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西北聯大 西南聯大 抗日戰爭 大學精神

  作者簡介:梁嚴冰,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的兩所大學共同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其組建與成立不僅在民族危難之際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保證了中華文脈弦歌不輟,而且鑄造了輝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遠的豐碑。以往對西南聯大的研究無論是「通史」性著作還是專題性探討的論著都相當豐富,關於西北聯大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相當進展。但是,對二者的比較研究相對缺乏。本文試圖通過對二者的比較考察,希望對抗戰時期的中國高等教育、大學精神及國家與大學的關係等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野。

  一、「戰時使命」與政府戰略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為了毀滅中華文脈,對我國的高等院校及文化機構進行肆意破壞和摧毀,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平津滬等大城市的大學成為他們的主要轟炸目標。如,1937年7月29、30日,日軍用重炮和飛機對天津持續轟炸,重點即為南開大學,導致學校大部分校舍被焚毀。北平陷落後,日軍侵佔清華園,教學無法進行,師生紛紛撤離。上海自「八一三」抗戰以來,各大學同樣遭日軍蹂躪。同濟大學全部被轟炸,上海法學院全部被毀,復旦大學大部被毀,等。據統計,截至1937年10月21日,上海各大學損失總計達6623159元。①

  面對日本侵略者毀滅我民族命脈之舉,國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對各級學校的處置措施中說明:一方面,「不得不未雨綢繆,預為計劃,以減少戰事對教育工作之打擊。」一方面「責令危險地域各校預為安全措置,如遷移儀器圖書等,以防不測,此外關於教科書籍之印刷及紙張供給等事,已陸續訂定辦法,責成各書局實施。」總體目標是「在戰時發生時期,教育工作可以照常進行。」②但是,隨著戰局的惡化,教育事業「照常進行」已無可能。如何減少戰事對教育工作特別是高等院校的打擊,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關於平津專科以上學校處置辦法,認為:「平津專科以上學校教職員學生為數極眾,勢非借讀辦法所可完全救濟。本部為使優良教授得以繼續服務,並使學生完成學業,且隱為內地高等教育擴大規模起見,業經呈蔣院長核准,先在長沙、西安等處設立臨時大學各一所。」③對此,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7年9月10日發布第16696號令,以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院校為基礎合組西安臨時大學,遷設西安。④以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等院校為基礎合組長沙臨時大學,遷設長沙。⑤教育部還規定西安臨時大學和長沙臨時大學不設校長,而以籌備委員會代行校長職責。指定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的常務委員為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等3人。⑥指定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的常務委員為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脩等4人。⑦西安臨時大學成立後,經過緊張籌備,於1937年11月15日開始正式上課,當時全校設有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六學院,共23系。⑧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9月28日啟用關防,10月2日第4次常委會決議對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科系作必要調整,凡屬三校共有的固應歸併,即一校內性質相近的也予以歸併,以提高教學效率。歸併後長沙臨時大學設文科、理科、工科、法商科4科,共17系。11月1日,學校開始上課。⑨令人震驚的是,長沙臨時大學開始上課之日,日機突然來襲,幸好日機並未投彈,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兩所臨時大學在西安和長沙開始上課後,隨著日軍侵華的進一步擴大化,不得不再次遷移。西安方面,太原失守後,西安東大門告急,危機形勢之下,國民政府命西安臨大再遷漢中。1938年3月6日,西安臨大正式離開西安,全校師生於4月底到達陝南漢中。長沙方面,南京陷落後,不久武漢告急,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按照教育部要求,常委會決定遷校昆明,並於同年1月22日和2月4日兩次發布「遷校布告」,要求全校師生於1938年3月15日以前在昆明校址報到。⑩由於學校精心組織,長沙臨大師生2月15日從長沙分批出發,經海、陸兩條線路安全抵達昆明,如期報到。4月3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兩校:奉國民政府行政院令,並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規定:「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現為發展西南高等教育,推進邊疆文化起見,擬將長沙臨時大學移設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其院系仍舊。」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12)至此,在民族危難之際,國民政府在西南和西北分別建立起兩所大學共同體——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同樣西遷的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其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卻是不同的。相較而言,西南聯大的組建更多表現出戰時臨時性舉措的特徵,也就是說組成西南聯大各高校在民族慘遭侵略之際不得不「南渡」,抗戰勝利「復神京,還燕碣」即「北歸」是必然的;而西北聯大的組建則更多體現出戰時過渡性的特徵,因為經營西北、提升西北高等教育水平、優化中國高等教育的分布格局早已成為國民政府的戰略構想之一。(13)也就是說,組建西南聯大是抗戰危急形勢下的應急之舉,「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14)而組建西北聯大是國民政府早已謀劃與設想實施的國家戰略。正因為此,西北聯大組建後,1938年7月,聯大農學院、工學院獨立設置,教育學院改稱為師範學院。1939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對西北聯大再次改組,組建成立國立西北大學,同時師範學院、醫學院亦獨立設置。(15)這樣,西北擁有綜合、師範、醫學、工學、農學等較為完整的大學學科體系,國民政府基本達到了其戰略目標與戰略設想。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國民政府在組建兩所聯合大學共同體時,學校組成的戰略考量、戰略思想是清晰的。組成西南聯大的各校同質性很強,北大與南開都是綜合性大學,清華大學也並非以後的工科性質,而是文理並重。到1934年清華大學逐漸發展為擁有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16)而組成西北聯大的各校顯然是考慮到了學科性質,北洋工學院是當時中國最強的工科院校;北平師範大學性質很明確,並且是當時中國師範類的最高學府;北平大學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之一。由此可知,西南聯大是迫不得已的「南渡」,抗戰勝利必然「北歸」。組建西北聯大則是一長遠政府戰略,考慮原則是學校性質和學科組成,目的在於改變中國高等教育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的畸形現狀,建立現代意義的西北高等教育體系。

