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戰史和教育史的光輝篇章。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西北聯大 西南聯大 抗日戰爭 大學精神
作者簡介:梁嚴冰,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建的兩所大學共同體,它們共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其組建與成立不僅在民族危難之際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保證了中華文脈弦歌不輟,而且鑄造了輝煌的教育成就,是一座永遠的豐碑。以往對西南聯大的研究無論是「通史」性著作還是專題性探討的論著都相當豐富,關於西北聯大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相當進展。但是,對二者的比較研究相對缺乏。本文試圖通過對二者的比較考察,希望對抗戰時期的中國高等教育、大學精神及國家與大學的關係等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視野。
一、「戰時使命」與政府戰略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軍為了毀滅中華文脈,對我國的高等院校及文化機構進行肆意破壞和摧毀,特別是東南沿海及平津滬等大城市的大學成為他們的主要轟炸目標。如,1937年7月29、30日,日軍用重炮和飛機對天津持續轟炸,重點即為南開大學,導致學校大部分校舍被焚毀。北平陷落後,日軍侵佔清華園,教學無法進行,師生紛紛撤離。上海自「八一三」抗戰以來,各大學同樣遭日軍蹂躪。同濟大學全部被轟炸,上海法學院全部被毀,復旦大學大部被毀,等。據統計,截至1937年10月21日,上海各大學損失總計達6623159元。①
面對日本侵略者毀滅我民族命脈之舉,國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對各級學校的處置措施中說明:一方面,「不得不未雨綢繆,預為計劃,以減少戰事對教育工作之打擊。」一方面「責令危險地域各校預為安全措置,如遷移儀器圖書等,以防不測,此外關於教科書籍之印刷及紙張供給等事,已陸續訂定辦法,責成各書局實施。」總體目標是「在戰時發生時期,教育工作可以照常進行。」②但是,隨著戰局的惡化,教育事業「照常進行」已無可能。如何減少戰事對教育工作特別是高等院校的打擊,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關於平津專科以上學校處置辦法,認為:「平津專科以上學校教職員學生為數極眾,勢非借讀辦法所可完全救濟。本部為使優良教授得以繼續服務,並使學生完成學業,且隱為內地高等教育擴大規模起見,業經呈蔣院長核准,先在長沙、西安等處設立臨時大學各一所。」③對此,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37年9月10日發布第16696號令,以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院校為基礎合組西安臨時大學,遷設西安。④以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等院校為基礎合組長沙臨時大學,遷設長沙。⑤教育部還規定西安臨時大學和長沙臨時大學不設校長,而以籌備委員會代行校長職責。指定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的常務委員為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等3人。⑥指定西安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的常務委員為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脩等4人。⑦西安臨時大學成立後,經過緊張籌備,於1937年11月15日開始正式上課,當時全校設有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六學院,共23系。⑧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9月28日啟用關防,10月2日第4次常委會決議對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科系作必要調整,凡屬三校共有的固應歸併,即一校內性質相近的也予以歸併,以提高教學效率。歸併後長沙臨時大學設文科、理科、工科、法商科4科,共17系。11月1日,學校開始上課。⑨令人震驚的是,長沙臨時大學開始上課之日,日機突然來襲,幸好日機並未投彈,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兩所臨時大學在西安和長沙開始上課後,隨著日軍侵華的進一步擴大化,不得不再次遷移。西安方面,太原失守後,西安東大門告急,危機形勢之下,國民政府命西安臨大再遷漢中。1938年3月6日,西安臨大正式離開西安,全校師生於4月底到達陝南漢中。長沙方面,南京陷落後,不久武漢告急,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按照教育部要求,常委會決定遷校昆明,並於同年1月22日和2月4日兩次發布「遷校布告」,要求全校師生於1938年3月15日以前在昆明校址報到。⑩由於學校精心組織,長沙臨大師生2月15日從長沙分批出發,經海、陸兩條線路安全抵達昆明,如期報到。4月3日,教育部以命令轉知兩校:奉國民政府行政院令,並經國防最高會議通過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規定:「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現為發展西南高等教育,推進邊疆文化起見,擬將長沙臨時大學移設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其院系仍舊。」與此同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及國立北洋工學院,原聯合組成西安臨時大學,現為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起見,擬令該校各院系逐漸向西北陝甘一帶移布,並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院系仍舊。」並強調「其經費支配及調用教授辦法,悉仿西南聯合大學辦理。」(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12)至此,在民族危難之際,國民政府在西南和西北分別建立起兩所大學共同體——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同樣西遷的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其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卻是不同的。