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沒人泡茶館了?解析現代茶館與過去盛極一時茶館的區別

2020-12-05 習茶君

由宋代至清末、民初,茶館文化一直是市民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茶館文化大有振興之勢,但較之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仍相去甚遠,究其原因,一是種類比較單調,二是門檻太高,不適於中低階層和大眾消費。

從類型來說,以北京為例,歷史上的茶館有生意人交往的清茶館,有與曲藝結合適合不同人群的大茶館,有與說評書結合的書茶館,有與郊遊結合的野茶館,有與飲食結合的二渾鋪,還有下層勞動者稍作休閒的大碗茶攤等。

目前,一般是與賣茶葉、茶具相輔的茶室,這種消費方式一般是以小時計費,消費較高。小編在大學時在學校的茶室學習茶藝併兼職兩年,店員也有茶葉銷售指標,而茶水服務消費則是分包間大小而定。因為在學校茶室待過兩年,有幸邀請舍友去茶室座了一小時,因為是按時計費,一個小時後卻也未必盡興。有時候手癢難耐,也想尋個茶室邀三五好友為他們衝泡一杯好茶,可一看茶室價格也只能作罷。

如今與曲藝結合的則只有老舍茶館等較大的茶廳和天津與相聲結合的相聲茶館。在這些茶館中,看看茶藝表演,喝上一杯茶,一個人便要有幾十元到上百元的消費,偶爾為之尚可,回頭客則很少,客人大多是抱著獵奇的態度,來體驗、欣賞一次,花上點錢並不算什麼,但若像北京老茶客那樣經常來,甚至日日久坐,則不可能

過去北京人講究「泡茶館」,在茶館裡一泡就是一天,現在的茶館則很少有常客。有人或許會說:現在工作如此繁忙,也沒時間「泡茶館」啊?其實不是的,目前我國已進人口老齡化社會,不少老年人閒著沒處去,不是沒有社會需求,而是茶館不能適應不同群體和不同消費層次。

提起現在的茶館,都給人一種不接地氣的高消費場所的形象。所以現在的茶館行業拓寬消費途徑,既有高消費,也有薄利多銷,這樣才能大眾化、普及化!

