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關於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種類繁多,理論觀點也各不相同,就比如現今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就經常被人們拿來對比、評價和議論。雖然「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在教育模式上不同,但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什麼樣的教育算是優秀教育,在TWP騰訊智慧育兒分論壇——素質教育專場,我們與斯瑪特教育集團創始人、CEO武志來共同分享他的理念:
真正的優秀教育
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教育的本能就是一個培養人的過程,儘管兩者的目的和形式有所不同,但客觀上都在提高人的素質。只不過是目的不同,形式不同,提高的程度和廣度有所不同。在「應試教育」中,學校的精神面貌、教學秩序、教師的狀態都是好的,辦學方向上也有符合教育規律的地方。從「德、智、體」到「德、智、體、美、勞」,也曾要求使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儘管不如素質教育要求全面發展更全面,也曾為國家培養了人才,儘管沒有照顧到全體;也提高了人的素質,儘管不全面。「應試教育」的問題,只是教育功能上的一些偏差和缺陷,有待於通過素質教育來進一步改正和完善。因而「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只能是批判地繼承。素質教育還要以「應試教育」作為發展的基礎。不然,就是對現行基礎教育的全面否定。其中就包括了對過去黨的教育方針的否定和對全體教育工作者辛勤勞動的否定。
此外,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教育的模式與社會是相互的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為存在決定意識,所以社會決定教育。「應試教育」是在過去的時代產生、適應過去社會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則是適應將來社會的教育模式。將來的社會要在現在的社會基礎上發展。那麼「素質教育」也就要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發展。「應試教育」提高了適應那個時代的人的素質,「素質教育」則是提高適應這個時代的人的素質,因而兩者的關係不應該是對立的,不能肯定一個、否定一個。
我國中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
綜上所述,即可看出「素質教育」不再僅僅靠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好壞,一個人真正的優秀是「德、智、體、美、勞」等等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全民美育
斯瑪特教育集團審時度勢,設計了「藝術 + 學科」的課程設置,把醫學、宇宙、歷史、動物、植物、礦物、數學、科技等方面的學習同藝術教育結合起來。用藝術培養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用科學培養兒童的集中思維能力,這樣的設置既豐富了兒童的藝術表現手法,也使兒童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確立了美育的目標,也就確立了美育的評價標準。我們不以「好壞」來評價兒童的作品,而是重視兒童作品的「個性表現」。 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作品也同樣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尊重每一個兒童的作品,不拿他們的作品相互比較。
我們認為孩子「是什麼」比「會什麼」更重要,不把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當作首要目標。重點培養兒童感受美好的能力,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表現自己、塑造自己,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發現、分享、創造美好,並表達自己情感與想法的人。
我們更堅持認為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也是陪伴他們時間最長的老師。家長的觀念對兒童具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審美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把轉變家長觀念作為重中之重。為此,我們也開創性地提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藝術教育」(藝術 +家)的想法並付諸實踐,對家長和孩子一同進行藝術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美育評價體系需要全民共同參與。美育是當前中國教育的「短板」,而美育評價體系則是當前美育的「短板」。
總而言之,美育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在整個社會建立一套重視兒童人格養育和創造力培養的科學完整的美育評價體系。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聯結起來,共建一個健康的美育環境。讓美育不只「看上去很美」,而是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新時代公民。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