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界叛逆」高劍父,一直沒有認可「嶺南畫派」之名

2020-12-03 騰訊網

上世紀20到30年代,廣東國畫界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爭論。以黃君璧、潘致中,趙浩公、潘達微、黃般若、鄧芬等14位堅守傳統的畫家在廣州成立癸亥合作社,來抵制高劍父主張「新國畫論」的國畫研究會,雙方拉開了長達10年的新舊論戰。這一場論戰,讓高劍父與一起出生入死的革命同仁潘達微互不往來,報刊雜誌充斥著兩派激烈的論爭。到底是什麼樣的論戰能結下如此深的仇恨? 讓我們從一幅畫作說起。

雨中飛行 高劍父 1932年(這幅作品與《天地兩怪物》題材相似)

1921年,在廣東新政府的支持下,高劍父與鄧劍鋼等人一起籌備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會。同年10月,展覽於廣東省圖書館開幕,展出高劍父1951年創作的《天地兩怪物》。這幅作品在傳統國畫手法基礎上,用了透視、陰影和光效果等新技巧。這尚可接受,要命的是,畫作描繪了當時最新式的武器——飛機和坦克。此畫一展出,便在畫界炸開了,在一片譁然聲中招來一些畫界人士的斥責,他們指責高劍父為「畫界叛逆」,所畫為「不入書畫的俗物」。這些人中不乏高劍父曾經的好友,更有共赴戰場的革命同仁,他們輪番上門相勸,讓高劍父不要這樣標新立異,破壞了傳統中國畫的「雅」,冒天下之大不韙,變得不倫不類。

高劍父

高劍父認真地回應:「既然我們不幸處於戰爭之中,既然我們生活裡出現了飛機、大炮、汽車、時裝人物,我們為何不能去表現它們?我們傳統國畫中沒有這樣的題材,但這並不代表是背叛傳統呀,如果當時就有了飛機大炮,說不定八大山人也會把它們畫入畫中。」朋友們被說得啞口無言又無言以對,只得憤然拂袖而去,以表抗議。

在當今,這樣的題材司空見慣,可在高劍父的時代,卻亟須打破傳統、開山立派的勇氣和膽量。他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是充滿矛盾的一生。既好古,又好今;既好舊,又好新;既樂於入世革命,又樂於出世歸隱。他不安於現狀的個性似乎冥冥中決定著這一切。

廣東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開幕全體職員合影,前排左三為高劍父 1921年 廣州

童年求學無暇顧及自尊

高劍父束髮之年入十香園師法居廉,習得技法基礎後,他開始不安於臨摹居師的作品。聽說同門師兄伍德彝家中藏有不少歷代美術書家名作,於是萌生臨摹名人名作的願望。有一天,他忍不住託同學向伍師兄轉達他的意願,便開始期待圓夢的一天。可伍德彝要求高劍父拜自己為師。高劍父聽聞,思想開始激烈鬥爭,居師還在世卻要拜同門師兄為師,傷尊嚴;可家中父親去世,母親身體不好,一家人掙扎在生存線上,已無暇顧及臉面。於是高劍父向伍師兄行三跪九叩大禮,改稱其為師父。在伍家,他臨摹了歷代名畫,深入傳統、廣泛師法眾家,對其一生的繪畫藝術起到決定性作用。

高劍父(前排左四)與業師居廉(前排右四)及居廉友人門徒合照

高劍父 哺雛 19世紀末作

高劍父 花卉草蟲 20世界初作

19世紀末20世紀初,高劍父為了家計從伍家走向社會。在學校、學堂及國畫研究院任教使他接觸到了新思想,開始認同西畫的科學理念。當教學的收入已可以讓家人的生活平穩安寧時,他又開始不適應了,內心蠢蠢欲動,渴望走出國門到日本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這一次與拜師伍德彝不同,他沒有任何猶豫。

