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國文課》:暌違七十載西南聯大國文課本首次完整再現

2020-12-14 鳳凰網讀書


一部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經典範本

大師雲集,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

楊振聲、朱自清、聞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餘冠英、劉文典、羅常培、羅庸……他們授過的課;

楊振寧、黃昆、鄧稼先、鄒承魯、朱光亞、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許淵衝、吳訥孫……他們讀過的文。

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頂級專家。並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四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六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

本書原名《西南聯大國文選》,就其性質而言是選本,沒有註解,只有選文。那一篇篇從《詩經》《楚辭》《論語》時代而至魯迅徐志摩年代的作品,鐫刻著民族精神的某些密碼,體現著編者的精神意志。李清照以婉約風格著稱,這冊書中選的卻是她的《金石錄後序》,是詞人南渡後飽蘸家國興亡的黍離之悲寫成的心史。全書以陸遊的《示兒》收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編者的用意寄託,自是志在收復。而書中選了《論語》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更是體現了編者詩一般身心自由的生活態度,也是國殤流離中仍當堅守的情懷。捧讀本書,一股浩然之氣撲面而來,能讓讀者充分領略當年學人的真性情。

本書在忠實還原《西南聯大國文選》原本的基礎上,又增錄了朱自清、浦江清、沈從文、汪曾祺等人對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回憶文章,以及對書中幾篇文選的解讀文章,如朱自清的《柳宗元<封建論>指導大概》、浦江清的《李清照<金石錄後序>》、沈從文的《從徐志摩作品學習抒情》、汪曾祺的《西南聯大中文系》等,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進行延伸閱讀,對歷史場景的還原有更直觀的認識。

西南聯大開設的「大一國文課」,注重文化基本功的紮實訓練。對照西南聯大留下來的這份遺產,我們能更準確地釐清當今教育的癥結所在。目前中國的教育系統,被認為是畸形的「應試教育」,而這本書可以向我們提供進行矯正的參照,呼應當下對潛移默化文明價值的國文教育的強烈需求,為當下長期浸染在西方文化和網絡世界裡的中國學生烙下傳統民族文化的基因。而書中體現的聯大式的書院精神,在當下更有其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今年的 9月3日是中國首個法定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本書在9月份推出,具有較好的教育意義。擬在10月份組織一系列宣傳活動,以抗戰精神中的人文教育為主題,邀請相關專家和與西南聯大聯繫緊密的相關人士以各種形式發表言論,來為本書進行宣傳推廣。

【內容簡介】

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西南聯大國文課》根據國家圖書館所藏《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予以校訂整理出版,由劉東作序,並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從文、汪曾祺等人對西南聯大「大一國文」的回憶及解讀文章。

【作者簡介】

導讀作者:劉東,現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早歲師從思想家李澤厚,曾先後任教於浙大、南大、中國社科院、北大,講學足跡遍及亞美歐澳各洲;除國學領域外,所治學科依次為美學、比較文學、國際漢學、政治哲學、教育學,晚近又進入藝術社會學;發表過著譯作品十七種;創辦並主持了「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人文與社會譯叢」及《中國學術》雜誌。

【媒體評論】

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有一些和別的大學不同的特點。一是課文的選擇。……聯大學生為人處世不俗,誇大一點說,是因為讀了這樣的文章。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選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嚴家炎先生編中國流派文學史,把我算作最後一個「京派」,這大概跟我讀過聯大有關,甚至是和這本「大一國文」有點關係。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

——汪曾祺

其實,這一年度的「大一國文」真是空前絕後的精彩;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每人授課兩個星期。……如聞一多講《詩經》,陳夢家講《論語》,許駿齋講《左傳》,劉文典講《文選》,唐蘭講《史通》,羅庸講唐詩,浦江清講宋詞,魏建功講《狂人日記》等等。

——許淵衝

對於西南聯大所做出的歷史性貢獻,不能只理解為留下過哪些傳世的名著,和培育過哪些成器的學生。那裡曾經盛行過的校風,和那裡曾經傳授過的教材,也都應被視為它在精神上的遺產。在這個意義上,這本在內容上既「喜新」又不「厭舊」、既靈活不居又立場篤定的國文教材,也同樣是在向我們啟迪著自由與傳統的會通,和昭示著中學與西學的融合。

