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2020-12-11 縱橫西部文旅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所追求,或榮華富貴,或恬淡自由,或安於現狀,或奮鬥不止。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周易·繫辭下》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是,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災禍誕生;德行淺薄而位置尊貴,智力低下而謀劃大事,力量弱小而責任重大,這樣很少有不闖禍的。

當然,生活裡,「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的情況比比皆是。至於這樣操作的結局如何,各位朋友可以細心觀察、體會。

「德」,落實到具體行為上,包含哪些要素呢?

01、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明智。

人生的第一步,無論是學習、從業、就職,首先要清楚「自己是誰」。

一方面,見賢思齊。多了解、認識比自己優秀的人,清醒認識自己與別人的差距。然後問自己,哪些差距是自己可以彌補的?哪些差距是自己永遠彌補不上的?

另一方面,量體裁衣。了解你所從事的行業、專業需要的專業水平是什麼,以及自己的實力所對應的層次。包括自己的基礎與天賦在本行業中屬於哪一個檔位。然後,根據這些全方位的確定信息,去規劃每一步的人生道路。對於孩子教育也是如此,一定要客觀面對他的先天條件、基因,以及父母自身的具體情況,切忌跟風、隨大流,透支錢財、浪費感情、荒廢光陰。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明」,做到對自己「開刀」:深刻剖析,理性分析,毫不留情。只有如此,理想之路才可企及。否則,就會糊裡糊塗隨波逐流,稍有不慎葬身險灘。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人最大的弱點是什麼?就是始終能夠輕易地指點他人,而永遠無法理性地審視自己。

02、謙。

《易經》共計六十四卦,唯有一個卦,每爻皆是吉,它就是「謙」。「謙」的卦體,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為地下有山之象。山本高大,卻甘心處於地下,象徵德行很高,但不顯揚。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虛的人,才能夠承擔諸如涉越大江大河這樣重要的事務,吉利。

「亨,君子有終。」謙這樣的行為,必然會帶來事物發展的亨通順利,君子有好的結局。

一個人如果有了「明」作思想基礎,有自知之明,他的任何行為必定都是謙虛、內斂的,他會嚴格地約束、要求自己。他的眼光始終看向「賢者」、「善人」、「能人」,明白自己的差距、短板,他會以勤勉、踏實去貫穿一生。如果他的人生有不如意,或者對環境、他人不適,他一定會在自己身上挖掘原因、尋找缺點,把所有的不圓滿化成生命成長、技能提升的動力。不會因貪圖眼前利益而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之路,更不會怨天尤人、罵罵咧咧,就像自己全對世界全錯。擁有「謙」德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禮讓、和順,無論對方是誰,哪怕對方有過錯或是下屬,他都絕不會頤指氣使、狂妄自大。具備如此德行,必然「人見人愛」,受人尊敬、善待,出現任何困境都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03、慈。

《道德經》六十七章講:「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老子說,他有三件寶貝,他很珍惜。

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節儉,第三件叫做不敢處在眾人之先。因為慈愛所以能勇武;因為節儉所以能寬廣;因為不敢居於眾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尊長。

老子批評現實中的人,割捨慈愛而搞勇武,捨棄節儉而實施大規模計劃,捨棄退讓而處處領先,最終走向滅亡。他認為,如果具備慈愛,作戰可取勝,守衛會堅固。但凡老天要建立、壯大某物,必以慈愛去武裝它。

慈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眾生平等,憐憫萬物,心懷善念,體恤他人。

儉樸:「靜以養身,儉以養德」,「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個內心謙下的人,自然是崇尚簡約、遠離奢靡之人,這是因果關係。

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對「謙」卦的理解與修行。

《中庸》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具備大德的人,一定會得到他所應該享有的地位,必然會得到他應有的俸祿,必然會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然會得到他應有的壽命。換言之,每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享受的待遇必須與自身的德行相匹配,否則就是違背自然規律,必將受到「反作用力」的嚴懲。

唯有厚德載物,方能長長久久。

唯有明、謙、慈,助君永世冒隆。

作者系四川省文聯作家、編劇、法務工作者,系列家教文化項目「巴風蜀韻論家風」主講人、文案主筆。

信息來源丨巴風蜀韻論家風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原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譯文: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災禍誕生。德行不行而位置尊貴,智力淺薄而謀略龐大,力量弱小而負擔很重,都是不行的。擴展資料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歷史上功臣名將、封侯拜相建立宏圖偉業者不可計數,功勞越大死得越快好像已經成了公理和慣例。皇親國戚、王侯公卿不得善終者比比皆是,但是功高而主不疑,位尊而臣不忌的好像只有汾陽王郭子儀,他歷仕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 一天一個成語·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成語釋義】德不配位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清華大學有個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事實上,「厚德載物」這個成語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君子的品德應該如大地般厚實,這樣才可以承載萬物。具體到每一個人,「物」則是指的福報、享受和待遇等。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
  • 《天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什麼內涵和外延,就是我們自身承載不了環境給予我們的一些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像範進中舉一樣,精神、心理、身體不接受這樣一個刺激事件。為什麼很多人面對周圍親人死亡,走不出來陰影;或者陷入抑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精神意志不夠堅定和堅強。
  • 西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道德準則配不上你的身份,坐上不該坐的位置,那麼就會造成混亂後果,給社會或個人帶來災難。說到這裡,感覺曹魏可能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因為曹操當年創業的時候因為太艱難了,流動資金不足所以沒事靠著盜墓搞點錢,然後真的遭報應了,曹操起三代人沒有熬死腹黑的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最後有能力的魏明帝死後,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出身門閥士族的他開始聯合其他門閥士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架空了曹魏。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由於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第二個道理,智小而謀大,說的是一個人的才智有限,但是他的目標計劃遠大,這就有點好高騖遠。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佛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莫測,人生短暫,就像早晨的露珠,扛不起陽光的照耀,生命的曲線,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繁雜的社會裡,每一步都得腳踏實地,只有耐著性子,等它自己成熟。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們信以為真,其實是個吃人的思維黑洞
    在我能夠讀懂文言文後,讀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句子,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認為這是至理名言,趕緊把這話抄到本子上。 當年,孔子注釋《易經》,因此《易經》在「辭系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有些人發財了就出事?
    有的人之前還好好地,突然身體抱恙就英年早逝……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家裡人就出來車禍……有的人事業一直平平無奇,一升官就出問題……到底是什麼願意?願意就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常說:財富,地位,智慧,早先的人們把他用一個統稱的詞:物。也就是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引來福報。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有一詞叫:厚德載物。《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梁宏達用「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暗諷郭德綱,網友一句話點睛!
    相聲具體是什麼呢?相聲是一門藝術,講的是說學逗常!說相聲要具備的條件需要有什麼呢,重要的是要有捧哏的和逗哏的,具體的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是兩三個人站在臺上逗 , 把觀眾逗樂了,他就算是個好相聲。這個時候再反過來讀那句話,總是讓人感覺有點兒彆扭。小編感覺「行好事」是重點的必須,「問前程」就有點多餘了。畢竟你已經決定去行好事兒了,在說前程就有點多餘了。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建議所有人都看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 朱子家訓: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必有災殃。」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爸爸,您為眾生勞頓奔波,有德,所以叔叔阿姨們這樣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還是個學生,還沒為社會作過任何貢獻,享受這樣待遇,叫德不配位,今後恐有災殃?」 「兒子,爸爸太高興了!」父親激動,摸了摸兒子的頭,」爸爸放心了,長大了!憑你這番話,你這輩子就不會有大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