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2020-12-11 言石頭

導語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

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因為我們的財富、智慧、名望、地位,都需要德行來承載。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厚德才能承載萬物,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01、

德薄而位尊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兒。

理想和雄心是要有的,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撐。東漢末年,魏蜀吳先後建立政權,但第一個稱帝的居然是不是曹、劉,也不是孫權,而是將自己一手好牌打稀爛的袁術。

袁術出身於名門望族,按理說,這樣的出身稍微有點政治眼光,都可以在那個亂世中呼風喚雨成就霸業。

《三國演義》裡的孫策帶著傳國玉璽投靠袁術,袁術得到玉璽後,經不起誘惑就自立為帝,把自己陷入眾矢之的。稱帝後就開始醉生夢死,很快就落了個眾叛親離,吐血而亡的結局。

人的德行是承載一切的根源,袁術沒有德行匹配,註定了失敗。

02、

智小而謀大

智能沒有到一定的水平,卻心高氣傲,只會導致眼高手低,什麼都做不好。

成語紙上談兵的故事教訓深刻,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頭頭是道,他便自以為很會打仗。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接替廉頗為趙將,死搬硬套兵書上的條文,結果自己和四十多萬士兵都送了性命。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智慧配得上野心,人生才能走得穩穩噹噹。

03、

力小而任重

能力沒有達到相應程度,卻承擔了重大責任,必定能將其搞砸。

戰國時期秦武王嬴蕩的離世是非常搞笑的,他十分喜歡跟人比試武力。

有一次,他和自己手下的一員猛將比試舉鼎,他勉強把鼎舉起來,但是在放下鼎的過程中,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右腿上,頓時昏了過去,幾天之後便不治而亡,享年二十三歲。

俗話說:有多大的手,就端多大的碗。小手端大腕,端不穩還容易把碗打碎。

結束語

許多人瘋狂地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

有的明星偷稅漏稅,人設坍塌,就是德不配位造成的。你享受財富,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你在民眾的聚光燈下,大家都在觀察你的一言一行。沒有這個社會地位所應有的價值觀、品性,終究會跌落下來。

通過創新、創造價值,通過艱苦創業而獲得的財富,人們是誇讚的。

比如任正非、馬雲這樣的人,他們就算一天賺100個億,人們也不會有不服氣的心理,因為他們創造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所以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對他們非常有好處。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導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原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譯文: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災禍誕生。德行不行而位置尊貴,智力淺薄而謀略龐大,力量弱小而負擔很重,都是不行的。擴展資料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歷史上功臣名將、封侯拜相建立宏圖偉業者不可計數,功勞越大死得越快好像已經成了公理和慣例。皇親國戚、王侯公卿不得善終者比比皆是,但是功高而主不疑,位尊而臣不忌的好像只有汾陽王郭子儀,他歷仕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 西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道德準則配不上你的身份,坐上不該坐的位置,那麼就會造成混亂後果,給社會或個人帶來災難。說到這裡,感覺曹魏可能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因為曹操當年創業的時候因為太艱難了,流動資金不足所以沒事靠著盜墓搞點錢,然後真的遭報應了,曹操起三代人沒有熬死腹黑的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最後有能力的魏明帝死後,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出身門閥士族的他開始聯合其他門閥士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架空了曹魏。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中國古聖孔子在《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簿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智慧不深而謀劃太大,力量很小擔子卻很重,那麼,其必定達不到預想的結果。同樣,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和他的職位等福報不相稱,也必定會召來災禍!古人講,「無德無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多有後福。」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們信以為真,其實是個吃人的思維黑洞
    在我能夠讀懂文言文後,讀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句子,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認為這是至理名言,趕緊把這話抄到本子上。 當年,孔子注釋《易經》,因此《易經》在「辭系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由於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第二個道理,智小而謀大,說的是一個人的才智有限,但是他的目標計劃遠大,這就有點好高騖遠。
  • 梁宏達用「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暗諷郭德綱,網友一句話點睛!
    說相聲要具備的條件需要有什麼呢,重要的是要有捧哏的和逗哏的,具體的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是兩三個人站在臺上逗 , 把觀眾逗樂了,他就算是個好相聲。話說這郭德綱呀,不管是在藝術還是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後,人也是很高調。
  • 《天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什麼內涵和外延,就是我們自身承載不了環境給予我們的一些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像範進中舉一樣,精神、心理、身體不接受這樣一個刺激事件。為什麼很多人面對周圍親人死亡,走不出來陰影;或者陷入抑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精神意志不夠堅定和堅強。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佛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莫測,人生短暫,就像早晨的露珠,扛不起陽光的照耀,生命的曲線,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繁雜的社會裡,每一步都得腳踏實地,只有耐著性子,等它自己成熟。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原因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地位,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福報,厚德才能承載萬物,才能引來福報,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