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先生走了,本來是盡享天年,卻又像是以一個決絕的姿態,讓人驚覺他當年的棒喝:「醜陋的中國人」。他的話振聾發聵,他的走如同一聲長嘆。
二十年前,我幾乎同時看到了來自臺灣的幾本書,心靈大震。它們是龍應臺的《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李敖的《傳統下的獨白》。雖然後來知道,這幾位學者的為人和學術風格都很不一樣,雖然後來也認識到,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應該有所區分,但是當時看到了同樣的東西:臺灣雖小小一島,那裡人們的胸襟見識和反省能力卻遠在大陸人之上。這幾本書都不是非常學術,而是大眾文化讀物,但是其言說的自由恣肆,吶喊的真誠有力,在開啟民智上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
當時這些書在年輕人中十分暢銷,尤其是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醬缸文化」、「窩裡鬥」、「中國人一個人是一條龍,三個人是一條蟲」等言辭成為流行語。不能接受的是一些知識分子,當時某日報發表社論稱:「妄自菲薄、自慚形穢、津津樂道中國人的所謂劣根性,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除了使人們悲觀失望、自暴自棄之外,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如今,更多的知識分子願意反省了,網上一些根本沒有讀過柏楊先生著作的網民卻把他罵得狗血噴頭,不知道這世道如何滄海桑田而至於此。
我們不妨重溫那些二十年前都能夠傾聽和反思、今天反倒難以入耳的話,諸如:
———「我所以敢指出中國人的缺點,正因為我是中國人。長期以來,你們所看到的,多是虛驕的中國人。而現在,二十世紀七○年後,有檢討能力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一代中國人誕生,我們需要各位的幫助。」
———「醬缸文化」產生的後遺症,「曰『權勢崇拜狂』,曰『牢不可破的自私』,曰『文字魔術和詐欺』,曰『殭屍迷戀』,曰『窩裡鬥,和稀泥』,曰『淡漠冷酷忌猜殘忍』,曰『虛驕恍惚』」。
———「太多的中國人,滿身都是倒刺,肚子裡全是仇情敵意。愛國之士最喜歡自詡中國是禮儀之邦,我想僅看紙上作業,古書上說的多啦,中國固是禮儀之邦。但在行為上,我們的禮儀卻停頓或倒退在一片蠻荒階段。」
———「鴉片戰爭是外來文化橫的切入,對中國人來說,固然是一次『國恥紀念』,但從另一角度看,也未嘗不是一次大的覺醒。」
……
柏楊先生非常清楚地知道,「我所批判的東西,正好我自己都具備」。但是他更清楚地知道一個有自由人格的人應該持有的立場:「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柏楊文物館館長張清榮先生總結得很精確:「柏楊一生偃蹇困頓、顛沛流離,為民生、自由、平等幾致引來殺身之禍;曾經身陷囹圄、家庭破碎、妻散子離、多數友朋形同陌路,其堅持民主、自由之精神令人感佩」。
柏楊先生走了,願此精神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