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2020-10-30 潛龍騰淵77

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歷史上功臣名將、封侯拜相建立宏圖偉業者不可計數,功勞越大死得越快好像已經成了公理和慣例。皇親國戚、王侯公卿不得善終者比比皆是,但是功高而主不疑,位尊而臣不忌的好像只有汾陽王郭子儀,他歷仕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時期,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平定安史之亂後,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這與他不居功不自傲不擅權,平時善於修身,低調做人,主動消除當權者乃至世人猜忌,以至於府邸的大門沒有看門的,任何人隨時可以登堂入室,觀看一二,這是何等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何等的胸襟坦蕩赤膽忠心。此可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

而西漢霍光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命於危難之際,輔佐幼主,全力推行輪臺詔書,堅持與民休息。昭宣中興,功不可沒。自己修身達到一定境界「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但是齊家不行,以至於自己的老婆為了讓女兒上位竟然毒死了當朝皇后。霍光的家人甚至奴婢也依仗人勢,恣意妄為。連流傳下來的漢樂府中都有「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的詩句。霍光死後,其家人與奴僕更是為所欲為,無所顧忌。他們僭越禮制,私自擴大霍光的陵制與自己的府第;目無皇帝,霍雲「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霍氏的驕縱無節,嚴重地危害到了西漢專制主義皇權,宣帝自然不能容忍。在宣帝的精心策劃之下,霍光死後僅兩年,霍氏就罹族誅之禍。顯赫一時的霍氏曇花一現,在西漢歷史上消失了。

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

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如一個人的道德與人品的標準很低,也就是錢財夠溫飽,官居小領導,突然有天發個大財,他就不知道怎麼分配這個財富了,拿到錢就胡作非為,吃喝嫖賭,做了不良的事。因為他的「德與品」低,緊接著災殃就來了。有一天此人突然被提拔為正職,負責全盤工作,它的道德和人品不夠高,它的官就當不好,就欺壓百姓,收受黑禮,作惡多端,時間不長,災殃就臨身了

二、智小而謀大:意思是一個人的思想智慧很小,但他的計劃太大,與他個人的能力不相配,其結果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如某人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去開戰車或者是去開飛機,最終可想而知,定是災殃緊隨;再如一個人沒有任何經驗,立馬就給患者做手術,也屬「智小而謀大」,確定災殃到來。

三、力小而任重:這句話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一個人的力量達不到其負重,輕者傷身,重者喪命。

在現實生活中,平時大家也很明白以上的道理,但就是事情降臨到個人的身上時,就不會處理了。就如近幾年落馬的官員來說,他們身處要職,權力膨脹,收受賄賂價值不菲,就屬「德不配位」,超出了福報的承受力,就災殃臨身了。

所以要告訴大家一個真理:無論錢多錢少,官大官小,都要首先去修「德」,要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多做善事,只要「德品」修好了,修「小德」得小富貴,修「大德」得大富貴,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就是快樂的!

