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2008年11月06日 17:0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發表評論

  1939年夏,我從四川合川二中高中畢業,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學校九月開學,無奈從重慶去昆明交通十分困難,我足足用了兩個月,終於在十一月中才到達昆明大西門外新校舍報到。1941年夏,我剛讀完大二,就響應號召,「投筆從戎」,去給即將來我國支持抗日戰爭的美國空軍志願大隊擔任英語譯員。我在西南聯大學習的時間前後不到兩年。

  這個期間,日本飛機經常來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全校師生員工跑警報,上課的時間就更少了,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實在不算太多。但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卻是難以忘懷的。聯大匯集了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名校的教師,其中不乏譽滿中外的學術大師,他們崇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論工作和生活條件如何艱苦,他們都孜孜不倦地教書育人,潛心學術研究。可惜我因中途輟學,無緣受教於多位名師,不過有幸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我就終生受用不盡了。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卻是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凡是聯大的同學大概沒有人沒上過泡茶館這門大課的。新校舍因陋就簡,僅有一個圖書館,座位有限;宿舍四十人一間,沒有書桌;課外活動幾乎等於零。於是,學校附近兩條街上的十來家大小茶館,從早到晚坐滿了聯大的學生,看書、寫作、聊天、玩橋牌,各得其所。

  汪曾祺1984年在《泡茶館》一文中回憶道:

  大學二年級那一年,我和兩個外文系的同學經常一早坐到這家茶館靠窗的一張桌邊,各自看自己的書,有時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語。我這時才開始寫作,我的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這家茶館裡寫的。

  這裡寫的兩個無名氏就是我和趙全章。我們仨是一九三六年春在鎮江參加高一男生集中軍訓時結識的,我上的是揚州中學,全章上的是蘇州中學,曾祺上的是鎮江中學。三人都是十六歲,編在同一個中隊,三個月同吃、同住、同操練。沒想到,三年以後,三人都當上了流亡學生,又同時考上了聯大,曾祺讀中文系,全章和我讀外文系。碰巧三人又同住一棟宿舍,又都愛好文藝,朝夕過從。每天課後,我們仨就各自帶上兩三本書、鋼筆、稿紙,一起去泡茶館。我們一邊喝茶,一邊吃「花生西施」的五香花生米,一邊看書,多半是課外讀物,或寫點兒什麼東西。茶館就是我們的「書齋」。誰寫好一篇東西,就拿出來互相切磋。曾祺第一篇小說的文採就讓我倆嘆服。全章中英文都好,經常寫抒情小詩,後來一篇接一篇從英文翻譯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我也寫一些小東西。我們最初的習作都是在這家茶館裡泡出來的,投給中央日報文藝副刊,居然一篇篇小詩小文都陸續註銷來了。經常飢腸轆轆的窮學生,誰一拿到稿費我們仨就直奔文林食堂「打牙祭」。有時,茶館打烊以後,深更半夜還冒著雨到翠湖去逛蕩,享受免費的湖光夜色。

  大西門外經常塵土飛揚,風沙蔽日,無樹無花的校園儼然一片荒漠,茶館宛然水草迎人的綠洲。茶博士,不分男女,都親切如家人、溫馨如昆明四季如春的天氣。一碗碗清茶好似一派清流,蕩滌著家山萬裡的遊子的滿面風塵、灌溉著如饑似渴的心田、滋潤著綠綺年華、孕育著含苞欲放的性靈。

  茶館也是我們的殿堂。我們一邊飲茶,一邊虔誠地誦讀一部又一部文學經典,在茶香水氣裡領受心靈的洗禮。我們墜入沈從文描繪的如詩如畫的「邊城」,傾聽他那透明燭照的聲音、溫存的節奏和音樂,如醉如痴,流連忘返。有時竟忘了回學生食堂去吃飯,只得用花生米來充飢。何其芳的《畫夢錄》誘使我們作起「橫海揚帆的美夢」。法國作家紀德根據《聖經》故事改寫的《浪子回家》,篇幅不長,卻讓我對一個流浪漢靈魂的受難感同身受,便用「浪子」作起筆名來,下意識地嚮往於靈魂的歸宿。

  西南聯大的流亡學子有福了。在烽火連天、無家可歸的歲月裡,茶館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心靈之家,促進我們自由自在地茁壯成長。汪曾祺在《泡茶館》一文中最後寫道:「如果我現在還算一個寫小說的人,那麼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裡泡出來的。」

  當年的茶友全章和曾祺已先後作古,哪年哪月,我才能回到昆明重溫茶館文化呢!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作者:巫寧坤)