高劍父 1913年前後 日本

扶桑留學受革命洗禮

初到日本,高劍父在困頓中得到廖仲愷、何香凝夫婦的幫助,受到他們的革命感召,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在廣泛學習藝術、實現藝術理想的同時,他積極參加各種革命活動。革命精神為其藝術注入強烈的革新動力,他開始借用西洋畫技法,強調立體、光色、時空的效果。高劍父對木村武山的《阿房灰劫》表現火燒效果的藝術手法甚為欣賞,反覆臨摹,並在臨摹的基礎上對原作的構圖及賦色嘗試做一些改動。他創作的《火燒阿房宮》,充分參考了《阿房灰劫》火焰的表現手法。類似的參照,在他早期作品中均有表現,如1917年前後創作的《崑崙雨後》。此次赴日,對他往後的繪畫主張及手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提倡的「新國畫」概念在這時初見雛形。

高劍父 火燒阿房宮 年份不詳

高劍父(左二)與廖仲愷(左三)等革命同志 民國初年

廣州光復之初,高劍父不安現狀的個性再次凸顯。出於革命貢獻,有人推薦高劍父為廣東都督,當得知另有部分人推選胡漢民,他便聲明放棄。他哥哥冠天衝著高劍父發問,他解釋道,「如果他們真的有志於革命,幹嘛不早一點挺身而出?現在革命終於成功了,他們就一個個跳出來表明心跡,這還不是想為自己在政府裡撈個一官半職?這樣的人,以後肯定會以權謀私,我不願意與這樣的人為伍。」

他真正喜歡做的,是畫畫,一直希望以自己的專長服務於革命事業。彼時,蔡元培提倡美育,要借「無人我之偏見」的非功利「審美」教育來衝破封建思想之樊籬。高劍父非常贊同和支持,聯合高氏三兄弟,在上海創立他們「藝術革命」的主要宣傳陣地——審美書館,同時發行《真相畫報》,傳播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直接或間接地以藝術為革命服務。同時,高劍父還在畫報上大力宣傳自己改革中國畫、提倡美術革命的藝術主張。

1912年《真相畫報》

高劍父 看盡世人夢未醒 1914年作

「新國畫」理論與春睡畫院

在上海的1912年至1917年間,高劍父正式提出「新國畫」這一概念,「認為中國事事要革新,中國畫也不例外」。以「二高一陳」為代表的「折衷派」以創作踐行實踐自己的藝術主張,在中國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強調寫生,也重視筆墨透視、明暗、光線、體積和空間的表現,常用水墨和色彩渲染,創造出一種東西合壁,又具有奔放雄勁氣質的個性化藝術效果。

高劍父 烏賊 年份不詳

高劍父倡導的「新國畫」理念遭到守舊派的反對,但受到不少青年畫家和學生的歡迎。高氏兄弟和陳樹人堅持踐行新理念創作,整理出得意之作,三人出版合集《新國畫》,並舉辦了「二高」畫展,反響熱烈,引來不少青年登門求學,促成開館授徒。曾經的革命同仁黃興引《三國演義》「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詩「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為其畫室取名「春睡」。隨著畫室和教學規模的擴大,畫室變畫院,「春睡畫院」從此誕生。

高劍父(前排中)與學生在春睡畫院 1948年廣州

然而,保守派對高劍父的反對並沒有停止,在長達10年的新舊論戰中,高劍父亦不安於一味求新,早已開始注重對傳統筆墨的練習。1924年,他再次臨摹荊浩的《秋江泛棹》、範寬的《雪山行旅圖》、藍瑛的《萬壑爭流》,研習傳統畫技藝。這些臨摹的畫作顯示高劍父對傳統國畫極高的修養和認識,並不低於「血統純正」的舊國畫派畫家。

高劍父 雪景 年代不詳

年過半百出國遊歷

1930年,高劍父已年過半百,飲譽藝壇,門下人才濟濟,他引領的一群「新國畫」派的畫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可高劍父又開始不安現狀。他倡導折中中西藝術,希望到世界各地考察研究更多不同的文化藝術,使自己的藝術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於是,他抓住機遇,開啟印度等國的東南亞之旅。東南亞之行對高劍父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開闊的視野使他在折中中外繪畫、兼容並包、融會貫通等方面又出現了新的變化。

