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老校友與青年學生對話:讓聯大精神歷久彌堅

2020-12-14 百家號

圖為西南聯大老校友與青年學子展開對話 雲師大宣傳部供圖 攝

中新網昆明11月1日電(李曉琳 繆超)「當代青年最需要什麼樣的精神?」面對雲南師範大學青年學子提問,西南聯大1945級校友、水利水電專家陳秉良毫不猶豫地說出「剛毅堅卓」四字,這也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每一位學子一生自勉的校訓。

11月1日,正值西南聯大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多位老校友再次回到昆明,與雲師大青年學子一同回望聯大時光,講述聯大精神。

「只有國家存在,我們才存在。我們讀書沒有任何名利思想,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抗日救國。」西南聯大1944級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握著話筒的雙手微微顫抖,陷入回憶。

圖為雲師大學子向大師提問 雲師大宣傳部供圖 攝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原設在平津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被迫南遷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西遷入雲南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培育了大量人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1946年,抗戰結束,西南聯大北遷,聯大師範學院和部分師生留在雲南,發展成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

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李剛是潘際鑾的同班同學,他回顧自己事業的發展歷程,認為其根基就在西南聯大。「回顧這一切,都是西南聯大給予我的。」李剛希望,當代青年要秉持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發揚聯大精神。「無論是在當年的艱苦環境還是今天和諧美滿的生活中,都需要發揚艱苦奮鬥和愛國的精神,我們共同勉勵。」

聽完西南聯大老校友們的分享,雲師大學生牛興旭久久不能平靜。「今天聽到最多的就是『剛毅艱卓』四個字,大師們的身上也處處體現出這四個字。」牛興旭說,今日與西南聯大老校友們的交流給雲師大青年學子莫大鼓勵,讓大家有更強的信念追逐夢想,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西南聯大1939級校友夏世鐸今年已經99歲高齡。「儘管我年紀老,但我還抱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要為國家的發展奮鬥到最後一刻。」