相關焦點

  • 閱讀這本書後,我才知道為什麼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就是個大茶館
    【二】那茶館為什麼對成都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王笛是地道的成都人,生在成都,長在成都,對成都人的生活比較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顯微鏡下的成都》這本書裡邊,就談到成都一個特有的傳統茶館文化。說現在,在成都有將近1萬家茶館,在數量上穩居全國第一。有人甚至說,一個成都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館」。 那茶館為什麼對成都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書中談到,答案要從歷史中來找。
  • 去成都「坐茶館」
    然而,王笛要從中尋找的,卻是隔著數十年光陰的成都「過去」,即民諺裡「一城居民半茶客」的成都。《茶館》有一個副題是「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成都歷來多的是茶館,成都人也愛坐茶館。於是,不起眼的小茶館,就成了成都人孕育地方文化的消費空間。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卻是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凡是聯大的同學大概沒有人沒上過泡茶館這門大課的。新校舍因陋就簡,僅有一個圖書館,座位有限;宿舍四十人一間,沒有書桌;課外活動幾乎等於零。於是,學校附近兩條街上的十來家大小茶館,從早到晚坐滿了聯大的學生,看書、寫作、聊天、玩橋牌,各得其所。
  • 中國最早的茶館起源於此,生活在這裡的人除了火鍋,就是坐茶鋪
    四川是茶的故鄉,茶的品類繁多,飲茶風行,茶館林立。四川的茶館文化由來已久,在史料記載中,中國最早的茶館就起源於四川。據《成都通覽》載,清朝末期成都的516條街巷中,就有454家茶館,是歷來茶館數量最多的城市。我們都知道成都是一個閒散的城市,生活節奏以「慢」出名,打麻將、泡茶館蔚然成風。
  • 四川茶館|茶館|演出_鳳凰讀書
    一旦生存容易,人性中那份對悠閒與舒適的追求便潛滋暗長,進而尋求某種形式的表達,這就使四川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茶館無處不在,密如繁星。於是,泡茶館便成為四川人最寫意最日常的休閒生活方式。1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黎明。時值農曆歲尾,川西平原深睡在一團又黏又冷的夜霧中。
  • 夜讀|在茶館裡泡出人間滋味
    夜讀在茶館裡泡出人間滋味汪曾祺「泡茶館」是聯大學生特有的語言。本地人只說「坐茶館」。「泡」是北京話。再往前走幾步,路東,是一個紹興人開的茶館。這位紹興老闆不知怎麼會跑到昆明來,他至今鄉音未改。大概他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情緒,所以對待從外地來的聯大學生異常親熱。他這茶館裡除了賣清茶,還賣一點芙蓉糕、薩其瑪、月餅、桃酥,都裝在一個玻璃匣子裡。我們有時覺得肚子裡有點缺空而又不到吃飯的時候,便到他這裡一邊喝茶一邊吃兩塊點心。
  • 在四川人心裡,茶館是種怎樣的存在?
    民國時期黃炎培訪問成都,曾寫過一首打油詩來描述成都人,其中有這麼兩句:「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由此可見,茶館,是四川人最常去的一個場所。四川人身處盆地,自古生活悠閒、淡定,泡茶館也就成了四川人安逸生活的典型體現。我們四川還有句話:天上晴天少,地上茶館多。
  • 汪曾祺:泡茶館
    這位紹興老闆不知怎麼會跑到昆明來,又不知為什麼在這條小小的鳳翥街上來開一爿茶館。他至今鄉音未改。大概他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情緒,所以對待從外地來的聯大學生異常親熱。他這茶館裡除了賣清茶,還賣一點芙蓉糕、薩其瑪、月餅、桃酥,都裝在一個玻璃匣子裡。我們有時覺得肚子裡有點缺空而又不到吃飯的時候,便到他這裡一邊喝茶一邊吃兩塊點心。有一個善於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學經常在紹興人茶館喝茶。他喝茶,可以欠帳。
  • 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
    北京人沏茶講究用滾開的水,而且沏上後還得蓋上蓋多燜一會兒,掀開蓋得能看得見顏色,圖的是喝個釅。茶館裡的茶具無論瓷粗瓷細,一律得用蓋碗兒。那蓋碗的蓋子,一來是用來撥拉茶湯上漂浮的茶梗、茶葉,二來是為了遮口。在北京人看來,讓人家瞧見尖著嘴吸溜吸溜地喝是非常不雅的。而端著蓋碗優雅從容地喝,那才叫有範兒。
  • 資格老成都的生活,浸潤在茶館裡!