高劍父 秋燈絡緯 1936年作

高劍父 煙寺晚鐘 1930年作

嶺南畫派誕生

自1908年高劍父以「新國畫」名義舉辦個人畫展以來,社會上對其畫派稱謂有「折中派」「新國畫」「新畫派」甚至「春睡畫派」,一直沒有統稱。1934年,劉海粟為在柏林舉辦的「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撰文《中國畫之特點及各派之源流》,明確提出以陳樹人、高劍父和高奇峰為創始人的「嶺南畫派」;1936年6月,中國美術會總幹事王祺在《中國美術會季刊》一卷2期《從藝術批評到春睡畫展之評價》一文中沿用「嶺南畫派」的名稱;1937年,評論家簡又文在第二次全國美展時再次明確將「二高一陳」作為嶺南畫派的創始人。有趣的是,高劍父一直對「嶺南畫派」的名字不滿,認為此派不該局限在嶺南。陳樹人則解釋道:「畫派是從嶺南創立,並無不得向外發展之意。」雖最終確認此名,但據說高劍父一直沒有認可,而以「折衷派」自居。

高劍父 蘿蔔船 年代不詳

從嶺南派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折中中西,融會古今」的藝術宗旨和追求來看,無不體現了革命、時代、兼容和創新的新文化精神,這相互聯繫的四種精神構成了嶺南畫派相當完整的體系,極大地推動了新藝術運動的進程,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高劍父 文明的毀滅 年代不詳

高劍父的「折衷」

高劍父相對其同時代的國畫而言,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畫家。他早年師從居廉練就了較為紮實的基本功,青年時赴日學習西畫以及東西結合的「新日本畫」,辛亥革命時期經歷火熱鬥爭的洗禮 ,從戰場退下來重登畫壇時經歷了傳統派與革新派的論戰、西方現代派的傳播、東方本位主義的回歸,這些經歷形成其複雜的畫學思想,而貫穿其中的不變宗旨就是折衷。

高劍父 顧影自憐 1937年作

他主張的「折衷」,既折中中西,也折中古今,折中南宗北宗,折中宋院體與文人畫;既折中形與神,也折中雅與俗;既折中工筆與寫意,也折中水墨與重彩。使藝術既有傳統,又富於時代精神,雅俗共賞,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他公開表示,折中與融合兩者的終極目的是「造成我國現代繪畫之新生命」。

高劍父 白骨猶深國難悲 1938年作

筆者看來,高劍父不安現狀的特點使他作出生命中幾次重大的選擇,他以其一生的經歷和「折衷」思想告訴我們,藝術是發展變化的,沒有從一而終的定律,「繪畫要代表時代,應隨時代而進展,否則就會被淘汰。(文中圖片出自出版畫冊)

參考文獻:

高劍父:《高劍父詩文初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 鴻:《高劍父》,花城出版社,2014年

李公明:《廣東美術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 琰:《其命維新:高劍父研究文集》(第一輯),嶺南美術出版社,2019年