相較而言,西南聯大的組建更多表現出戰時臨時性舉措的特徵,也就是說組成西南聯大各高校在民族慘遭侵略之際不得不「南渡」,抗戰勝利「復神京,還燕碣」即「北歸」是必然的;而西北聯大的組建則更多體現出戰時過渡性的特徵,因為經營西北、提升西北高等教育水平、優化中國高等教育的分布格局早已成為國民政府的戰略構想之一。(13)也就是說,組建西南聯大是抗戰危急形勢下的應急之舉,「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14)而組建西北聯大是國民政府早已謀劃與設想實施的國家戰略。正因為此,西北聯大組建後,1938年7月,聯大農學院、工學院獨立設置,教育學院改稱為師範學院。1939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對西北聯大再次改組,組建成立國立西北大學,同時師範學院、醫學院亦獨立設置。(15)這樣,西北擁有綜合、師範、醫學、工學、農學等較為完整的大學學科體系,國民政府基本達到了其戰略目標與戰略設想。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國民政府在組建兩所聯合大學共同體時,學校組成的戰略考量、戰略思想是清晰的。組成西南聯大的各校同質性很強,北大與南開都是綜合性大學,清華大學也並非以後的工科性質,而是文理並重。到1934年清華大學逐漸發展為擁有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16)而組成西北聯大的各校顯然是考慮到了學科性質,北洋工學院是當時中國最強的工科院校;北平師範大學性質很明確,並且是當時中國師範類的最高學府;北平大學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之一。由此可知,西南聯大是迫不得已的「南渡」,抗戰勝利必然「北歸」。組建西北聯大則是一長遠政府戰略,考慮原則是學校性質和學科組成,目的在於改變中國高等教育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的畸形現狀,建立現代意義的西北高等教育體系。
其次,西北聯大分置國立五校,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是明確的。這裡要說明的是,人們對組建與分置西北聯大有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如,有認為:西安臨時大學組建後,延安對西安的影響與日俱增。故1938年3月,國民黨利用「潼關吃緊」「西安告急」的氣氛,強令學校再次遷往陝南漢中一帶。(17)有認為:組成西北聯大的「各院校之間門戶之見,派系之爭,鬧獨立性者是常有之事。」而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分離之心早已有之」。(18)還有的認為臨大南遷改名西北聯大主要因為「一些學生通過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奔往延安。」(19)另外,美國有學者也認為:西南聯大與西北聯大不無相似之處,但「不幸的是,西北聯大不久就淪為私人糾葛與機構紛爭的犧牲品。」(20)由上可知,西北聯大分置的主要原因為「防共」和內部矛盾導致。當然,以上觀點不是毫無道理,但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西北聯大南遷漢中等地,一則是抗戰形勢嚴峻使然,學校在西安無法繼續正常教學,不得不南遷;二來,僅僅因「私人糾葛」「門戶之見」就迅速分解一所國立大學,恐怕也不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政府的所作所為;三則,如果是為了解決三校矛盾,為什麼不分置成原來的三校,而偏要將西北聯大分置成五校呢?這似乎於理於情均說不通。所以說,分置五校的真正原因是,國民政府基於對西北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布局與籌劃的考慮,即是一種制度性安排。
第三,加強與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是國民政府既有的國家戰略。近代以來,西北雖然有一些高等教育的萌芽,但斷斷續續,尚無建立起完整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隨著時局的變化,「開發西北」「建設西北」的口號響徹雲霄,國民政府也不斷派人去西北考察,以使開發西北的政策更富有科學性。1942年11月24日,在國民黨五屆十中全會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積極建設西北增強抗戰力量奠定建國基礎案》,明確西北為抗戰建國根據地,這樣開發西北就成為當時國民政府的一重要國策。(21)而要開發建設西北,又必須有大量的專門高級人才,人才何來?必須在西北建立完整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以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所需人才。為此,早在1935年12月28日,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就致函國民政府,建議將在北平的4所國立大學「酌遷一所入陝,易名西北大學。」(22)1936年1月3日,邵力子又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希望天津的北洋工學院「西移」,「為西北大學之基本」。(23)1938年4月,國民政府指出:「全國各地各級學校之遷移與設置,應有通盤計劃,務與政治經濟實施方針相呼應。」(24)同年4月,西北聯大南遷漢中後,國民政府對西北聯大辦學校址等事宜的匯報,明確答覆:「西北聯合大學,系經最高會議通過,尤負西北文化重責,……非在萬不得已時,總以不離開西北為佳。」(25)1940年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在一次演講中再次強調:「過去(教育)在實施上及設置地區上均有缺點」,各大學「以致成為地區上畸形的發展」。所以「今後當力顯地區上的平均發展,以便提高內地及邊區的文化水平。」(26)對此,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要提高內地的文化水平,必須「新設若干新校」,而鑑於師範教育為全部教育的基礎,故「要求教育的改造與改進必須從師範教育做起」,所以「將西北聯大的師範教育,獨立設置,改稱西北師範學院。」至於醫、工、農等若干新校的創設,十分注意高等教育合理化分布的原則。對創設西北醫、工、農等新院校,他則講:「在當時是很費一番努力的。」(27)由此可見,與西南聯大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與分置是國民政府的戰略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