  其次,西北聯大分置國立五校,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是明確的。這裡要說明的是,人們對組建與分置西北聯大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如,有認為:西安臨時大學組建後,延安對西安的影響與日俱增。故1938年3月,國民黨利用「潼關吃緊」「西安告急」的氣氛,強令學校再次遷往陝南漢中一帶。(17)有認為:組成西北聯大的「各院校之間門戶之見,派系之爭,鬧獨立性者是常有之事。」而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分離之心早已有之」。(18)還有的認為臨大南遷改名西北聯大主要因為「一些學生通過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奔往延安。」(19)另外,美國有學者也認為:西南聯大與西北聯大不無相似之處,但「不幸的是,西北聯大不久就淪為私人糾葛與機構紛爭的犧牲品。」(20)由上可知,西北聯大分置的主要原因為「防共」和內部矛盾導致。當然,以上觀點不是毫無道理,但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西北聯大南遷漢中等地,一則是抗戰形勢嚴峻使然,學校在西安無法繼續正常教學,不得不南遷;二來,僅僅因「私人糾葛」「門戶之見」就迅速分解一所國立大學,恐怕也不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政府的所作所為;三則,如果是為了解決三校矛盾,為什麼不分置成原來的三校,而偏要將西北聯大分置成五校呢?這似乎於理於情均說不通。所以說,分置五校的真正原因是,國民政府基於對西北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布局與籌劃的考慮,即是一種制度性安排。