再次說起在西南聯大求學過程中從軍經歷,夏世鐸十分激動。他說,無論環境怎麼改變,都不能忘記「剛毅堅卓」的校訓,始終心懷祖國,讓聯大精神歷久彌堅。(完)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的這兩個感慨,也是我們心裡一直以來的疑惑。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
  • 聯大精神鼓舞我們青年學子不斷前進
    聯大精神鼓舞我們青年學子不斷前進北大學生代表在西南聯大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領導、老師,敬愛的校友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聯大的學生同樣極為出色,聯大的學習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學術方向上設定的坐標,使得聯大優秀的學子們,有的奪得了諾貝爾獎章,有的成為了「兩彈一星」的元勳,有的榮升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更多的成為了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迄今為止,像這樣大師雲集、天才輩出的高等學府,不能不說是罕有的。因此有位校友將聯大與哈佛相提並論,可以說是令人信服的。
  • 組圖:耄耋老人眼中的西南聯大
    8月20日開始,首都大學生採訪團「重走西南聯大之路」,在長沙、昆明,採訪團成員先後拜訪了三位耄耋老人,他們都與西南聯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現在,就讓我們的鏡頭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刻。 趙新那,92歲,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先生次女,中國工程院黃培雲院士的妻子。
  • 李克強:你們要將西南聯大精神發揚光大
    【李克強參觀西南聯大教室舊址,老師們動情唱起聯大校歌】李克強24日參觀位於雲南師大的西南聯大教室舊址。這裡桌椅擺設保留原貌。【春節前夕李克強昆明看望西南聯大「老學長」】李克強24日在昆明看望西南聯大老校友。他們均已年逾九旬,最年長者97歲。總理握著他們手動情稱呼「老學長」。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今天我們所講的西南聯大也是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   抗日戰爭期間,國難當頭,每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都渴望用一腔熱血保衛國家,渴望去為國分憂,正是在這股愛國情懷的原動力下,促使當時的學生發奮學習,教師不拘一格,傾其所有的教導學生。
  • 北大老校長蔣夢麟結緣西南聯大
    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蔣夢麟曾以「駱駝精神」美譽梅貽琦,並以「敏捷的猴子」自謂,他也是聯大人永未忘記的星辰。1943年,蔣夢麟在物價飛漲和警報聲聲的昆明寫成的《西潮》中回憶:「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到那時我們把這條船好好開回清華園,到那時他才能向清華的同人校友敢說一句『幸告無罪』。」建校初期三人共同主持校務,但蔣夢麟和張伯苓多在重慶參加政府要事,另有公務,偏居一隅的西南聯大的眾多事情都落到了梅貽琦頭上。  在西南聯大組創初期,張伯苓就對曾是自己學生的梅貽琦說過:「我的表你戴著。」蔣夢麟當時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雖均高於梅貽琦,但他秉著「對於聯大事務不管即是管」的超然姿態。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至10月底,三校抵達長沙的教職員共148人,其中清華73人、北大55人、南開20人;報到學生共1452人。11月1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此後,仍有師生陸續到達,至1938年1月學生達1500多人。
  • 如何才能找回西南聯大的物質與精神?
    老師如此,學生呢?西南聯大8年共畢業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共近4000人,為當時中國之最。在這其中,有兩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他們都是吳大猷的學生;獲得中國「兩院」院士的西南聯大校友,有174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8名,其中包括楊振寧的同學鄧稼先。
  • 西南聯大80年①|京津校友追憶:寬嚴相濟自由創新是聯大魂
    這一時期,楊石先擔任西南聯大教務長和化學系主任。「楊老師講課非常認真,第一次上課就讓你坐好,他準備好了紙,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座位填上名字,以後上課就按這個坐。」西南聯大1945級校友段鎮坤對澎湃新聞回憶。楊石先治學嚴謹,他教的化學課更是要求細緻、嚴格。「上了實驗課,要寫實驗報告,他都規定得很清楚。
  • 傳薪播火弦歌不輟——記西南聯大精神在雲南師範大學的傳承和弘揚
    80年來,西南聯大精神一直在雲嶺高原上傳薪播火,在雲南師範大學弦歌不輟。日前,西南聯大1944級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參加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活動時說:「紀念西南聯大就是傳承西南聯大的辦學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傳承為國家興亡而奮鬥的精神。」
  • 《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讀書會舉行
    本報電 (趙 青)《西南聯大英文課(有聲珍藏版)》首發讀書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主題為「星辰與山海,永恆的青春與理想」。西南聯大政治系校友沈叔平之女沈頤、《西南聯大》紀錄片總導演徐蓓講述了西南聯大的故事。
  • 南開落成西南聯大紀念碑 北大清華南開校長揭幕
    攝影 任永華  天津市委常委、教衛工委書記陳超英等出席了紀念西南聯大70周年——聯大紀念碑落成揭幕儀式。儀式由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主持,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洪等與數百名西南聯大校友和南開師生代表見證了這一時刻。
  • 了解西南聯大 這個書單不能不看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中國學人砥礪奮進,鑽研學術,培養人才,西南聯合大學「剛毅堅卓」之精神,八十年來,激勵人心,不曾少歇。事實上,西南聯大一直是近些年來被有識之士智識的傾注所在。2018年迎來西南聯大建校八十周年。在出版界,也湧現了一批關於這所傳奇大學的最新優秀出版物。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頻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1941年,日軍又侵入我雲南邊境,戰況激烈,並有一部日軍直驅進入桂黔騷擾,當時抗戰形勢危急,但聯大巋然不動,校內教學正常,學生勤奮讀書依舊,整個學校有序不紊,處亂不驚,表現了中華民族堅苦卓絕的偉大精神。1941年至1945年,這是西南聯大教學科研成就最為突出的時期。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在西南聯大最艱難的時期,梅貽琦給教授們「搬椅子」的工作也是最難的,他與師生們多次討論確定「剛毅堅卓」為西南聯大校訓,盡力創設精神和學術自由的環境,在艱苦環境中堅持嚴謹、嚴格的管理。西南聯大教授們提倡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讓他們靠這種能力去決定自己業務前途與政治方向。於是就有青年學生抗議政府的活動,梅貽琦盡力給以保護。1942年在昆明發生了學生「倒孔」運動,當時學校領導多次走訪雲南省政府領導人,進行疏通工作,才避免了學生遊行時發生意外。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與西南聯大戰時使命特徵不同的是,西北聯大的組建更多體現出國民政府經營西北、優化西北高等教育布局的戰略意圖;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都播撒了以學報國、興學求強的種子,西南聯大秉持與追求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獨立」,與西北聯大始終以開發建設西北為己任,自覺服務國家戰略的辦學理念,都是20世紀中國大學精神的最高表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兩所大學始終注重教學工作,注意「通識」人才的培養,師生之間相濡以沫;戰後無論是西北聯大的紮根西北
  • 重溫民盟先賢精神 追憶西南聯大往事
    原標題:重溫民盟先賢精神 追憶西南聯大往事抗日戰爭期間,以西南聯大為標誌的眾多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遷徙到昆明,使昆明成為戰時全國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更使得我國頂級的教育家、科學家、學者和青年才俊成批地聚集於此。一時之間,滇池之濱,大師雲集,英才薈萃,成為昆明歷史上一道亙古未見的奇觀。
  • 藏書票《豐碑》見證西南聯大不凡歲月
    2018年11月,雲南師範大學迎來「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校慶,一部展現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豐碑——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華誕(1938—2018)藏書票》(華致雄、李海櫻、餘冰釋編著)日前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