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后宮「不一樣形式」紀念天后誕辰

2020-12-10 華夏經緯網

4月15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聖母誕辰1060周年紀念日,兩岸信眾以不同方式開展紀念祈福活動。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津天后宮以「不一樣」的形式進行紀念活動。

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天津天后宮簡化民俗展演流程,發揮天后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弘揚媽祖精神·同祈健康福祉」為主題,簡約而不失隆重地開展紀念活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不能阻隔兩岸的交流。臺灣媽祖聯誼會特意從寶島臺灣發來祝文,臺灣大甲鎮瀾宮、臺灣新港奉天宮、臺灣松山慈佑宮也通過網上視頻交流彼此紀念盛況,表達民眾共同祝願: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之精神,祈願兩岸同胞共克時艱、健康平安。

據了解,紀念天后誕辰慶典活動歷史悠久,通過不斷挖掘及豐富文化內涵,自2000年以來恢復了這一民俗文化盛事的多項「老傳統」,使得昔日盛況得到更生動的重現。由於疫情防控,雖然取消「共食祈福催生餃子」和「舍長壽麵」等人員聚集的活動,但此次天后誕辰系列活動沿襲了歷年主要民俗特色展演形式祈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各項禮儀,包含恭迎禮、盥洗禮、問詢禮、上香禮、讀祝禮、進獻禮、恭送禮等程序。

相關焦點

  • 媽祖誕辰1057周年 天津天后宮舉行紀念慶典
    (原標題:天津天后宮舉行紀念媽祖誕辰1057周年系列慶典活動)4月19日上午9點9分,媽祖誕辰1057周年紀念慶典活動在天津天后宮舉行。莊重神聖的祭拜大典,浩蕩考究的花會展示,精心策劃的特色系列民俗活動,吸引社會各界賢達和市民群眾齊聚天津市古文化街天津天后宮。
  • 天津天后宮舉行媽祖誕辰1059周年慶典活動
    天津在線訊:(特約記者 李衛國) 4月27日上午,為進一步弘揚媽祖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華美德,凝聚民族精神,傳播津域民俗。天津天后宮舉行媽祖誕辰1059周年慶典,有著津味文化的天后誕辰祭拜活動在天后宮正殿月臺隆重舉行。
  •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位於南開區古文化街中段,俗稱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天后宮也是天津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內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海神」-媽祖,相傳其名為林默,福建蒲田人氏,幼時即精通醫理、熟諳水性、又能預知天氣,被奉為海上漁民的保護神。
  • 天津天后宮舉辦秋祭大典 紀念媽祖羽化升神
    中新網天津10月5日電 (張猛)10月5日,農曆九月初九,是「海洋女神」媽祖羽化升神1024周年的紀念日,亦是傳統的重陽佳節。包括臺灣媽祖宮廟代表在內的數千名社會賢達、媽祖信眾、遊客匯聚天津天后宮,參加這裡舉行的首屆辛卯秋祭大典暨「金秋菊香·重陽敬老」系列活動。上午九時許,秋祭儀式在隆重莊嚴的氣氛中開始。
  • 展示津味民俗 弘揚媽祖精神 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做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
  • 天津天后宮舉辦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活動
    9月26日,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委員會、天津市非遺保護協會、天津市民俗博物館、天津天后宮等單位舉辦了天后宮大殿內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及秋祭大典宣傳活動。與會的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修複壁畫《天后聖跡圖》的重要性,讚揚用壁畫形式表現「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是中國新時代壁畫的代表作品,是把中國古老的壁畫藝術傳承下來的具體表現。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天津天后宮舉辦秋祭大典
    莆田網訊 10月17日,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1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特色,天津天后宮舉行戊戌年秋祭大典。  當天上午9時許,秋祭大典正式開始。現場行祭祀大典系列禮儀,天后宮理事們向媽祖敬獻鮮花、五穀。
  • 天后宮
    天后宮俗成娘娘宮,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現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   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
  • 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天津天后宮擴建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的天津天后宮的歷史比天津城還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如今,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工程的進展,作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后宮也將進行新的擴建和改造。天后宮坐落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
  • 天津源頭:天后宮
    其實天津的歷史可不止於此,早在大明永樂二年(1404年),就開始以鼓樓為中心設衛建城了。作為拱衛京師的重要軍事重鎮,得名「天津衛」,算起來距今已有616年了。可要論起天津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古蹟,那得算在古文化街上的天后宮了,就是天津人說的娘娘廟。
  • 天津皇會知多少,9月17日天后宮藏經閣告訴你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這句天津人熟悉的老話凸顯出了天后宮在天津人心中的地位位於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宮皇會是為祭祀天后娘娘誕辰而舉行的大型慶典,是天津民間最為隆重的民俗活動,曾被譽為「中國人的狂歡節」,是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媽祖文化做出的傑出貢獻。
  • 天津天后宮舉辦庚子年秋祭大典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弘揚媽祖文化,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展現天津地方民俗、津味文化特點的庚子年秋祭大典在天津天后宮舉行。天后宮不斷挖掘的天津媽祖與民俗文化,不斷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
  • 1936年紀念媽祖誕辰 天津出皇會的照片都在這了
    今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宮娘娘(媽祖)林默1060歲誕辰。紀念「天后宮娘娘誕辰「的活動已經成為天津民俗文化和旅遊的名片。特別是各種花會表演尤其引人關注。
  • 14張天津老照片,上世紀初的天后宮、文廟…最後一張是天后娘娘像
    這張明信片上錯印成了「Peking(北京)」,實際上這是清末時期的天津文廟。這座石橋稱為「魚化橋」,意指「鯉魚躍龍門」;橋下的水池稱為「泮池」,因為古代的入學典禮稱為「入泮」;後面的牌坊稱為「欞星門」,欞星就是天田星,祭祀天田星,是祭天頭等要事。宋代以後,儒家把孔子與天相配,所以在孔廟和儒學中,也都把祭孔當作祭天。清末的魚化橋、泮池、欞星門。
  • 別有洞天之三十四『天津天后宮』。
    天后宮是天津市現存的著名道教宮觀,主要是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後天後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
  • 天后宮的「辭沙」大典
    賴海京 在古代中國,由皇帝冊封的媽祖廟僅有三座,一座在天津,一座在泉州,第三座就是位於深圳蛇口小南山的赤灣天后宮。由此可見,深圳赤灣天后宮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在中國航海的歷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於是慕名而去!
  • 天津天后宮舉辦春祭大典 拉開津城春節民俗活動大幕
    2月11日電 (記者 張道正)11日是中國農曆臘月二十三,天津天后宮隆重舉辦春祭大典,由此拉開津城春節民俗活動大幕。  天津的春祭始於元代,具有600多年歷史。當日的天津天后宮鼓樂喧天,在迎神禮、盥洗禮、問訊禮、上香禮、讀祝禮、進獻禮、行送神禮等一系列禮程中,主祭、陪祭率數百媽祖信眾三拜九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萬家康寧。  天津天后宮俗稱「娘娘宮」,位於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中心。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326年重新勅建。
  • 天津天后宮今起免費開放
    本報訊 (記者張連傑)本市南開區文化和旅遊局昨天宣布,從今天起,天津天后宮暨天津民俗博物館全年向海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媽祖是宋代福建莆田人,名叫林默。據宋代史料記載,林默平素急公好義,尤其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受到人們敬重。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每年天后誕辰,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業街——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榮。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該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宮之一。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據說在每年農曆3月23日為天后媽祖的誕辰,這裡經常舉辦民間花會,吸引了很多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