相關焦點

  • 嶺南畫派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聘翁真如為高級顧問
    嶺南畫派趙少昂的入室弟子、澳大利亞翁真如太平紳士於11月初在番禺區文聯副主席和王珊陪同到訪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翁真如先生在南村文體中心副主席林筠筠的熱情接待和帶領參觀二高紀念館。高劍父高奇峰宗師銅像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的故鄉番禺區南村鎮,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坐落於南村鎮文化中心三樓於2019年5月29日正式落成對外開放。
  • 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開館
    大洋網訊 5月29日,在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的故鄉番禺區南村鎮,籌建多年的高劍父高奇峰紀念館落成對外開放。紀念館收錄了高劍父、高奇峰的大批經典國畫作品。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皆為南村鎮員崗村人,在大師故裡建設紀念館,意義重大。
  • 嶺南畫派開創者,近現代國畫革新領導者,高劍父繪《花鳥通景屏》
    在高劍父的引領下,廣東地區逐漸形成了嶺南畫派。嶺南畫派成立之初,倡導美術教育,推廣中國畫的革新運動。由於高劍父的出現,時至今日嶺南畫派還在中國畫壇擁有重要的地位。高劍父 花鳥通景屏 之二高劍父畫這樣一幅作品,顯示出他注重寫生的創作習慣。
  • 嶺南畫派高劍父,筆墨蒼勁,風格雄厚!
    這位技藝精湛的畫家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出身貧寒,自幼失去雙親,在族叔的店鋪做學徒,受到叔叔的影響,喜愛書畫。後跟隨居廉學習繪畫,他天資聰明,學習努力,很受居廉的器重。17歲時轉入嶺南大學學習素描,後在一學習擔任圖畫教員。後來高劍父東渡日本,謀求深造,接觸到了日本水彩繪畫,並結識了廖仲愷何香凝二位。
  • 嶺南畫派高劍父:筆墨蒼勁,風格雄厚!
    這位技藝精湛的畫家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17歲時轉入嶺南大學學習素描,後在一學校擔任圖畫教員。高劍父東渡日本晚年的高劍父一直從事美術教育
  • 中國畫改革先驅,家境貧寒的高劍父,如何成為嶺南畫派創始人?
    中國畫改革先驅,家境貧寒的高劍父,如何成為嶺南畫派創始人?由於小時候就失去了父母,所以他的生活一直非常辛苦,能夠在美術領域中取得如此過人的成就,可見他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多少倍的努力呀!然後他到家族的一位叔叔所開的藥店那裡當學徒,而這位叔叔非常擅長繪畫,所以高劍父因此對繪畫產生了深厚的興趣。
  • 明清美術之嶺南畫派
    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故稱嶺南。活動於這一帶的畫家被稱為「嶺南畫派」,代表人物有「二高一陳」。「二高」指高劍父、高奇峰兄弟,「一陳」指陳樹人。辛亥革命後,他們在繪畫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畫家注重寫生,吸收外來技法,強調表現時代精神,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樹立起了改革中國畫的旗幟。高劍父為嶺南畫派成就突出者,其代表作《鷹》,即是其在傳統繪畫基礎上吸收西洋畫技法的典型。
  • 傳承與革新:嶺南畫派花鳥畫的崛起
    嶺南畫派花鳥畫三傑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早年師法居巢、居廉花鳥畫,夯實傳統繪畫的基礎,繼之東渡日本留學,研習西洋繪畫和日本繪畫,「希圖借鑑日本的方法,使日見停滯和脫離現實的中國繪畫獲得新生」。這使嶺南畫派花鳥畫較之商業色彩濃厚的海上畫派花鳥畫,更具有時代精神和革命色彩。高劍父(1879—1951),名侖,字劍父,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人。
  • 高劍父 國畫作品精選欣賞
    高劍父(1879~1951),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侖,字劍父,後以字行。1879年10月12日生於廣東省番禺縣,1951年6月22日卒於澳門。早年師事居廉。1903年赴澳門求學。
  •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本世紀初首先從廣東興起。以嶺南三傑為代表,主張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繪畫藝術之長以改造傳統國畫,使之朝著現代化、民族化、大眾化方向發展,而提高審美教育效能的一個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其表現形式是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最終目的則是通過藝術美的陶冶以「改造國魂」。
  • 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作品欣賞,精品薈萃
    ,其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嶺南畫派」注重寫生,融匯中西繪畫之長,以革命的精神和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並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創製出有時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氣氛酣暢熱烈、筆墨勁爽豪縱、色彩鮮豔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淨的現代繪畫新格局。
