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歷史上功臣名將、封侯拜相建立宏圖偉業者不可計數,功勞越大死得越快好像已經成了公理和慣例。皇親國戚、王侯公卿不得善終者比比皆是,但是功高而主不疑,位尊而臣不忌的好像只有汾陽王郭子儀,他歷仕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平定安史之亂後,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這與他不居功不自傲不擅權,平時善於修身,低調做人,主動消除當權者乃至世人猜忌,以至於府邸的大門沒有看門的,任何人隨時可以登堂入室,觀看一二,這是何等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何等的胸襟坦蕩赤膽忠心。此可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
而西漢霍光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命於危難之際,輔佐幼主,全力推行輪臺詔書,堅持與民休息。昭宣中興,功不可沒。自己修身達到一定境界「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但是齊家不行,以至於自己的老婆為了讓女兒上位竟然毒死了當朝皇后。霍光的家人甚至奴婢也依仗人勢,恣意妄為。連流傳下來的漢樂府中都有「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的詩句。霍光死後,其家人與奴僕更是為所欲為,無所顧忌。他們僭越禮制,私自擴大霍光的陵制與自己的府第;目無皇帝,霍雲「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霍氏的驕縱無節,嚴重地危害到了西漢專制主義皇權,宣帝自然不能容忍。在宣帝的精心策劃之下,霍光死後僅兩年,霍氏就罹族誅之禍。顯赫一時的霍氏曇花一現,在西漢歷史上消失了。
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
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如一個人的道德與人品的標準很低,也就是錢財夠溫飽,官居小領導,突然有天發個大財,他就不知道怎麼分配這個財富了,拿到錢就胡作非為,吃喝嫖賭,做了不良的事。因為他的「德與品」低,緊接著災殃就來了。有一天此人突然被提拔為正職,負責全盤工作,它的道德和人品不夠高,它的官就當不好,就欺壓百姓,收受黑禮,作惡多端,時間不長,災殃就臨身了
二、智小而謀大:意思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很小,但他的計劃太大,與他個人的能力不相配,其結果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如某人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去開戰車或者是去開飛機,最終可想而知,定是災殃緊隨;再如一個人沒有任何經驗,立馬就給患者做手術,也屬「智小而謀大」,確定災殃到來。
三、力小而任重:這句話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力量達不到其負重,輕者傷身,重者喪命。
在現實生活中,平時大家也很明白以上的道理,但就是事情降臨到個人的身上時,就不會處理了。就如近幾年落馬的官員來說,他們身處要職,權力膨脹,收受賄賂價值不菲,就屬「德不配位」,超出了福報的承受力,就災殃臨身了。
所以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理:無論錢多錢少,官大官小,都要首先去修「德」,要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多做善事,只要「德品」修好了,修「小德」得小富貴,修「大德」得大富貴,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就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