    成都人的閒逸,要是落到一個具體的物象,也許很多人會選擇茶館。「生在屋頭,活在茶館頭」說的就是成都人。因為對愛喝茶的成都人來說,喝茶是不分天晴與否的:很多成都大爺一大早從鋪蓋窩裡爬出來第一件事就是泡茶館,晚上在外面的最後一件事情還是泡茶館。
  • 四川的茶館
    《四川的茶館》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南北不同俗,這茶最明顯。 文人稱喝茶為品茗,一個「品"字就足以說明它是一種生活情趣。明人張岱精於鑑茗,有《閔老子茶》一文,讀畢令人稱奇:飲者竟然能品出茶的產地,採摘的月分,以及水取於何地!另外,像燒水用的什麼炭,茶甌為什麼瓷,都十分講究。套用一句:真是為品茗而品茗!
  • 中國是茶的故鄉 最早的茶館出現在唐朝 四大派別的茶館你愛哪一派
    一、京派茶館北京,長期以來,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茶文化有著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層次複雜、功能齊全等特點。我們知道北京人愛喝茶者眾多,上至皇親貴胄,下至市井小民,都有飲茶的習慣。宮廷也好,文人也罷,階級不同,自然茶俗不同。
  • 碼頭人的茶館事,老重慶的說書人
    吃茶規矩繁瑣而細碎,若要常去泡茶館,就必須要摸透其中門路,一旦搞錯了,可是會被「老茶客」們笑話的。那時老重慶茶館吃茶五分錢一杯,對尋常人家來說,並不算便宜,但每到評書先生開講時,茶堂爆滿,幾乎座無虛席,在碼頭上疲累了一天的工人、縴夫,隨身攜帶一根扁擔的「棒棒」,這些人也會出現在茶館裡面,邊聽書邊喝茶,當做自己對辛苦工作的慰藉,沒有錢的小孩,則會站在門外邊聽,一直聽到家人找才戀戀不捨地走回去。
  • 仿古磚雕建築與現代茶館的融合——青藤茶館
    青藤茶館,是杭派茶館的代表,也是杭州的老茶館。青藤茶館位於杭州風景如畫的西湖旁的南山路,茶館總面積5000平方米, 建築層高5.5米,是一個具有多元功能的休閒空間。茶室的功能分局中主要包括入口門廳、大廳散座區、多功能區、卡包區、陶吧、日式私人包間和中式私人包間。
  • 在各色茶館裡,品味真實成都生活
    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成都人好喝茶,也好泡茶館喝茶擺龍門陣是這裡市民生活的日常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火鍋之地位 在成都,茶館如星羅棋布 散落在城市的每一條街巷每天喝茶的人數多達數十萬各茶館或寧靜,或喧囂
  • 茶館中別有洞天 女老闆獨闢蹊徑開創以茶宴客
    說到茶,我們都知道是用來喝的,但是一位在杭州開茶館的女老闆卻要獨闢蹊徑,想讓自己的茶不但能喝,還要能成為美味佳餚。為了這個能吃的茶,她差點把命都搭上了。   解說:   那是2004年的最後一天,和茶館的當家人龐穎和員工一起琢磨這個茶到底怎麼吃,又怎麼能和點心搭配起來吃,為了能找到最佳的配方,龐穎又吃又喝了整整一個下午,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 茶館裡,也有中國的風土和世相
    而在所有城市裡,茶館最興盛的當屬成都。早在明清時期,成都的茶館就已遍及城鄉——茶館是人們消閒、打盹兒、掏耳修腳、鬥雀買貓、打牌算命的自由天地;是評書、揚琴、清音、雜耍的戲曲舞臺;是說買賣的交易場所;也是講道理、賠禮信、斷公道的民間公堂。成都茶館的盛況,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家蕭軍1938年抵達成都時,就吃驚於茶館之多,「江南十步楊柳,成都十步茶館」。
  • 每一個茶館,都是濃縮的老成都!
    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成都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喝茶、打麻將,再 吃火鍋,永遠都從容、悠閒。當然,這有些誤解成都人的努力,但不可否認,麻將、茶館、美食已代表成都走向了世界。相比麻將和美食,泡茶館,更能體現成都人那種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悠閒。
  • 講座|王笛:老成都的茶館、文化與生活
    講座現場(圖片提供:尋麓書館)都說成都的茶館最多,但是我們沒有去回答:為什麼?成都比上海的人口少多了,成都在晚清時三十多萬人,民國時五六十萬人,那個時候上海人口遠遠超過成都,但是茶館卻比成都少得多。民國時期,上海就一百多家茶館,成都有五六百家。為什麼成都人這麼依靠茶館,上海人不是這樣呢?人們在茶館裡做什麼?
  • 現代神話學丨對孟京輝《茶館》批判的批判
    「現代神話學」正讓我們能夠脫離「所指」去追尋那些「漂浮的能指」,值得關注的是,一部目前累計也許只有幾千人在劇場親歷過的戲劇演出,是如何製造數十萬乃數百萬流量的爭議聲浪的?從《茶館》出發有太多值得討論的「神話學現象」,無一不暴露出如今已經是、卻始終被否認的後現代時期所遭遇到的後現代問題,包括將任何試圖嚴肅的探討降維到「好壞」、「說簡單點」「我就想知道好看不好看」這種戲劇評論人根本做不到的殷切期待和普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