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抗日烽火燃遍中華大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寧靜的書桌。1937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們「辭卻了五朝宮闕」,輾轉流離到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翌年遷徙昆明合組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在滇8年,八千師生勠力同心、結茅立舍、傳薪播火,更有八百多名師生投筆從戎,抗戰救國。西南聯合大學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勳、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等大批棟梁之材。抗戰勝利,三校北返,西南聯合大學將師範學院遺贈雲南,定名國立昆明師範學院,成為雲南師範大學的前身。
80年來,西南聯大精神一直在雲嶺高原上傳薪播火,在雲南師範大學弦歌不輟。日前,西南聯大1944級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參加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紀念活動時說:「紀念西南聯大就是傳承西南聯大的辦學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傳承為國家興亡而奮鬥的精神。」
「我們學校是雲南唯一一家兩次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建設單位,全都是同學們完成的作品。」雲師大學生處幹部楊進勐說。2017年1月,反映西南聯大歷史題材的歷史話劇《未央歌》榮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全國一等獎,該劇由雲師大歷史學院學生社團鯤鵬話劇社創作演出。早在11年前,雲師大推選的《弘揚西南聯大精神 構築特色校園文化》就榮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全國一等獎。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推選活動,則由光明日報社和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
西南聯大舊址包含西南聯大校門、「一二⋅一」紀念標誌廣場、西南聯大教室舊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等標誌性建築,是國家級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每年都吸引著海內外的3萬多遊客前來參觀,也是雲師大師生們經常瞻仰的地方,每年有40至60名師大學生義務講解。
雲師大以最恆久的方式來傳承西南聯大精神。10月31日,西南聯大博物館在西南聯大舊址開館,以恢復重建的西南聯大圖書館作為建築主體,展出實物及各類檔案1000多件,歷史圖片1200多張,新增了西南聯大與抗戰、西南聯大與雲南等板塊,首次公開了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抗戰實物。
「我們紀念西南聯大,不僅是回憶校史,更是緬懷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告訴記者,3年前,一位西南聯大負責人的後人從北京趕來瞻仰西南聯大舊址,參觀後他眼眶溼潤了說,「我雖然沒有在這塊土地上成長,但有一種莫名的情感和眷戀」,他決定資助雲師大的貧困學生。
「雲南師範大學80年的發展歷史,是一部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奮鬥史,也是一部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的創業史。」雲師大校長蔣永文說,80年來,雲師大繼承了「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合大學校訓,使西南聯大文化植根於雲嶺大地,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30餘萬人,被譽為「紅土高原上的教師搖籃」。
今年9月開學典禮,雲師大黨委書記饒衛為全體新生講授了題為《弘揚聯大光榮傳統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入學第一課。多年來,雲師大每年為新生舉辦「入學第一課」,為畢業生舉行「畢業最後一課」,其內容貫穿了西南聯大精神。1986年以來,雲師大就開設了研究西南聯大的碩士專業和本科課程,歷史學院院長鄒建達說:「我們希望本科生成為西南聯大精神的傳播者,研究生成為西南聯大精神的研究者和傳承者。」
近日,雲師大舉行了一場「大師與青年學生對話」。主持人代表師生提出一個問題,「西南聯大精神到底是什麼」。潘際鑾院士回答:一個人不僅要為自己的事業努力,更要為國家的發展而奮鬥。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