編輯:官志雄】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電量滿滿的「青春修煉手冊」
    我採訪過西南聯大上百名學子,有幸親聆一批堪稱「英傑」人物的回顧。深入到這些名家的「精神成長」中去,就會發現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接了東方文化的智慧與美德。他們皆具專注而獨立的品行,不從流俗,不附平庸。  校花轉系  郝詒純,「聯大」人公認的校花。  我問過生物學家鄒承魯:那時候你們也評校花嗎?  他說:「沒有,但是大家心中有。
  •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苦難與輝煌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何兆武。    茶館電影,自由包容    校園生活並不單調。李凌回憶,同學們在冬天的篝火旁放聲高唱,或划船到滇池裡暢談。月亮明亮時,有幾千人參加月亮會,在月光下聽老教授講故事。學生舉辦各式各樣的壁報針砭時弊。    聯大校園包容性很強。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陳銓秉持法西斯主義,倡導「理想的生活是戰爭,而不是和平」。
  • 西南聯大的老教授和段子手
    劉先生脾氣臭而確有真才實學,其人講《紅樓夢》之發他人之所未發,特意選清風月夜月下講文選《月賦》使滿堂皆醉的記載,乃是炮火硝煙時代中如夢似幻的場景,也是戰爭無法扼殺文化傳承的絕好寫照。Diss沈從文先生的人也不只劉文典一位,《楊振聲編年事輯初稿》曾記載:在聯大就讀的楊振聲的兒子楊起在茶館喝茶,鄰桌坐著詩人穆旦,穆旦說道:「沈從文這樣的人到聯大來教書,就是楊振聲這樣沒有眼光的人引薦的。」
  • 追尋西南聯大的足跡(行天下)
    2020年,我參加的採風活動少之又少,極少的幾次裡,最難忘的是「西南聯大文化行」。十來個人,八天時間,在長沙、沅陵、蒙自和昆明走走停停,所到之地皆和西南聯大有關。 一 我們一行人在長沙聚齊後,最先去的是湘雅醫院,這裡有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部分教授寓所。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現為發展西南高等教育,推進邊疆文化起見,擬將長沙臨時大學移設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其院系仍舊。」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
  • 汪曾祺:不進西南聯大,我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作家
    學校圖書館的課桌和椅子不夠,學生們就到校外的茶館中去看書,因此,形成了一道聯大學生「泡茶館」的獨特風景。1938年西南聯大負責人與教員合影。(前排左起黃鈺生、李繼侗、蔣夢麟、黃師嶽、梅貽琦、楊振聲、潘光旦,二排右三為聞一多)汪曾祺不愛上課,喜歡到處亂逛,經常泡在茶館裡喝茶、讀書,他對校外各家茶館的布置和招待了如指掌。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汪曾祺與西南聯大
    被西南聯大除名     1939年,汪曾祺如願考入西南聯大國文系,但在校成績極差。     汪曾祺經常逃課,去昆明城泡茶館,即「聽他們的戲,喝他們的酒,害他們的病,種他們的花;日常如此,不以為意」。羅常培曾勸系主任朱自清收汪當助教,朱自清說:「汪曾祺連我的課都不上,我怎麼能要他當助教?」     體育老師馬約翰也很反感汪曾祺,給了汪一個不及格。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存民族文化血脈、培養國家急需人才,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在國難危機的時候,中國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激揚愛國之情  水擊石則鳴,人激志則宏。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原創舞臺劇《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聯大》首演成功 西南聯大...
    》首演成功10月31日,值此「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八十周年」之際,原創舞臺劇《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聯大》在雲南省大劇院首場演出成功。現場,1400名觀眾到場觀看,西南聯合大學名人聞一多之子聞立鵬、西南聯大總務長鄭天挺之子鄭克揚親臨觀劇,激動不已。據悉,該舞臺劇的創作是以抗戰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入手,通過幾位主人公為了保存中華文化和教育命脈而與軍人、土匪等發生矛盾衝突,最終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展現給觀眾具有衝擊力的舞臺形象。
  • 龍雲與西南聯大(前篇)
    回昆後,創辦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雜誌《尚志》,後又任《民覺日報》主編。1929年龍雲主政雲南後,龔自知被任命為省務委員兼教育廳廳長。從此,成為龍云為首的雲南地方政權中的重要人物。得知北京大學三校要遷昆辦學,龔自知十分高興,他以教育廳廳長的身份敦促龍雲歡迎臨大來滇辦學。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到昆後,奉教育部令,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從此至聯大結束,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時間。
  •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的有什麼故事
    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舉校南遷,尋找新的校園,繼續傳承文化根脈。這也是一次長徵,為了保護傳播中國文化而進行的一次長徵。只是長徵的主角都是一群書生,無論教授還是學生,都是手無寸鐵的文人。然而文人也有愛國情懷,也不願意做亡國奴。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西南聯合大學原系長沙臨時大學於1938年遷至昆明後的改稱。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教室多是鐵皮屋頂,各類辦公室全部都是茅草屋。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在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延續的這一風氣,使得主管西南聯大校務的職能部門領導,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名士。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
  • 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原標題: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經費問題浮出水面 北大的「離心」傾向並非僅是出於傳統的「自尊」,而是與諸多實際利益相勾連,譬如財政經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