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東:美術對於青少年、成年人的成長最大的作用是什麼?
武志:我覺得美術或者美育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屬於在培養一個人的內在的靈魂或人格塑造的一種教育。追求美就是在追求善,讓孩子或者人們不斷的提高審美情趣的時候,就是在追求我們對於教育的一個極致的目標方向,一個人能擁有比較高的審美情趣,他就不會做低俗的事情。一個真正熱愛美有很好審美能力的人,我認為是學不壞,做不了壞死的人,這是我們培養人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然後是人的能力的培養。
主持人小東:繪畫對於你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武志:我會不斷的追求美,在追求美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生活、生活環境會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不會讓自己妥協在一個髒亂差的環境中。為了這個目標,我就回去努力的工作。從美育本身來講,它是讓我變得更幸福的一種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持人小東: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具體的方面可以讓我們快速的感知到美育和我們個人成長變化的之前的關係?
武志:美育是一個很慢的過程,不是立竿見影的能見到效果。比如在課堂當中,在引導著孩子來畫畫的時候,我們非常注重整個過程,而非結果。當一個人想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他突然有了創意,有了想法,在表達過程中他發現感覺已經找到了,眼睛發亮、興奮、所有的感受是在整個過程中完整的體現出來。如果說到結果,不是說畫出了一張曠世傑作或是藝術品,它最主要的我覺得是把我們積攢在身體裡的情緒和情感,能充分的釋放和表達出來,繪畫其實是我們一種表達方式。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我們這邊學習完之後,回到家第一個變化就是孩子變得愛畫畫,有空的時候拿起筆來就可以畫,敢畫,沒有包袱和負擔,想畫什麼都不會畏懼。繪畫板變成了一種很常態的表達方式,這是我們認為最大的一個效果。
主持人小東:斯瑪特現在的課程結構是怎樣的?這樣的課程結構對於青少年學習的好處在哪裡?
武志:現在整個課程結構是一門課程,一門綜合藝術課程,不是按照工具和技法區分,是行為、繪畫、國畫、油畫、雕塑等全部糅合在裡面的一種綜合藝術課程。我們更多是在孩子的年齡段上來劃分,比如我們斯瑪特是做2-12歲的藝術教育,我們就會分為5個年齡段,每兩個年紀是一個年齡段(2-3、4-5),根據每個年齡段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制定專門的課程。這樣的課程,不是以傳遞技能和知識為目的,而是在以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心理、生理發展需要的情感表達為目的。
我們結構是藝術+學科結構,為什麼加入學科,因為我們跟英國出版社和中國的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會合作出版斯瑪特學科類的教育分冊,很多百科類的圖書。其實孩子在了解知識的過程中,甚至在認知的過程,這個認知的過程會讓孩子能夠吸取到更多感知上的東西,可能他了解了宇宙、外太空、動物、植物、礦物等,在有了很多認知的基礎上,他才有自己的想像空間或者發散出來的東西。感知跟創作的表達,跟我們的呼吸一樣,是一吸一呼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用藝術+學科的方式來設置我們的課程結構,有藝術+醫學、藝術+歷史、藝術+地理、藝術+礦物、藝術+植物等,很多維度和方向。這樣可以讓孩子把世界萬物、已知的、未知的、所有了解的東西,都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出來。
從整個課程設計的元素上來說,有5個元素。第一個元素是母體文化:母體文化是指當下祖國的母體文化,當下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嗎,我們要了解她,同時要讓孩子熱愛她,熱愛自己的民族才是真正的自信;第二個是西方色彩:了解西方色彩,相當於了解世界繪畫的發展歷史;第三個是藝術設計:把藝術和生活相結合,讓孩子了解到藝術可以運用到生活中,讓孩子對生活產生熱愛;第四個是當代藝術:孩子們在了解當代藝術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觀的過程。
主持人小東:青少年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武志:想法、想像力、創造力的表達和技能訓練有時候會有相矛盾的地方,如果過度的錘鍊技法,可能會破壞你的想像。我認為更多的先基於我們情感表達的需要,技法為情感表達服務,還不是先去學各種技法再去創作。
當我們想要去表達或者說想要做藝術方式的不斷提升的過程,就好比是我們餓了再吃飯,「飯」就相當於技法,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有迫切需要的時候,你再去學習技法你就會學的很快,比如素描,它是一直表達方式,可以畫的很立體,很寫實,很細緻等等很多優勢表現形式,在你想要表達一個超寫實的東西的時候,再來學習就比平時按部就班的來學習效率高出很多。
現在很多藝術院校,很多學生都在找自己的繪畫語言,他的繪畫語言已經打破了傳統繪畫語言的束縛,有很多工具、技法上的混搭,可以說是「創造性的使用工具和技法」。這個技法會基於個人的理念、思想的表達來為你所用,這樣技法的學習會更靈活,個人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變得很大。
主持人小東:青年階段,應該如何接受美育教育?潛移默化的提升技能。
武志:從技法的選擇上來說,剛開始給孩子展示所有的技法,讓他知道藝術表達的各種可能性,已經有很多人做過什麼,都玩過什麼,都用什麼方法做的,在各種可能性都了解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感興趣、需要的技法。這樣更有利於青少年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而不是說青少年必須先學素描,學完素描8級後再學其他技法,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束縛的一種方式。對於青少年來講,藝術教育更需要自由,能夠給到他自由的空間、探究欲、好奇心以及適當的犯錯空間,在不斷的嘗試和調教過程中,我覺得更能找準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從老師的角度來講,我認為以前學習越吃力的人做老師越擅長,因為他一直攻克不下來或者卡著的問題,他會講解的很清晰,當然很多人很有天賦上來就畫的很好,這樣的有時候反而傳達不出來所要講的東西。因為之前很多問題已經攻克過,在某一方面有很多的經驗,所以對不同的孩子在指導的時候就會給到更有效的建議,或者說他能體會到此時此刻這個學生卡在哪裡,怎麼卡住,怎麼蘇導開。
從學的角度來講,無論是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在學習任何一個繪畫方式的時候,都有一定的步驟和方法。對於青少年怎樣更好的提升來說,其實還是需要讓他們動手,在學習了技法之後,最好可以運用到日常的創作中,這個創作只是單純的為了表達。
總的來說,興趣很重要,技法適當的給予,當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時候,誰都可以畫的很好。
主持人小東:那麼今天由於時間關係,武志的分享也只能先告一段落。再次感謝武志,也謝謝聽眾朋友們,咱們下期節目再會!
武志:謝謝主持人!
主持人簡介
小東(張寶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
主持經歷
先後主持多檔廣播、電視欄目。
欄目類型涉及財經、汽車、娛樂、體育等領域。
製作訪談節目上千期。
榮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十佳欄目」等獎項。
現負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青春無限》欄目的主編和主持工作。
近年專注教育領域
2018年策劃並製作「全國高校巡禮系列」,製作全國電臺中第一檔,匯總式呈現高校信息的訪談節目,向學子提供擇校和升學等信息參考。
2017年策劃「對話商學院」系列第一季,邀請全國名校商學院院長、知名教授做客欄目,展示各商學院特色,為考生擇校和備考提供參考。
2017年策劃「教育工作者系列」系列訪談,邀請超過20位全國知名教育機構創始人、負責人做客節目,展示個人發展經歷和從業初心,為普通人了解教育領域提供參考。
各類教育論壇、活動、欄目中也能夠看到小東的身影。例如曾在央廣網教育盛典中主持「教育+創新」和「教育+未來」兩大圓桌論壇,與高校發言人、知名教育機構負責人探討屬於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