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如何「把種子播撒出去」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保存民族文化血脈、培養國家急需人才,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在國難危機的時候,中國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所培養的人才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激揚愛國之情

  水擊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抗戰時期,聯大將激揚愛國之情、立牢報國之志貫穿於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

  一方面,著書立說,以激發抗戰鬥志。

  在抗戰防禦階段,由於國民政府抵抗不力,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有所擴散。針對這些消極文化現象,聯大教師展開了有力反擊。比如,歷史系教師整編教材,先後推出《國史大綱》《中國史綱》《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清史探微》等經典史學名著。

  其中,錢穆起筆寫《國史大綱》的時間為1938年後半年。此時,正值國內投降主義甚囂塵上的危急時刻。為此,他轉而專心於通史的撰寫,一年乃成。

  在引論中,錢穆立場分明地對民族虛無主義進行批判,並懇切要求國人樹立起基本的民族自信與尊嚴,保持對自身文化和歷史的基本敬意。史學家牟潤孫在評論《國史大綱》時說:「讀錢氏之書,當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氣,熱血沸騰,奮然而思有所以自存矣。」

  哲學家賀麟則對文化虛無主義展開了反擊。他認為,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實為文化危機。因此,要以民族文化的復興為己任。1940年至1941年,賀麟先後發表《五倫觀念的新檢討》和《儒家思想的新開展》,前文開始提出「新心學」的基本思想,後文集中體現了「新儒學」的思想。

  儘管賀麟的哲學思想體系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但他主張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儒化西方文化以及使中西文化相融合的觀點,正面回擊了文化虛無主義的謬誤。

  另一方面,制定校歌校訓,以激發抗戰熱情。

  聯大開校不久,便成立了包括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人在內的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由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譜曲的《滿江紅》被確定為校歌。

  該校歌分為兩闕,上半部分陳述聯大的由來以及國恨時艱,詞雲「絕徼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下半部分表達了聯大師生對於抗戰必勝的信念,詞雲「千秋恥,終當雪」「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這首校歌拋開雄渾激揚的曲調不談,僅字面意思便有催人奮進的深厚力量。

  聯大最初提交的校訓為「剛健篤實」,這與三校教授素來不問政治有關。這一提法放在平常,自然符合大學在學術研究、學生培養方面的價值追求。但作為流亡大學,聯大不僅是書本知識的傳承者,更是國家道德和精神價值的標杆。

  因此,1938年11月26日,聯大第95次常委會議決:以「剛毅堅卓」為校訓。其中,「剛毅」用以承繼三校教育的宗旨,「堅卓」則代表民族、國家對學生道德和價值養成的期待,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砥礪報國之行

  對西南聯大的師生而言,在抗戰最為艱難的環境之中,要將一腔愛國赤誠化為報國之行動,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犧牲。

  南下就職、求學,本身就充滿波折與崎嶇。由於戰爭的威脅,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不久便被迫西遷。11位教師帶領250多名學生徒步入滇,全程橫跨湘、黔、滇三省,計3500華裡,歷時68天才抵達目的地。

  素有「狂士」之稱的劉文典,在擺脫日方糾纏後,自天津乘船到達中國香港、越南,耗時兩月餘才進入雲南。步行抵達蒙自時,已是衣衫襤褸、消瘦不堪。

  戰爭年代,治學和謀生無不艱難。當時的調查顯示,若1937年大學教授工資為350元,則1943年的實際購買力僅為8元左右。

  梅貽琦夫人的回憶也證實了這一點——教授的月薪在1936年至1939年還能維持三個星期的生活,後來就只能夠半個月用了。

  朱自清最窘迫時竟身著趕馬人才穿的氈鬥篷,白天為衣,入夜則為被褥。華羅庚與聞一多兩家共14口人,還一度掛布而居。有詩為證:「掛布分屋共容膝,豈止兩家共坎坷;布東考古布西算,專業不同心同仇。」

  在飽嘗生活艱辛的同時,戰爭的威脅並未遠離聯大。1940年10月13日、1941年8月14日,聯大先後在日軍空襲中遭受重創,校舍及各種資料被毀,部分師生更是不幸遇難。正所謂,苦難礪志,多難興邦。在日軍轟炸中,聯大師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愛國主義激情。

  朱自清說:「敵機的轟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嘗不是可喜的。轟炸使得每一個中國人,憑他在哪個角落兒裡,都認識了咱們的敵人;這是第一回,每一個中國人都覺得自己有了一個民族,有了一個國家。」梅貽琦在告校友書中指出,物質之損失有限,精神之淬勵無窮,仇深事亟,吾人更宜努力滅此兇夷。