  • 春睡夢先覺——紀念高劍父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展
    高劍父是嶺南畫派的一代宗師,為了紀念其誕辰140周年,廣州藝術博物院策劃了年度特展「春睡夢先覺——紀念高劍父誕辰一百四十周年展」。該展覽即日起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一樓中國歷代繪畫館舉行,持續到2019年11月30日。
  • 高劍父誕辰140周年,藝術研究文獻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先聲——高劍父藝術研究文獻展」於11月26日到12月8日在嶺南畫派紀念館舉行。150件中國畫、書法、畫稿及照片、手稿等珍貴作品文獻,勾畫出高劍父波瀾壯闊的一生。正如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所說的,高劍父的影響力和成就,遠不止於繪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陳瑞林在「高劍父藝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也表示:「高劍父和嶺南畫派的畫家怎麼樣立足中國、放眼亞洲、放眼世界的問題,也是我們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問題。
  • 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集體「回家」 致敬先賢高劍父
    海內外嶺南畫派畫家集體「回家」 致敬先賢高劍父 2019-08-10  今年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誕辰一百四十周年,高劍父紀念銅像當天在高劍父春睡畫院舊址「其命惟新」廣場落成,參展的嶺南畫派畫家集體向高劍父紀念銅像獻花致敬。小觀眾欣賞參展作品。 陳驥旻 攝  嶺南畫派自創始以來就是一個注重美育創新的藝術流派,故而嶺南畫派的藝術家身體力行高劍父所倡導的「為國家而藝術、為大眾而藝術」的家國精神和民族擔當。
  • 嶺南畫派何以在上海崛起?
    沒有這些上海同人的介入,辦報無疑要艱難得多,畫報的內容不會那麼精彩。」(王中秀編著《黃賓虹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96頁)  海上畫派群體對嶺南畫派的支持與援助,為之搖旗吶喊,為之造勢助陣,不僅使這個外來的初創畫派在上海立穩了腳跟,建立了藝術大本營,而且在一個更大的社會背景及更高的歷史層面上,借鑑了一種現代的運作方式及新興的經濟形態。
  • 書畫聯盟丨嶺南畫派創始人一代宗師 高劍父
    高劍父作品翻開近現代嶺南畫派的藝術史長卷,「二高一陳」是無法忽視的一組名字,他們開創了一個屬於「新國畫」的時代。「二高一陳」,指嶺南畫派三位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一、高劍父高劍父,1879年生,1951年逝世,廣東番禺人。著名畫家,嶺南畫派領袖,嶺南畫派奠基人,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的祖父高瑞彩,父親高保樣均擅醫學、武術,亦能書畫。高劍父共有兄弟六人,他行四,五弟高奇峰,亦善畫,與他同為嶺南畫派的先驅。高劍父少年喪父,家境蕭條。在族叔的影響下對繪畫產生了極大興趣。
  • 海內外嶺南畫派傳人集體「回家」
    「這次展覽一切都是以『家』為線索、以『家』為根基,要讓『回家』的嶺南畫派親人們感受到家的溫暖。」高劍父紀念館館長李琰介紹,展覽旨在繼續弘揚嶺南美術的家國情懷,喚起新時代的愛國共鳴與文化自信。「我是廣東人,『回家』是我一直以來的期盼!」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臺灣著名畫家歐豪年雖年屆85歲高齡,依然難掩內心激動之情。
  • 「嶺南畫派」是一個什麼樣的畫派?
    嶺南畫派是中華民族繪畫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繪畫流派,是繼海上畫派之後崛起的很有成就的畫派,它的出現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嶺南畫派的創始人是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嶺南畫派」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是嶺南文化的特色。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被稱為「嶺南三傑」,師出同源,在信奉同一藝術的原則下,每個人都有創新,但風格不一。後來高劍父教育他的學生也要表現自己,要求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嶺南畫派「兩高一陳」 當年畫室今何在?
    (攝影:王維宣 實習生鄭凱夫) 春睡畫院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 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    圖:資料圖片(除署名外)    崛起於廣州的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與粵劇、廣東音樂一起並稱為「嶺南三秀」。
  • 「藝惠藏」嶺南畫派自高劍父創立以來,你知道出現過多少名家麼?
    嶺南畫派,是指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創始人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簡稱「二高一陳」。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多畫中國南方風物和風光,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豔,學者甚眾,它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