張連傑)本市南開區文化和旅遊局昨天宣布,從今天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媽祖是宋代福建莆田人,名叫林默。據宋代史料記載,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敬重。
  • 赤灣天后宮修繕擴建完工免費開放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慧瓊)經過2年多精心修繕擴建後,南山赤灣天后宮近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赤灣天后宮(廟)也叫天后博物館,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坐落在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風光秀麗。創建遠溯宋代,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規模日隆,成為當時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
  • 天津天后宮舉行媽祖誕辰1059周年慶典活動
    天津在線訊:(特約記者 李衛國) 4月27日上午,為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華美德,凝聚民族精神,傳播津域民俗。天津天后宮舉行媽祖誕辰1059周年慶典,有著津味文化的天后誕辰祭拜活動在天后宮正殿月臺隆重舉行。
  • 別有洞天之三十四『天津天后宮』。
    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後天後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
  • 青島曾有七座天后宮 太平路天后宮差點被拆了
    胡氏兩保天后宮   天后宮由胡氏家族捐地建成,又多次出資整修擴建,如果說世居青島村的胡氏家族與天后宮頗有淵源,那家族成員中淵源最深的莫過於清末商人胡存約。胡存約是胡氏家族的第十五世孫,他所著《海雲堂隨記》一書,真實記錄了德人侵佔膠澳以前青島村一帶的繁茂景象,天后宮能保全也是胡存約及後人的功勞。
  • 天津著名的天后宮,其實是有名的道教宮觀?
    在很久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信仰,不過在我們國家還是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多,因而從古至今流傳下了很多的廟宇,但是中國的人口那麼多肯定不可能都是信仰佛祖的人,還有道教、伊斯蘭教等等,雖然說現在處於一種科技文明的社會,可是還是免不了會有很多人心中有信仰,相對於一些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備受歡迎,道教作為我們國家的本土教派,發展的卻並不是非常好,有關於它的建築也不是很多,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之一
  • 天津天后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10日舉行
    (中國臺灣網 吳曉寒 攝)  中國臺灣網9月10日天津訊(記者 吳曉寒) 10日上午,天津天后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在天后宮舉行。天津天后宮成為全國49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天津市的首家,同時也是京津冀地區唯一一家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 天津天后宮舉辦秋祭大典
    莆田網訊 10月17日,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1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特色,天津天后宮舉行戊戌年秋祭大典。  當天上午9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現場行祭祀大典系列禮儀,天后宮理事們向媽祖敬獻鮮花、五穀。
  • 14張天津老照片,上世紀初的天后宮、文廟…最後一張是天后娘娘像
    這張明信片上錯印成了「Peking(北京)」,實際上這是清末時期的天津文廟。這座石橋稱為「魚化橋」,意指「鯉魚躍龍門」;橋下的水池稱為「泮池」,因為古代的入學典禮稱為「入泮」;後面的牌坊稱為「欞星門」,欞星就是天田星,祭祀天田星,是祭天頭等要事。宋代以後,儒家把孔子與天相配,所以在孔廟和儒學中,也都把祭孔當作祭天。清末的魚化橋、泮池、欞星門。
  • 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
  • 天后宮見證遼寧河海貿易昌隆興盛
    就在眾商人捐助銅鐘的前一年,也就是嘉慶九年(1804年),天后宮再次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整座建築煥然一新。 天后宮命途多舛。史料記載,雖然天后宮於清雍正三年正式奠基,但實際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才正式竣工,也就是說,天后宮建設一共耗時36年。至於為何耗時如此之久,史料中並沒有相關文字記錄。
  • 天后宮
    天后宮俗成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
  • 天津天后宮大殿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程開始
    近日,做為中國北方媽祖文化中心,天津天后宮大殿內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程開始進行。 近年來由於每年夏天雨季的浸擾,特別是今年颱風「利奇馬」的影響,天津連續數日降雨,對大殿的壁畫《天后聖跡圖》的破壞十分嚴重,為了保護、搶救這座第一個擁有天后宮廟宇內媽祖事跡壁畫,天津市古文化街管委會、天津天后宮立即決定,啟動對天后宮大殿及殿內壁畫進行修復工程。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
  • 天津天后宮舉辦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活動
    9月26日,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委員會、天津市非遺保護協會、天津市民俗博物館、天津天后宮等單位舉辦了天后宮大殿內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及秋祭大典宣傳活動。 天津天后宮大殿內的壁畫《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應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媽祖文化兩地觀——兩岸記者走進天津天后宮
    地方官多次上奏,請求加以冊封,因此歷代朝廷多次晉封,至清代封為天后宮。近代以來隨著海運發達,媽祖文化日益繁榮。 中國漁民出海航行前,總是要先祭拜媽祖,以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同時也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進行供奉,於是媽祖文化隨著華人航海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