  第三,加強與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是國民政府既有的國家戰略。近代以來,西北雖然有一些高等教育的萌芽,但斷斷續續,尚無建立起完整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隨著時局的變化,「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的口號響徹雲霄,國民政府也不斷派人去西北考察,以使開發西北的政策更富有科學性。1942年11月24日,在國民黨五屆十中全會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積極建設西北增強抗戰力量奠定建國基礎案》,明確西北為抗戰建國根據地,這樣開發西北就成為當時國民政府的一重要國策。(21)而要開發建設西北,又必須有大量的專門高級人才,人才何來?必須在西北建立完整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以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所需人才。為此,早在1935年12月28日,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就致函國民政府,建議將在北平的4所國立大學「酌遷一所入陝,易名西北大學。」(22)1936年1月3日,邵力子又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希望天津的北洋工學院「西移」,「為西北大學之基本」。(23)1938年4月,國民政府指出:「全國各地各級學校之遷移與設置,應有通盤計劃,務與政治經濟實施方針相呼應。」(24)同年4月,西北聯大南遷漢中後,國民政府對西北聯大辦學校址等事宜的匯報,明確答覆:「西北聯合大學,系經最高會議通過,尤負西北文化重責,……非在萬不得已時,總以不離開西北為佳。」(25)1940年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在一次演講中再次強調:「過去(教育)在實施上及設置地區上均有缺點」,各大學「以致成為地區上畸形的發展」。所以「今後當力顯地區上的平均發展,以便提高內地及邊區的文化水平。」(26)對此,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要提高內地的文化水平,必須「新設若干新校」,而鑑於師範教育為全部教育的基礎,故「要求教育的改造與改進必須從師範教育做起」,所以「將西北聯大的師範教育,獨立設置,改稱西北師範學院。」至於醫、工、農等若干新校的創設,十分注意高等教育合理化分布的原則。對創設西北醫、工、農等新院校,他則講:「在當時是很費一番努力的。」(27)由此可見,與西南聯大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與分置是國民政府的戰略性舉措。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西北聯大」:卓越昭彰,無可磨滅
    之後不久,它們就分別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    因為種種緣由,「西南聯大」後來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教育的一面旗幟;而「西北聯大」,很長時間較少進入人們視野。一位研究者2012年統計,當時網上有關西南聯大的著作有300餘部,文章千餘篇,有關西北聯大的著作卻為0,文章不過300餘篇。這種狀況今天已有了很大改觀。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西南聯合大學原系長沙臨時大學於1938年遷至昆明後的改稱。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教室多是鐵皮屋頂,各類辦公室全部都是茅草屋。
  • 《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
  • 《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的風骨
    去年年初看了電影《無問西東》的小夥伴一定對西南聯大不會陌生吧,電影中的學校原型就是西南聯大——遠離了政治中心而開設在邊遠的昆明。「西南聯大,心嚮往之。」它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西南聯大的西徵之路令人感懷,數百師生從長沙啟程,過湘西渡沅江穿貴州翻滇東,徒步近萬裡。西北聯大也同樣,雖然直線距離相對近一點,但橫亙在一群年輕人面前的,是雪擁藍關馬不前的三千米秦嶺。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也愁攀援啊!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到昆後,奉教育部令,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從此至聯大結束,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時間。
  • 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原標題: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經費問題浮出水面 北大的「離心」傾向並非僅是出於傳統的「自尊」,而是與諸多實際利益相勾連,譬如財政經費問題。
  • 西南聯大國文課講什麼?
    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年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大校友成為業務和政治骨幹。在臺灣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聯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馮友蘭手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   聯大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在西南聯大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
    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長沙臨時大學繼續遷徙到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西安臨時大學也繼續南遷到漢中,改名西北聯合大學。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同時誕生的同胞兄弟,是一株藤上的兩顆瓜,如果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蹟,那麼西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
  • 鄭敏丨我的西南聯大
    其實那時挺危險的,但並沒有恐懼感,好像那時的人都比較淳樸,並無險惡。這樣一路上顛簸,偶爾停靠在耗子橫竄的陰森小客店,後來終於到了昆明。 小時候我就知道北京有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南京有南京大學,都是很有名望的學府,可是在昆明的聯合大學,卻給了我別樣的印象。西南聯大當時的校舍非常簡陋。我們文科的教室,就是幾排鐵皮房子;弄了一個拱門,就權當校門口了。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在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延續的這一風氣,使得主管西南聯大校務的職能部門領導,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名士。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
  • 王蓬|《西北聯大在漢中》 —— 光輝一頁,彪炳青史
    抗日戰爭時期,為保存中國高等教育血脈,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由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遷往雲南昆明;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西北聯合大學遷往陝南漢中。
  • 西南聯大是如何招生的
    吳晗是我國研究明史的專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相當於現在的院士)。這些不尋常的現象,在民國卻是比較常見。這要從民國的高考制度說起。西南聯大如何招生「西南聯大」是在抗戰的特殊形式下,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南下組建的大學,七七事變爆發後,三校前往長沙,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前往雲南,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我們以西南聯大為例,介紹一下民國高校招生制度。
  • 馮友蘭、金嶽霖、錢穆在西南聯大
    這些回憶錄對西南聯大的歷史和人事進行了集中回憶,也對西南聯大的人際交往和學術研究進行了重現,用文學表達的方式建構了作為「鏡像」的西南聯大。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回憶錄不僅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表達空間,也推動了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西南聯大熱」,彰顯了西南聯大在中國現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2008年11月06日 17:04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發表評論   1939年夏,我從四川合川二中高中畢業,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
  • 西南聯大老校友與青年學生對話:讓聯大精神歷久彌堅
    面對雲南師範大學青年學子提問,西南聯大1945級校友、水利水電專家陳秉良毫不猶豫地說出「剛毅堅卓」四字,這也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每一位學子一生自勉的校訓。11月1日,正值西南聯大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多位老校友再次回到昆明,與雲師大青年學子一同回望聯大時光,講述聯大精神。「只有國家存在,我們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