相關焦點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原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譯文: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災禍誕生。德行不行而位置尊貴,智力淺薄而謀略龐大,力量弱小而負擔很重,都是不行的。擴展資料孔子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又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德薄而位尊:就是說一個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與這個人所處的領導位置,不成正比。
  •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什麼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解筱文大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學習和體悟的人,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古話還是有所深刻認知的。我個人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尤其是在現今時代,如何知曉其中的真正涵義。我個人以為,可從如何理解、如何衡量、如何踐行三個層面去認知。
  • 西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意思是說如果你的道德準則配不上你的身份,坐上不該坐的位置,那麼就會造成混亂後果,給社會或個人帶來災難。說到這裡,感覺曹魏可能也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典型,因為曹操當年創業的時候因為太艱難了,流動資金不足所以沒事靠著盜墓搞點錢,然後真的遭報應了,曹操起三代人沒有熬死腹黑的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最後有能力的魏明帝死後,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出身門閥士族的他開始聯合其他門閥士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架空了曹魏。
  • 厚德才能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清華大學有個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事實上,「厚德載物」這個成語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君子的品德應該如大地般厚實,這樣才可以承載萬物。具體到每一個人,「物」則是指的福報、享受和待遇等。德厚才可以承載得了相應的福報。那麼,德不厚會如何呢?
  • 《天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什麼內涵和外延,就是我們自身承載不了環境給予我們的一些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像範進中舉一樣,精神、心理、身體不接受這樣一個刺激事件。為什麼很多人面對周圍親人死亡,走不出來陰影;或者陷入抑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不夠強大,精神意志不夠堅定和堅強。
  • 一天一個成語·德不配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成語釋義】德不配位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其中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為《易經》裝上了翅膀,注釋了《十翼》,其中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周易》名句賞析: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通常會把它譯為:如果自身的德行與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孔子在提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論斷時,從三個方面做了具體詮釋,即: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 易經中警醒的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讓我感觸頗深的一句「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厚德載物孔子在《周易·繫辭下》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這裡面講了三個道理,第一個德薄而位尊,說的是如果自身的德行修養與自己所居的高位不匹配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由於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第二個道理,智小而謀大,說的是一個人的才智有限,但是他的目標計劃遠大,這就有點好高騖遠。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們信以為真,其實是個吃人的思維黑洞
    在我能夠讀懂文言文後,讀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句子,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認為這是至理名言,趕緊把這話抄到本子上。 當年,孔子注釋《易經》,因此《易經》在「辭系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 佛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莫測,人生短暫,就像早晨的露珠,扛不起陽光的照耀,生命的曲線,如此蜿蜒曲折,看不到盡頭。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繁雜的社會裡,每一步都得腳踏實地,只有耐著性子,等它自己成熟。
  • 《易經》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哲學著作,裡面有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常說,做事先學做人,易經中的「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修身做人的道理:一個人的財富,名望及地位再高,如果缺少自我約束,做出觸碰道德紅線的事來,或者為一己之私,做出損害下屬或他人利益的事,這樣的行為遲早會導致眾叛親離,被他人唾棄。《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東漢末年時,宦官把持朝綱,民不聊生,狼煙四起,東漢政權也名存實亡。
  • 老祖宗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
    民間俗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就是這樣一句處世錦囊,都聽過懂的人卻不多。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與他的地位不匹配,那麼就一定會有災禍出現。雖然這句俗語看起來有一點迷信色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這句俗語的威力。
  • 古人講「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否有道理?生活中不妨謹記
    一、「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寓意《周易·繫辭下》記載:「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德行,和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匹配,必然會導致災難誕生。德行不好的人卻有尊貴的地位,力量太弱小但是卻身居要位,都不利於事情的發展。一個人的德行和他的地位不相匹配,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比如一張桌子只能夠承受20斤的重量,但是強行放置50斤以上的重物,桌子就會難以承受這種重力,最終就會被壓力徹底壓垮。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好多人都只理解了一半,這就是此文筆者要剝離的話題。許多人通常都只會這樣認為:如果是一個德行不好的人佔據了很高的位置,那麼就很容易會形成禍患。要知道:一個無德之人如果佔據了很高的位置,在這件事的對立面就必然會有一個有德之人佔據很低的位置。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梁宏達用「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暗諷郭德綱,網友一句話點睛!
    說相聲要具備的條件需要有什麼呢,重要的是要有捧哏的和逗哏的,具體的我也不太了解,反正就是兩三個人站在臺上逗 , 把觀眾逗樂了,他就算是個好相聲。話說這郭德綱呀,不管是在藝術還是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之後,人也是很高調。
  • 朱子家訓: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必有災殃。」記得師父跟我說過: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父親一時無語。 「爸爸,您為眾生勞頓奔波,有德,所以叔叔阿姨們這樣款待您,您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不同,還是個學生,還沒為社會作過任何貢獻,享受這樣待遇,叫德不配位,今後恐有災殃?」 「兒子,爸爸太高興了!」父親激動,摸了摸兒子的頭,」爸爸放心了,長大了!憑你這番話,你這輩子就不會有大的災禍!」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建議所有人都看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就是四個字——「德不配位」。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讀了三遍,太透徹了
    導語「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訓誡,意在告訴我們,自身的德行及福報要與所處的社會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行事會受到報應。原句出自於《周易·繫辭下》: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