  事實證明,聯大師生在抗戰的艱難困苦中、在侵略者的轟炸中,確實越挫越勇,努力踐行愛國情懷。

  首先,福利待遇微薄而教師陣容強大。西南聯大在短期內匯集了中國學術界的精英,可謂大師、名家齊集。歷史學有陳寅恪、吳宓、吳晗等,哲學有金嶽霖、馮友蘭、賀麟等,數學方面有陳省身、華羅庚等,物理學方面有周培源、吳大猷等。據統計,先後赴聯大執教的教授有290餘人、副教授48人,其中不少是由相對安全的美國輾轉回國的。如此強大、豪華的教授陣容,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其次,科研條件簡陋而產出成果豐碩。如歷史學家、教育家鄭天挺所言:「在抗戰期間,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不能親赴前線或參加戰鬥,只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堅持謹嚴創造的精神,自學不倦,以期有所貢獻於祖國。」從實際情況來看,聯大不少教師的代表作、成名作正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

  比如,朱自清在聯大8年,獨立完成《詩言志辯》等七部著作;陳寅恪寫就《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嶽霖出版《論道》,完成《知識論》的10萬字稿本;馮友蘭推出「貞元三書」,即《新世訓》《新理學》《新事論》。

  再次,就讀環境艱苦而勤奮讀書不輟。由於戰爭阻隔了交通,聯大學生的生活更為艱難,「每天的夥食費僅一角」,一天兩頓以大餅糙米飯充飢。為了生存,從家教到報童,甚至夜間打更的活計,聯大學生均一一嘗試。

  戰爭的逼迫、謀生的艱難,也幫助聯大學子迅速成長起來。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校附近的茶館、雲大圖書館以及後面的山野溝地都成為學習的場所。校舍被炸後,在圖書館打傘看書,還成為聯大的特殊風景。

  謀國民幸福之途

  臨時大學由長沙遷至昆明時,部分師生曾徒步跨越三省,親歷底層社會的殘酷面相,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倍感憂心。

  由湘入黔,仿佛進入另一國度,十來歲孩子就已吸鴉片成癮……聯大學生向長清在《橫過湘黔滇的旅行》中這樣寫道:「我不信這全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罪過!」

  在目睹人民貧困、文化落後以及政府統治的黑暗之後,原本在途中或執筆作畫、或引吭高歌的聞一多性情大變。他在學生面前絲毫不掩飾憂國憂民的情感。在講述杜甫的《石壕吏》時,想起一個士兵因病被棄而自殺,聞一多痛哭流涕,感慨時隔千年之久中國社會竟每況愈下。他還時常吟誦《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西遷途中的經歷給了學生難得的教育,也給了教師極大的啟發。常駐雲南後,經常有教授牽頭組織各種調查活動。其中,化學家曾昭掄帶領考察團,對西康的物產及生產情況進行實地考察;氣象學教授張印堂帶領學生赴滇西地區考察,收集了大量邊疆資料;中文系主任羅常培多次帶領學生深入雲南少數民族聚居區進行考察。這種深入了解國情、民情的調查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師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在治學、求學之餘,他們積極思考中國的未來,並為此展開多方探索。

  早在皖南事變之前,聯大的《群聲》《冬青》《熱風》等壁報、刊物就針對國民政府的腐敗進行了尖銳批判。1942年,更是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倒孔(孔祥熙)運動」。1944年,首次喊出「爭取民主,打倒獨裁」的口號。1945年下半年,內戰氣氛漸濃,聯大先後出刊的20多個壁報,圍繞受降問題、國共談判和工商業危機等發表了許多觀點。

  隨著內戰陰雲逼近,聯大師生以實際行動來回擊國民黨反動統治。聯大劇藝社編演《凱旋》《潘琰傳》《告地狀》等劇目。其中,《凱旋》一劇先後演出40多場,使「反對內戰」的口號深入人心。

  1945年下半年,針對國民政府加緊籌備發動內戰的行徑,聯大師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不滿。他們聯繫多個學術團體通電反對,聯絡多個學校開展爭取和平集會,甚至憤而罷課。12月1日,國民黨軍警突然襲擊聯大和雲大,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

  為此,聯大教授會先後召開9次會議,80%左右的教授參與其中。其中,潘光旦、聞一多、費孝通等教師明確表明罷課立場;費青、向達、馮至等人拿起筆討伐當局暴行;周炳琳、錢瑞升、燕數棠等人組成法律委員會維權。

  由於聯大教授的集體出面、學生的英勇抗爭,使得這一事件很快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強大的輿論壓力最終迫使蔣介石當局作出了讓步。

  堅守強國之志

  抱著抗戰必勝的信念,聯大師生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較好地處理了國家抗戰需要和教育長遠發展的關係。

  一方面,注重科學技術在國防軍事方面的應用,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均有傾斜。例如,新設航空、無線電和金屬等研究所,添設航空工程系,在現有專業附設無線電電機修造部,增設軍事衛生工程、兵器學、軍用結構等科目。

  由於資料圖書短缺,聯大還編譯了軍事教材和參考書。為提高知識的實用性,還請來少校傳授「航空常識」「航空翻譯常識」等。聯大的一些教授也積極調整研究旨趣,以滿足抗戰需要:物理學家周培源考慮到相對論不能直接為反戰服務,放棄了卓有成績的相對論研究而轉向湍流研究。

  另一方面,貫徹通識教育理念,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格外用力。「戰爭總要過去的,我們這個民族在戰後還要建設、要復興……所以我們的讀書不能中斷,我們培育人才不能中斷」,這幾乎是聯大師生共同的信念。