——劉東

這本西南聯大的國文教材是那個年代的經典,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直讀下去。

——錢理群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這個課本,來之不易。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上排左起:汪曾祺、楊振寧、鄧稼先下排左起:何兆武、王希季、許淵衝凝聚聯大精神的「琥珀」:西南聯大國文課這樣堪稱奇蹟的教育成就,離不開西南聯大獨特的學術氛圍和聯大精神。這就不得不提當年全體任課教師編選的通識課本——《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
  • 西南聯大國文課講什麼?
    《西南聯大國文課》西南聯大存在的時間不滿九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鬥正如對於西南聯大素有研究的漢學家易社強所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西南聯大的大一國文課是一門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年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
  • 民國俠女施劍翹---西南聯大的旁聽生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匯集了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師資力量極其強大。單是在1938年至1939年間的大一的國文課上,就有朱自清、聞一多、劉文典、楊振聲、羅常培、羅庸、王力、魏建功、浦江清、餘冠英等名師主講。 豪華的教師陣容,讓大一的國文課聲名遠播,不僅西南聯大的學生歡呼雀躍,還吸引了許多社會人士前來旁聽。  據方齡貴在《西南聯大見聞瑣憶》中回憶,一位30歲出頭、體態豐盈的大姐成為了西南聯大大一國文課上的常客。這位大姐上課風雨不誤,聽課也非常認真,還堅持每堂課都做筆記。當時西南聯大的學生見她年齡不像是學生,便知道她是慕名而來聽課的「旁聽生」。
  • 西南聯大中文系名家們咋上課
    【編者按】西南聯大隻存在了不滿九年的時間,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大一的國文課更是精彩絕倫。大一國文課是面向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從1938至1942年間,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了《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作為大一國文課的教材。
  • 民國大學的國文課本裡,藏著「最」好的人文教育
    汪曾祺曾對西南聯大的國文課本這樣評價道:「這是我走上文學道路的一本啟蒙的書。」既而他又說:「這本書現在大概是很難找到了。如果找得到,翻印一下,也怪有意思的。」更是對此念念不忘。 這部《西南聯大國文課》是抗戰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編印的《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和《西南聯大語體文示範》的合編。是西南聯大為全校大一新生學習國文而編撰的教材。
  • 了解西南聯大 這個書單不能不看
    2018年1月,鄭天挺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期日記,經過十年籌備、整理,由中華書局出版,這也是他的日記首次公開面世。  鄭天挺,福建長樂人,生於北京。1924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抗日戰爭爆發,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總務長。鄭天挺在中國古代史,特別是明清史領域卓有建樹,主持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工作數十年,培養了大批文史人才,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
  • 汪曾祺和楊振寧用過的大學國文課本 時隔70餘年重現江湖
    他們當時所用教材為《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由楊振聲、朱自清、浦江清、羅庸(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等人主持參與的大一國文編撰委員會編訂。近日,譯林出版社根據國家圖書館所藏,校訂整理重新出版了《西南聯大國文課》一書。 前幾年流行的民國老課本讓我們看到了民國時期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如今,通過這本《西南聯大國文課》,我們可以了解七十多年前的抗戰名校是如何在簡陋的環境下實現卓有成效的通才教育。
  • 西南聯大中文系:聞一多講詩經,朱自清考宋詩,沈從文教創作
    2015-10-13 17:13 來源: 澎湃新聞 汪曾祺 【編者按】西南聯大隻存在了不滿九年的時間,但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三百餘人,大一的國文課更是精彩絕倫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大校友成為業務和政治骨幹。在臺灣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聯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半年以後,在原先空蕩蕩的校園裡起了一座座低矮的茅草舍,西南聯大就是在這裡度過了最艱難的八年。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電影《無問西東》沒有講完的西南聯大
    但如果要選出中國歷史上的「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疑義的也許只有西南聯大。  如果說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一點什麼「派」,那就只能說是「京派」。西南聯大有一本《大一國文》,是各系共同必修。這本書編得很有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選了《論語》,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南開大學落成西南聯大紀念碑
    承載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作無間、同舟共濟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9月13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原樣重現。  這座從雲南昆明聯大舊址複製的紀念碑,由三校校長許智宏、顧秉林和校長饒子和共同揭幕。三校均已在校園裡樹起西南聯大紀念碑。  今年11月1日,是舉世聞名的西南聯合大學校慶70周年紀念日。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到昆後,奉教育部令,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從此至聯大結束,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時間。
  • 昆明的書聲—西南聯大未央歌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也正式成為這座學校不朽的名稱。慕名而來雲師大雲南師範大學位於昆明一二一大街路北,校門東翼的粉壁上有朱光亞先生題寫的「中國歷史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另一廂校訓中「剛毅堅卓」四個字,也依循了西南聯大的舊旨。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培養出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西南聯合大學原系長沙臨時大學於1938年遷至昆明後的改稱。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教室多是鐵皮屋頂,各類辦公室全部都是茅草屋。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在西南聯大時,梅貽琦延續的這一風氣,使得主管西南聯大校務的職能部門領導,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飽學名士。  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申泮文說,「在校領導班子中絕對沒有非教閒雜人等濫竽充數,所以也就沒有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