  既然要為強國、復興培養人才,那麼培養的途徑和方式就不能急功近利。理學院的鄭桐蓀這樣勸誡學生:「很窄的基礎很難變成高高的尖尖的東西上去,很不穩定,很容易倒下來。你們要把基礎弄得很寬,它就很紮實,這樣你的學問才能夠真正上去。」

  即使在抗日最為焦灼的時期,聯大的通識教育也貫徹得頗為到位。文學系加大古典文學課程的比重,詩經、楚辭、先秦文等課程均在開設之列;歷史系的課程設置中,中國歷史所佔學分比重超過一半。另外,國文、中國通史是全校學生必修的通識課程。其中,通史分別由錢穆、吳晗、雷海宗等知名教授講授。

  事實證明,通識課程的開設助力了各類人才的成長。得益於通識的滋養,聯大學子中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國之棟梁。不少到海外深造的聯大學子,學成即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來報效國家,包括鄧稼先、何炳林、黃昆等。聯大師生中達到院士級別的多達200人,郭永懷、趙九章、朱光亞等8人成為「兩彈元勳」。

  西南聯大之所以成為學術、道德和精神足以垂範的大學,是因為聯大師生將愛國之情、報國之行、憂國之心以及強國之志有機統一起來了,從而譜寫了西南聯大愛國、報國的不朽歷史畫卷。

  (作者楊麗萍 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西南聯大師生的合影(劇照圖)西南聯大是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學校所組成的,學校存續至1946年5月4日最後一期畢業典禮,隨後北歸,一共歷時8年,與抗日戰爭同等時日。西南聯大的校區也不僅僅是如今雲南師範大學所在的幾棟破舊的小樓而已,且不說天津的南開大學和北京清華北大的舊址,如今長沙的中南大學,有著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遺址;而在雲南,事實上也有著兩個校區,一個是西南聯大,還有一個在小城蒙自的西南聯大文學院。
  • 西南聯大的輝煌,源自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為滿足保存民族文化血脈、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的需要,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就是在中國內外形勢最為嚴峻、生存條件最為艱苦惡劣的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卻在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方面創造出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蹟。2020年1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 無問西東 一片初心——心明大和尚談西南聯大師生的佛教情懷
    原標題:無問西東 一片初心——心明大和尚談西南聯大師生的佛教情懷點擊標題下「雲南政協報社」可快速關注2020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師範大學校園內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考察調研時指出,國難危機的時候,我們的教育精華輾轉周折聚集在這裡,形成精英薈萃的局面,最後在這裡開花結果,又把種子播撒出去
  • 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原標題: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經費問題浮出水面 北大的「離心」傾向並非僅是出於傳統的「自尊」,而是與諸多實際利益相勾連,譬如財政經費問題。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西南聯合大學原系長沙臨時大學於1938年遷至昆明後的改稱。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教室多是鐵皮屋頂,各類辦公室全部都是茅草屋。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在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延續的這一風氣,使得主管西南聯大校務的職能部門領導,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名士。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
  • 西南聯大國文課講什麼?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年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2008年11月06日 17:0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發表評論   1939年夏,我從四川合川二中高中畢業,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
  • 西南聯大是如何招生的
    西南聯大如何招生「西南聯大」是在抗戰的特殊形式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下組建的大學,七七事變爆發後,三校前往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前往雲南,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我們以西南聯大為例,介紹一下民國高校招生制度。
  • 聞一多,西南聯大的一團火
    西南聯大存在了8年多,聞一多也在昆明生活了8年多。在70年後的今天,當一位位當年的大師都已變成雕像和光環時,我們或許能通過聞一多在西南聯大的種種事跡,觸摸那一批知識分子真實的脈搏。 劉文典(1889—1958)解聘劉文典在西南聯大,許多人對聞一多都有一個印象——愛走極端。這可以說是聞一多性格決定的,解聘劉文典便是最能反映這種性格的一件事。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到昆後,奉教育部令,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從此至聯大結束,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時間。
  • 大師遠去,回望西南聯大
    年代太過久遠,以至於每次提起西南聯大,我腦中第一反應甚至都不是聞一多、朱自清、陳寅恪、馮友蘭這樣的大師,而是《無問西東》中出身將門,就讀西南聯大,加入飛虎隊駕駛飛機撞向日本軍艦壯烈犧牲的沈光耀。沈光耀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了西南聯大整個知識分子群,為了國家的未來將生死置之度外,在國家有難之時奮力搶救文化與精神財富的責任心。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大校友成為業務和政治骨幹。在臺灣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聯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馮友蘭手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   聯大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在西南聯大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苦難與輝煌
    投筆從戎,傘兵突擊    在雲南師範大學內,西南聯大原址上有一塊西南聯大紀念碑,碑背面刻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提名」,共有學生834人。據《我心中的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建校70周年紀念文集》一書的數據,西南聯大學生實際參軍數在千人以上。其中14人為國捐軀。    當年參軍的學生包括現居北京的羅振詵。1923年,他出生於廣東大埔縣。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